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组编的《悠悠楚风润校园》所选作品都是广大师生,主要是学生搜集、整理和创作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以及人物传奇。很多作品是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感悟得来的,如《土家凉拌烧辣椒》、《打糍粑》、《品尝武昌鱼》等。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悠悠楚风润校园(湖北省首届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优秀作品集锦) |
分类 | |
作者 | 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
出版社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组编的《悠悠楚风润校园》所选作品都是广大师生,主要是学生搜集、整理和创作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以及人物传奇。很多作品是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感悟得来的,如《土家凉拌烧辣椒》、《打糍粑》、《品尝武昌鱼》等。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 内容推荐 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组编的《悠悠楚风润校园》选取具有鲜明区域特色、浓郁地方气息和独特民族风格的作品,而且尽可能保留那些与大家所熟悉的地名、人物和事件相关联的故事、传说。选取那些能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作品。保留少数看似因果报应却寄寓人们美好愿望的作品,让学生知晓和辩证地看待,吸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那些带有一定故事情节、趣味性强,能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民族的、大众的,让大家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作品,而且尽可能地避免成人化,适合学生的口味,兼顾时代特色。 《悠悠楚风润校园》分为五大板块,即民间故事、人物传奇、饮食文化、曲艺歌谣、风俗习尚。每个板块按内容和地域相对集中。像荆州的三国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宜昌的巴楚文化、黄冈的饮食文化、襄樊的诸葛亮演义、神农架的神话传说等放在一块,既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又前后贯通,互相补充,为读者提供系列套餐,各尽所需,尽情品尝。 目录 民间故事 梦里水乡梁子岛 落驾坪的由来 官柳的传说 神农架的来源 美丽的珙桐花 野人婆子 玄女梳妆台 莲花嘴的传说 水帘洞与鸭子山 夕阳洞的传说 说古话今仙女山 白石坡的传说 七包山的传说 三罐庙 金虾河与天心堰 象山的由来 白龙池的传说 扑朔迷离的铜桥 文昌阁 关羽与荆门 老莱子与孝亲习俗 莫愁湖与莫愁女 “一人桥”的传说 龙潭沟的传说 白石冲四奇 娘娘井的传说 龙霓山传奇 白石湖上玛瑙洲 庇护渔船的“婆婆怀” 宫台山和大小峰尖 王母山的传说 兔儿望月 隐身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泉口精神 黄鹤楼的由来 蛇山与黄鹤楼 大水冲了龙王庙 鹦鹉洲的由来 柏泉的由来 瓠子山的传说 蛤蟆泉 追忆青苔古塔 娘娘庙剿匪记 白羊寺的传说 三缸的传说 随州地名传说 六山坡·犁山坡·历山坡 鹿回松 美丽的金果洞 春柳井 龟蛋 汀泗桥的传说 琵琶桥的故事 打响出国第一仗 先生牛 白莲仙子 乾隆游月山 《西游记》与西来古寺 龙湫听雨 鲤鱼寨的传说 古莲树传奇 仙姑山的传说 天妃传奇 普济桥的由来 增和桥逸事 桃花山下红军树 有钱能使鬼推磨 饮食文化 武汉特色小吃 孝感麻糖 土家凉拌烧辣椒 烧鸡公 远安冲菜 沔城名产 老鄂城吃的习俗 品食武昌鱼 焦熘藕丸的来历 盘龙菜 茨河御米 漫话东坡饼 打糍粑 吃糍粑 八角雪枣和太师饼 麦芽糖 十里风干鸡 钟祥米茶 黄潭米粉 诸葛亮菜 白鹤茶 南瓜圈 江口锅块 公安鱼糕 人物传奇 神农出世 炎帝的传说 天地姻缘 孝子黄香 孟宗与“哭竹港” 李白登天 诸葛亮为啥能掐会算 诸葛亮学布八卦阵 三个“诸葛亮” 诸葛亮木牛流马娶新娘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为啥不吃豆腐不喝酒 李时珍治怪病 陆羽与《茶经》 少年奇才石文斗 周锡恩趣事 闻筱缉故事三则 肖光际三戏蔡糊涂 徐苟山智惩财主 神童欧阳修 张献忠妙计退兵 会元还乡 张居正传闻 正义画师王悲厂 从童工到巨商 革命烈士胡明哲 王树声脱险玉皇阁 王树声枫树店除霸 飞豹传奇 贺龙两顶花轿取尺八 谢丰伦怒杀鬼子兵 拜访“过箩估”爷爷 曲艺歌谣 峡江船工号子 世界第一钟——编钟 土家成山棋 贺龙打钟祥 农事十二月歌 官山是个好地方 武当歌 玩龙船 采花歌 哄孩谣 薅草锣鼓调 薤山歌谣 当红军 仙女山,灵芝草 龙船歌 当兵就要当红军 背盐调 十对金花 咏猪槽峡 十二劝 莲船调 豺狼来了我打它 踩高跷歌 跳皮筋童谣 十二生肖歌 拍手童谣 时代的我 我的快乐在哪儿 祖国要统一 洪湖谣 天上月亮有几道弯 始终爱戴的人 百年童谣话沔城 马掌歌 和睦相处歌 燕子窝朝里做 喜坏我的妈妈咆 贺龙军过潜江 十二月对花 新学习谣 风俗习尚 龙舟竞渡 请七姐 过春节 摸年 抓周 赛船 迎亲 喝喜酒 送祝米 赶毛狗 新娘搭盖头的传说 踏药渣的来历 上梁包蓑衣的由来 红嫁衣的来历 洞房窗户糊红纸的由来 盘花箱铺新床 家乡的“亡人节” “洗三”的传说 后记 试读章节 古莲树传奇 武穴市石佛寺中学 董新国 地处武穴市石佛寺镇东南的王胜祖村桥头垸的西北龙垴的山脚下,有两棵奇特的古树。每棵有3米多粗,20多米高,树叶呈鸡冠形,枝叶茂盛,四季常青。此树开着洁白的花,秋天结着如同栗子般光滑的小果,生熟可食。自古至今,历来如此。两树之间不足3米,其树干都为空心,每个树洞都可容纳3~5人,这里是孩子们天然的游艺宫,是摘其果不收费的天然香果批发部。这一奇特的景观实属罕见。 