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儿子一起成长(2成长的节奏)
分类
作者 杨文//麓雪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母亲最原始的本能,科学的爱才是帮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的养份!

她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她是资深教育专家。她用“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亲身实践,培养出了一位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让许许多多感叹“快乐童年”与“成功学业”不可兼得的家长羡慕不已。

杨文、麓雪编著的《和儿子一起成长(2成长的节奏)》献给所有“爱孩子,愿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父母!让我们跟随杨文去认识、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韵律,去更好地担当起“教育者、示范者、提供者”这三种角色,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推出的爱”给予孩子,使孩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中,成为具有成熟人格、鲜活个性、良好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内容推荐

父母在养育孩子肉体胚胎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孩子有一个非常完整、精密的内在秩序系统,有一颗丰富的有吸收力的心灵。杨文、麓雪编著的《和儿子一起成长(2成长的节奏)》所展示的教子问题,更多的是从精神胚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这几年里我们接触过的众多父母,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领悟的。《和儿子一起成长(2成长的节奏)》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优秀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目录

第1章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配角

 关注当下,“优质陪伴”

 全职妈妈的意义

 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配角

 妈妈要学会接纳负面情绪

 孩子本身便是父母教子的引路人

 父母的权威不在于严肃的面孔

 尊重老人但坚持原则

第2章 成长的烦恼

 “秩序敏感期”来了

 妈妈离不开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依恋游戏”

 是谁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

 “破坏”中隐藏着成长的秘密

 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

 温和也是一种竞争力

 以谦逊和慈爱代替权威和严肃

 一句句“都是为你好”引发的亲子冲突

 和儿子一起成长目 录

第3章 成长的节奏

 比节俭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创造力

 “有意思”才会对孩子“有意义”

 少些说教,多些理解

 亲情培养也有关键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

 缓慢和沉思是正常的儿童心理

 改变对“学习”概念的认识

 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淘气

 孩子是问路的客人,请多些耐心和技巧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能快乐成长

 搬家后,关照好孩子的心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贬低批评他的朋友

 不恰当的帮助阻碍孩子的独立

 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恐惧

 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家庭是孩子人际关系的第一演练场

 父母不善言谈,如何培养孩子好口才

 别逼孩子成为“讲礼貌”的小大人

 藏起一半爱,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不良情绪

 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领路人

第4章 和孩子一起成长

 从孩子的角度发现并唤起兴趣

 电子媒体时代,不要捂住孩子的眼睛

 不要空讲“打人不好”的大道理

 接纳孩子“犯错误”

 孩子不必太听话

 面对青春逆反期,需要调整的是父母

 比起电子产品,幼小的孩子更需要感受真实的世界

 以时间、耐心与智慧缓解孩子“入园难”

 为孩子选择玩具的智慧

 早教班要不要上

 正确认知孩子的“专注力”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忆中的幼儿园

 别拿成人的道德观压垮了孩子

 “穷孩子”的自卑来自父母

第5章 做孩子学习的好助手

 善用假期,别盲目将孩子托管给“补习班”

 “学习”是个大概念

 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考试焦虑症到底是焦虑什么

 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焦虑”

 当孩子不被老师认可时

 只能赢不能输,了解孩子好胜心背后的心理因素

 孩子厌学,了解原因后对症下药

 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阅读是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后记 因为懂得 所以会爱

试读章节

父母的权威不在于严肃的面孔

儿子3岁了,最近一段时间非常排斥爸爸,什么事情总要单独跟妈妈一起,不让爸爸参与,这正常吗?孩子的爸爸常出差,尽管他每次回家也是竭力取悦宝宝,但宝宝对他还是比较疏远。父亲怎样才能在孩子教育中“不缺席”?请问父亲怎样才能在孩子面前建立起权威?

父亲给孩子的“优质陪伴”

孩子在0~3岁的时候,更需要妈妈的陪伴。女性适合哺育的身体特征和细腻温柔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妈妈在孩子的这个成长阶段比父亲更重要。母爱给孩子成长提供着最原始的生理满足、安全满足和爱的满足。所以在这个阶段,一般孩子和父亲的关系都是比较疏远的,甚至他还想独占妈妈呢。

3岁以后,他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他开始追逐父亲,是因为他喜欢父亲可能带给他的那个更加丰富的世界。直到5岁之后,父亲的爱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剥离和母亲的黏连,以便使孩子可以更独立地成长。一般来说,母亲总是太细腻、太放不开手。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更大作用,就是别让那种强大的、自然的母爱,把孩子的独立能力吞噬掉。

如果父亲不能朝夕相伴就是“缺席”的话,那现在有多少父亲能做到在孩子的成长中不“缺席”呢?解决方法是两方面的,一是作为父亲,要对孩子进行“优质陪伴”。所谓“优质陪伴”就是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在长短,而在于能否利用有限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把父爱传达给孩子。

长期驻外不能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父亲,一定要经常通过电话或者电脑和孩子交谈,让孩子感觉到父亲的关注。父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保持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益。

即便是不驻外地的父亲,这里面也有个“角色转换”的问题。有的父亲担负着工作重任,回到家庭和孩子在一起时,仍然不能轻松地呈现自己生活中父亲的角色,一边和孩子玩着一边手机不停,孩子好不容易和父亲在一起,这时他会怕工作把爸爸拖走,心里就容易有不安定感和分离焦虑;还有的父亲虽然也和孩子一起玩,但“角色僵化”,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不是那个能够懂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或者肆意嬉戏的父亲,传递给孩子的仍然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教师、政府公务员的语言或者是面部表情……我认为,一个男人不管他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回到家庭,在孩子面前,他就是那个很生活化的、能够给孩子温情和安全的普通父亲。就像数学大师陈省身,虽然是几代数学家的偶像,被认为影响了数学和物理学的走向,可是,对于他的一子一女来说,陈省身永远是那个热爱全世界的美食、喜欢奶酪“越臭越好”、在餐馆里点菜比别人更为拿手的父亲。

