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治大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呈忠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治大宋》由张呈忠所著,结合宋代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气氛,从多角度展示大宋三百年在艺术、教育、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伟大成就。

了解五代的社会现状,理解文治的基本含义,由此我们可以走进新时代——文治的宋朝。

内容推荐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繁盛的时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有“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说法。

《文治大宋》由张呈忠所著,结合宋代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气氛,从多角度展示大宋三百年在艺术、教育、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伟大成就。

目录

第一章 文治的奠基

 一、终结五代

须臾走向天上来

宰相须用读书人

先看他如何尊儒

再看他如何礼佛

最后看他怎样重道

太祖皇帝真长策

 二、巩固新朝

太宗本色是文人

可叹此人不知兵

革故鼎新创法度

 三、文人天下

诗酒生活,文章雅事

澶渊之盟,天书封祀

尊孔崇儒,完善科举

第二章 巨人的时代

 一、经天纬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大宋第一人范仲淹

社稷之臣,威重八方——北宋三名臣韩琦、富弼和文彦博

完美才情,独特个性——改革名臣王安石

 二、光风霁月

道学先生的真实面目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安乐窝里的安乐先生

 三、千秋文章

一代宗师欧阳修

我以著书为职业

苏门弟子知多少

第三章 王朝的中断

 一、帝国痼疾

车盖亭诗案

同文馆之狱

元祐党籍碑

 二、艺术天子

皇家美术学院

米芾的癖与颠

君臣遇合妓女家

 三、帝国中断

疯狂的石头

致命的诱惑

泣血的哀词

第四章 帝国的重建

 一、中兴迷梦

高宗三惧,千古一帝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社稷得人,中兴气象

 二、书生报国

一代伟人李纲

千载一人虞允文

宋之苏武洪皓

 三、乱世文心

长沟流月去无声

天教憔悴瘦芳姿

平生忠义只心知

第五章 文明的巅峰

 一、文学圣殿

南宋中兴四诗人

陆游:最高产且最有成就的诗人

杨万里:理学家兼诗人

范成大: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尤袤:不幸的诗人

悲剧英雄辛弃疾

痴情才子姜白石

 二、精神家园

朱张会讲,千古绝唱

鹅湖之会,史上最强

出位抗辩,壮哉叶适

 三、人文风景

画院之内写丹青

一代宗师李唐

人中绝品刘松年

马远独步画院

夏半边参悟自然

史馆之外著春秋

李焘:平生生死文字间

李心传:尤为史家所仅见

藏书楼中度晨昏

第六章 永远的丰碑

 一、遗民存宋

遗民诗人的生死书

胡三省旷代有知音

郑思肖与铁函心史

 二、四大书院

中原双星

岳麓书院

白鹿洞主

 三、大宋之魂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士者,天下之精神

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附录 两宋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试读章节

黄袍加身的梦想终于实现,赵匡胤在心中得意地笑了。从将军到皇帝,他只花了很短的时间。一切仿佛都如梦幻,在那个政权更换频频发生的时代。

那是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一,开封城里。当后周的君臣尚在庆贺新年的时候,河北的两个地方长官忽然报告说契丹兵正在南下。后周的有为之君周世宗柴荣已经在去年驾崩,只留下孤儿寡母——年仅7岁的周恭帝和垂帘听政的符太后。符太后慌做一团,急急忙忙地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帅三军北上御敌。

契丹兵其实没有来,赵匡胤却是真的带着禁军走了,他导演的一出好戏正在如期展开。开封城东北40里的地方有个叫做“陈桥”的驿站,驿站旁边有棵老槐树。初三的晚上,大军开到了这里。赵匡胤把马拴在槐树上,进驿站休息。

睡梦中的赵匡胤被惊醒了,禁军将校们涌入了他的寝室。将早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高呼“万岁”。就这么简单,他成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

