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二宁主编的《点读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20篇学生版)》充分体现了“回归古典和经典”的理念,内容上,精选了《西游记》的精彩回目,并对其中的字、词、句、段进行了精彩、精到的点评,能有效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所选内容;结构上,每一章节都设有固定栏目“人物图像(艺术鉴赏)”和“名著背后”,帮助读者深入分析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突出小说艺术特色,补充小说背后的人文、历史等其他各方面内容,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和知识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点读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20篇学生版)/点读古典名著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二宁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二宁主编的《点读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20篇学生版)》充分体现了“回归古典和经典”的理念,内容上,精选了《西游记》的精彩回目,并对其中的字、词、句、段进行了精彩、精到的点评,能有效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所选内容;结构上,每一章节都设有固定栏目“人物图像(艺术鉴赏)”和“名著背后”,帮助读者深入分析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突出小说艺术特色,补充小说背后的人文、历史等其他各方面内容,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和知识面。 内容推荐 黄二宁主编的《点读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20篇学生版)》是一部批判之书,更是一部理想之书。既写出世人对于功名富贵的无尽追逐,也有对礼乐兵农理想的追求,更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主要体现在小说开头的王冕与结尾的市井四大奇人身上。他们不为功名所困,不为利禄所扰,随心直行,自由自在,无所挂碍。即使身处贫贱,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的自得意味。这是传统士人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吧?正如孔子跨越千年的教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目录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一】真名士无意功名富贵 名士起篇 隐括全文 。王冕——以孝立身,卓尔不群 。买办与早期现代化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二】周进终得登第脱贫 老童生常忍辱得助高中 。周进一忠厚淳朴,一心科举 。金有余等客商——豪侠义气之典范 。谈古论今道私塾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三】范进痴心科考终扬眉喜极而疯 老童生同命相怜 范进侥幸中举 。范进——软弱卑微,渴求名利 。“不为良相,就为良医”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四】严贡生贪富贵原形毕露忙逃难 劣乡绅口浮夸身行恶 。严贡生——极恶人品,横行乡里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五】严监生替兄了账勤勉持家 吝啬鬼临死挑灯草忧贫了此生 。严监生——有待正名的“吝啬鬼” 。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六】严贡生逼寡嫂强占家产 劣乡绅为财泠面无情 。严贡生——再显极恶人品 。明清时期的乡绅阶层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七】王惠荀玫不脱名缰利锁 两员外扶乩问功名 。梅玖——趋炎附势者之代表 。中华文化中的“孝”文化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八】娄氏两公子爱才访贤 敬隐士偏遇假隐士 。娄氏两公子——助人未得报答,不移敬士之心 。《儒林外史》对“三顾茅庐”的讽刺式模拟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九】鲁翰林得赘婿喜宴多事 翰林奉科举 赘婿假才学 。鲁翰林——奉科举为唯一正业者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三书六礼 。小说中的入赘婚姻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八股选家仗义救公孙 正君子疏财救友显真情 。马二先生——有情义的朋友 。中国人为什么讨厌打官司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一】匡超人温良至孝侍亲苦读 大柳庄孝子苦命初转 。匡超人——本善之初,淳厚可嘉 。古人用什么样的名片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二】酸名士西湖雅集 匡超人转性情卖弄才情 。匡超人——沾染恶习,性情初转 。文人雅集的历史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三】潘三匡二之情患难见真相 匡超人冷眼观友落难 。匡超人——薄情寡义,不念恩情 。潘三——狡猾吏役,豪侠情义 。明清江南地区发达的商业化出版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四】鲍文卿儒生风范 油彩戏子多君子之行 。鲍文卿——恪守本分,名戏实儒 。牛老儿与卜老爹——安贫乐道,真诚淳朴 。茶馆的历史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五】众名士南京城做胜会 莫愁湖定梨园榜 。杜慎卿——无心科考的纨绔子弟 。明清时期,江南的戏曲消费如何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六】杜少卿天长县显风流 豪杰美酒肴馔宴高朋 。杜少卿——慷慨解囊,不重钱财 。酒楼的历史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七】杜少卿浪掷家产挥金如土 富家公子台祖业移居南京 。杜少卿——南京会友,逍遥度日 。清代的普济堂与民间慈善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八】常熟县虞博士好风范 真儒生朴实敦厚襟怀冲淡 。