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学习老子智慧,领悟做人原理,人情练达尽在心里。品读老子故事,知晓处世奇谋,世事洞明皆在眼中。本书详细讲解了老子的做事智慧、处世智慧、德行智慧、修身智慧、做人智慧、智谋智慧和从政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萧龙 |
出版社 | 地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学习老子智慧,领悟做人原理,人情练达尽在心里。品读老子故事,知晓处世奇谋,世事洞明皆在眼中。本书详细讲解了老子的做事智慧、处世智慧、德行智慧、修身智慧、做人智慧、智谋智慧和从政智慧。 内容推荐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夫唯不争(柔),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刚)”。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老子智慧的原理,对我们为人处世非常实用。它教导我们,创业时强手如林,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潜心研究对策和计谋,不要跟对手硬碰硬。要以巧取胜,这样才能以弱胜强。 目录 第一章 做事智慧 1.曲则全者 2.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祸莫大于轻敌 5.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6.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7.为而不争 8.道可道,非常道 9.反者道之动 10.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1.持而盈之,不知其已 12.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章 处世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6.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8.知止可以不殆 第三章 德行智慧 1.处其厚不居其薄 2.重积德则无不克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6.信言不美 7.为而不恃 8.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上德若谷 10.美行可以加人 11.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13.善者不辩 14.知者不博 第四章 修身智慧 1.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致虚极,守静笃 4.自知者明 5.自胜者强 6.知足者富 7.不失其所者久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9.知足之足,常足矣 10.圣人被褐而怀玉 11.故物,或损之而益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3.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第五章 做人智慧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2.大巧若拙 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希言自然 5.知其雄,守其雌 6.见小日明,守柔日强 第六章 智谋智慧 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3.以静为下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6.物壮则老 7.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8.智慧出,有大伪 9.无为而无不为 10.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太上,下知有之 12.悠兮其贵言 第七章 从政智慧 1.功成身退,天之道 2.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3.外其身而身存 4.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5.执大象,天下往 6.治大国若烹小鲜 7.清静为天下正 试读章节 2.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抱怨以德②。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③。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译文 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 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注释 ①为无为,以“无为”为“为”。事无事,以“无事”为“事”。味无味,以“无味”为“味。”这三句都是未雨绸缪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等闹大了才去解决。“无为”是还没有做以前。“无事”是还没有发生事以前。“无味”是还没有散发出气味以前。全章都是在论证这个观点,全章要说明的内容就是这三句的内涵。 ②大小多少,大其小,多其少;换言之,即对小者少者,要当作大者多者对待,不能掉以轻心。 “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德指恩德,是用给人恩德的做法去回报别人的怨恨。这也是提前清除大祸的做法。 ③图,谋。作,起也,始也。 解析 老子认为:无为的含意,其实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掺杂进自身的主观意志在内,不要妄图用自身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的客观属性,而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能够不把自身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行为之中,也就做到了自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讲的自然无为实际是在讲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一种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的思想境界。 老子在这里主张的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以德报怨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妥协和调和的世界观,老子的哲学实际就是一种调和的哲学,老子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抗与斗争的。但老子也看到世间之事客观上永远无法逃避矛盾与斗争的存在,因此他希望把矛盾与斗争从激烈的对抗拉回到相对平和,希望矛盾与斗争在其刚刚萌生就予以消除,并通过谨慎小心的做事而不产生新的矛盾与斗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说的是处世的一种境界。每当有事发生的时候,你只要找到客观规律,不需要你在主观上强加什么,你只需要去“发现”和“明白”,然后找出恰当的解决方法。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实现事业要从细微人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人手,所以善于做事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的允诺是不足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所以聪明人遇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因此最后反而没困难。 老子这种处理困难要从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着眼于细微的方法对我们有很大启示。