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征婚启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玉慧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若英《征婚启事》原著小说!冯小刚《非诚勿扰》原始创意!

梁文道vs陈玉慧vs马家辉,爱情·婚姻,绝赞双对弹。

《征婚启事》,为台湾作家陈玉慧于1989年11月,于报上刊载一则征婚启事后,依据与四十二位男士的征婚经过而写成的著名小说,亦曾引起相当大的争议。这四十二位男士,从国中毕业到博士学位都有,其职业有报社记者、小学教师、香港侨生,还有黑道人物。有的应征者仅在电话里短短数语,问完作者年龄,即挂断电话失去连系。也有应征者在与作者见面时,道尽其一生的沧桑。当然其中也有色情狂,问到很尖锐性观念……

内容推荐

二十年来,陈玉慧所著的这本《征婚启事》始终是一部传奇。先后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产生轰动效应。改编舞台剧于1993年由台湾屏风表演班推出后,创下观众人数最多的记录,不但受邀赴美国纽约及洛杉矶等地演出,而且至今仍在上演;改编电影《征婚启事》荣获1999年第44届亚太影展最佳编剧,更成为电影《非诚勿扰》的灵感与原始创意之源。如果改编的电影或戏剧成功地为观众带来笑声,那么这部原型小说将使读者重新认识那群孤独、悲伤、诚实而又惆怅的都市灵魂以及追婚者的诡谲容颜。

目录

我祝你们幸福

陈玉慧VS马家辉:听别人的故事,多好玩

陈玉慧VS梁文道:大家还是很寂寞,很边缘

第一个男人

第二个男人

第个男人

第四个男人

第五个男人

第六个男人

第七个男人

第八个男人

第九个男人

第十个男人

第十一个男人

第十二个男人

第十三个男人

第十四个男人

第十五个男人

第十六个男人

第十七个男人

第十八个男人

第十九个男人

第二十个男人

第二十一个男人

第二十二个男人

第二十三个男人

第二十四个男人

第二十五个男人

第二十六个男人

第二十七个男人

第二十八个男人

第二十九个男人

第三十个男人

第三十一个男人

第三十二个男人

第三十三个男人

第三十四个男人

第三十五个男人

第三十六个男人

第三十七个男人

第三十八个男人

第三十九个男人

第四十个男人

第四十一个男人

第四十二个男人

我想了解男人

陈玉慧访谈录

试读章节

第一个男人

他是第一个男人,第一个来应征的男人,内科医生。

今年五十岁,妻子已去世多年,询问我一些问题后,约我星期日下午二时见。他说,平常诊所很忙,只有周日才有空。他说,就在碧富邑二楼咖啡厅好了,届时他会将一份报纸放在桌上,并且坐在靠近人口的地方,以兹识别。

内科医生准时坐在咖啡厅里,虽然并非坐在他所说的靠近人口的地方,但桌上果然摆着报纸。他抽三五牌香烟,喝咖啡,穿质料十分高级的暗红色印花衬衫,系蓝色领带。他对我招手微笑,站起身让我坐下。

刚才看到一个长头发女孩的背影,我想大概是你,他说。但我并未在电话上告知外型特征。

我坐下来,点了番茄汁。一时之间觉得颇尴尬,毕竟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征婚。他请我抽烟,我注意到他的咖啡杯是空的,问他是不是来了很久?记不得他回答了什么,隔壁桌来了两对夫妇和一个小孩,我听到有人在交谈中提到“一见钟情”这四个字。

我看着他。他的头发梳得很整齐并抹了油,脸白而大,除了眼角有鱼尾纹外,并未留下太多风霜的痕迹,眼睛虽小但很有神,这使他的整张脸显得有意思。

他不太说话,这大约也是使我感到尴尬的原因。我开口解释自己征婚是因为家人逼迫早日结婚等等不得已的苦衷,其实自己并不急着结婚。而在稍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解释只不过是优越感在作祟罢了。

他问我刊登征婚启事后是不是很多人跟我联络,我说不多,而且对象都不理想。你的启事写得不好,用的辞句不对,他分析,不但没指明征求男士的年龄,而且容易让人起误会。我仍然坚称启事不是出自我的手笔。

一段沉默。

既然来征婚,只好硬下头皮。我尴尬地问:“年龄相差悬殊对你不会造成什么困扰吗?”他说他也考虑过这个因素,但认为就算不结婚,做做朋友也无妨。

我企图多了解他的想法,便笑着说,我的青春可不容许我再拖延下去呢!他也笑了,但不再答话,似乎是因为无话可说。

我还问他,若我和他来往,儿子会反对吗。他说儿子念研究所,平常在家教班教书,自己赚钱养自己,很独立,父子两人互不相涉。

妻子逝世已有十多年,他一直鳏居。问他日子怎么过,他说每天在诊所工作到晚上八点多,星期日休假会去爬山、郊外走走、玩玩照相机、打打小牌。又问他是否找过其他的结婚对象,说没有是骗人啦!他说,有的是朋友介绍,有的是自己在报上刊登广告,其他则都是在风月场合认识。

