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氏家族第三代生活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树德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个近现代史上曾经最有权势的家族,其足迹整整横跨了三个世纪,他们的命运随历史浮浮沉沉,历史也因他们而有所改变。那么,到底是因为有了他们,历史才更精彩,还是历史造就了他们的精彩,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才是那个历史舞台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尽管在历史的烟云中,这些权势和煊赫已慢慢归于平淡。曾经蒋经国所希望的“梅兰竹菊”、“松柏常青”,并没有如其想象的那样延续蒋氏的政治生命。现今的蒋氏后人更多从商从学,几乎无人从政……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蒋家的深宫内院。

内容推荐

蒋氏家族第三代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一代人,他们的祖辈、父辈都曾权倾一时,他们中的核心人物也曾想恢复先辈的荣耀却都没能获得成功。他们中有的在政治风浪中搏击,有的遭受政治重挫,有的选择远离政治,成为一代“悬崖边的贵族”。

目录

引子蒋氏家族的历史1

上篇

序言 第二代掌门人蒋经国与洋媳妇蒋方良2

 难忘的初逢一切从小车站开始2

 压不垮的中国人重逢在乌拉尔机械厂4

 动人的恋爱一往情深6

 有情人终成眷属受宠若惊的“太子妃”8

 回国前夕10

第一章 由希望到失望——蒋孝文13

 可爱的“洋娃娃”13

 “花花太岁”也痴情16

 酒色双劫27

 缘已断,情未了33

第二章 远离政治的大小姐——蒋孝章42

 掌上明珠42

 美国是个有缘的地方48

 平静恬淡的生活53

第三章 复兴家族的希望——蒋孝武61

 政治从学习开始61

 弃武从文,由华欣起家66

 金钱与美貌的选择72

 “江南事件”的影响83

 机关算尽终是空96

第四章 蒋经国晚年的代言人——蒋孝勇116

 祖父的“开心果”116

 痛苦的从军,甜蜜的大学124

 一个地道的“商人”133

 地下“总统”145

 休止符,休止什么161

中篇

序言 蒋经国和他的地下夫人章亚若188

 由章懋李到章亚若,自我追寻的迷惘与希望188

 章亚若的第一次婚姻190

 蒋经国与章亚若的初交192

 我并非乱来,由“好感”到“爱慕”194

 由秘密到公开的恋情,由秘书到情人197

 面对父亲的“忠告”199

 章亚若魂断桂林202

第五章 后起之秀——章孝严206

 没有剧本的悲剧206

 做人要有志气213

 搞外交和追女朋友一样221

 “台独”死路三条227

 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想法与党外接触重协调沟通230

 “辜汪会谈”侨胞注目231

 坚决反“台独”,中国要统一231

 我融入台湾生命共同体的心路历程——专访“侨委会委员长”章孝严232

前言232

 先学台语,后学国语233

 赤脚走路,无分彼此234

 文化差异,多元生活235

 不明就里,侨情困惑235

 改革加快,反共深化236

 主流中庸,偏激靠边237

 先爱台湾,再谈统一237

 省籍情结,必须打破238

 章孝严用爱与热认同融入台湾社会239

 参加“叩应”阐述政策240

 正统国民党的正规军240

 为人子的悲哀241

第六章 蒋氏家族唯一的学者——章孝慈252

 学法为的是惩强扶弱252

 别把我弟弟扯入政治256

 奔赴大陆祭母扫墓260

 悲情之旅267

下篇

序言 父兄影子中的蒋纬国与司令夫人石静宜的恋情282

 蒋纬国与石静宜恋爱从借报纸开始282

 石静宜“死之谜”,“魏、包”案牵扯的蒋家人283

 蒋纬国病故后石静宜死因新说288

 蒋纬国的“婚外情”相“婚前情”289

第七章 蒋纬国的独子——蒋孝刚291

 柳暗花明291

 将军为儿,当马骑293

 盛大隆重的婚礼296

 无壳的蜗牛297

跋 无可奈何花落去——关于蒋氏家族第三代的一些传闻303

宋美龄屡战屡败303

蒋纬国三振出局310

第四代公开宣布:弃政从商316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由希望到失望——蒋孝文

蒋经国与妻子蒋方良共育有三子一女。蒋孝文是蒋经国的长子,于1935年12月14日生于苏联西伯利亚乌拉尔地区,是蒋经国和蒋方良结婚当年收获的爱情的结晶,乳名“爱伦”。蒋孝文的名字是祖父蒋介石根据蒋氏家族的名序,正式赐予的。蒋经国望子成龙,得到的却是一个混世魔王。读书不行,做工不行,吃喝嫖赌都在行。严父慈母管不住,娇妻爱女拢不住,最终自作自受,沦为废人,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

