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2中国最佳随笔(精)/太阳鸟文学年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蒙主编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3年1月出版的随笔选本,由潘凯雄、王必胜主编的《2012中国最佳随笔(精)》做为年度盘点的最佳文学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12年的随笔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

内容推荐

太阳鸟文学年选,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发表干2012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由潘凯雄、王必胜主编的《2012中国最佳随笔(精)》,既关注文学的人性化震颤,又关注触动人类一心灵的时代精神。选本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以积极参与的姿态关注生活,体察民众的阅读,心理。

目录

云杉 文化的非洲

余秋雨 中国文脉

冯骥才 临终抢救

孙郁 奴性语言及其他

李国文 黔驴技未穷

丹晨 文化巨人的音容笑貌

王彬彬 “文革”时期的自杀与离婚

邵燕祥 回味“知识分子无知论”

王学泰 说诚信

刘纳 谈与孩子有关的事,并谈开去

朱增泉 美国追杀本·拉登

王龙 江山何处奏管弦

沈宁 所以他们成为大科学家

熊召政 古桥上的中国

李洁非 革命和爱情

南帆 古老帝国的负痛挣扎

袁唏 回看那个时代

熊育群 边地所城

耿立 秋瑾:襟抱谁识?

祝勇 残局

王鹤 蒋碧微:爱是有摧残性的

梁衡 梁思成落户大同

陈徒手 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

金玉良 沙滩后街的陈年往事

贾平凹 说不清的一种牵挂

陈忠实 有关《白鹿原》手稿的话

王安忆 剑桥的星空

余华 有关阅读和生活的回忆

苏童 给陌生人写信

钱理群 人生如梦——总结我走过的路

史铁生 给小水的三封信

张炜 莱山之夜

李敬泽 吴越春秋事

潘向黎 看诗不分明

邵丽 阅读一个不动声色的城市

任芙康 二十三年进澳门

朱零 银锭桥抒怀

老城 二十世纪书坛三杰

试读章节

文化的非洲

云杉

2011年11月,有机会走进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从北到南一路走来,以文化的视角文化的情怀看非洲的文化,可谓是一次文化之旅。我以为,非洲是一块文化绿洲和文化沃土,绝不像有人说的,非洲是文化沙漠。

一、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从哪里来怎么能够知道往哪里去

偏见是因为偏见者的孤陋寡闻和浅薄无知。如果不是有幸亲自踏上埃塞俄比亚这块古老的土地,我真不会相信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因为,当今发达的媒体告诉我们的埃塞俄比亚是饥饿、贫穷、战乱和灾荒的同义语。电视画面和新闻图片里的埃塞俄比亚,不是骨瘦如柴的灾民,就是赤地千里的荒原。

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走进她的博物馆。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几块水泥板搭成的两层小楼,楼前是篱笆围起来的庭院,如果不做介绍,还以为是一处路边旅店。但是,其貌不扬的博物馆里陈列的大量文物却是可以震撼世界的。有人开玩笑说,随便拿一件拍卖了都可以建一座足够宏伟的博物馆。镇馆之宝是被西方人命名为“露西”的古人类化石,她是197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地区发现的。这是一具生活在三百二十万年前百分之四十完整的女性骨架,也是至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露西”化石的发现告诉人们,伟大的人类是从埃塞俄比亚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来的,人类文明的曙光是从这里升起的,这里是人类的故乡。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介绍,“露西”死去时的年龄大概二十岁左右,埃塞俄比亚人亲切地称她为“露西小姐”。其实,当代人应该称她为“露西奶奶”更确切,因为她是至今为止我们已知的年龄最长的先人,是名符其实的人类的祖母。

博物馆专门开辟了“露西”陈列室,除“露西”外,依次陈列着距今二百多万年、一百多万年、四十多万年、二十多万年等不同年代的人体化石。埃塞俄比亚的专家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每一件化石的故事,既像人类学家用严谨的考证叙述人类进化历程,又像历史学家向我们讲述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的艰辛和辉煌。

大凡有一点历史感的人,只要走进这间小小的陈列馆,都会停下脚步沉思,当然还有膜拜和崇敬。依我看,这只有几十平方米大小的陈列室,可以称得上是记录人类漫长历史的人类共同的祠堂,是今天已有七十亿庞大群体的人类的祖庙。

在和埃塞俄比亚人的接触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他们那份发自心底里的自豪。对人类的发祥地和今天依然守护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也无论是哪个民族,都应该致以礼敬。  中国人向来有祭祖拜宗的传统,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中华文明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当然与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质有关。近年来,人们对过盛的祭典风多有批评。不过,传承总是需要形式和仪式的,只要不是借名头敛财,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大可不必去上纲上线。

我倒是觉得,作为有着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我们寻根问祖的目光可再深远一些,视野可再宽广一些。除了到大槐树下、到炎黄故里、到山顶洞前去感恩叩拜,还应该走进非洲大陆,走到埃塞俄比亚来,因为这里有我们祖宗的祖宗,有人类真正的故乡。一个现代国家的现代人,我想该有这样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情怀。当我们匆匆前行的时候,多一些回望,自然会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淡然,也多一分走向远方的自信和坚定。

一个家族要敬仰自己的先人,一个民族要礼敬自己的历史。而人类,当然要敬仰自己迈出第一步的出发地,每一个人都要记住和珍视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么可以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呢?不知道自己历史、不珍视自己历史文化,自然是无法面向未来的!