“骗婚的事情也发生过。”一听他提到骗字,我吓了一跳。被骗了什么呢,我问。他说像他这样的年纪,被骗感情是不可能的,而骗一点小钱则无所谓,“装不知道就算了。”

曾经有一名当教师的女子,对方想结婚;才初次见面,他并没有结婚的念头。临别时女老师向他要了两千元车资,说,已经见了面,就应该给钱。

他认识过一名二十五岁的女孩,是看到他的征婚启事来找他的。两个月后向他“借”了三万元给外婆看病。内科医生说,交往了一段时间,给这些钱也是理所当然。

还在风月场合结交过一名女子,向他“调”十几万说要买房子,将来可以作为爱窝。经过他主动调查,发现并无其事……

谈话至此,我有两个想法。第一,我似乎也有骗婚的感觉,只不过不是骗钱。第二是,我也可以骗他的钱。然而第二个想法稍纵即逝,太荒谬了。  太荒谬了。

我说有事必须离开,并向他道歉,我似乎真的过意不去。他说要送我一程。从碧富邑走出来经过信义路时,他刻意想扶我;另一次在车内,收音机里播着内容生疏乏味的访谈,他伸手很快地摸我的肩膀,突然说:“你正面侧面都好看。”他开着车。驶向敦化南路。下车时,我说:“再见。”内科医生从车内探身说:“如果你不找我,大概是你怕丢了。”到现在,我还不懂那“丢”字是何意。

我离开的那一刻确定,我不会和他结婚。几天后,他再打电话过来,很客气地在答录机里询问我的近况。我没回电话。

P53-56

序言

我祝你们幸福

二十年了。

要为这新版《征婚启事》写点东西,倒像是在追忆流水时光,二十年,弹指之间。二十年前,我突发奇想,在报纸启事栏刊登广告,开始一场报导式的无形剧场。

无形剧场(Invisible Theatre)是我在巴黎学戏剧的年代相当着迷的一种戏剧呈现,由巴西剧场家波尔(Augusto Boal)所褐橥的一种剧场形式。上世纪七十年代,波尔在阿根廷作实验演出,给一些没有机会到剧院看戏的人一场震撼教育。

表现戏剧的人不一定站在台上,参与戏剧的人也不一定坐在台下,戏剧文本也不一定非得先有剧本台词不可。甚至可以没有导演和灯光。

当年,我正是与一百多位征婚者演出了一场无形剧,而演员的共通点便是寂寞单身。《征婚启事》是台湾第一出无形剧场。

而征婚之后二十年,我最有兴趣知道的是:那些当年征婚的人都在做什么?都到哪里去了?

而我又在做什么?到哪里去了?

我去了德国,结婚,定居于南德慕尼黑,过起家居生活,结束流浪生涯。在这之前,我似乎总是像中国武侠小说里的拜师求艺之人,习于走动,游牧,迁移。这二十年,我勤于写作,我成为作者,坐着。

我告别剧场,重拾新闻报导。我写了几本小说,去了数十个国家,访问了元首或者菁英,去了战争现场,做了不少专题,见了无数的人,看过无数的事。

唯一没做的是生育孩子。

我生了场病,或许是心病。陷入那折磨人的苦痛,我曾经痛不欲生,成天和M到各地寻求名医。他们没医好我,他们之中有人告诉我:你没有病,你应该去跳舞。还有人告诉M:她是花朵的话,你便是花架,你这么溺爱此人,你使她生病。

我们在东德小镇上寻找一家怪医生诊所,我们开车去丹麦边境拜访一名骨科医生,我们坐在柏林一位名医的办公桌前听他慢条斯理地说话。

我们从一栋房子搬到另外一栋。从城市搬到湖边,又从湖边搬回城市。我以为是房子的问题,殊不知那是心理的问题。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我无法满意,就算到了天堂也不会满意。我不但对自己,也对他人,对生活,总希冀着一种改善之感,我无法忍受不完整。

我从意识流走回叙事。我从散文走向小说。我从喃喃自语走到具体篇章。 有一天,我不再病了。 先是慢跑,再是北欧式行走(Nordic walking),然后是瑜珈和普拉提(Pilates),最后是气功和静坐。

我遇见许多老师,有的教我一招半式,有的教我人生大道理,大部分来了又走了。他们让我明白,我只能是自己的老师。我拥有的本性应该与佛陀一样。所以,如佛所昭示,如果我还在街上遇见佛陀,我应当场杀死他。