可爱的“洋娃娃”

如果说在工厂、农村工作,是锻炼培养,那么到阿尔泰则是“劳动改造”。西伯利亚的冬天一片冰天雪地,人烟稀少。蒋经国从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出发,拖着大病初愈虚弱的身体,带着一只破烂不堪的旅行箱子,艰难地赶往阿尔泰金矿。

在斯弗朵夫斯基市的一个小车站上,蒋经国想在锅炉房烤烤火,休息一下再走,不想由于又累又饿便昏过去。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被一声少女的尖叫惊醒。他睁开眼看见一名美丽的俄国少女,惊恐地望着他。这名少女就是芬娜,她从学校回家,路过这里。

善良的少女,看见生病的蒋经国,便动了怜悯之心。她跑出去找来了一些药片和面包,并把熄灭的炉火重新点燃。病痛和饥饿使蒋经国放弃了礼仪和拘谨,他吃下芬娜找来的面包和药片。在熊熊炉火边,芬娜向蒋经国简要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也许是药力作用,蒋经国很快又昏昏沉沉地睡去。当他次日醒来时,发现少女不见了,炉台放着一块面包,下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用俄文这样写着:“山与山难以碰头,而人与人总会相逢。愿你坚强地活下去。后会有期!”

蒋经国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到了阿尔泰金矿。这里是由犯人开采的矿区,四周由铁丝网围绕,远处还有荷枪实弹的卫兵看守。犯人睡的是大通铺。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起床下井工作,一直到天黑才回到地面上来。矿区人群鱼龙混杂,经常发生打架斗殴,强奸事件。后来蒋经国谈及那段猪狗不如的生活,真是地狱般可怕。这里的人都为着不同的理想和责任,默默忍耐着,蒋经国也是一样,也许是蒋经国表现好,也许是政治需要,蒋经国在金矿工作不到一年,就被调到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当上了一名技师。

自从与芬娜确定了恋爱关系,蒋经国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厂里的工作成绩也越来越突出,以致后来被提升为助理厂长和厂报编辑。芬娜无时无刻不对蒋经国表示出温柔体贴和关怀,用她少女特有的爱情雨露,滋润蒋经国那几近干涸的心。

有情人终成眷属。1935年3月15日,25岁的蒋经国同19岁的芬娜茸结连理。

新婚,带给蒋经国一段难得的平静生活。苏共和王明都没找他的麻烦,工作也很顺利。在蜜月期间,夫妻俩还前往黑海边去度假。在旅游地点沙奇(Sot Chi),蒋经国夫妇还寄给费德尔夫妇一张黑白风景照明信片,以报平安。明信片上,署名尼古拉的蒋经国,写着“来自沙奇的祝福”。他的俄文笔迹简练洒脱,完全没有外国人字体生疏的感觉。

这段快乐的时光,小夫妻俩还有泳装照存证。在玛丽亚的旧照里,肤色黝黑,稍显瘦削的蒋经国身穿泳裤,坐在海水中,一旁的芬娜,连身黑白相间,横条泳衣。两人都大大方方地对着微笑,一派笑逐颜开的模样。

当年年底,小爱伦出生。经过小夫妻的细心呵护,小爱伦好不容易长大成健康的小男生。蒋经国松了一口气,过了几个月轻松的生活。这时他们拥有一个位于二层两个小房间的宿舍,月收入700多卢布,维护着小康温馨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

