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人物传记、世界文物的艺术批评史和年代史。
不可错过的欣赏、学习、研究的艺术专著。
全四色精美印制,大陆首版经典版。
人物传记——在其生活年代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窥探艺术家的生活。
50余件艺术经典杰作全幅再现——直面震憾放大的细节、清晰直接的评论。
一部世界文物的艺术批评史和年代史——有深度、多角度地领略世界博物馆中艺佳作。
这本由加布里埃·克列帕迪创作的《高更》讲述了高更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更/天才艺术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意)加布里埃·克列帕迪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艺术家人物传记、世界文物的艺术批评史和年代史。 不可错过的欣赏、学习、研究的艺术专著。 全四色精美印制,大陆首版经典版。 人物传记——在其生活年代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窥探艺术家的生活。 50余件艺术经典杰作全幅再现——直面震憾放大的细节、清晰直接的评论。 一部世界文物的艺术批评史和年代史——有深度、多角度地领略世界博物馆中艺佳作。 这本由加布里埃·克列帕迪创作的《高更》讲述了高更的故事。 内容推荐 天才艺术家书系精选世界上最耳熟能详的20位艺术家:凡艾克、波提切利、达芬奇、丢勒、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勃鲁盖尔、卡拉瓦乔、委拉斯贵支、伦勃朗、维米尔、戈雅、透纳、马奈、塞尚、莫奈、雷诺阿、图卢兹劳特雷克、高更、梵高,以其生平、作品、艺术家与凡人为主要部分,精选艺术家50件经典作品加以详细评述,辅以评论文选集、藏品地点等辅文。 这本由加布里埃·克列帕迪创作的《高更》讲述了高更的故事。 目录 前言 生平 作品 艺术家与凡人 贴近高更 评论文选集 作品收藏 历史年表 参考书目 图片授权 试读章节 保罗·高更一生都存漂泊。他蠢蠢欲动和永不满足的内心,为他实现自我理想注入了一剂永不服输的强心针。有生之年,高更的大多数创作都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屈服。与其他从小就崭露头角、锋芒毕露的艺术家不同,高更24岁才拿起笔作画,彼时他已在海军服役多年,还做了几年职业经理人。短短几年时间,高更就对绘画艺术如痴如醉,不惜一切代价全身心地投身创作,为此,他牺牲了其他所有的一切:兴趣、财产甚至家庭,纵使众人纷纷指责他人格冷漠、愤世嫉俗、自私自利,他也可以全然不顾。为了艺术,他放弃了工作、爱妻、五个孩子、朋友、祖国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直到他55岁与世长辞之际,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探求艺术的真理。 1848年6月7日,欧仁·亨利·保罗·高更生于巴黎蒙帕尔纳斯洛雷特圣母院大街52号。他的母亲阿琳·沙扎尔是西班牙贵族的后裔,在欧洲入侵美洲期间来到了秘鲁。他的外婆弗洛拉·特里斯坦·莫斯科索是一位作家、记者,也是一名忠实的社会主义活动分子。也许是出于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自豪,高更经常存不同的场合提及自己与阿拉戈纳家族的血缘关系,并坚信自己是蒙特苏马(Montezuma)的后代。高更的父亲克洛维斯(Clovis)是法国《国家报》的记者和时政专栏作家。1851年10月,拿破仑大军势如破竹,由于高更的父亲公开反对拿破仑,只得举家背井离乡来到秘鲁,希望在那里办报创刊。但天有不测风云,当月30日。