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中,作者刘泱从见证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对心力管理从产生到完善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对如何将心力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环保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战略和领导方式等各个领域中去,对如何将“心力”转变为生产力,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总结,同时对心力管理的传承与传播也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这是从文化视角研究心力管理的尝试,也是探讨创业和创业者成长规律的尝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刘泱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中,作者刘泱从见证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对心力管理从产生到完善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对如何将心力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环保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战略和领导方式等各个领域中去,对如何将“心力”转变为生产力,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总结,同时对心力管理的传承与传播也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这是从文化视角研究心力管理的尝试,也是探讨创业和创业者成长规律的尝试。 内容推荐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51名员工的小企业,却创下不俗的业绩,在行业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作者刘泱以见证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回顾了“心力管理”在黑松林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介绍企业文化落地的各种渠道,以及文化管理理念如何渗透到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本书为创业者如何解决经营和管理中的各种难题,以及如何从自修心力开始,有效地凝聚人心,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目录 第一章 心力管理的形成与完善 第一节 第一阶段(1991—1998年):黑松林公司文化的萌芽 一、下海,在这个连水、电、气都没有的工厂 二、改制,“黑松林”品牌形成 三、塑魂,打造“精神、精品、精兵” 第二节 第二阶段(1999—2008年):大胆实践,主动探索 一、黑松林特色管理频结硕果 二、在思想和实务间寻找通路 第三节 第三阶段(2009—2011年):心力管理的形成 一、《心力管理》结集出版 二、“心力管理”研讨会召开 三、黑松林心力文化的内容 第四节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心力管理的完善 一、张德教授主笔解读心力管理 二、心力管理的实践还在继续 第二章 心力管理的实施艺术 第一节 心力管理的总体要求 一、心力管理的战略思维——以软补硬,在软实力上下功夫 二、心力管理的三个维度:知心、聚心、塑心 三、心力管理的实施关键——用心管理,管到心里 第二节 营销管理:从推销到文化营销 一、筚路蓝缕,大篷车闯出市场 二、商誉是金,大道至诚 三、感性营销:一半是战场,一半是“情场” 第三节 质量管理:从他律到自律 一、优秀的质量文化提升产品质量 二、认同管理,从他律到自律 第四节 现场管理:从被动到自动 一、高标准严要求的“三无管理” 二、司炉工将锅炉房当成自家厨房打理 三、“文化压力区”生成自主管理 第五节 财务管理:从垫资到“三零管理” 一、“小快灵”财务管理制度收实效 二、“从干毛巾中也要挤出水来” 第六节 安全环保管理:从专人管理到全员管理 一、九十九次与一次 二、设一根心灵的“避雷针” 三、绿色的黑松林,绿色的家 第七节 生产管理:从层级管理到节 点自治 一、身边的榜样:锅炉房内的动员会 二、“颠覆性”整改打破管理定式 三、从层级管理到节 点自治 第八节 领导方式:从家长式领导到传道式领导 一、“家长式领导”还能走多远 二、塑造人心为主,做传道式的领导者 三、以感情投入凝聚人心 第九节 品牌战略:借牌求生到精益增长 一、“四借之路”打造知名品牌 二、精益发展,精益增长 第十节 人力资源管理:从雇用关系到志同道合 一、劳资双方,志同道合——人事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员工是兄弟,企业是家——用心激励,聚心为宝 三、关注细节 ,常抓不懈——心力管理,塑心为本 四、弹性组织,学习团队——一专多能,一人多岗 五、差别与公平——黑松林的和谐管理 六、宽严相济,以宽为主——心力管理的激励特色 七、以身先之,以道御之——老板是关键 第三章 心力管理从“修身”做起 第一节 心力管理的起点是做人 一、读书滋养心灵 二、参观开阔眼界 三、交友碰撞思想 四、写作升华理念 五、实践检验真理 第二节 六个方面的思考 一、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二、员工究竟是什么? 三、老板应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四、人生的意义何在? 五、在市场竞争中靠什么取胜? 六、老板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第四章 心力管理的传承和传播 第一节 文化落地确保深入员工心中 一、文化自觉能让“紧箍咒”消失吗? 二、文化落地先要合心合力 三、让凡人成就非凡之事 第二节 建立文化传播传承的主要渠道 一、晨训 二、现场会 三、手机短信 四、学习制度 五、专题培训 六、情绪气象台 七、安全监督钟、安全警示牌与安全制度牌 八、吃饭、喝酒 九、生日活动 十、外出旅游 十一、员工工作日记 十二、标语 十三、漫画 十四、厂刊、著作 十五、企业文化展室 十六、桃李无言——让企业环境成为养成教育的课堂 第三节 员工的传承——员工都是传教士 一、传承,从自修“心力”开始 二、管理源于认同,认同源于内心 三、对优秀文化的集体传承 第四节 经理人的传承——创业精神是“真经” 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二、当下民营企业传承方式与趋势 三、父亲对我的培养和影响 第五节 心力管理的完善和传播还在继续 一、文化管理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二、企业需要的不是超级英雄 三、走对了方向,就不怕路远 试读章节 1992年,“黑松林”商标诞生。这三个字源自公司所在地黄桥古镇的一个民间传说。黄桥古称“黑松林”,当地有个出了名的聪明人,绰号季三嗒子。季三嗒子中举后皇帝欲招其为驸马,季三嗒子不从,皇帝大怒,欲将其流放。季三嗒子说:“臣什么地方都敢去,唯黑松林不敢,那里的蚊虫有麻雀大,古藤有水桶粗。”