王明再次打起蒋经国的主意。在他的威逼利诱下,蒋经国发表了给母亲的一封信,信中不但指责蒋介石叛变革命,而且大骂蒋介石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使蒋介石颜面扫地。这封信对蒋氏父子的关系影响很大。这封信没有使蒋经国的处境变好,反而变得更糟。1936年9月,也就是爱伦9个月大的时候,机器制造厂方面苏共乌拉尔区党委突然通知蒋经国,不再聘用他做助理厂长,他主编厂报的工作,也从此取消,原因是他用了太多厂方视为政敌的俄国同事一起编报。

更令蒋经国愤怒的是,他申请成为共产党的候补党员资格同时遭到取消。苏共还派秘密警察对其住所进行监视。一夕之间,蒋经国掉入了无底深渊。他猜测,这可能是斯大林肃反的一环,也可能是王明从中捣鬼的缘故。可是投诉无门,只能忍着胸中怒火,接纳现实。

刚刚度过一场育子之苦的尼古拉夫妇,陷入了无边的愁烦与困顿。蒋经国失业了,自然也没了收人,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复职。芬娜没有抱怨,默默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11年滞留他乡,有国归不得,又外加失业,蒋经国的忍耐几乎到了极限。他无法压抑心中的愤慨,却又束手无策。经常在心绪不平下失眠,睁着双眼到凌晨2—3点钟才能入睡。

白天,蒋经国以看书、陪伴儿子打发时间,傍晚芬娜收工回家,太太的慰藉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以前的朋友担心会受到祸事的牵连,都不愿同蒋经国来往了,蒋经国感到人情的淡薄,现实的无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6年底才出现转机。

一天,蒋经国浏览芬娜从厂里借来的报纸,一则消息使他惊呆了。那是12月20日的《真理报》。题目是《张学良、杨虎城发起兵谏,蒋介石在骊山被囚》。蒋经国先是惊愕,后是长时间沉默。芬娜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

西安事变的消息,使正在抚育儿子的蒋经国,身心交瘁,焦灼万分,他多方申请回国。并以破釜沉舟之心,直接上书斯大林,要求回国。信发出几个月后,蒋经国被请到了莫斯科。在那里苏联副外长史迪曼尼夫(Stemenikov)亲口告诉他,他们准备让他返乡。

这时,西安事变早已和平解决了。据说让蒋经国返乡也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一项内容。芬娜清楚,丈夫回乡,也就是自己离乡的日子。虽然对家乡和亲人依依不舍,但是从结婚那天起,她对这一天的到来,已经有了思想准备。

蒋经国夫妇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先是赶往莫斯科,后经过大使馆安排,乘西伯利亚号火车,由海参崴乘船回国。

1937年4月末,蒋经国携妻带子,几经周折,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蒋经国还乡,对蒋家来说是一件极重大的事件。蒋经国的生母毛氏按照风俗,为蒋经国补办了极为隆重的婚礼。补办婚礼那天,丰镐房热闹非凡。正厅锦缎包梁,地毯匝地,红烛炫目,灯盏耀人。国民党各路大员专程赶来庆贺。新郎换上长袍马褂,新娘穿上凤冠霞帔。参加婚礼的人都为新娘的美貌和古老雅致的礼服而惊叹!P13-15

序言

大浪淘沙,风云聚散,蒋氏家族逐步退出政治舞台。这个政治家族的形成、发达是近代中国社会畸形发展的产物,也是蒋家成员苦心“经营”的结果。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不再有“贵”族生存的土壤,蒋氏家族成员平民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审时度势,弃政从商,蒋家第四代也许会在商界创造新的辉煌。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游历南京后曾留下这样一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在感叹古都的凄凉,家族的没落。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有许多家族得以青史留名,让后人评说。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大浪淘沙,风云聚散,只有那些“人才”辈出,“名流”相继,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较深影响的家族,才可能成为史书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变幻着政治风云,凝结着人世的沧桑。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影响最深、最大的要算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当时社会上有这样两句顺口溜: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姊妹孔家财,四大家族中地位之高首推蒋氏家族。蒋氏家族三代人中,高官辈出,权倾朝野,是任何家族不可比拟的。蒋氏家族以第一代核心人物蒋介石以一介武夫崛起于乱世,出任中国最高统治者长达22年(1927—1949)之久,后来又在台湾地区主持政局长达25年(1950—1975)之久。第二代中蒋经国在大陆曾身居要职,后继父亲主持台湾政局十余年;蒋纬国长期在军队任职,军阶最高达上将,先后出任装甲兵司令,三军大学校长等职。第三代中也有多人活跃在台北政坛,其中章孝严曾任台湾“外交部长”,后任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如果以所出高官多少来评判,蒋氏家族可以称是近现代中国少有的望族名门。

