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
分类 | |
作者 | 华杉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逐字逐句讲透兵法原意,通俗通透解读经典战例。 中国最成功的企业战略家华杉,积二十年心得,取曹操等十一位传世注家的精髓,逐字逐句将《孙子兵法》6111字掰开了、揉碎了、说白了。《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战争的胜负,往往在开战前就已经决定了,胜者总是赢了再打,而非战中求胜。 作者简介 华杉,生于1971年,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财经及史哲作家。他自幼熟读经史,兵书战策、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观点自成一家。 华杉经营不忘治学,坚持夜不出门应酬,每天早睡早起,早上5点起床读书写作2小时,坚持十数年日日不断之功,积累了巨大的写作成就。 华杉的畅销书作品包括:与华楠合著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以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等。其中《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上市后,畅销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发现处处豁然开朗、字字明明白白。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 全书通俗流畅,精彩纷呈;背水一战、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更是讲解得令人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战场上空,看交战双方兵马调动,浴血奋战,在震天的厮杀声中演绎着兵法的深邃思想。 翻开本书,直窥《孙子兵法》堂奥,既简单、又深邃、既朴实、又玄妙;开启一场通往智慧的非凡阅读体验。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孙子的敬畏心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之五事 上下同欲者胜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为将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军法 所谓“道”,就是软实力 “五事七计”,而后知胜负。知胜负,而后举兵决战 正道与诡道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 计策都很简单,就那几个,关键是戏怎么演 成败无定,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贪是第一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示弱不是羞耻,争什么不要争气,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 疲劳战 我们为什么会中“离间计”? 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 “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 附录:《计篇》全文 第二章 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柴米油盐贵者不可当家 激怒与利诱,让士兵变成亡命徒 要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城墙 附录:《作战篇》全文 第三章 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 上兵伐谋,就是要破坏敌方的计谋 不能因为你的队友是猪,你就跟着做猪 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分兵作战法 认输的智慧 皇上可以不懂军事,将军不能不懂政治 千难万难,判断最难 你能带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 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 真正认识“以防万一” 老板要适当放弃自己的判断,部下要尽可能允许老板越界 知己知彼的问题往往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 附录:《谋攻篇》全文 第四章 军形第四 赢了再打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真的智将,他的功劳,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孙子兵法》的核心:先胜后战 永远的基本面 附录:《军形篇》全文 第五章 兵势第五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 “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被人误读最多的一句话 仗是怎么打的?从正兵奇兵去看,好多仗怎么打就看懂了 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 把动作搞简单了再动手,动手就那一下子 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择人任势,任三个势:气势、地势、因势 附录:《兵势篇》全文 第六章 虚实第六 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 为自己创造主场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 不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 也不让别人知道” 虚实的极致,神出鬼没,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掌握敌人的命运 撤退和追击都是大战术 单次成败都有偶然因素,而终身成就是用成功消化失败 以多击少,不是兵力问题,而是虚实问题 何时、何地开战,我来给敌人选 知己知彼的战术要点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 附录:《虚实篇》全文 第七章 军争第七 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 走弯路是走路的一部分,花冤枉钱是花钱的一部分,都必不可少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 “要知道地形”这句话背后是无数细节,无数人的努力、智慧,和无数人的生命 “兵以诈立”,是踢足球的假动作,不是兵法根本,更不是价值观 风林火山,武田信玄的“孙子兵法” 军队的抢劫之道:组织的“非正式福利” 军队之成为军队,在于指挥系统 气势决胜。要有守气的意识,要有养气的办法 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战以力久,以气胜 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要有政策、战略、大战术,也要有基础战术工具箱 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所以害死人! 