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天夜里下了一场透雨,把天空洗刷得分外明朗。小松林中土地湿润,松针上还挂着晶莹的水滴,阳光从树枝扶疏的缝隙间透射进来,闪闪t灼灼,更给小松林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掌珠放下手中的书本,站起身来,伸直臂膀,仰起头深深地呼吸着散发着松树清香的空气。
“咱们休息一会儿吧!让我讲讲我的老师的故事给你听听好吗?”林仪贞说着,心却不由自主地怦然跳动起来。“我原是江岸扶轮小学的毕业生,这是一所平汉铁路员工子弟学校。江岸是有名的铁路工人住宅区,二七大罢工的发源地。一些秘密的革命者常到这里来做工人工作。我六年级的级任老师干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秘密革命者。他和别的教师不一样,和同学之间没有一般师生常有的隔阂,很容易亲近,星期天他还常常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关怀家长的困难,同学和家长都很喜欢这位老师。他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他对一些平凡的事物和社会现象都有敏锐的观察、深刻的分析。他告诉我们中国贫穷落后黑暗腐朽的根源,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要改变现状,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有保障,就必须进行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彻底粉碎旧世界。苏联已经这样做了,他们正在建设着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干先生还经常对我们讲一些苏联和中国红都瑞金令人神往的新事情,使我们大大开阔了眼界,懂得了许多从来不知道的革命道理。”
林仪贞滔滔不绝地讲着,恨不能把知道的_点_滴都告诉给掌珠。掌珠睁大了一双明亮乌黑的眼睛,充满了惊异和好奇,生怕漏掉了一个字。
最后林仪贞深深叹息着结束了她的话:“可惜啊,他只教了我们一个半学期的课就失踪了!他是在学校宿舍被捕的,不知被送到什么地方去了,听说他的罪名是宣传赤化和反对新生活运动。”
掌珠的大眼睛也顿时失去了光彩,过了许久也感叹说:“这是多么好的先生啊!怎么才能找到他呢?”
“干先生也许找不到了,但我们一定能找到和他一样的人。”林仪贞肯定地回答。
早在干先生被捕前,曾经交给林仪贞一包书。林仪贞拿回家,悄悄地把它放在祖母床下一只堆放杂物的网篮里。包里是几本用极粗糙的纸张印刷的苏区刊物《红旗》,还有一本被翻旧了的《列宁主义基础》。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全家熟睡后,林仪贞独自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反复阅读。尽管有些名词和理论理解不了,但仍如饥似渴地把它们生吞了下去。这天,林仪贞悄悄地把这些书交给了好友掌珠。
掌珠被书中的革命道理深深吸引了,而且认真地思索起一些问题。一天,她像突然醒悟了什么似地对林仪贞说:“我想通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很同情和可怜我的妈妈,我总想自己有一天挑起生活担子,帮助她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妈妈也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拼命供我读书。我也为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担忧,好像只要学成就能就业。你看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啊!像咱们这样无钱无势的穷学生,就是侥幸大学毕业就一定能找到工作么?更不要说当局引狼人室的不抵抗政策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当亡国奴呢。没有一个好的国家好的社会,有什么个人出路呢?多少人的妈妈在苦难中煎熬,我们只靠读书就能救妈妈吗?”又一次,她严肃地说:“咱们不能只为糊口谋生而庸庸碌碌一辈子呀!咱们总是要干点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啊!”
就在这年寒假,“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了。掌珠和全校许许多多同学都投入这一激流中。集会、演讲、游行示威,期望促进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当局竭力压制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用读书救国的论调进行欺骗。同学中有些人被蒙蔽了,于是产生了两种意见的争论。在辩论中双方相持不下。原来一直默默听着的掌珠,突然站起身来激动地发言了。她讲述了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时刻,青年学生应有的职责,尖锐揭露当局不抵抗政策的种种表现,拆穿“读书救国论”的虚伪和欺骗。她的话义正词严,极有说服力,教室里完全静下来了。大多数人被她感动和说服,他们从未见到她如此热烈激昂,更想不到她有这样的雄辩口才和鼓动能力,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感动工。
在这次运动中张掌珠和林仪贞结识了一些进步同学,后来又一同参加了进步组织读书会。在读书会,她们有机会更多接触进步书刊和听到从延安传来的消息。投奔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1937年的暑期,掌珠和林仪贞初中毕业,并一起考人湖北省立女子师范。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举国愤怒+,她们已无心读书,全力投入到各种抗日活动中去。掌珠先参加了学校里的抗日宣传队,后来又参加了进步组织青年救国会。她十分活跃,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她在街头演讲、演戏和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赶到医院去慰问伤兵,代写书信。
她在街头剧《藏下你的鞭子》:中饰演香姐,表演很出色。每当她凄婉地唱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时,晶莹的泪水就会沿颊而下,观众也不禁悄悄地擦着眼睛。当香姐因饥饿倒地遭到无情鞭打时,观众完全忘记了是在演戏,会跟着剧中人一起喊:放下你的鞭子!