蒋氏家族声名显赫,高官辈出,有着独特原因。第一,蒋家成员与中国现代史的许多大事都有联系,特别是与许多坏事有关。其中以屠杀民众。大搞独裁统治最为典型。第二,蒋介石发迹后,大搞家族政治,任人唯亲,使他的儿孙、兄弟、亲眷都成为政府要员。蒋氏家族是畸形社会、畸形观念形成的畸形产物。

蒋氏家族的形成和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帝国主义经营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寻找和扶持各自的代理人,再加上中国经济的不均衡性,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和强人政治的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与帝国主义势力相结合的强人政治和垄断财团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蒋氏家族或以其为首的四大家族,也会出现其他的统治集团和家族。而后来到蒋氏家族第四代最终宣布弃政从商,也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

蒋氏家族的形成和结局,也是一种人为的结果。蒋介石是这个家族的核心人物。如果没有他,蒋氏家族也就无从谈起,蒋家曾拥有的一切都将是个未知数。正是因为他的作用,他的家人、亲眷才能成为显贵、名人。

蒋介石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1927年前是个地道的革命者形象。1927年后是个十足独裁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最动荡岁月,乱世中出怪事,使他一个“无赖”成为枭雄。大多数中国人对蒋介石的感情是憎恶、愤恨。在他当政几十年问,只有算卦、看相、土巫师说他的好话,却没有一个稍有名望的中国作家公开赞扬他。

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1887年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一个叫溪口的小山村。清朝末年,浙江省是大清疆土中最小最富庶的一个行省。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风气也比较开化。蒋介石出生时,蒋家已弃农经商,祖父蒋斯千、父亲蒋肇聪都是精明的商人。溪口虽小,但地处交通要道,便于经商。蒋家在当地是个富裕的家族,而蒋氏在当地是大姓,所以蒋家在当地很有声望。  蒋介石的父亲比母亲大22岁。娶母王采玉时已连丧二妻,而王氏也是丧夫寡居。蒋介石是他们结合后的长子。小时也是很受娇宠。不幸的是蒋介石9岁丧父。同父异母的兄长侵吞大部分家产后,与他们母子分家。王采玉被迫带着年幼的儿女生活。蒋家家道殷实,不必为衣食忧愁,但孤儿寡母受乡人欺侮也是常有的事情。蒋母把振兴家业,扬眉吐气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把儿子送到当地最好先生的私塾中学习吟诗作对,以求科举成名。幼年的蒋介石似乎对读书兴趣不大,而是热衷于游泳、打仗,由于在做事中显出儿童少有的痞子行径,被乡人骂为“瑞元无赖”(瑞元是蒋介石的乳名)。

……

父亲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经验帮助儿子掌握了政治上随机应变的复杂艺术,并帮他清除从政道路上的阻障。他诱导其对权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权力固有的特征——特权,同胞的崇拜,身边人的奉承。青出于蓝胜于蓝,蒋经国在管理经济和政治事务方面再现了自身特有的领导艺术。他在政治经济上实施改革,这是他父亲不会,也没有能力进行的改革。他摒弃了“冷战”时期形成的顽固僵化的思维,小心翼翼地放弃在与中国共产党对抗中形成的信条。他努力发展经济,以求用经济成果维护台湾现有的地位。

蒋经国对家族第三代参政问题,要比蒋介石明智现实得多。他也曾像蒋介石培养他一样培养自己的儿子,但是,当他发觉时代的变化,儿子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便采取了放弃态度,并公开宣称对下一代“参政”,采取“不支持、不鼓励、不提供方便”的“三不政策”。这种措施对结束政治意义上的蒋氏家族,起了决定性作用。