用自己作饵,对手才会咬钩 长平之战的分析:我们自己就常常是赵括,也常常是赵王 猛将,就是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我就猛了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治气,就是衡量意志力,较量意志力 附录:《军争篇》全文 第八章 九变第八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反兵法的关键是快 万事都有代价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 利害哲学:要能利中见害,要能害中见利 害人兵法,教你不要被人害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 领导者的五个性格缺陷最危险 性格即命运 附录:《九变篇》全文 第九章 行军第九 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 水战兵法,也是陆战兵法 宋襄公东施效颦,是荒唐,不是仁义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 盐碱沼泽地和平原地带的用兵之法 孙子给驴友的救命兵法 六种危险地形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一)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二)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三) 打仗靠自己的子弟兵,别指望“友军” 相互驯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 附录:《行军篇》全文 第十章 地形第十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一):先占有利地形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二):真英雄都懂得等待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三):“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 六败(一):败,都是败给自己,都是主帅的责任 六败(二):选锋之道 孙子的职业道德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爱兵如子,真爱不易!将不容易,兵,更不容易! 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没本事知道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 附录:《地形篇》全文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二):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三):与第三方结盟 正兵诱敌,奇兵伏击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四):险恶地形迅速通过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五):突围要靠奇谋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 临战指挥的艺术,首要是扰乱敌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把所有人绑上战车,谁也下不来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而应该镇静平和、不紧不慢 成功是靠日拱一卒 进入敌境后就要万众一心 只问自己学到什么,不要纠结字面原意 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 不疑不惧,才能胜利 置之死地而后生,谁真敢干? 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 附录:《九地篇》全文 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 火攻的对象 火攻,就是给敌人做艾灸 火攻的五种变化 打得赢,关键还要赢得起 附录:《火攻篇》全文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 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1、2、3):所有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4、5):生间和死间 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 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五种间谍,反间是关键 “先胜后战”的关键是不胜不战 附录:《用间篇》全文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精彩书摘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两军对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对方也懂兵法,也晓得立于不败之地。这就看谁先失误,如果双方都不失误,就一直熬下去,看谁的粮草多。一旦对方露出破绽,有隙可乘,就要猛扑过去,一击制胜。 “不可胜在己”,要立于不败之地,完全在于自己,跟别人没关系。 “可胜在敌”,看敌人什么时候失误。 所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说:“古今胜败,一误而已。比如弈棋,一着失误,满盘皆输。”就像下棋一样,错了一步,被对方抓住了,你天大本事也救不回来。如果对方是个笨蛋,没看出来,那就乌龙对乌龙继续走下去,也是你来我往,杀得可歌可泣。 实际工作中,还是大家都笨,整体水平都低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有句话说嘛:“我们得以生存,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好,是因为竞争对手做得更差。”成功者都有这体会,因为知道自己做得真不咋的,但居然就成了大师了。 敌人失误的时候,你不要错过。敌人不失误呢,当然也不是干等着,就想办法勾引他失误。所以李世民说所有兵法就一句话:“多方以误。”想各种办法引他失误。所谓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所有的诡诈全在这儿。 因为大家都熟悉兵不厌诈,所以很多人认为诡道是兵法的核心,用兵就是诡诈。 非也,所有的诡诈,都是为了调动敌人,不是自己的基本面。对方不上你的钩,你诡诈也没有用。你不上他的钩,他诡诈也是白表演。《孙子兵法》真正的核心在于下面这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地位,获得取胜条件之后,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 先胜后战,在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作战,绝不心存侥幸,这就是孙子的思想。 有人会说,你这是强者的兵法,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呢?创业者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呢? 这样理解就错了,这不是强者的兵法,而是所有的兵法。