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笑恒,北京人,是“80后”人群中的一员,在外企工作。原本和女友商量好结婚先买个单间过渡,但准岳母提出“没有房不嫁,至少100平方米”的硬条件。小赵只好借钱付首付,贷款买了个两室两厅,每个月还完贷款只剩下1 000多元。从此,这个原来花钱如流水的小赵,开始了省吃俭用的生活。“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最怕父母身体不好,还怕突然哪个同学或者同事说要结婚。屋漏偏逢连阴雨,去年成了小赵多事之秋的一年,差不多每个月都有请柬,不是结婚就是孩子办满九、满月,一个红包三百、五百地往外掏,尤其怕三天以上的长假,往往一扔出去就是好几份。眼看储备金就要见底了,小赵开始彻夜难眠、心慌、食欲不振、精神委靡……一个多月前,浑浑噩噩的小赵出现了怪毛病:动不动就吸一下鼻子,眨眼睛。虽没感冒、没炎症,他吸鼻子、眨眼睛的次数却越来越多,经过诊断,小赵是患上了抽动症。
进一步分析显示,现如今对房子迫切需要而支付能力较差的购房族多为“8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出生后大多过得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心理适应能力普遍较差。买了房,身上多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每月要从普通薪水里拿出相当一部分钱来偿还房贷,因此,从不为生活犯愁的年轻人就很容易出现迷茫、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曾经的“月光族”,更感觉压力难以承受,所以,间或地会有胸闷、突然发脾气,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发脾气,有歇斯底里的倾向。长此以往,心理就可能呈现“健康一亚健康一疾病”的倾向。
(2)父母做房奴——狂躁症
为儿女置办婚房成为房奴的父母也不少,经济上本来就不宽裕,为了给孩子买房,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日子过得更紧棚棚,慢慢地,就会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在针对子女婚嫁与房屋关系的调查中,则有近80%的女方父母要求对方有房子。随着“房奴”大军日益壮大,还贷时间长达10年、20年,有的甚至是30年,因为常年背负“债务”,自然苦不堪言。心里苦归苦,还得奋斗按期还贷,所以,一方面是起早贪黑,一方面却寻求心理的补偿,往往到处张扬,诉说自己苦;同时,又“显摆”一样,到处说自己的“能”:为孩子买了多大的房子、如何不让孩子掏一分钱之类的话,生怕地球上有人不知道他们的能耐。渐渐地,这类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狂躁症。
(3)投资型房奴——焦虑症
他们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最没有压力的房奴,因为他们其实不缺钱,即投资型房奴。但事实上,他们的幸福指数一样大打折扣。一项来自部分城市医院门诊的消息非常有意思:楼市一波动,门诊患者也会多起来。投资型房奴最典型的病症就是焦虑症。曾有一同学本来想学学别人做做房东,结果房价稍一走低,她就天天计算自己损失的钱,担心投资失败,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成天打电话给子女,唠叨,弄得全家人都被她“烦透了”,赶紧送她去向心理专家求救,结果被诊断为焦虑症。
结婚、买房、还贷、工作以及那个不期而至的孩子,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去梳理对父母对家依恋的时候,这些接踵而来的压力,就会让他们措手不及。海萍说:“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来: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有统计显示,城市90%购房者一定贷款,其中35%的人每月还贷占其总收入的60%,这样的现实,使得这些人承受着一天不出工,就会被社会淘汰的精神压力,生活质量大为下降,担心被炒鱿鱼、没有时间娱乐、舍不得钱去旅游等,担心有病失业,害怕贷款利息上涨……不少人的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但另一个现象是,工资没有房价涨得快,今天若不买房,明年、后年更买不起,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买房的队伍,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快乐。渐渐地,有房子住,不再租房了,却发现自己健康出了很多问题,那些以前只有老人才会有的毛病在自己身上犯了,原本开朗豁达的自己变成了一个在别人看来喜怒无常的人。其实,房子在没有一个宽松的支付能力下,高房价变成了很多人压在心头上的一块石头。
做房奴,别做心理上的“房奴”。贷款买房是大多数人回避不了的问题,要使自己不成“房奴”,尤其是不做心理上的“房奴”,心态很重要。毕竟买房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切不要因为有了房却丢掉了幸福。
做房奴要量入为出合理消费。贷款额、月供数、各种花销基本相对固定,如果总是把这一连串的数字牢牢记住,自然幸福不起来。建议交出。“财权”,让别人替你打理。
做房奴要抛掉虚荣、攀比心态。现实、理性地评估自己买房能力和偿还潜力,而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如果已经出现了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要及时释放压力,比如,可以经常找朋友吃点大排档,喝点碧螺春,有共同爱好的,可以一起下下棋,甚至去郊游等,以避免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P4-6
根据一项最新发表的调查统计,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通常情况下,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如果为这些自杀者每人填一张“死亡档案表”,那么,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的档案表堆积起来大约有100米高,约相当于33层楼那么高。如果单从身体角度来看,这其中不乏“健康者”,但因为心理不健康,健康的身体也在自杀行为中随之消亡。