老槐树见证了这一突发性的历史性事件,拴马的时候赵匡胤还是将军,解马的时候他就是皇帝了。

当时赵匡胤表现得很惊讶,一开始似乎还是不知所措。然后仿佛面对着一件自己极不情愿的事情,他对将士们说:“你们这些人贪图富贵,非得让我当皇帝。既然如此,如果你们听我的号令,我就当这个皇帝;如果不听我的命令,这皇帝我就不当了。”

众将士一齐下马,说:“唯命是从。”

将士们簇拥着新皇帝回到了开封城,路上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众人都已经习惯了,改朝换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个叫“陶□”的文人已经提前为他准备好了禅让诏书。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赵匡胤导演范围之外的,但是这段加进去的戏让一切显得更加带有戏剧色彩。

禅让,多么温情的说法。它掩盖了背后实力的较量和生死的抉择,但也昭示了这次改朝换代的和平特色。

赵匡胤登上帝位,成为宋太祖。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帝国,这个初生的帝国缺乏历史的积淀;同时强敌环伺,极有可能夭折。

尽管一切进行得如此顺利,这种顺利却让赵匡胤害怕;尽管是坐在龙椅上,但这种忧虑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对自己最为信任的大臣赵普说:“自从唐末以来的几十年里,帝王换了八个姓。战斗不息,生灵涂炭,我怎样才能使国家长久呢?”

赵普很早就跟随赵匡胤,他对赵匡胤的心思十分了解,他说:“当今之计,唯有‘收兵,二字可以平天下。”

赵匡胤说:“愿闻其详。”

赵普说:“石守信和王审琦这些人都手握重兵,兵权太重,恐怕不利于国家太平。”

赵匡胤想,这些都是我曾经的好哥们,怎么会背叛我呢?这些人不用担心吧?

赵普说:“这些人对你都是忠心耿耿的,只不过担心他们不能控制好自己的部下。万一他们的部下要做乱,他们到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啊。”

这句话说到赵匡胤心里去了,一番思索之后,他精心设计了另一场戏。

一天,赵匡胤在宫中摆下酒宴,把石守信、王审琦和高怀德这些禁军的高级将领叫在一块喝酒。正当大家喝得酣畅淋漓的时候,赵匡胤表现出酒后吐真言的样子,他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朕今天的地位,你们的恩德实在是让朕难以忘怀。只不过当了皇帝之后才发现,当皇帝还不如当节度使那样快乐,每天晚上朕都是难以安睡啊!”

P1-3

序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古希腊是欧洲人的精神家园,那么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也许有人会说是在那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弦歌不绝的邹鲁之地令人神往;也许有人会说是在那气势恢宏的汉唐时代,繁花似锦的长安都市让人魂牵梦萦。然而在笔者看来,宋朝最能勾起现代中国人的家园之思。

不是吗?几百年来,孩子们所读的第一本书——《三字经》,就来自宋朝。其中传达着宋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每个人张口即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样一种对于人性的共识是在宋朝开始的。

宋朝是现代中国思想的源头,宋文化根植在华夏儿女的心底。

在走进宋朝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宋以前中华文明的发展大势。中华文明走过了夏商周三代的上古风雅,古风余韵穿越了秦汉帝国。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时候,古典的文明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然而到了唐中叶,也就是在九世纪的时候,文化逐步走向变古时期。韩愈的古文运动就是典型且深刻的新文化运动,但在唐朝只是播下了种子。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酝酿,终将发扬光大。

在新文化发扬光大之前,历史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循环期。笔者所说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其实这个时期也就半个多世纪这么久,相对于中华文明的长河来讲,很短暂。但是对身处这个时代中的人来说,很是漫长。似乎遥遥无期,心理时间远远超过了自然时间。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五代如走马灯,十国如满天星,政权的更迭伴随的是杀伐征战、生灵涂炭和民不聊生;这是一个只讲实力不讲道义的时代,所谓皇帝就是由兵强马壮者为之,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社会失去了正义和道德,古老的民族暗淡无光。

