第一章 导论001
第二章 文献综述011
2.1 古典经济学派关于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014
2.2 从货币的“面纱论”到货币政策的提出 016
2.3 从货币与实体经济的两分到内生货币供给理论020
2.3.1 早期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021
2.3.2 现代内生货币供给理论023
2.3.3 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029
2.4 关于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033
2.4.1 关于货币供给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实证研究 033
2.4.2 关于实体经济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实证研究035
2.4.3 将内生货币与货币政策结合起来的实证研究038
2.5 我国关于内生货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039
2.5.1 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研究现状039
2.5.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041
2.6 本章小结041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回顾043
3.1 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构成045
3.1.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历史演变045
3.1.2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046
3.1.3 我国货币政策的常用工具048
3.2 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052
3.2.1 第一阶段(1984--1987年)052
3.2.2 第二阶段(1988--1992年)055
3.2.3 第三阶段(1993--2000年)057
3.2.4 第四阶段(2001--2007年)059
3.2.5 第五阶段(2008年至今)061
第四章 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063
4.1 货币经济模型的构造及求解065
4.1.1 经济模型的结构066
4.1.2 货币经济模型的竞争性均衡068
4.1.3 求模型的静态均衡方程以及模型的对数线性化070
4.2 经济模型的实证检验074
4.2.1 模型参数校准074
4.2.2 模型模拟的结果079
4.3 模拟结果分析081
4.3.1 不存在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经济模型与实际经济的对081
4.3.2 不存在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经济模型中产出与货币之间关系的分析 083
4.3.3 货币供给内生经济模型和标准模型的对比085
4.3.4 货币供给内生模型中实际产出与货币供给之间关系的分析087
4.4 本章小结089
第五章 我国经济中名义粘性的实证研究091
5.1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的构造及求解093
5.1.1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的结构094
5.1.2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的竞争性均衡098
5.1.3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的稳态方程及其对数线性化 100
5.2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的实证检验 101
5.2.1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参数校准 102
5.2.2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模拟结果 110
5.3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模拟结果的分析110
5.3.1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与标准货币经济模型的比较 111
5.3.2 名义粘性经济模型与内生货币经济模型的比较 113
5.3.3 对3种模拟经济中产出与货币关系的综合分析和对比 114
5.3.4 实际产出与货币供给之间正相关关系的解释 116
5.3.5 模型参数的灵敏性分析 117
5.4 本章小结119
第六章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121
6.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125
6.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127
6.2.1 基于SVAR的理论框架 127
6.2.2 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128
6.2.3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30
6.3 本章小结以及货币供给内生性与我国货币政策 133
第七章 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37
7.1 理论模型 141
7.1.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视角 141
7.1.2 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 143
7.2 中国不同阶段货币政策规则的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144
7.2.1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货币政策 146
7.2.2 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阶段的货币政策 147
7.2.3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阶段的货币政策 151
7.2.4 金融体制完善阶段的货币政策 155
7.3 本章小结 158
第八章 内生货币、时问不一致性与政策有效性 159
8.1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61
8.2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63
8.2.1 由规则决定货币政策 163
8.2.2 声誉 164
8.2.3 委托 170
8.2.4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与我国的政策选择 172
参考文献 174
附录 187
后记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