这二十年,我离开人群又回到人群,离开剧场又回到剧场。

离开虚无,回到圆融。

我本来不喜欢温柔,又逐渐学会温柔。

这二十年使我明白:生活果真便是戏剧,小说便是虚构的人生。你想像你的人生如何,你的人生便如何。欢乐也好,痛苦也罢,一切因幻念而生,也因幻灭而灭。

我已不是过去那个陈玉慧了。

这二十年来,征婚这件事也发生很多变化,这个人类古老行为,已从报纸征婚栏转向网络。而在e时代,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更动,隐私权肖像权的观念也与时俱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事件不断发生,相对之下,《征婚启事》便显得单纯无奇。

必须说的是,我的无形剧场之书,本来应有五本。当年,我有五个与社会仪式或行为息息相关的创作概念,征婚只是第一个。但在征婚之后,敏感和隐居的个性使我很快地从这个创作题材上撤退了下来。

所以,《征婚启事》成为我的创作生涯中最独特的一本书,也成为我的遗忘书。

我喜欢这本书,亦不喜欢这本书。

还记得吗,《征婚启事》被屏风表演班改编成舞台剧多么卖座?还记得吗,被陈国富改编成电影又在影展上得了多少奖?事隔二十年,此书不断再版,早已是畅销书。

如今,华人社会以征婚为题的戏剧或电影有好几个,《征婚启事》一本小书的影响力之大,令我惊讶。必须说,人人都可以征婚,人人也可以借征婚为题,但是,《征婚启事》作为原创故事,是第一本。

二十年之后,征婚一事逐渐在现代社会上消失的此时,读者究竟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什么?

我自己又看到了什么?说来有趣,我看到婚姻制度的矛盾,我还看到当年台湾社会里的伪善,以及许多边缘人物求生存的悲哀。

而人生正因有了悲哀,所以当幸福来临时,就更值得珍惜。

我在这里祝福当年所有的征婚者。

我祝你们幸福。

我祝所有仍然想征婚的人幸福。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五日

后记

我想了解男人

我住的公寓不远处也有一座公寓,顶楼的阳台上搭盖着葡萄藤架,并且养了许多茂盛的花木。黄昏后,一盏在公园才看得到的路灯就会亮起,每个晚上,我几乎都会望着那盏灯。

一九八七年,我想过要结婚,想结束一个人的生活,想重新出发。我在记事本上为自己归纳了一些可能结婚的行事方法,包括订定目标与对象,并且问了自己许多问题。

我并未因此找到结婚的对象。

之后,很多事情便不重要了,我也不再去想结婚。我像很多人一样,有时也寂寞、孤独,而且愈来愈难结婚了。

一九八九年冬天,我在思索创作的问题,新的形式和观念对我来说成为一种迫切,我想在剧场与文字间找出一种可行的创作方式。我又回到了古老的题目:结婚。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报纸上的启事栏感到兴趣,我花很多时间阅读这一类的启事,为了好玩、好奇的心理,带着那么一点自修的社会学眼光。

我想,如果我刊登启事,也许有人跟我一样会阅读,他们将是什么人呢?他们在哪里?我的好奇及好玩的心将我推往下一步。

一个朋友的朋友,德国女人,跟我一样喜欢阅读小启事栏,有一天,她在德文报纸上发现了一则很有趣的征婚启事,她写了一封开玩笑的信去应征,结果,出乎意料,对方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婚对象,他们交往一段了时日,便决定步入礼堂。

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那位理想的结婚对象在结婚前夕,发生车祸,不幸身亡了。

我知道,这个故事太像电影情节,然而它是真的。

我的征婚启事的刊登,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我平常永远不可能结识的人。他们跟我一样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也想结婚。

这个城市,台北,有许多寂寞的人,男人,我至少接触了一百零七位,而我记录了其中的四十二位,我想了解男人,男人的寂寞。

最后想说的是:我与这些征婚人之间的来往是平等的。在整个交往过程中,我从未虚伪地利用任何人的感情,而其实我最在意的仍然是自己真实的反应。

我的征婚动机一如我的创作动机,它们是一体的两面。也许我是个平凡的女人,虽然我的确知道,作为一名女性,实践自我远比婚姻生活重要,但我曾经那么想结婚。

现在这部作品已经完成,而我却仍然未婚,我找不到适合结婚的对象,这件事很难,靠征婚很难,至少我试过了。

每个晚上,我都会站在窗前眺望那盏灯,对面公寓阳台上的那盏灯,我总是注视许久,许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我想,以后不会再征婚了。可能也不会结婚。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春节重读这本书,真的感觉好特别。一方面恍如隔世,另一方面又好有当代的感觉。当下的时代,貌似跟二十年前很不一样,但其实不是,大家还是很寂寞,很边缘。”

——梁文道

“一夫一妻是谁呀?亚当夏娃。接下来呢?再配合地说,社会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核心家庭的稳定,再生产人力出来,劳工的再生产,配合这些而来的。假如整个社会的生产形态和整个的经济体系都改变了,也强调多元化了,真的会有大的革命来临。要等待大家跳出来,等待陈玉慧跳出来。”

——马家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