五代是指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有17年:后汉最短,只有4年。就是这么短短几十年,其中的皇位争夺令人瞠目。如梁太祖朱温登上帝位仅5年,就被他的第2个儿子朱友硅给杀了。而朱友硅刚上台没几天,又被自己的弟弟朱友贞给杀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也曾以兵夺权。结果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第5子李从厚继位。仅1年,其位就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夺去了,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结果是老百姓的深重苦难。

为了夺得帝位,所有的卑鄙的手段都可以使出来,无耻的行径往往成为成功的手段。比如最为厚颜无耻的石敬瑭,他本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但是后来认比自己年龄小得多的契丹皇帝为父,借契丹兵灭掉了李嗣源的后继者。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也是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汉奸。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异豺狼之牧斯人也!”一个诗人写道:“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馀。”这是当时社会惨状的真实写照。

五代是极为黑暗的一个时代,如同漫漫长夜。无数人期盼着,等待着,希望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历史在寻找出路。

斯文不坠——历史走向的突破口

历史在进入五代之前,有一件毁灭斯文的恶性事件发生,这就是给后世之人留下挥之不去印象的“白马之祸”。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905年,也就是唐朝灭亡前两年。当时朱温还没有当皇帝,但是他已经操持重柄且把握实权。在李振的建议下,他谮杀左仆射裴枢、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和工部尚书王溥等7人于白马驿。李振对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入黄河,永为浊流。”朱温笑而从之;同时朝中那些不支持朱温的文士大臣都被诬为朋党,被贬死的有数百人。

从白马之祸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身处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五代之中,“士人出入,多为强人所杀”,这样的情景成为常态。但是在离乱中的士人并没有泯没沉沦,他们或读书林下以养性潜修,或结庐山中以藏书聚徒,或出仕经世以维礼义风俗于干戈之中,承担起了救斯文于不坠的社会责任。

其中一个显著的成就就是一些书院的创办,如太乙书院、华林书院、梧桐书院和龙门书院等,南方的政权在文化建设上贡献犹大。

南唐是当时文化最为繁盛的一个地方,南唐烈祖李昪推行息兵安民的政策。设太学,兴科举,建书院,办画院。一时间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南唐的两位皇帝李景和李煜都是有名的词人,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南唐的存在与繁盛昭示着文明的力量,它是未来政权的榜样,尽管其国力很弱小。

五代的士人在后来人看来总有一个缺憾,因为朝代的更迭,他们很难做到忠义。人生于世,忠义为本,但在五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五代的冯道是五代士人的一个典型,《新五代史》中说:“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这种行为在后世遭到严重非议,不过看当时的历史情境,冯道的行为倒也情有可原。而且他也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基本上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如此,这不是士人应有的行径。

历史终究是要走向安定,士人所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就是要重振斯文,建立起一个文质彬彬的社会。这是五代十国中有志之士的梦想,也是历史的突破口。

人文化成——文治的多重含义

如果要谈宋代文治,先要了解文治的含义。

首先,文治是一种政策。中国古代政权稳固的基本定理就是“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一个新王朝建立的方式可以是五代式的,但是其治理方式一定是非五代式的,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五代的历史循环圈。宋代的太祖及太宗皇帝高瞻远瞩,推行文治政策,因此构成了宋代文治社会的基础。

其次,文治是一种成就。宋代崇文抑武的策略造就了繁荣的社会文化,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儒家士大夫在大宋帝国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智慧。胡适和钱穆等学者将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巨人辈出,走向了中国封建社会文明的巅峰。

最后,文治是一种心态,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心理。深入人心的文化必将是动态而持久的,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于它构筑了后宋时代的基本文化模式,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是在这个时代奠定的。从这个层次上讲,阅读宋代文化也是在阅读我们自身的成长历程。

了解五代的社会现状,理解文治的基本含义,由此我们可以走进新时代——文治的宋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