掌珠每次演完这出戏,她的脸色是那样暗淡苍白,久久不能恢复平静。
整整一个学期,她几乎没有一个假日是休息的,寒假也没有回家,随同宣传队到郊区农村宣传去了。回来后又进了纱厂,向工人们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她并不满足于这些,她说:“现在全面抗战了,前方战士在流血流汗,我们就只能在后方做这么一点事吗?我们应该到前方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掌珠和仪贞约定了要到延安去。
1938年的春节来得特别早。刚过春节,林仪贞就跑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打探消息,刚到办事处门口就听见有人在喊:“林仪贞!林仪贞!”她停住脚一看,是一个年轻的兵在喊。她仔细一看,是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高兴地叫起来:“黄宛年!你是黄宛年。”黄宛年说:“对了。”
林仪贞看看穿着一身军装的黄宛年说:“你当兵了?怎么到武汉来了?”
黄宛年神气地说:“我当了八路军了,在临汾我参加了八路军的学兵队。这不,把我们分到性四军,刚成立的新四军。”他又反问道:“你到这儿来有什么事吗?”P9-11
当《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的样书摆在我面前时,我感到的是阵阵难以抑制的激动。我的母亲谢志成,也是最早的一批新四军女兵,与张茜、王于阱和凌奔曾经朝夕相处,是亲密无间的好姐妹。我与两位作者一样,都诞生在战争年代的硝烟中,在亲如一家的新四军大家庭里长大,得到了众多老一辈的关心和培养。现在,我们这些新四军的“红二代”大都已退出工作岗位,步人老年群体。人老了,就更容易怀旧。搜集、整理父母一代人的珍贵史料,早已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最初接触到《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的书稿时,我如获至宝。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成长年代,又聆听到革命母亲们的谆谆教诲,以及那一代女兵特有的伴随一生的铿锵足音。
我耳闻目睹了此书从构思、采访、笔耕到最后定稿的全过程,并有幸成为该书的第一读者。我完全了解我最熟悉的两位作者为之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他们以严谨而务实的文风,以厚重而细腻的情感,以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精心绘制了一幅讴歌、纪念革命先辈的生动画卷。
他们为党史人物研究作出了新的探索。记录我们父辈革命历程的专著和影视作品数不胜数,他们在党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清晰可鉴。但是,他们的夫人——亦即我们的母亲,在花季之年投身革命.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无私奉献,她们在开国元勋的身边生活,分担着他们的辛劳和困苦,经历的磨难在一些时候甚至更多。只是因为她们的身份很特殊,很少有书籍或文章专门介绍她们。《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回忆了这些革命母亲们,是一种可贵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隐存于我们心中的缺憾。两位作者终于完成了我们想不到,或者说想做也很难做成的一件事情,我们当然应该感谢他们。
我们家与陈家、叶家和钟家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因为是家中的老大,对外联络任务多,与张茜、王于阱、凌奔三位母亲的接触最多,得到她们的关心和帮助也最多。手捧《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三位母亲的音容笑貌再次清晰地浮现于眼前,她们对我的耳提面命和慈母情怀重现于脑海。
张茜阿姨气质高雅,美丽大方,是一代革命母亲中的代表人物。她虽然贵为元帅、外长夫人,但从不张扬跋扈,处处彰显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善良。为了缩短与陈老总在学识上的差距,她一生都在学习,学外语,学诗词,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给我们下一代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的父母纷纷被打倒,大家四处逃散,艰难求生。陈老总和张茜两位老一辈也不能幸免.不仅受到无情的批斗,还相继患上绝症,身心俱疲。陈老总过世后,张茜这位在我们印象中一直柔弱似水且已重病缠身的母亲,向人们展示了她刚强果敢的另一面。她代表陈老总,尽可能多地抚慰那些饱受炼狱摧残的老战友及其家人。为了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抗争到底,她以啼血般的毅力,拼尽一生最后的气力,整理完成了《陈毅诗词选集》。她谆谆告诫孩子们,要从父亲的诗词中感受精神的力量。她用其短暂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新四军女兵、一位革命母亲的神圣与伟大。
王于□是我的岳母,她一生与事业相伴,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一个令很多人几十年都念念不忘的教育厅长。她本来极有文学家的潜质,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时期就写出了几部影响深远的抗战大戏,被誉为新四军的“才女”。但是,为了改变福建教育的落后面貌,让更多的穷苦孩子读书、上大学,她毅然投身教育事业,带领福建教育界创造了连夺全国高考、扫盲、推广普通话等数面红旗的佳话。可就在她的事业顺利开展时,“文革”风暴袭来,她首当其冲,受到令人发指的批斗与迫害。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终于挺过来了,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劫难过后,她痴心不改,仍然选择教育事业,在北师大继续忘我地工作。晚年疾病缠身的王于阱妈妈并没有闲下来,她念念不忘战争年代结下生死之交和深厚友情的战友们。为了让后代们永远记住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物,她竟然拖着病体,拼尽全力,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几年间,她先后写了九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I临终前终于汇编成《往事灼灼》一书。因为写作,她经常累得吐血,几乎每完成一篇文章就会生一场大病,住一次医院。从王于阱妈妈的身上,我真正领悟了什么是女兵的战斗精神!
