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步流年》作者常俊曙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并在北大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他的求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打动了北大师生,他在作品中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对知识的信仰,都得到许多名家的肯定,钱理群老师为他倾情作序并极力赞扬,萧群老师、孙卫东老师等都真情推荐。本书记录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求学经历,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思想深邃,文风犀利,具有较好的潜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碎步流年 |
分类 | |
作者 | 常俊曙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碎步流年》作者常俊曙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并在北大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他的求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打动了北大师生,他在作品中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对知识的信仰,都得到许多名家的肯定,钱理群老师为他倾情作序并极力赞扬,萧群老师、孙卫东老师等都真情推荐。本书记录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求学经历,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思想深邃,文风犀利,具有较好的潜力。 内容推荐 《碎步流年》是作者常俊曙的第一部作品集,收录了他创作的散文、诗歌等作品200余篇。这些作品有忆旧怀人之作,游历揽胜之作,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现代人性的剖析。在创作手法上,深受鲁迅影响,笔锋犀利,语言典雅,具有较为深厚的功力。 目录 精神流浪汉的传统和他的命运 俊曙,是我的学生! 自序 第一部 歌酒性情 黄昏 平凡的石头 森哥 北大的人文 那些人,那些猫 盛宴 芏 秋恨 考试诸侯列传 山色空蒙雨亦奇 潇潇秋雨 清明 老杏树 叩问·注视 车轮下的翅膀 吴牛与皓月 猫与狗 随心闲谈 “惬意”还是“落寞” 从杨锁谈到“多余人” 从“校友桥”到“状元桥” 传奇与神迹 救救中国电影 电影《暖》观后随记 漫谈《新上海滩》中的几位人物形象 散文诗三则 所谓“养心” 第二部 常讲”凶”言 税官们的诚信 神奇的“某”字 审美性的心灵 朱元璋删《孟子》的可笑行径 如何选择“幼稚” “痴”字略论 电话事件 “文化”乃至“文明”的困境 “演戏”的人生 执着地活着 对引进电影应当实行“拿来主义” 僧人们脱“贫”啦! 《图雅的婚事》观后随记 失败的大学教育 “不满”之论 简记 “妇女节”的欺骗性 女性如何取得平等的家庭地位? 论名利 麻叶雀与李登辉 “道德”和“人”的救赎 《须达孥太子本生》故事异议 烦恼人生 简析这三年来春晚上的优秀舞蹈 让座 熟人与朋友 被赏鉴者和赏鉴者 四脚朝天 拯救心灵 影视剧中出现的几点历史、文化方面的错误 滑稽之言 论叫“爷爷”之不可取 偶记 碰到了墙,就要去找门 妄谈音乐 糖的背后 呓语 衔崽 孙大圣为什么打不过妖怪? 知识与文化 官欲和权欲 “老古董”之辩 随笔四则 烛焰 二胡 杂记 择友要弃“插队”者 生命的欢喜 第三部 赠给遗忘 新年寄语 新年祝词 新年好 元宵节祝词 敬献给老师的话 致老师 中秋祝词 中秋寄语之“只羡鸳鸯不羡仙” 重阳寄语 冬至节快乐——梦篇 冬至节快乐——地府篇 冬至节快乐——破洞篇 别言 临别赠言 劝言 送给天下的好姑娘 珍藏友谊 忠告 第四部 岁月弦歌 秋雨·木槿花 古诗一首 剑 拟深夜情思题赠娟娟 忆江南 五月四日于建筑学院小岛上遇雨 新年辞 恭贺新春 雨中观荷 屈子令 悼屈原 拟行路难 中秋赋 龙舟赋 重阳感怀 傍晚 梨花 雨欲来 七夕·鹊桥 假如 致爱人 莲之爱 五只发夹 总想 重访中秋 家 思乡乐章 父亲 桃都岭三章 悲歌 孤独之歌 黑暗 题未定 西行 远方 追寻永恒 新生两首 新年寄诗 寄诗两首 这是一所牢狱 月光·思念 问候 千里之外的月亮(歌词) 月中故乡(歌词) 月光下的凤尾竹 试读章节 我在保安队里工作将近两年了。这段时间,不断有新人补充进来,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回家的回家,另谋生路的另谋生路,结果彼此间没有认识多久,还不甚了解,就又变成了陌路人。其中能长期干的,就显得很金贵了。 我的性格虽不能说内向,但是也属于不爱说话更不善于言辞的那种,因此真正交心的朋友也就寥寥无几。这怨不得别人,谁让我天生木讷呢?于是,在上述的长久做保安的同事中,可以称得上是交心朋友的,也就只有两三人了。