西欧有句谚语说:“三代培养成贵族。”现实社会不需要贵族,蒋氏家族的命运注定要由辉煌走向没落,对于蒋家没落这种提法,蒋纬国有他独到的解释:

“孙中山先生过世之后,没有人说孙家没落的,孙家之所以没有落,是因为在理论上和行动上,分别有戴季陶先生及蒋中正先生继承衣钵,所以孙家没有没落。大家做的都是完成孙中山先生遗志的工作,所以孙家有人继承,而继承者不一定姓孙。蒋家确实是‘没落’了,但是蒋家的没落,并非意味着蒋家后继无人,而是指在政治上传承上不但所托非人,而且有人蓄意破坏。如果有人将父亲当总统,儿子不当总统,哥哥当总统,弟弟不当总统,视为没落,这种人一定是具有封建思想的人,不属于民主时代!”

至于蒋家后代的发展,蒋纬国认为,蒋家的后人最重要是做个奉公守法的国民,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他强调:“我和我的儿子都做到了,所以我一点都不自卑,我只要求我和我家人的行为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作为政治意义上的蒋氏家族是否没落,现在还不便下结论,但蒋氏家族成员逐渐走向平民化却是事实。蒋氏家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时代和人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同样现在的蒋氏家族也是历史时代和人为的双重作用的结果。

作者

于北京西山

后记

蒋经国病逝。宣告台湾“两蒋时代”的结束。宋美龄试图重振家业,可惜力不从心;蒋纬国力争东山再起,无奈技不如人,三振出局;第三代核心人物先后病逝,使复兴希望成为泡影。第四代公开宣布弃政从商……

宋美龄屡战屡败

蒋经国的突然病逝,使台湾政治出现了暂时真空,各派势力纷纷赤膊上陈,进行权力争夺。宋美龄作为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积极筹划争取政治权力,她的目的是为儿孙铺路,使蒋家成员再度执掌台湾政权成为可能。她跟随蒋介石多年,清楚权力的重要性。拥有权力会拥有自己许多想得到的东西,失去权力,将会使目前拥有东西,也有失去的可能。所以在权力争夺方面,她要不遗余力。

蒋经国病逝后,其家族的家业如何维持,蒋家成员的何去何从?仍然动观四方,备受瞩目。在台湾的历史转折关头,国民党原有的权力谱系,料将产生空前的变化而重新排列组合。在新的权力组合中,蒋家成员居何地位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兴趣盎然的焦点话题。

从江南命案观之,蒋经国已下定决心使蒋家人“不能也不会”继任所谓的“中华民国”、“总统”一职。然而,依据尚未完全脱胎换骨的传统权力结构性格,是否仍会有好事者,或基于自身权势以及既得利益的维护,攀引或怂恿蒋家成员去竞争“总统”、“主席”职,仍是难以预料之事。追踪蒋经国病逝后其家族的动向,可对上述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早在蒋介石病逝后,蒋老夫人宋美龄行踪颇令人关注。开始她住在士林官邸,后因无法排遣对蒋的情感与蒋经国间的“恩怨”,遂于1975年9月17日启程赴美,行前发表书面谈话称:

“近数年来,余迭遭家人丧故,先是姐夫庸之兄去世,子安弟、子文兄相继溘逝,前年蔼龄大姐在美病笃,其时,‘总统’方感不适、致迟迟未行,迨赶往则姐已弥留,无从诀别,手足之情,无可补赎,遗憾良深,国难家忧,接踵而至。2年前,余亦积渐染疾,但不遑自顾,盖因‘总统’身体违和,医护唯恐稍有怠忽,衷心时刻不宁,‘总统’一身系国家安危。三民主义之庭庚替,‘中华民国’之前途,全担在其一人肩上,余日夜侍疾,祷望总统恢复健康,掌理大事,能多一年领导国家,国家即能多一年扎实根基,如是几近3年,不意终于舍我而去,而余时身在长期强撑坚忍,勉抑悲痛之余,及今顿感身心俱乏,憬觉确已罹疾,亟须医理”。