皇帝不知是计,偏要降旨逐其去黑松林,结果季三嗒子如愿回到家乡。从此,黑松林便成为勇敢和智慧的象征。当时,刘鹏凯与他的团队在讨论中还认识到,胶粘剂是化工产品,“黑松林”不但具有标志性和专有性,而且昭示了产品的发展方向——绿色环保,立即敲定这个品牌。 有了“黑松林”三个字仅仅是塑造品牌的开始,还必须有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滋养,有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保障。而员工积极性不高成为企业发展和塑造品牌的瓶颈。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期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法》出台,企业全面推向市场。承包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转机建制成为这一时期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开始试点。 中国公司的变革如果按照主题来分界的话,可以在1998年一刀切为二,此前的主题是经营机制的转变,此后则是产权的重组与清晰化。“国退民进,,运动从1997年开始试验,1998年大规模推广,中国企业的所有制格局为之一改。 为什么要改制?必须从公有制的低效率说起。1997年的黄桥,一批镇办工厂“大树底下好乘凉”,黄桥的居民家庭里,你在国营厂,我在镇办厂,或者夫妇在同一个厂,全家在同一个厂,吃着厂里的,用着厂里的,拿着厂里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还图什么呢? 大锅饭吃着香,端着沉,亏着的是国家和企业,改革犹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黄桥镇几届领导班子为让群众脱贫解困、安居乐业,费尽了心思。为让企业的机器转起来,几年向上争取贷款就达8000多万元。但是,一部锈蚀了的机器仅靠加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到了1997年,在国营大厂纷纷减员的同时,黄桥镇办工业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企业停的停,关的关,镇办工业资不抵债,欠发职工工资、福利、集资款达1600万元。 为了推动企业改制,黄桥镇抽调近百名干部组成15个工作组,10个清产核资评估组,分驻各厂指导工作。所有党政负责人带头冲锋陷阵,遇到困难不退缩,有了矛盾不上交,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分工企业的改制工作。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为此,开会开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党政联席会议竟然开到了第二天凌晨四点! 1997年12月14日,黄桥镇召开党委会,决定将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作为黄桥镇第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自此,真正拥有了“产权明晰、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自主权,刘鹏凯也由厂长变成了老板。他当老板行使自主权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凝聚人心。那时,受经济不景气的大气候影响,一些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很严重,顺口溜“工钱工钱,做了工何时拿到钱”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语,无形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改制后的路如何走?如何改变原有管理模式,转化体制优势,学会走新路?刘鹏凯不讲大道理,不呼空口号,换位换心,站在下属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员工的工作动机、劳动艰辛程度,及其给企业发展创造的价值,综合各种因素定位,寻找改革的活力与合力。 他想员工所想,拿起改制后兑现的自主权,首当其冲选择工资制度作为突破口,端出暖人心的“滋补药膳火锅”,确立“不同岗位、不同考核、不同薪金”的“双工资制”新模式,在员工中推行“双周工资制”,在中层管理者中推行“双薪工资制”。一方面让员工做了工就能拿到钱,一个月发两次工资,看得见实惠,赶得上家用,解除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让管理者坐什么位置拿什么工资,甚至达到普通员工薪酬的双倍,让其将心比“薪”。高薪之下是高责、高效、高能,只要你付出总能得到回报。 初试牛刀,即获成功。通过换位沟通体验,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盲点变成了看点、亮点、出彩点。最大限度激发员工与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了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上档次、高水平,“黑松林”的品牌也越叫越响,1998年3月24日,“黑松林”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P6-8 序言 随着阅历的增加,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相信:竞争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几何时,恐龙是最强大的动物,但是这个“巨无霸”却无法适应地球的变迁,最终走向灭绝;蚂蚁很小,经不住人们手捏、脚踩,但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充满活力。为什么?一是蚂蚁具有明确的分工,工蚁负责劳作,兵蚁负责打仗,蚁王统一指挥;二是蚂蚁具有团队作战的特点,一群蚂蚁通力合作,可以搬走一个花生皮,也可以应对其他的挑战;三是蚂蚁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在大量“减员”的同时,又大量繁殖出后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看似庞然大物,却无法持续生存;看似不值一提,却能生机勃勃。这是由不同动物的行为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决定的,这虽谈不上“文化”,却有与人类文化相似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类与一般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辩证思维,人类社会的竞争纷繁复杂,既有与自然环境变迁相适应的挑战,也有与社会环境变迁相适应的挑战。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悟出一个道理: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靠群体的力量,万众一心地去争生存、争发展。