在巴塔哥尼亚的法米尼港口短暂停留后,克洛维斯因为动脉瘤和瞬间暴怒而一命呜呼。阿琳·高更带着两个两岁多点的孩子保罗和玛丽投奔高更祖母的兄弟唐·皮奥·特里斯坦(don PioTristan),后者在利马当地声名显贵。 1855年,高更的代父,食品商人纪尧姆·高更((3uillaume)去世,高更的母亲决定回到法国,住在她叔叔伊西多尔(Isidore)在奥尔良的家中。1861年,高更的母亲移居巴黎,靠做裁缝艰难度日。彼时,高更仍留在奥尔良读书,但从西班牙语到法语的过渡让他在学业上碰到了不小的困难,学习成绩也颇让人失望。随后他还想申请入读海军学校,也因成绩不合格而遭到拒绝。 1865年12月7日,他开始在一艘名为“卢西塔诺”的商船上做海员。1866年10月29日,他在“基利”号商船上担任二等长官。开始了长达十三个月之久的环球航行。1868年,他开始在“热罗姆·拿破仑”号上服兵役。普法战争期间,他参与了地中海阿尔及利亚地区的军事行动,随后于1871年在土仑港正式退役。 母亲去世后,1867年7月7日,高更由新的监护人保罗·占斯塔夫·阿罗萨监护,后者是高更家族的一位世交,擅长从商且对绘画颇有研究。1 871年,他为高更在贝尔坦交易中心谋得了一份差事。年轻的高更聪颖机智,不仅收入颇丰,还逐渐获得了一小部分交易分红,过上了还算殷实的生活。他的同事同时也是挚友的阿尔萨斯人克芳德一埃米尔·舒芬尼克尔(ClaudeBmile Schuffenecker)是引领他进入艺术世界的一位关键人物。他们时常一起到展览会和博物馆参观,畅谈艺术,阿罗萨和策,象派第一个资助人保罗·迪朗一吕埃尔(Paul)urand Ruel)也间或参与其中,后者兑服高更用1,7万法郎投资艺术,购买了马奈、莫奈、希斯里、毕沙罗、雷若阿和吉约曼的作品。也就是在这几辜里,高更开始尝试绘画。起初他跟昔阿罗萨的女儿玛格丽特画,随后同浔芬尼克尔一同在克拉罗西学院进行正规的绘画训练。1873年至1874年。宣更依照传统画式创作了几幅静物画田风景画,也借鉴了一些法国风景画家柯罗、巴比松和印象主义画风。并氢发勤谨,一发不可收拾。1876年,高更凭借《维罗夫莱的树冠下》层层司关,亮相于当时的巴黎沙龙画展。塞对一个业余画师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戎功,更促使高更向更高的艺术领域拄发。 l879年,阿罗萨去世后没几个马,高更便举家搬进了一座较为宽敞拘公寓,也就是卡塞尔街8号弗赫纳路74号的房子。在那里,高更将一个房司简单改装成画室,以满足自己从小酰未满足的创作欲。与此同时,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规划。同年。他携带一件雕塑作品亮相第四届印象派画展(4月10日一5月11日)。1880年,在第五届印象派画展上,高更展出了七幅画作和一座半身像雕塑,却遭遇雷诺阿和莫奈等印象派前辈的冷言冷语。展览于当年4月1日开幕,持续至4月30日,整个展览在皮拉米德路10号一座满是尘埃与喧嚣的房屋的夹层里惨淡经营了一个月。1881年,高更更卖力地将8幅画作和两座雕塑顺利带入了第六届印象派画展(4月2日一5月1日),这次又搬回了首届画展位于布勒瓦德·德·卡布斯内街35号的大楼,新租的展室面朝里侧庭园,光线暗淡。第七届印象派画展展出了高更1 3幅作品,大家一致认为这些画重复居多、缺乏新意。与此同时,高更的妻子梅特为丈夫渐长且无节制的绘画热情忧心忡忡,她苦口婆心劝说高更担起丈夫和父亲的家庭责任,却没想适得其反,两人之间干沟万壑无法逾越,开始渐行渐远。P10-13 序言 1886年盛夏,阳光倾洒在布列塔尼的阿凡桥画家村,这里往来着各路怀揣美好愿景的艺术家。格洛阿内克夫人的小旅店门口站着一位30来岁的瘦高个儿,神情有些许忧郁,脸上写满了茫然的异域梦。这便是保罗高更。他正在为自己疲惫不堪的心灵寻找休息的港湾,他希望和简单的人生活在一起,用自己习惯的近乎粗鲁直白却真诚坦率的方式进行交流,过简单的生活。 