关于此树的来历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据说两千多年前,刘邦的爱将樊哙王,有一爱女名樊玉石,生得美若天仙,自幼受父亲的影响,生性好武。因此樊哙王让她独守一城——女儿城,自己守在樊哙城里对付九江王英布。那樊玉石虽是好武,却有一颗爱美的心,她在女儿城西边的七星宝岛上修一座美丽的花园,以供兵将游玩散心。 却说有一年夏天,天上的八仙看到人间的七星宝岛繁花似锦,碧草葱葱,好一个休息的场所!因而他们决定下来休息。来到此岛游玩一番后,不觉心旷神怡,其乐融融。许久,他们陶醉了。那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发现一处美景所在:那蓝天白云下面的莲城湖,碧波万里,一望无垠。但又觉得单调,一时兴起,她决定将随身带的莲子撒在莲城湖中,等她玩耍累了回来,见另外七仙已坐在岛上那七颗陨石上休息,何仙姑顿时妒忌心起,将未种完的莲子撒在地上腾空而去。 几天后,那樊玉石携带丫环也来岛上,看着美景不觉流连忘返,也坐在陨石上休息,无意中却发现了何仙姑撒在地上的莲种,顿觉稀奇,令丫环们拾起,然后带到了女儿城。当天下午她就命士兵们种莲子,一年后竟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后来樊玉石烽火戏诸将,送了父亲樊哙王的命,她立志为父报仇。仇敌九江王英布竟看中了樊玉石的美貌想娶其为妻,但玉石怎肯答应?于是他们各自带兵在万丈湖屡屡交战,打了许多次仗,所以“万丈湖”原名应为“万仗湖”。但因寡不敌众,樊玉石跳湖自尽。而樊玉石手下的士兵战死的战死,逃亡的逃亡。且说樊玉石手下一名姓王的士兵逃至王家咀避祸,只见古莲树都成活了,且枝繁叶茂,就决定在此定居。 此士兵名为王二,年轻力壮,勤劳肯干,不久娶了媳妇。夫妇俩共在古莲树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凭着勤劳的双手,古莲树的庇护,家境逐渐好起来,并且略有积蓄。他们膝下的子女也大都勤劳肯干,以后他们分别就成了附近王姓垸的世祖。 却说王二的子孙巾有一个不成器的家伙叫王五,该人好逸恶劳,生性好赌,平时有了一点钱就滥赌,但总是输多赢少,奇怪得很,他竟总能混饱肚皮。附近有一大户看中了他们的古莲树,就串通几个同伙把他们的古莲树赢了过来,并且立了字据。第二天,他就带了一群人扛着锄头想把两株树挖走栽到自家的门前。奇怪的很,他们这么多人竟没有一人能挖下锄头。于是他们惊呆了,后改为锯树干,竟然一锯就有鲜血直流,吓得他们仓皇而逃。 自那件事后,人们惊异地发现古莲树树干开始变空了,并有越长越大的趋势,后来竞能容纳3至5人,树叶也逐渐枯萎。静夜时分,微风四起,从树里发出似呜呜的哭声。人们都说古莲树为王五不成器哭空了心。以后王五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一年后两株树又逐渐返绿了,但空心树却永远长不合了。 仙姑山的传说 武穴市大法寺镇上桂中心小学 梅秀来 刘保泉 地处武穴市城西3公里处,就是风景秀丽的仙姑山风景区。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大雄宝殿古朴典雅,仙姑佛像栩栩如生,每逢节假日,游人香客,鞭炮如雷,香烟似云,热闹非凡。 仙姑山奇山秀水,有一美丽的传说。 仙姑山原名仙峰山,连绵群山之中海拔最高,突兀森郁,山顶一片平地。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其后依大别山脉十八里关山,前连百里平川一碧万顷,南眺长江玉带千帆竞过,北观黄泥湖水辉映九牛换磨,山下满目青翠,泉水叮咚,在清晨或雨后,云雾缭绕。真谓人间仙境,仙峰山因故而得名。 话说仙峰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姓杜,只有一只眼睛,他依权仗势,横行霸道,作恶多端,危害四方百姓,人们称他“独眼龙”。 再说,有三位要好的姑娘,结为三姐妹,姐姐姓何,两个妹妹分别姓程和许。在一个阳春三月的时光里,她们慕恋春情,同邀来到仙峰山踏青。她们三人追花扑蝶,游玩戏闹,笑语四荡,恰似三位仙女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不料,被“独眼龙”一家丁发现。家丁立刻告知“独眼龙”,“独眼龙”听到有三位貌似天仙的少女在山中戏耍的消息,连忙带领他的七八个家丁穷凶极恶地追上来。三姐妹看到有人追来,知道凶多吉少,就拼命往山上逃,可这七八个恶魔穷追不放。当她们跑到山顶时,朝下一看,下面是悬崖峭壁,再回头看时,这七八个如狼似虎的恶棍眼看就要追上来了。 三姐妹抱头痛哭,悲痛欲绝,哭叫:“苍天救救我们三姐妹吧!”喊罢,姐姐斩钉截铁地说:“妹妹,我们宁可跳崖,也不落人‘独眼龙’的魔掌,也不被‘独眼龙’凌辱。”说罢,她们从容地走到崖边,姐姐第一个纵身跳下,两个妹妹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跳下,一边跳,一边呼号苍天:“你自有公断,恶有恶报,善有善终……”这声音感天动地,震撼山谷。 当时山下的群众目睹,一道奇特亮光出现,而后,一柱青烟直上九霄。三位少女如仙女下凡,忽而腾云驾雾,转眼问不见了。原来是观音娘娘被三位烈女为保贞洁宁死不屈精神所震惊,挥动弹帚救走三位少女,并封为三仙姑。再说一道金光闪过之后,“独眼龙”另一只眼被刺伤,痛倒在地上,动弹不得。他被家丁抬回去后,双目失明,永不见天日。 后来,人们经常见到三位仙女在她们跳崖的下面一个石洞出现。为了纪念这三位姑娘,人们把这个石洞取名仙姑洞,把仙峰山改名仙姑山,还特地为她们塑像,建一座庙,取名叫仙姑庵。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仙姑庙是经过历代劳动人民改建扩建的。这个神奇的传说同仙姑山的名字一样悦耳动人。 P92-95 序言 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主阵地 校园文化作为隶属于社会文化的区域性文化,同样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意义、功能、作用。由于校园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所以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更直接、更全面。