据有关专家统计,近年来,城市中自杀者比例不断攀升,其中不乏高学历人士,例如大学生自杀、研究生自杀、学科带头人自杀。近来,更有富士康的“15跳”渗剧发生,死者一去不复还,生者更应当自省;人生在世都想干一番事业,岂能“出师未捷身先死”?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作变动、人口流动等问题使人们的亚健康情绪及亚健康心理沉淀、累积,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到来的同时,“人类情绪负重时代”也随之悄然而至。据可靠资料,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这些人在心理上大多表现为错觉、幻觉、遗忘、焦虑、冷漠、感觉过敏或减退、疑病妄想、体感异常、意识模糊、紊乱等,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固执、富于攻击性甚至痛不欲生等,属于急需治疗的患病人群。为此,有专家呼吁说,心理问题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而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带来的伤害。
毋庸讳言,自杀只是心理病患者走向极端的一个例子,更多的人却在默默承受心理问题带来的各种压力。从自杀者的情况来看,.仅有9%的自杀者曾在精神科就诊过,他们苦痛、焦虑、抑郁、烦闷、自卑甚至狂躁,直接影响到性格发展、生活行为和夫妻情感。例如,一些中年女性成为购物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们不能控制自身的工作量,没有办法操控主管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这种无助感使得有些女性内心极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东西;而购物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成了她们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通道之一。种种看似平常的行为后面,其实更多是反映一个人心理亚健康,甚至是疾患。那么,怎么才能让我们健康起来呢?这里用两个与“心”有关的词来予以说明。
第一个词:心理。理,即道理。也就是说,要想心理健康,首先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加强这一意识,就必须懂得一些与心理有关的养生道理。研究发现,当人处于沮丧、悲观和冷漠状态时,体内的复合胺和多巴胺都会偏低,复合胺能调节人对疼痛的感知能力。所以,如果一个人常年情绪压抑、沮丧,就会放大其疼痛感,升高体内胆固醇含量。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坠入爱河会使人一年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处于增高状态,这一类似激素的物质会刺激新的脑细胞生长,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并增强记忆力。
不仅如此,在和谐的爱情互动中,双方会相互心存感激——感谢上天在茫茫人海中让我们相逢,让我们相知,还让我们相爱,这种感激之情可以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或加速康复。此外,由此带来的快乐不仅可以减轻心理压力,还有利于保护血管内壁,降低心脏病发作的概率。但与之相反,不和谐的爱情则让原本健康的身体病患缠身,或者会加速病情恶化。
第二个词:心情。情,即情感。若情感不顺,心情不好,身体健康没有保证,幸福指数自然要大打折扣。一项针对情感与幸福关系的调查显示,81.42%的人认为家庭幸福感的主要表现在于家庭关系和谐,仅9.12%的人认为有赖家庭经济收入。由此可见,在幸福方面,由感情主导的关系和谐大于物质的富足。但就情感而言,可以断言,没有一个人的情感静如止水,亲情、友情是如此,爱情亦然。
夫妻情感是社会、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情感,相爱却不能长相依恋怎么办?第三者插足怎么办?伤得深爱得更深怎么办?一见钟情怎么办?男人喜新厌旧怎么办?患上婚姻恐惧症怎么办?你爱的女人不讲理怎么办?……心理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情感纠葛弄不好就是死结。如何走出心灵的困惑,如何打开情感的死结,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技术,更是“养生先养心”的智慧!
病由心生,养生需养心。于身体,自杀是对健康的“鲸吞”,而那些玷染我们心灵的尘埃则是对健康的“蚕食”。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一尘不染的,细品《蜗居:心理健康枕边书》,似曾相识的生活琐事,耳目一新的心理实验,直截了当的研究发现,不仅为你解开心灵的密码,让你敞开心扉,帮你抚慰心灵、疏导情绪,使你收获健康之外,还能尽享人生的精彩!
作者
本书以《蜗居》中主要人物形象为参照,独具慧眼,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他们予以细致入微的观察,从情感、婚姻、情志、健康、“蜗居”等生活状态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和剖析,揭开了现代人的心灵密码。
似曾相似的生活故事,耳目一新的心理实验,直截了当的研究发现,不仅为你敞开心扉,抚慰心灵,疏导情绪,收获健康,还能尽享人生的精彩!
《蜗居》,一部都市情感剧,现代人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
本书以《蜗居》中主要人物形象为参照,独具慧眼,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他们予以细致入微的观察,从情感、婚姻、情志、健康、“蜗居”等生活状态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和剖析,揭开了现代人的心灵密码。
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一尘不染的,细品《蜗居:心理健康枕边书》,似曾相识的生活琐事,耳目一新的心理实验,直截了当的研究发现,不仅为你解开心灵的密码,让你敞开心扉,帮你抚慰心灵、疏导情绪,使你收获健康之外,还能尽享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