而要凝聚成千上万的人,必须建立共同的目标,必须培养合作的愿望,必须建立良好沟通的渠道,必须制定形成合力的群体规范,必须形成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一言以蔽之,必须建立完善的文化。 纵观人类社会,大体上可分为4个主要的文化圈: (1)天主教文化圈,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 (2)儒学文化圈,主要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 (3)佛教文化圈,主要在印度、泰国、缅甸等南亚地区。 (4)伊斯兰教文化圈,主要在中东、北非、南亚地区,阿拉伯人、马来人聚居的国家。 我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人类学、宗教学家,但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地球上存亡兴替的过程,无不与这四个文化圈的消长兴衰有关。 儒学文化曾经在中国造就了强大的汉、唐、明朝,它们在当时的世界,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从明末开始逐渐走下坡,甚至沦为西方列强瓜分和欺凌的对象呢?归根结底,是由于儒家文化的局限性。例如,“重农轻商”的传统妨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重义轻利”的传统进一步扼杀了人们经济活动的进取心,“述而不作”、“祖宗之制不可改”等理念不利于人们创新精神的发扬,而经济活动主要局限在农业领域,限制了科学技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西方的科学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在由此形成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屡屡败下阵来。历史证明,一种先进的文化可以造就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振兴;反之,一种落后的文化可以带给一个民族和国家灾难。文化是人类社会竞争的一把利器,文化的传承和更新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 儒家文化圈中,日本最先崛起,因为他们搞了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元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三十余年高速成长,同样是由于我们摆脱了儒家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束缚,大胆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之长,补自己之短,而且明智地发扬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勤劳节俭,讲究和谐,重视群体,致富经国,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独有动力。 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汲取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分。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人对天主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作对比时曾概括为:西方追求卓越,东方追求和谐。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现代中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追求卓越,又追求和谐,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先进文化。 文化是这样重要和富有魅力,吸引着许多学者研究文化,但文化研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文化有许多隐形的、难以测量和几乎无法准确表述的内容。我和我的弟子们,在近三十年中,致力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 本书名为《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心力管理是江苏泰兴的一家小企业——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独创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把文化管理、细节管理与和谐管理熔为一炉,是纯粹的中国式管理。它一出现就受到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高度评价,每年到黑松林参观学习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各种研讨会不断召开。2012年,我和弟子余玲艳博士、刘泱硕士合写的一部专著——《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试图从管理学和企业文化的视角,解读心力管理,进而探讨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 本书的作者刘泱,是南京一位小有名气的记者,也是刘鹏凯的独生女儿。她天资聪慧,文笔隽永,在记者的岗位上深入认识社会,积累人脉,同时从小就跟着刘鹏凯学习经营企业。2012年我推荐她报考著名管理学者赵曙明教授的博士生,今年将要毕业。我一直把她视为我的编外弟子,看到她经过博士学习,眼界大开,能力增强,十分高兴。作为博士学习的成果之一——《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这本专著,同样是从文化视角研究心力管理的尝试,也是探讨创业和创业者成长规律的尝试。 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富民强国的战略举措。心力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提供了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也指明了创业者走向成功的可行道路。我相信,这本书对正在艰苦奋斗的众多中小企业,对于成千上万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渴盼已久的及时雨;对于广大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来说,无疑是为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创业振兴之路,提供了一把文化钥匙。 我把本书推荐给那些苦苦寻找成功之路的中小企业家、千千万万位创业者,以及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和爱好者,祝愿他们从本书中吸取智慧,得到借鉴,推动中国企业的持久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当今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