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主阵地,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载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产生影响,发挥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对其载体具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教育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全面育人的作用,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不同层面的教育作用。二是导向规范功能。校园文化对其主体的导向是多方面的,包括目标导向、价值导向、需求导向、动机导向等。三是约束支配功能。包括制度约束、行为约束、舆论约束、道德约束等。四是辐射示范功能。校园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场所,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情感文化、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等在这一地区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引导、示范动力。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了解社会,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一方面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对不良文化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主阵地,占领学生课余时空,武装他们的头脑,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增进他们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学生制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2004年9月,湖北省教育厅启动了首届“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寻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对优秀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寻访、搜集和整理,激励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湖北文化,体验、感悟湖北精神,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近一年来,湖北省各地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时间,深入农村、社区,访问老人和父母长辈,挖掘、整理、创作了696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优秀作品,汉川市仅系马口的传说系列就有12篇,曾都区尚市镇、公安县一中、监利县一中都编了一本集子。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组织了竞赛、评选、展示活动。 通过开展寻访活动,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激发了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湖北,富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 二 通常先进文化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建立在现代人文理性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宗旨的文化;二是反映和引导现代技术和物质文明的文化;三是融合包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 湖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据文献记载,诞生于随州市的烈(厉)山。在郧阳杜家沟龙骨洞发现了早于“北京猿人”的猿人牙齿化石。从江汉平原到鄂东地区,从鄂西山区到峡江沿线,共发现了40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其中著名的有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在武汉北郊发掘出商代古城遗址——盘龙城。在江陵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纪南城遗址。 湖北是楚文化的摇篮。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中,楚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名曲;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编钟出土于随州;堪称古代青铜采掘、冶铸技术高峰的铜绿山古矿冶炼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分别出土于鄂东江汉平原;反响强烈的秦代竹简首次在云梦睡虎地出土。 “惟麓有才,于斯为盛。”湖北英雄辈出,人才荟萃,灿若群星。屈原、李时珍从这里走出,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王昭君、陆羽、张居正等旷世人杰,名垂青史;诸葛亮、李白、岳飞、李自成等曾以这里为舞台,大显身手。他们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传说。 