如果我们一味地抱怨问题太多困难太大,那么,不仅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还会丧失很多发展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细微着手,这样大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 故事 王剪谨言慎行 秦始皇将要进攻楚国,先询问年少气盛的将军李信:“我想要攻取楚国,你看需要多少人?” 李信问答:“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说:“王将军,你真的老了,怎么这么胆怯?李将军果然年轻勇敢,他的话很有道理。” 秦始皇任命李信为统帅,派给他十万军队;王翦因不被信任,称病辞职,退休于频阳。 不料李信勇而无谋,导致秦军全军覆没。秦始皇万般无奈,亲自骑马来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由于没有采用将军的意见,李信果然辱没了秦军。听说现在楚军日渐向我国进逼,将军虽然有病,难道忍心置寡人于不顾吗?” 王翦推辞道:“老臣既衰且病,请大王另择贤将。” 秦始皇说:“你别推脱,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王翦说:“大王如果迫不得已而一定要使用老臣,臣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这一回答应得十分痛快:“一定按将军的意见办。” 于是,王翦统率了六十万大军,秦始皇亲自送至咸阳郊外。王翦在出发前,向秦始皇请求大量田园房宅的赏赐。秦始皇说:“将军快出发吧,你还怕会受穷吗?” 王翦说:“为大王统兵打仗,有再大的功劳也不会封侯,因此趁着现在大王还用得着臣,臣也好及时求得田园等赏赐以传给子孙。” 秦始皇大笑。王翦出发已走到了潼关,还先后五次派使臣回来请求赏赐。有人不解地问道:“将军求赏也未免太急了点!” 王翦说:“你们哪里明白,秦王心地狭窄而又多疑,如今他倾全国的兵力交付于我,我若不为子孙请求田宅,岂不令秦王怀疑我吗?” 应聘的结果 有两个大学生前往同一个公司应聘同样的业务经理职位,老板看了两人的简历,他们都非常优秀,名牌大学毕业,专业也对口,因此一时难以取舍。转念之间,老板问了个问题:假如你被录用,一年可为公司带来多少销售额?有多少利润?” 第一个人拍着胸脯回答:“我有信心每年为公司带来1000万元的销售,利润率在50%以上。” 第二个人则回答:“本人估计能给公司创造200万元的销售,至于盈利嘛,大概在20%左右吧,但也不可能亏本,亏本确保不超过5%。” 结果第二个人被录用了。老板这样解释:两人都算得上是高才生,笔试的成绩也差不多,但是第二个求职者的回答简单明确,数据相对比较实在,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前者明显在自我炫耀,夸大其辞,几千万的销售额难以达到不说,现在这市场行情哪能保证50%利润空间,而没有亏本的风险呢? P6-9 序言 明末的大哲学家王夫之说老子是“机械变诈徼幸之祖”,即:研究阴谋诈术本质规律的祖师爷。老子的确是一个大谋略家,他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中外历史上有无数智者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处世智慧的技巧和原理。 在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用了老子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所以才有了闻名历史的贞观之治。 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精髓是“无为而治”,汉朝典籍《淮南子》里解释“无为而治”时说:一个大力士拉着牛尾巴牵牛,即使拉断了牛尾巴,也不可能牵走它。而一个10岁的牧童,用桑条穿着牛鼻子轻轻一拉,却能牵着它走。 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一定顺着事物的本质规律去做,只要抓住了本质,再难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不得要领。看问题必须看其本质,把现表面象只作为入门的向导,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本质。 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博大精深,丰富异常,仅举几例说明: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示人以柔弱,胜人以阴谋;知足不辱;曲则全,枉则直;祸莫大于轻敌;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上善若水。 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老子告诉我们: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样渊深沉静;待入,要像水那样真诚友爱;说话,要像水那样诚实可靠;为政,要像水那样长于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2)以柔克刚。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样貌弱而实强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争先、争强,决不能软弱,因为软弱就会被欺负。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然而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都是不争,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温顺无比,却是最有力量。 (3)示人以柔弱,胜人以阴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把至柔的意识渗进我们的人生观,并不会使我们软弱;怀有守雌的思想,决不会使我们无能。因为至柔守雌的理念,是将韧性、耐性和智谋融合贯通后而形成的一种既超脱而又适用的生存法则和处世哲学,它是一种变相的进取和强大,而且这种进取和强大是时间意义上的最终胜利者。 (4)知足不辱。 老子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告诉我们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观。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受欲望左右的;知道把握分寸的人,是当行则行、行止则止的人,所以才能够避免灾祸,才能够保住为人的根本,才能够得到永久的快乐。 (5)曲则全,枉则直。 生存竞争是极为残酷的,老子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为了一时的尊严而自误。在自己处于不利境地时,重要的是生存下来,哪怕有所屈辱也别气馁。保住了这个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就有了发展壮大的种苗。 (6)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者与犀牛作战时,肯定会用面包做的盾牌迎敌。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他把犀牛角想像成是火腿做的。轻敌者其实是在客观上帮助了对手,配合对手来打击和消灭自己,所以说轻敌是自取灭亡,轻敌等于轻生。 (7)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如果你想擒虎于山,不妨故意放它走远。欲擒故纵的关键是“纵”字,不要舍不得看似即将到手的东西,时候不对,出手太急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的情况。只有耐心一些,准确把握局势,巧妙地“纵”才会达到牢固地“擒”。学不会“纵”的人,“擒”了也不会长久。 综上所述,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 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夫唯不争(柔),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刚)”。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老子智慧的原理,对我们为人处世非常实用。它教导我们,创业时强手如林,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潜心研究对策和计谋,不要跟对手硬碰硬。要以巧取胜,这样才能以弱胜强。 读了老子的智慧,会使你成为一个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精于世故的智者。 萧龙 2007年7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