格洛阿内克夫人是巴黎画派坚实的拥趸,而高更的到来无疑为她经营多年的画家公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寄居在这里的画家逐渐分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胆小懦弱、缺乏主见的总是被冒犯,继而气愤填膺,喋喋不休地抱怨;那些才华横溢之人则逐渐转向新的画风,孕育升华了“纳比画派”,又叫“先知派”(“纳比”的希伯来语的意思即“先知”)。在阿凡桥的头几个月里,高更就酝酿出一整套变革的思路:“一言以蔽之,一幅画并不是画面颜色简单的涂抹与覆盖”,而是精准的线条和大面积单一色彩之间的对比和冲击。毋庸置疑,他已经与当时盛极一时的印象派分道扬镳,而印象派优雅含蓄、笔触细腻、色彩渐变的蕴藉风格在当时却备受青睐。 1886年9月,高更被迫重返巴黎,心力交瘁的他看起来仿佛穿越了“无人区”。1887年4月,他抓住机会独自远涉巴拿马。彼时由法国人主持的巴拿马运河开凿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更在日复一日、劳筋苦骨的体力劳动中体会着原始的粗犷与乐趣。类似的人生经历更是数不胜数: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小镇的“欢愉小屋”里,与凡高共处的62天跌宕起伏;重返布列塔尼;开启“象征主义”;一群狂热的学生追随者将他推上圣坛并为他作画……不得不说,纵观整个绘画史,高更的灵魂始终保持着高洁和自由。 高更的一生更像是一场负笈前行的逃亡之旅,但至少在布列塔尼的这个夏天算得上是幸福的。假若能给彼时的高更做一幅速写,那一定是一幅妙趣横生的画面:下垂的髭须,强健的体魄头上戴着一顶软塌塌的帽子,脚上踩着一双木屐。他尽情享受着自由的田园生活,完全沉浸在沁人心脾的和煦微风里,品味着手中的艾酒。他将自己的房间改造成一间光怪陆离的美术馆,整日沉浸在独居太平洋孤岛的幻想中,做着一个个洒满阳光、遥不可及的白日梦。重返巴黎后,高更的世界又被阴霾笼罩,他时常回味起自己的异域梦:和好友埃米尔贝尔纳筹划创办惊世骇俗的“热带画派”,整日浸淫在美好的幻想中:阳光洒满枝头,满目充盈着红黄等暖色调,塔希提明眸皓齿的姑娘一身琥珀色,静静地躺在天堂般的大自然里。那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时代,儒勒凡尔纳就像是一捧助燃剂,将高更的白日梦点石成金。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高更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怀揣着逃离现实的渴望,飞赴遥远的南半球。作为一个长久以来踽踽独行的先锋派画家,这次旅行之于人生的意义非同寻常,他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南太平洋上的马克萨斯群岛,直到1903年5月8日绝望离世。 临终前的高更双目失明,在一名土著巫师和一位传教士的陪伴下黯然离世。尽管高更逝世后名声斐然,他在孤岛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也迅速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但终其一生都是一个读不懂也解不开的谜。他的一生虽不像他那位命途多舛的挚友凡高那样,始终游离于这个世界之外,但他从一开始便被茫然生硬地归为印象派画家。事实上,他从未从属过任何一个组织、画派或流派,在他的艺术成就面前,这些现世的定义和框架显得既苍白又勉强。高更时常被人讽刺为一个“拙劣的画家”,但他又是一个真正才华横溢的无政府主义画家,一直在心灵深处自觉自省的批判精神的指引下傲然前行。他是宗教情怀和离经叛道的忠实践行者,即便是在跨越了几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这种精神依旧是那样的深沉和真挚。 斯蒂芬尼祖菲 Stefano Zuffi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