凌奔阿姨是一位行侠仗义、富有人格魅力的革命母亲,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她在一次对敌遭遇战中因为救助战友而身负重伤,后来幸运地被打扫战场的战友从死人堆里抬了出来。她能言善辩,擅长做民运工作。她领导能力强,战时当过印刷厂长,战后当过小学校长,党安排她在哪里,她就在哪里绽放光彩。她是华东新四军大家庭中公认的好“保长”。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言:“凌奔就是这样一个侠肝义胆之人,即使自己身处难中,宁可对自己刻薄一些,也要扶贫救难。她从不锦上添花,却喜欢雪中送炭。为了别人,只要她认为是值得的,就是豁出命也要上。她对待战友们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还关心。她自己连咳嗽的力气也没有了,还要管人家的事。”十年浩劫中,凌奔阿姨虽然全家屡遭磨难,但她却把人性之善、战友之爱发挥到了极致。当我们这些处境悲惨的华东几省市最大“走资派”的“黑帮子女”们无家可归时,凌奔阿姨以病弱之躯扛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先后收留、救助了十几个流落在北京的孩子。我为了营救身陷网圄的父亲,多次从外地来到北京,凌奔阿姨位于西山脚下的家一直是我最温暖的港湾。在凌奔阿姨的庇护下,我们这些“黑帮子女”无一人受冻挨饿,无一人患上重病,更无一人受到“四人帮”的蛊惑而走上邪路……
“文革”中,凌奔阿姨与本书的作者之一曾有过一次彻夜长谈,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传承好新四军的历史及其革命精神。她还特别对一些子女寄予了厚望,其中点到了我的名字。我想,这是以张茜、王于□、凌奔三位开国将帅夫人为代表的一代革命母亲的共同心愿,是老一辈革命者对后人的殷殷重托。如今,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要坚持不懈地实现先辈的遗愿,更要教育、培养好我们年轻的下一代。著书,写回忆文章,都是献给母亲和我们的儿女最好的礼物。
我相信,《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一书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喜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一代女兵的精神深入人心,永世传承。
此为序。
二○一一年十月于北京
《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回忆母亲张茜王于畊凌奔(从新四军女兵到开国将帅夫人)》(作者陈丹淮、叶葳葳)以这三位女兵子女的视角,讲述了张茜、王于畊、凌奔为主的一批热血女青年陆续加入新四军,在战火中经受洗礼和成长的故事。这是一部追溯女兵人生轨迹的图书。《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回忆母亲张茜王于畊凌奔(从新四军女兵到开国将帅夫人)》在占有大量史料及采访幸存的新四军女兵和有关当事人的基础上,全面展示新四军女兵整体风貌,披露她们鲜为人知的工作、生活和战斗细节,反映了新四军女兵对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以及解放后在各自事业上取得不为人知的成就。
追寻一代革命母亲的精神足迹!
生动讲述新四军中“美女”、“才女”和“侠女”的别样人生故事!
《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回忆母亲张茜王于畊凌奔(从新四军女兵到开国将帅夫人)》(作者陈丹淮、叶葳葳)从革命后代子女的独特视角,追忆讲述了张茜、王于畊、凌奔等一批热血女青年加入新四军,在战火中经受洗礼和成长的故事(这三位女兵日后分别成为陈毅元帅、叶飞上将、钟期光上将的夫人),披露了她们鲜为人知的战斗、工作和生活细节,以及解放后在各自事业上所取得的特殊成就:她们在花季之年投身革命,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无私奉献;她们在开国元勋的身边生活,分担着他们的辛劳和困苦,经历的磨难在一些时候甚至更多。本书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现了新四军女兵群体的别样风貌,反映了新四军女兵对民族解放事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全书情感厚重而细腻,史料丰富而真实,有很多是第一次披露,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幅讴歌纪念革命母亲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