父亲以平等心尊重孩子

至于父亲的权威在哪里?3岁之前亲情的建立当然重要,但对于一个男孩的父亲来说任重而道远。

一般来说,孩子在5岁以后会更喜欢和爸爸玩,因为妈妈有很多规则:吃饭啦,洗脚啦,睡觉啦……总要他这样那样,而爸爸不会轻易打搅他的玩兴。爸爸在这个时期和孩子的关系就是陪玩儿,也不要教育孩子,等到孩子跟爸爸成了铁哥们似的朋友,爸爸的教育才会有效而不遭逆反。

我的丈夫在家里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人,有时甚至很孩子气,所以,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更像一个好朋友那样与儿子相处。他带儿子游玩,无论近郊远郊;骑着自行车转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体育、历史、社会、政治,甚至对异性的看法,他和儿子无话不谈……只要有时间有可能,他都尽量让儿子多了解男性世界——那个儿子迟早都要成为其中一员的世界。

我们传统观念上父母的权威就是孩子永远得听老子的话,父母永远是正确的。我一直说我们做父母的又不是真理之父、真理之母,凭什么得让孩子永远听我们的?

建立自己权威的最好途径就是懂得尊重他人。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做父母的真的要承认孩子自己身上的内在能量,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孩子成长的配角,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父母的权威,反而更能赢得孩子的信赖和尊重。我们一旦能够说服自己从“教育”的主角位置上退下来,甘当孩子成长的配角,那我们对孩子的爱将会更有价值。

“适当帮助”“适当给予”,父母的权威不在于严肃的面孔,不在于权位的高低,也不在于钱财的多寡,而在于能够以平等心尊重孩子的尊严和成长需求,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而不是全权代替,真正的权威和尊严也就由此而生。

P20-22

序言

洞悉生命成长的节奏

《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出版后的六年时光里,我和这本书的策划人麓雪在忙碌工作之余,回复了很多父母的教子问题,也和很多的母亲沟通座谈。我们发现,千万个父母,就有千万个问题,因为家庭是不一样的家庭,孩子是不一样的孩子,人不是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机器,是活生生的、独具个性的,不可能用一个“药方”去解决孩子教育的所有问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力不能及,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够用、我们的学识不够渊博,还因为很多父母都想拿到一套教育孩子的锦囊妙计,然后,就像拿一本菜谱一样,照本宣科地去“烹调”“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事实是,生命的成长有它内在的秩序,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个性特点,洞悉生命成长的节奏。更多、更直接有效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的言行示范、家庭文化的熏陶,来自于父母对儿童身体、心理成长规律的认识,那些面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进行的。父母心智成熟,有科学的育儿理念和知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心中就会有数,面对出现的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方法来应对和疏导。我认为这就是“随机教育”。那些适时而变的方法和技巧,不是从别人那里照搬来的,而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下,面对自己的孩子随机而生的,随机而变的。它来自于母亲的内心,是悟出来的教子法宝。

我们在养育孩子肉体胚胎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孩子有一个非常完整、精密的内在秩序系统,有一颗丰富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和儿子一起成长2——成长的节奏》所展示的教子问题,更多的从“精神胚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这几年里我们接触过的众多父母,虽然是个性化的,但它也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领悟的。

让我们倾心去认识、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韵律,去更好地担当起“教育者、示范者、提供者”这三种角色,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推出的爱”给予孩子,使孩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中,成为具有成熟人格、鲜活个性、良好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杨文

2013年春节

后记

因为懂得所以会爱

这篇后记,既是给我自己策划的一个图书选题做个小结,也算是给自己的八年学习做一个小结。

从2005年策划出版《杨文教子》,到2007年《和儿子一起成长》出版,再到今天整理完成《和儿子一起成长2——成长的节奏》一书,我知道,我已经不仅仅是在做一个选题的策划,而是走在一条通往爱的觉悟的路上……

当年,我被杨文作为母亲对儿子爱的艺术所感动,由此开启了我从一个新闻记者、主持人向家庭教育研究和写作领域的转型。8年后的今天,我才意识到,这是我生命里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个体生命的成长,我的女儿,我的家庭,都因为我对家庭教育和女性生命成长的探寻而受益。

因为懂得,所以会爱。真正用心的爱,是循着被爱者的需求而爱。如果只凭着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去给予,这种爱有时可能会成为爱的关系的障碍。对孩子,对爱人,对家人,皆同此理。

人生最悲惨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当头发秃光了,才找到那把梳头的梳子。我很幸运,在我最需要爱的时候,在我最需要学习爱的时候,我有机会在这八年里如饥似渴地完成了一个潜心学习的历程。这个学习过程,没有学位授予,没有资质认证,是心灵被爱引领的追寻,是杂乱的心性被梳理后的清明。当我通过学习,去体悟生命成长的节奏时,我懂得了幼小生命之奥秘,也理解了成熟生命之内涵。觉知的爱,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弥漫心底,我获得了自我生命的成长和对爱的艺术的参悟。

用心去爱,这份爱就成为滋养人生幸福的源泉。

女儿已成人,我将知天命,父母已耄耋。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麓 雪

2013年春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