这些满目生辉的传统文化珍品,展示着楚文化的高度水平与独特魅力,是构筑现代先进文化的基础和重要因素,不仅是湖北的“特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要珍惜她,运用她,发展她,使她大放光彩。 传播先进文化是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让先进文化入耳,还要入脑、入心,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把他们真正塑造为“四有”新人。 三 如何用先进文化培育下一代?关键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开展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大量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为展示首届“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成果,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优秀文化作品,促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湖北的优秀历史文化,增进广大师生热爱湖北、建设湖北的情感,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汇集各市州选送作品,择优编辑了《悠悠楚风润校园》这部书。 这部书是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寻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结晶。书中所选作品都是广大师生,主要是学生搜集、整理和创作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以及人物传奇。很多作品是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感悟得来的,如《土家凉拌烧辣椒》、《打糍粑》、《品尝武昌鱼》等。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 这部书具有鲜明的湖北特色。湖北是白云黄鹤的故乡,这里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的故事、传说。武汉的黄鹤楼、孝感的董永与七仙女、随州的炎帝神农、襄樊的诸葛亮、黄州的苏东坡、神农架的神话……这些发生在湖北境内的故事传说,以及由之形成的一方文化体系,如武汉的首义文化、荆州的三国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宜昌的巴楚文化、黄冈的饮食文化,在书中都有记述。她如一串串裹着泥土的智慧珍珠,闪烁着一方水土的华彩。 这部书蕴含了鲜明的湖北精神。人们对湖北的人文精神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如荆楚先人为代表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楚庄王为代表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求变创新精神,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报国献身精神,近代张之洞等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辛亥革命“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抗洪英雄的奋勇拼搏精神等。书中所选的许多关于地名的传说、人物的传奇故事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精神,必将成为莘莘学子发愤图强、建设祖国、造福家乡的力量源泉。 这部书体现了鲜明的创新价值。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充满了乡土情、民族爱,是这部书的主体格调。但它绝不仅仅是原有文化作品的积累和翻版,而是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有些故事传说有好几个版本,很多故事歌谣是史书没有记载的。像宜昌的风土谚语是研究巴楚文化的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在这次搜寻优秀文化活动中,宜昌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它进行了较全面地搜集、发掘和研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同时,一些反映校园生活、体现时代特色的曲艺歌谣,如《时代的我》、《祖国要统一》等在书中得到了兼容并蓄,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书中选取了不少看似因果报应的故事传说,实际上是荆楚儿女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战天斗地英雄气概的体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寄寓了广大人民群众美好善良的愿望。这些故事传说或雄浑奔放,或悲壮凄婉,或机智诙谐,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精神内涵,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回肠荡气,忍俊不禁,要辩证对待,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像《家乡的亡人节》,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知晓这个至今仍盛行的习俗是寄托哀思、表达亲情的一种方式。还有许多长期以来群众集体创作、约定俗成、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要善于从正面揣摩,吸取有价值的营养。 开卷有益。