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边地文学的守望(文化地理环境对新疆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汪娟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新疆独特的文化地理是新疆当代文学创作的文学风土,本书以文化地理学的视域来观照新疆当代文学创作,着重于新疆当代文学文化空间的研究,力图显现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学风格、作家心理形成的塑造作用。著作在地理、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综合考量中,以新疆当代作家作品为支撑,分析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丰富的人文地理、多元的文化因子等对作家精神气质和创作趋向的影响,揭示了新疆当代文学独有的风貌,阐释了新疆文化地理环境对新疆当代文学影响的深刻性与特殊性。本书立足于新疆当代文学的发展动态,从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方面,凸显新疆文化地理体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动态性,概括出新疆当代文学独具特色的文化特性,延展了新疆当代文学研究的话语空间。 作者简介 汪娟,1974年生,女,山西临汾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嘉兴学院中文系,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区域文学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两部。 目录 前言 一 相关研究回顾 二 研究的缘起及方法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 新疆文化地理与新疆当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 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研究 一 文化地理的界定 二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三 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研究的维度 第二节 新疆文化地理的特征 一 历史文化脉络 二 自然地理特征 三 人文地理特征 第三节 文化地理环境中的新疆当代文学 一 新疆当代文学的历史衍化 二 “风景”与“风情”的典型性表达 三 承续与超越的边疆文化精神 第二章 新疆当代文学的文化地理环境分析 第一节 新疆当代文学与政治经济环境 一 国家政治语境中的一路向西 二 区域经济促进下的文学进程 第二节 新疆当代文学与民族宗教地理环境 一 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场域 二 交融共存的宗教文化图景 第三节 新疆当代作家的身份境况 一 复杂而多向度的作家境况 二 汉族作家的身份境况分析 第三章 自然景观:新疆当代文学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 气候与地貌 一 独特异的气候 二 粗犷壮美的地貌 第二节 植物与动物 一 草木缘情:植物主题的书写 二 生灵跃动:动物主题的书写 第三节 自然景观的地理呈现 一 “在路上”的自然风景 二 地标性的自然景观 第四节 自然景观书写的深层解读 一 作家的情感特质与生命意识 二 作家的书写方式与心理认同 第四章 文化景观:新疆当代文学的人文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名与历史 一 地名图绘的文化记忆 二 历史回望的多重镜像 第二节 饮食与服饰 一 隐藏民族灵魂的饮食文化 二 彰显民族特性的服饰文化 第三节 建筑与音乐 一 传统与历史交错的建筑景观 二 沉郁与激扬杂糅的音乐艺术 第四节 文化景观书写的深度探寻 一 人地同构的文化景观 二 有方向、有深度的文学写作 第五章 文化因子:新疆当代文学的多元文化态势 第一节 绿洲文化因子在新疆当代文学中的折射 一 绿洲文化的景观——村庄与巴扎 二 绿洲文化塑造的文化品格 第二节 游牧文化因子在新疆当代文学中的印迹 一 游牧文化的景观——牧场与迁徙 二 游牧文化确立的审美追求 第三节 兵团屯垦文化在新疆当代文学中的映照 一 兵团屯垦文化的景观——“下野地”与场部 二 兵团屯垦文化蕴含的文化性格 第四节 混血文化在新疆当代文学中的呈现 一 混血文化的双重建构 二 混血文化的内外张力 第六章 新疆当代文学的文化符码 第一节 边缘 一 边缘的话语阐释 二 边缘的影响焦虑 第二节 荒野 一 荒野记游的独行者 二 荒野叙事的流浪者 第三节 家园 一 追寻与漂泊 二 守望与回归 结语 参考目录 后记 序言 文化地理学对文学的影 响研究是21世纪诸多文学研 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新疆 当代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呼 应并参与着中国文学主潮的 建构,但又存在着迥异于其 他区域文学的一面,这种差 异性与新疆文化地理是密不 可分的。新疆是世界四大文 化体系唯一汇流的地方①, 其自然环境特殊、人文环境 复杂,文化现象丰富,多民 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汇 聚深刻地影响了新疆当代文 学的形态。