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阐述了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理念和行动上的指导,力求为医院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精神的优秀员工,在医疗行业养成树新风的风潮,从而净化行业风气、提升行业影响力。
正如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吴阶平所说:“医生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病人,并且是处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有心理反应的病人。当一个好医生,应该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让我们翻开第一页,细读本书,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作者孙军正来自于医院管理和培训的第一线,有多年的经验。
医疗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混乱、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等问题。具体表现有:
1)病人的不满和投诉增多,医疗纠纷不断增加;2)医疗机构内部存在管理混乱的局面;3)医疗机构内部存在高消耗、高成本、低利润、低效率的现象;4)医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尤其是优秀的年轻医生跳槽、流失现象更为严重:5)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存在牢骚、抱怨滋生的现象;6)管理、服务和医疗的规范化水平不高,存在一定的隐患;7)人员管理的随意性太大。管理困难;8)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低,损坏大,某些大医院存在
与自身不相符合的低水平医疗和服务现象。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计划经济时代医疗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外。医疗机构中的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医疗机构中的管理人员、一线的医护人员缺乏职业精神。同时一昧追求利益、放松职业道德都是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在重温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等宝贵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塑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观点。《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作者孙军正来自于医院管理和培训的第一线,作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提炼、升华了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
制度管理固然很重要,但制度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就像法律不能完全杜绝犯罪一样。举例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任何一家公司的打卡机能从根本上解决迟到的问题。
制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在制度执行的时候,人们总会找到对付制度的办法,即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拿交通规则来说:交通规则中有一条就要求开车的时候必须系好安全带,否则将受到一定的惩罚。但是,有一些开车的人就觉得系安全带不舒服,所以一般不系。当有交警、电子眼时他们会赶紧系好,但一转身又解了,最后导致了诸多事故的发生。统计表明,不系安全带是造成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超速行驶和酒后驾驶。如果从心底认同系安全带的驾驶制度,就会自觉地按照制度规范行事,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多的监控了。
在医院也是一样,一些医院在好的制度实施后收不到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员工缺乏职业精神的结果。而一旦形成自觉的行为,即使没有制度的约束,员工也能做到位。
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提起刘芩的名字,没有人不为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认真所折服,也没有人不为他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和对病人无限关怀、无私奉献的品行而由衷地赞叹。
自1985年从江西医学院毕业以来,刘芩一直在医院外科临床一线工作。在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走出一串闪光的足迹,多次荣获单位和市级“先进工作者”、“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等光荣称号,深受广大职工和患者的信任和爱戴。他以院为家,满腔热忱地为患者服务,事事处处以病人为中心,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论是严冬还是酷夏,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不管是休息还是下夜班,只要病人需要,他都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几乎一年到头,人们都能在医院看到他的身影。
2009年1月11日,沪杭瑞高速公路发生特大车祸,亲赴现场指挥抢救的刘芩主任,毫不犹豫地对已经停止了呼吸的伤员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一次又一次地把伤员腥臭无比的痰液吸出来,硬是把伤员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目睹此情此景,伤员的亲人不顾自己也身体受伤,跪倒在刘芩主任面前。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信任。近几年来,刘芩主任多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带着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学习和掌握普外微创外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了解微创外科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回到医院后,他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从一个普通的医学院毕业生到一个技术全面、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名医,刘芩凭借职业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同行的尊敬。我们的医院需要的就是像刘芩这样自觉的员工,他们因为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精神,所以尽管没有制度的规定和要求,他们仍能看到患者的需要,响应患者的召唤。他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是医院制度的力量不能比拟的。
医院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大量新员工的进入造成医院文化的稀释,怎样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让他们能够自觉地为患者作出贡献,以保证医院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院需要对员工进行“磁化管理”。磁化管理就是通过将“一群野马”变成“训练有素的战马”的方式,让员工愿意并且能够为医院的目标多做贡献,释放医院组织内部的潜能,最终实现医院与员工的共同愿景。
“磁化管理”的目的就在于让医院的员工将自己调整到医院所期望的状态,成为自觉的“战士”,为医院的目标努力;同时整合、提升员工自身的能力,让他们在医院目标上形成正向的积累。 一个自觉的人要具备以下几点必要的素质:
1.自动自发地工作。在《致加西亚的信》一文中作者如此写道:“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
2.主动创新。作为医院的员工,你务必要打破旧有思维的条条框框,突出自身创造力,学会“绕圈子”走路。
3.积极进取。积极主动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吧,千万不要等到领导督促和提醒你时再行动。
4.挑战自我。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挑战自我能使你顺利而且愉快地做好原来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5.用行动代替幻想。积极行动,会把工作本身当做一种乐趣,而工作本身也就会成为一种享受。P10-12
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基本精神被视为医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今日,许多国家的医务工作者在入职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宣誓。
“我要遵守誓约,矢志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绝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绝不泄露。如果我能严格遵守上面誓言时,请求神祗让我的生命与医术得到无上光荣;如果我违背誓言,天地鬼神一起将我雷击致死。”
希波克拉底誓言认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精神:以病人的生命为重,做医学的仆人;高尚的人文品格和人文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虚怀若谷的胸襟;超越世俗的爱人之心。
希波克拉底誓言对医生品格的论述,涵盖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品德、人文修养、知识结构和个人情怀,很值得医务工作者深思。
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其举行的第二届会议上,向全国210万执业医师发出了《医师宣言》倡议书,推行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强调将患者利益摆在首位,要求医师秉承公平、认真的原则为患者服务,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以行业组织的权威性,向全行业发出呼吁,重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由此可见包括医德在内的一系列职业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多么大的关注。事实也是如此,2009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哪些职业失去操守的现象最严重”这一问题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全国共有12575人参与此调查,最终给出的排序中,医生以74.2%的得票比例位居第一,由此可见,医务工作者的品格和操守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且近来众多媒体报道的四川老人住院40天用医药费33万;汕头某医院女护士在微博上抱怨深夜要起床收尸,盼望病人等其下班后再死,诸如此类的事件使得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加剧了公众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不信任。
某些医务工作者医德的沦落和职业精神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转型期整个社会的市场化改革对医院管理和医务工作者观念的冲击,也有国家对医院投入不足和医生收入不高而导致的现实压力。但从内在因素来说,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的缺乏,是导致医患矛盾和纠纷激增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重新树立医院员工的职业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目前医患纠纷频发的时期,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应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
本书阐述了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理念和行动上的指导,力求为医院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精神的优秀员工,在医疗行业养成树新风的风潮,从而净化行业风气、提升行业影响力。
正如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吴阶平所说:“医生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病人,并且是处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有心理反应的病人。当一个好医生,应该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让我们翻开第一页,细读本书,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卓国文
珠三角医院投资集团董事长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谭慧、欧俊、武敬敏、黄晓林、杨云鹏、黄克琼、许鸿琴、何艳丽、白雯婷、王志敏、张德华、高榕皤、龚俊恒、杨婧、宋瑞云、贾更坤、闫瑞娟、杨乔、张志元、陈芳芳、涂画、郑秀、张卉妍、李秀霞、张瑜、弈振芳、马健、陈思鹏、杜润瑶、苏宇飞、齐艳杰、王杰、周珊、张艳芬、杨英、杨艳丽、李娟、梁好婷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