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就是形成局部优势,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创业者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手艺资源积累充足了再创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啥都没弄明白就冲上去创业,那就只有看能不能中彩成为“名将”了。 序言 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 本书每一条兵法后面,都有战例。其中一些战例,在兵法的不同篇章反复出现,也就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去看同一场战役,真正把仗是怎么打的看懂了,也就把兵法的思想理念、战略战术看懂了。就好像我们坐着直升飞机,飞到古代战场上空,而孙子坐在旁边给你做解说员,讲这战斗双方,一步一步是怎么打的。 在其中一些篇章,由于作者的工作背景,也夹杂一些关于企业管理和商业竞争的感悟议论,但那只是随想而至的议论而已,本书并不是一本“从孙子兵法看企业管理或商战”的书,而是一本真正讲透《孙子兵法》原意的书。 历代为孙子继绝学,注解孙子,被后世承认的,有十一人,就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本书在《十一家注孙子》基础上,首先继承这十一位注家的研究成果,再做深入的讲解。 哪十一位呢?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hào)、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曹操是第一个注孙子的,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但世人并不掌握他的思想本质,所以我写了注解。” 曹操一生征战,文治武功都是千古英杰,所以他的注解是最准确、最受重视的,本书也大量遵从他的注解。可惜的是,他注得太简略了。因为他是专业人士嘛,不是为普通人写的注解,他还说孙子太烦富呢。我们希望他多写点,但他写得比孙子还少。 孟氏名字及籍贯身世均不详,甚至朝代也不确定,可能是南朝梁人。他的注解传下来不多,但毕竟传下来了,也有可取之处。 李筌是唐朝人,大概在唐玄宗时期,曾经在少林寺旁边那个少室山隐居修道,后来由“少室布衣”升任荆南节度判官,最后官至刺史。他口气很大,说曹操注的错误太多,所以他重注一遍。曹操注的,我真没发现有什么错的地方,不过李筌注得也挺好。 贾林,唐德宗时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的幕僚,曾为李抱真游说王武俊而破朱泚(cǐ),封武威郡王,拜神策统军。所以他本身也是一个军事家。他的注,也很简略,看来是忙着打仗,抽空注几笔。 杜佑,这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唐朝中叶的宰相,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痛定思痛,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史称《杜佑通典》。《通典》收录了《孙子兵法》,也对之有“训解”。十一家注中的杜佑注,就是从《通典》中来。 杜佑的注,当然是高屋建瓴,相当权威了。 杜牧,杜牧是杜佑的孙子,是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注家。他的注最丰富,而且引用了很多的战史战例,本书选译最多的,也是他的注。 杜牧是唐代大诗人,咱们从小就会背诵他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还有一首,一般人不太熟悉,写他自己家世的: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这“家集二百编”,就是指他祖父杜佑编撰的《通典》二百卷。 他家世豪富,又才华横溢,再好谈兵,难免恃才狂傲。他的注,往往上来就是四个字:“曹说非也!”曹操说得不对!然后他上来说一通。 咱们两相比较,当然都愿意信曹操,而不是信杜牧,毕竟人家曹操才是带兵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杜牧说曹操不对,他又写一通的,也不是杜牧写的不对。他跟人家曹操说的不是一个事儿。杜牧诗比曹操写得好,打仗他没打过,才情有余,学力不足,又无实战经验,所以他理解不了曹操说的话。 孔子说:“恭则不侮”,你态度恭敬,就没有人来侮辱你。你态度不恭敬,就要被人侮辱了。《大学》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说别人难听,就有人拿难听话说你。杜牧老说曹操不对,后面就有人专门说他不对。 这个人就是陈皞,杜牧到处说曹操不对,陈皞就觉得他流毒甚广,有必要正本清源,他的注解里,就大量出现“杜说非也,曹说是”,要“拨乱反正”了。 陈皞是晚唐人,史书说,“陈皞以曹公注隐微,杜牧注疏阔,更为之注。”他也是要为往圣继绝学,孙子留下这么了不起一本书,曹操注了,但曹注比较简略,而且太专业,普通人看不懂,看不懂孙子的,也看不懂曹注。杜牧注得倒是详细,也丰富也通俗,但有的地方又不准确,不严谨。所以他在前面两人基础上,再注解一遍。 曹操、杜牧、陈皞,这三个人的注合起来,史称《三家注》,三家注结合起来学习,收获就比较可观了。 以上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五人,都是唐朝人。十一家注孙子里,唐朝的就占了五家。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天下大乱,年年征战,所以大家都研究兵法。杜牧出生在宰相之家,又是大诗人,他也要谈兵,这就是时代特色了。 第二个重视兵法的朝代,是宋朝,开国后是休养生息,天下承平日久之后,从面临西夏李元昊叛乱开始,之后又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朝中却已经没有能征之将,国内无惯战之兵。 怎么办,找书看。 于是大家都研究兵法,最后政府编辑成《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 《孙子兵法》成为武经之首,也是在宋朝由政府确立的。王皙注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不过王皙的具体籍贯生平,已不可考据了。 再一个是梅尧臣,这也是个大诗人,跟欧阳修是好朋友。他的注简切严整,质量很高,本书也选译了不少。 何氏,具体名字,什么时代人,都不清楚,留下的注文也不多,但至少有资格留下来。 最后一位是张预,南宋时人,他不仅注了孙子兵法,还写了一本《百将传》,他的功夫下得深,注解质量很高,本书也选用不少。 以上是《十一家注孙子》的十一位往圣先贤。但毕竟都是古人古文,有个别的地方,反复研究各家注解,还是不能准确辨析,我就找现代人的注本。 各种注解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著作很多,但大多是当“学术研究”,不是真正的“军事研究”,就是说他研究是为了做学问,为了讲说,不是为了打仗。这出发点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 后来终于找到一本,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化若《孙子兵法译注》。 郭化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做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的孙子兵法译注,非常精确,所以若古人说法不一,我也拿不准的地方,就参照他的解读。 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本小书,希望能帮助读者,继孙子之绝学。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