宋美龄赴美时,蒋经国及党“国”要员前往机场送行。在美期间,宋美龄住在纽约长岛孔令侃的别墅中。1976年4月2日,宋为了追念蒋介石逝世一周年,特别搭乘“中美号”专机返回台北。待追思礼一过,宋美龄再度返回美国,一住就是10年。

宋美龄在蒋经国健康日趋恶化、蒋纬国出任“国安会”秘书长、蒋孝武外放新加坡和章孝严出掌“外交部”次长之际返回台湾。宋美龄的影响力在蒋介石死后依然非比寻常。台北政治圈长久以来,即对所谓的“夫人派”究竟是否存在,势力如何,对政局影响程度如何,一直抱着相当的兴趣与关注。据台港报载:“夫人派”有如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影响台北政局,多位国民党元老,如黄少谷、倪文亚、谷正纲、袁守谦、沈昌焕等人,都和宋美龄有不寻常的渊源。参谋长郝柏村、“国安局”局长宋心濂、国民党党史会主任秦孝仪均是宋美龄的心腹。《雷声》周刊认为“蒋夫人”才是台湾未来政局稳定与否的关键所在。

……

蒋介石、蒋经国的一些追随者、老部下,希望蒋家再出现一位政治强人,但这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第三代没有能够出现,第四代就更没有希望了。蒋孝文的女儿蒋友梅先学商业,后学艺术,长期定居英国,蒋孝武的一对儿女也已赴欧洲学习经济,蒋孝勇的儿子移居美国也学的是商业,章氏兄弟的子女,目前也没从政的征兆。蒋孝刚子女,目前年龄还小。识时务者为俊杰,目前台湾不具备蒋氏家族第四代顺利从政的土壤了,改行经商是最明智之举。

蒋友松是蒋孝武与前妻汪长诗所生的独子,他亦是蒋家第四代的掌门人,是蒋介石的长曾孙、蒋经国的长孙、蒋孝武的长子。由于身份特殊,他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1991年7月8日,台湾《联合报》刊登记者季良玉的一篇专访,题为《蒋友松:蒋家第四代从商不从政》,披露了蒋家第四代掌门人蒋友松的一些情况。其内容如下:

“蒋家第四代不会从政。”这句话昨天(1991年7月7日)由蒋家第四代、前驻日代表蒋孝武的独子蒋友松在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以坚定的语气做了明确表达。

蒋友松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为国家付出一生,他希望第四代完全脱离政治圈,他和姐姐友兰都决定学经济,希望将来从商时能有好表现。

未满18岁的蒋友松,遽遭丧父之恸,连日来表现沉稳,很受长辈称许。7天来,蒋友松在父亲灵堂,向前来吊祭的亲友、长辈答礼,一直紧抿嘴唇,强忍眼泪。昨天为父亲做“头七”法事,在记者群散去,没有外人在场时,眼泪才悄悄由眼角溢出,流露了内心深处的感情。在法会短暂的休息时间,蒋友松接受本报记者的访问。

问:能不能谈谈你的求学计划?

答:高中毕业后,我准备到欧洲念书。

问:你的志趣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

答:我想从商,大学要念经济系。

问:为什么想从商,有没有受谁的影响?

答:从商好像是潮流所趋。不过主要是在新加坡念高中有许多商业课程,让我很感兴趣。

问:你的父亲对你有什么期许?

答:(沉默良久)父亲从不会给我压力,只希望我好好念书,不要贪玩。

问:蒋家三代都从政,你选择从商,父亲有没有意见?

答:他完全让我自己选择。我曾和父亲讨论过这件事,父亲也认为蒋家已有三代为国家付出,且付出得很辛苦,同意我不想从政的想法。不过.我虽不从政,却希望能对“国家”有一番贡献。

问:身为蒋家第四代,会不会有压力?

答:因为家世的关系,旁边的人对我会有一些期望,希望各方面都要有优良的成绩,包括学校的体育课。

问:你的姐姐友兰今年高中毕业,她想学什么?

答:跟我一样,学经济。她也是要到欧洲念书,但还没完全决定念哪所学校。

问:你的姐姐和你有志一同,是不是蒋家第四代真的要完全脱离政治?

答:我希望如此。(记者再问一遍,蒋友松以更坚定的语气说:“我希望如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2: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