石头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姓石,“石头”是朋友们对他亲切的称谓,我也很爱这样叫他。有时候我和朋友讨论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而又不想再进行无意义的争论时,便会指着石头说:“石头在这儿,自己撞死去!”朋友看一眼石头,而石头也是一怔,随即我们便一起哈哈大笑起来了。 石头是一个并不英俊的小伙子。长长的脸上布满了青春的痕迹,短短的头发彰显了他的倔强的性格和饱满的精神,高高的身材有些瘦弱,而且动作还有那么一点儿不协调。可这一切,却又显得他那么朴实、平凡。朴实,并非无用;平凡,并非平庸。因为他热爱生活,还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石头很爱整洁。他不仅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而且也把宿舍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也是一个爱整洁的人,然而和石头相比,只能默然地望洋兴叹了。譬如整理被子,虽然队里面有“叠得必须像豆腐块一样”的要求,可是真正坚持下来,而且叠得有板有眼的人却着实不多。我可以自信地说,自己便是其中的一位。然而,面对石头我却总是抬不起头,因为他的那床被子真的像是世间最好的雕工拿着雕刀精雕细刻出来的一样板正。 在承泽园的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宿舍里,对我来说那段时间真是“偷懒”的幸福日子。每月、每周、每天打扫卫生的事都是石头做的,不需要吩咐,而我和其他室友便很难有劳动的机会了,成了瞪着眼“帮闲”的一群无聊的看客。 一次,我从岗上回来,看见石头正在打扫我们宿舍隔壁的中队长办公室,便和他搭上了话。这时,有个同事恰好走过,看到石头在劳动,便说:“队长又没有让你干,何苦呢?别给他打扫了!”石头不置可否地沉默了一会儿,淡淡地说:“做人不能那样!”那个同事碰了一个钉子,悻悻地离开了;而这短短的一句话也令我羞愧万分,因为我当时的想法也是认为这个活可干可不干,乐得个清闲。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聪明的人在领导的面前表现自己,从而获得褒奖、好处,或者升迁的机会,可石头与他们大不相同。他做了许多好事,但从不惊动领导:沉默,只是沉默;劳作,继续劳作。石头是甘洌的溪水中的石头,永远那么干净,那么沉默。 石头很会打扮自己的生活空间,总是将它布置得很温馨、很有趣。一幅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画,虽然玻璃缺了一角,但被他擦拭一新,安静地挂在墙上,给宿舍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一只乌鸦不像乌鸦,企鹅不像企鹅的可爱的“怪鸟”,整天站在他的床头栏杆上,傲然地张开嘴,像是要唱歌,又像是正在对这个冷冷漠漠、浑浑浊浊的世界作出辛辣的嘲笑。 石头很能干,生活中的活计都难不住他。承泽园有两个保安宿舍,可只有一台电视机。因为厌烦吵闹且又担心打扰休息,所以我住的那个宿舍的同事们一致通过了把电视机“让”给西边的宿舍的“决议”。那天,我买了三孔的有线电视信号分流器后,便开始行动了。可是接有线电视信号的活,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不管怎样接,我都不能把它接得很牢固。没辙,只好叫来了刚下班的石头。这个小活也惊动了旁边的居委会阿姨们,她们也来看“热闹”。一切问题在石头手中都那么顺利地解决了,很快他便赢得了“小石真能干”的赞誉,可我知道,这并不是石头在意的。人的才能不光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同时也在于你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操作方面,我和石头相比,真的难望其项背啊! 没过多久,石头就被调到燕东园幼儿园了,并很快当上了班长。说实话,我很舍不得他。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宋队长说,石头走了,这里就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人了。没想到的是,宋队长竟然也同意我的说法。 石头到了幼儿园后,因为离得远,虽然还经常电话联系,但毕竟相处的时间少得多了。我经常去看他,找他聊天;他也时常回承泽园来,和我瞎侃。园区的许多居民看不到石头,就向我们打听他的去处——他们真的很喜欢石头。 这样的日子挨到了去年年底,也就是石头的合同将要结束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打算不干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在那里的学习时间不够,想好好看点儿书。石头一直在学习,他非常喜欢经济。我有时候跟他开玩笑说,日后假若自己做了生意,就一定要请他当我的经济顾问。“没有时间学习”并不令我感到奇怪,虽然他是班长,按常理说他本人可以不上班,重在管理好、协调好自己的队伍,可印象中他却一直上班。每当问起此事时,他总说同事们有事情出去了。总是如此,也就难免时间紧迫了。为了这些事,我经常给他讲作为管理者不宜事必躬亲之类的话,可他却不听。这可能是他的本性太过朴实、太过善良的缘故罢了。 