本文以新疆文化 地理为切入点,来展示新疆 地理版图上产生的特殊文学 形态,以探讨新疆当代文学 内在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 相关研究回顾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 早出现于《周易》,有“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之说,即 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 自觉按规范行动,从这个层 面而言,“文化”一词往往包 含着价值判断,意味着某种 发展程度。目前关于“文化” 的研究有三种取向:从学理 上探讨其知识体系,这是文 化学;从时间维度探讨其历 史变迁,是为文化史;从空 间上研究其地域差异,即为 文化地理。作为学科术语, “文化”“地理”等现代概念都 是舶来品,文化地理的学科 体系也是从西方输入的。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不 间断文明史的国度,其传统 知识体系中并非没有与“文 化地理”大体相当的概念, 也并不缺乏关于文化地域差 异的思考,只是其思维方式 与西方相形异趣,这种理念 反映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当 中,便是关注的内容迥然不 同。 中国古代往往从地域的 角度聚焦于地域对人之性情 的影响,如班固在《汉书· 地理志》中指出民众性情之 “刚柔缓急”,乃至“音声不 同”,皆与其地之“水土”有 关,刘师培在《南北学派不 同论》中讨论了南北文化的 异同,也从地域对人的性格 影响着眼,到了近代,梁启 超的《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 布》研究魏晋以来地域文化 之差异,得出:“故同在一 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 悬绝,或其度不甚相远,其 质及其类不相蒙,则环境之 分限使然也。环境对于‘当 时此地’之支配力,其伟大 乃不可思议。”①民国时期 曾兴起一股研究地域文化的 热潮,其中有不少涉及文化 地理。如丁文江受梁启超影 响曾发表《历史人物与地理 的关系》;贺昌群在《江南 文化与两浙人文》中明确提 出有其独特地域文化的便有 浙江、福建、安徽、河南、 河北、山东、湖北、湖南、 广东、广西、四川、西藏、 新疆、黑龙江等省区。②20 世纪下半叶,谭其骧的《中 国文化的时代差异与地区差 异》、周振鹤的《中国历代 文化区域研究》、王恩涌的 《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 文化)》等对中国文化地理 做出了综合性的研究,专题 性的研究如卢云的《汉晋文 化地理》、王子今的《秦汉 区域文化研究》等。 文化地理学在西方的发 展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拉菲 托或莱里的人种学说,这种 研究描述了美国新大陆上不 同种族、民族和它们的风俗 ,这种向人文现象的探索, 弱化了地理学对自然环境的 深切关注,人文地理学的内 涵由此发生了变化。20世纪 20年代,美国文化地理伯克 利学派的代表卡尔·索尔倡 导以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 确立了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他在《景观的形 态》一书中明确提出文化景 观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20世纪50年代末,实证 主义被广泛引入人文地理学 的研究中;20世纪六七十年 代,段义孚以现象学、存在 主义、理想主义为哲学基础 ,首次使用了“人文主义地 理学”称法,把人的经验看 作有效的知识来源,注重从 感应环境去解释人的行为; 20世纪80年代,以大卫·哈 维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地理学主张地理学从 理论到实践都应从政治、经 济和文化背景加以考察,并 开始用全球化的视角进行观 察;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 着文化研究方向的深入,人 文地理学受后现代主义哲学 思潮影响,开始了对少数人 群问题特别是少数族裔和女 性地理学的研究,兴起了新 文化地理学和后现代地理学 ,如爱德华·索亚的后现代 地理学著作“空间三部曲”用 语境分析和跨学科方法,展 示了广阔的学术视野。以社 会空间代替自然空间是新文 化地理学研究主题的一大特 征。随着文化概念的变化,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范畴转向 了具有价值属性的各类社会 群体的社会空间,正因为如 此,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学、 人类学、政治学的许多研究 相交错,由此导致了将各类 群体的价值表述纳入研究视 野,出现了文化地理研究的 新方向。20世纪80年代, 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各类研究 纷涌而至,引起了诸多学者 的关注。21世纪以来,出版 了大量关于文化地理学的译 著,如迈克·克朗的《文化 地理学》,大卫·哈维的《 希望的空间》,居伊·德波 的《景观社会》,凯·安德 森、莫娜·多莫什、史蒂夫· 派尔、奈杰尔·思里夫特等 主编的《文化地理学手册》 ,段义孚的《无边的恐惧》 《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 ——经验的视角》等,这些 译著的出版对推动我国文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