这份凝聚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学子心血的精神食粮,必将成为中小学生所钟爱的课外读物,必将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鲜活教材和有效载体。 徐金山 2004年12月 后记 怀着一种虔诚的心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我们,一鼓作气地编完此书,仿佛进行了一次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大会餐,心底一股民族气在久久回荡。 面对一篇篇来自荆楚学子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精心搜集、整理和创作的优秀文化作品,面对一件件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我们特别小心谨慎,生怕由于自己的肤浅和疏忽而影响了作品的价值,除了语言上的锤炼和结构上的调整外,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读者。 编辑此书,我们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地域性。选取具有鲜明区域特色、浓郁地方气息和独特民族风格的作品,而且尽可能保留那些与大家所熟悉的地名、人物和事件相关联的故事、传说。二是思想性。选取那些能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作品。保留少数看似因果报应却寄寓人们美好愿望的作品,让学生知晓和辩证地看待,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三是可读性。选取那些带有一定故事情节、趣味性强,能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民族的、大众的,让大家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作品,而且尽可能地避免成人化,适合学生的口味,兼顾时代特色。 在编排体例上,全书分为五大板块,即民间故事、人物传奇、饮食文化、曲艺歌谣、风俗习尚。每个板块按内容和地域相对集中。像荆州的三国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宜昌的巴楚文化、黄冈的饮食文化、襄樊的诸葛亮演义、神农架的神话传说等放在一块,既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又前后贯通,互相补充,为读者提供系列套餐,各尽所需,尽情品尝。 在定稿时,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抄袭现象,凡是从网上或其他书刊资料抄袭的作品,一律删除。但由于编者视野有限,难免仍有遗漏。不过由于民间故事、歌谣等传统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约定俗成、广为流传的,是公共资源,人人都可享用。同时,开展“寻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本身就是鼓励广大师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去搜集、整理、创作优秀文化作品。从网上、其他书刊资料或群众中借鉴已有文化作品,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师生进行民族文化学习的一种方式。 非常感谢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征集、整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正因为你们提供了“富矿”,我们才得以提炼纯金;正因为你们打好了基础,我们才得以建起大厦。非常感谢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指导、辅导学生搜集、整理和创作方面所作的呕心沥血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你们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当人梯和铺路石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本书在湖北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下,由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负责编辑出版。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徐金山同志非常重视本书的编写工作并欣然赐序;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同志认真审读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彭水成同志、助理调研员周宗清同志全程把关,精心指导;朱爱国同志在审稿、定稿、统稿、校稿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杨林贤、崔锋、叶小龙等同志参与了组稿、校稿工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编辑力量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故事、传说、歌谣没有进行科学的考证,有些作品可能难以自圆其说,个别作品的选择可能有一定的争议,有的优秀作品还可能遗漏。本着重在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子寻访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对广大师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敬请广大教师、学者、学生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4年12月于武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