虞博士——集礼乐教化于一身的真儒生 。明清时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十九】虞华轩真德才难得志 五河县风俗势利当头 。虞华轩一出淤泥而不染 。“酒令”知多少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二十】季遐年、王太、盖宽与荆元独立于世 四奇人世间苦挣扎 。市井四奇人——情操高洁傲岸 。古代“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试读章节 一日,正和秦老坐着,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戴瓦楞帽(形似瓦楞的帽子,古庶民所戴,以别于士大夫之方巾。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身穿青布衣服。秦老迎接,叙礼坐下。这人姓翟,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官府的高级差役,后文称“头翁”),又是买办(旧时官府或豪富人家中管采购、办杂务的人)。因秦老的儿子秦大汉拜在他名下,叫他干爷(即干爹),所以常时下乡来看亲家。秦老慌忙叫儿子烹茶,杀鸡、煮肉款留他,就要王冕相陪。彼此道过姓名,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亲家,你怎得知道?”翟买办道:“县里人那个不晓得!因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幅花卉册页(又作“册叶”,指连接装裱成册的多幅小件字画)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我闻有王相公(对读书人的敬称)的大名,故此一径(径直)来寻亲家。今日有缘,遇着王相公,是必费心大笔画一画,在下半个月后下乡来取。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写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傍,著实(言语动作分量重、力量大)撺掇(怂恿)。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咽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题了诗在上面。翟头役禀过了本官,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只拿十二两银子送与王冕,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 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次日备了一席酒,请时知县来家致谢。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酒席上给全座依次斟酒一遍称为“一巡”),危素道:“前日承孝笨台(意谓“老父母”,是对知县的尊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我学生(谦辞)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明清士大夫对前辈的自称,地方官拜访乡绅名人写拜帖时也常用以自称,表示尊贤)帖子去约王冕。 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王冕笑道:“却是起动(劳烦)头翁,上覆(同“复”)县主(一县之主,县令)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论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覆得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啊王冕道:“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做、犯)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都说的是甚么话!票子传着倒要去,帖子请着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秦老劝道:“王相公,也罢,老爷拿帖子请你,自然是好意…… P10-12 序言 寻找诗意的精神家园 《儒林外史》书名中的“儒林”一词源于《史记·儒林列传》,但已不再专指研读儒家经典的学者,而是泛指在科举制度背景下挣扎生存与从事各类活动的读书人。“外史”是有别于“正史”,指正史之外的、带有作者自身立场与判断的另类历史。 吴敬梓有意将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从明朝成化末年到万历中期,时间跨越了百余年。不仅如此,吴敬梓还以自己和他在南京的朋友们为原型,塑造了一批筹备泰伯祠祭祀的君子贤人,如吴敬梓本人是杜少卿的原型,他的朋友吴培源、冯萃中分别是虞育德、马二先生的原型。 整体来看,《儒林外史》中的士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群体,一类是醉心功名的科举士人群体,一类是自命风雅的江湖士人群体,一类是力图以礼乐兵农的理想挽救衰世的君子贤人群体。仅就本书所选的章节来看,他们中有醉心科举的士人周进、范进,有自吹自擂的乡绅严贡生,有牢骚不平的公子娄三、娄四,有富有正义的八股选家马二先生,有从孝子堕落为无耻之徒的匡超人,有具有君子风度的戏子鲍文卿,有富贵风流的世家公子杜慎卿、杜少卿,有笃实厚重的贤人虞育德,有狂傲不羁的市井四大奇人……小说中一个人物接着一个人物粉墨登场,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展现出极大的时间跨度与空间跨度。 总体来看,《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之书,更是一部理想之书。既写出世人对于功名富贵的无尽追逐,也有对礼乐兵农理想的追求,更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主要体现在小说开头的王冕与结尾的市井四大奇人身上。他们不为功名所困,不为利禄所扰,随心直行,自由自在,无所挂碍。即使身处贫贱,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的自得意味。这是传统士人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吧?正如孔子跨越千年的教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说的最后,作者放弃了猎取功名的八股文和流于交际的诗歌,求助于更具抒情性与自足性的代表文人文化的琴、棋、书、画。在作者看来,也许只有自觉自愿地沉溺于由琴、棋、书、画营造的诗意世界中,才能找回失落的人生价值。小说第五十六回的结尾有一首带有浓烈抒情意味的词: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所以光明所在,就是那诗意的精神家园。 编 者 2014年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