二、爱国不需要理由。文化自信是需要理由的

每每和埃塞俄比亚人谈文化,他们都津津乐道于三千年灿烂的文明,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得意的光芒,那神情令人难忘。人们常说,爱国对于每一个有祖国的人来说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爱父母一样天经地义。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则是需要理由的。埃塞俄比亚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他们的悠久历史,来源于他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阿克苏姆是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古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这里的文明就达到顶峰。发达的经济贸易、建筑艺术,曾经吸引无数地中海、阿拉伯半岛的达官商贾。阿克苏姆有点像我们的古都西安,不同的是,西安今天依然是一座繁华的都市,而阿克苏姆的繁华却已被历史的烟尘淹没,满目沙砾和干枯荒草很难和它曾经有过的辉煌联系起来。只有最能代表当时文明水准的方尖碑依然耸立在古城遗址的荒原上。

方尖碑是古阿克苏姆人的墓碑,材料是当地的花岗岩,规模小的只有几米高,规模大的有几十米高,不管大小,每座石碑都是由一整块石头雕成。方尖碑的规模和它的雕刻水平当然与墓主人身份的高低贵贱有关。阿克苏姆文物专家带我们参观的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据说是当年帝国繁盛时的皇家陵园,高低错落的石碑有几十座,俨然是一处蔚为壮观的碑林。最大的一座三十三米高,重达五百多吨,已经倒塌,残碑断成一块块的巨石横亘在荒草上。另外两座分别为二十四米和二十一米高的石碑,依然巍峨屹立着。一群群来自世界各处的游入围在巨大的石碑周围,仰视这直插蓝天的两干多年前阿克苏姆人的伟大杰作,有惊叹,有不解,有思索,更多的是一份谦恭敬畏,对文化的敬畏,对埃塞俄比亚古老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敬畏。P1-3

序言

几天前,编完今年的年度“最佳随笔”,既长长地舒了几口气——总算是又完成了年复一年的选择任务,又无法彻底缓释下来,犯愁的就是这篇“序”难以下笔。坦率地说,每年总结一下这一年随笔的总体特点实在不易,稍不留神就自我雷同,自我重复了。

为了避免这一点,干脆彻底撇开这一年随笔写作的特色不说,倒是在年复一年的编选中,有一个直观的总体印象渐渐地强化起来,那就是“随笔”这种文体近些年在我们的写作中变得越来越具有新的艺术表现,我们似乎已很难从传统的规范中对这一文体的特色予以厘清。几年前,我不止一次在这“序”中努力在为“散文”和“随笔”两种文体间划一条线,至少是我们心目中的线,而现在这条线也越来越难以划清了。出现在这个选本中的“随笔”肯定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散文、随笔、杂文乃至论文,但又很难说清楚它究竟不同在哪。或许正是这种种感觉存在的差异以及又言说不清的差异,恰恰构成了当下随笔写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差不多十年间的一年一度对当期随笔的编选,渐渐形成了愈来愈鲜明的对当下随笔写作的几点印象,即:一、与传统随笔写作相吻合的那种“老随笔”依然还有,但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二、现在随笔涉足的范围与领域越来越宽,时空上纵览古今、横跨中外;所涉对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艺术表现或具象或抽象,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三、叙述语言既不像散文那样讲究,亦不同于杂文偏于犀利,更不同于论文追求严谨,总体上偏于一种平白、质朴和随性的风貌。我曾一度想用“新随笔”这样的概述来描述现在这些随笔,仔细一想,且不说言“新”需慎重,更重要的是,单是这一个“新”字等于什么也没说。但无论如何,当下随笔写作所呈现出的这种种不同以往的迹象还是值得观察与注意的。概括起来说,现在的随笔正在朝着一种边缘界线越来越模糊的方向发展;它比论文可读又不及理论严谨,不及杂文短小犀利,但来得更直截了当;缺少散文的意境,但似乎多了几分深邃……收集在这本年选中的随笔几乎均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展现出了这一点。这也难怪,一种文体打它出生之日起其实就一直处在或弱或强的变化之中。也正是这种种的渐变或激变使得它的生命力延绵不绝。事实上,当一种文体演化到一成不变、高度严缜之时,或许也就是它生命的终结之日。比如我们历史上曾炫极一时的“骈文”。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得到了诸多作家朋友的鼎力支持,他们将自己的年度佳作贡献出来,令本书增色,在此一并表示谢忱。另有一些篇什的作者因我们的孤陋寡闻,一时未能事先联系上并征得同意,但其大作又令我们爱不释手,遂斗胆冒犯将其入选,在此致谢之余还要深表歉意。一年365天,面世的新随笔一时难以计数,由于编者学识与阅读的局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是为序。  2012年岁末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