最近一段时间,幼儿园安全的问题成了社会的焦点,那里的门卫压力很大,并且时常又有一些素质不高的家长给保安一些气受。这些对于认真负责的石头来说,确实难以长时间承受了。他告诉我不想干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幼教中心的领导听到他想走的消息后,纷纷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留下来,并许诺给予优厚的待遇,甚至提供很不错的岗位,但是都没有奏效,均被他婉言谢绝了。这件事在别人看来可能觉得他不识抬举,可我理解他的心理,知道他的追求。 后来,我和石头谈了谈,并向韩队长举荐了石头,把他留了下来。现在他在燕园北区某楼工作。我偶然有事去他那里,看得出老师们都很喜欢他。这是意料之中的情形。我相信石头会认真工作,并努力向自己的理想迈进的。 石头很朴实、很平凡。当你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个从山区出来的孩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我觉得他是一块璞石,若经雕琢之后,定能成为一块美玉。 石头在坚守着,坚守着一份执著,坚守着一种信念。 P6-9 序言 俊曙的书放在我这里,已经好几个月了。直到前些天才抽出时间,仔细读了一遍。今天早上,照例地提前醒来,想起这本书,突然引发了许多的记忆和思考:关于北大,北大里的精神流浪汉,关于我和北大的关系,我和俊曙的交往…… 自从2002年8月退休,我就很少来北大了,除一个月来一次看病取信,没有特殊的事或机缘,都尽可能地远离校园。我在《与鲁迅相遇》一书的《后记》里,有过一个解释:“现实的北大对于我是越来越陌生了。因此,我需要将心中的北大推到远处,成为一个永恒的记忆,一个永远给我带来温馨的梦。” 记不得是哪一天,大概是几年前(三年?四年?)的某一日,我来北大中文系取信,突然被一位年轻人拦住,说他在北大当保安,却很着迷文学,也读过我的书,想和我聊聊:这大概就是我和俊曙的第一次见面。不知为什么,在我惊愕不已的那一瞬间,突然有了一丝感动。我答应了他的要求,好像是另约了一个时间,我专门赶到北大来,和他见面的:这大概就是一种机缘了。以后还谈了好几次,其中一次是和俊曙的中学启蒙老师田老师一起聊的。在谈话中,俊曙告诉我,他原在河南某大学就读,毕业后,找了一些工作,都不甚如意,原因是忘不了自己的“北大梦”,于是,就到北大来,寻了份保安的工作,作为实现北大梦的第一步:先感受一下北大的气氛,同时利用北大的条件,听课,读书,准备考研究生:那么,我就在无梦的中国和逐渐远离梦的校园里,遇到了一位还在做梦的青年人了。在进一步的交谈里,我发现,俊曙对于文学,对于思考,有一种痴迷,一份神圣感,同时又有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于是,我断定:这又是一位“精神流浪汉”。 这就唤起了我的历史记忆:我在1994年写过一篇《保留一块精神流浪汉的圣地》的文章,谈到当时就接触到的一批没有机会读大学的年轻人,出于精神的渴求,来到北大附近,一边打工谋生,一边“蹭课”,做编制外的旁听生。我把他们命名为“精神流浪汉”,并且认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品潮中,出现这样的“精神流浪汉”,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教育现象。文章特地指出,在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风熏染下,自由听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的宽容态度,是“北京大学的教学制度,以至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谈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大精神流浪汉,我举出的例子是沈从文。最近,我在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学文学教育时,又接触到一个材料:胡适在1934年12月16日出版的《独立评论》131号“编后记”里,把当时北大所在的“沙滩一带”,称为北平的“拉丁区”——“拉丁区”在法国巴黎,从1830年起,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穷文人街”,那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现在,胡适在北大附近也发现了这样的精神流浪汉:这些北平“拉丁区”的居民都是北大的“偷听生”。胡适认为,这是北大“最有趣的制度”:“偷听是不考的,不注册的,不需缴费的。只要讲堂容得下,教员从不追究这些为学问知识而来的‘野学生’。往往讲堂上的人数比点名册上的人数多到一倍或两倍以上。”更令人感动的是,胡适自己就亲自关照过一位来自贵州边远小县务川的名叫寿生的苗族偷听生,在1934—1935年间,在所主持的《每周评论》上先后发表了寿生的10篇小说和12篇时事评论文章,并多次在“编后记”里热情推荐。我在1994年所写的文章里,正是依据这样的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五、六、七十年代中断,到八九十年代又重新续接的精神流浪汉现象,作出了两个概括: “精神的超越物质的追求,是出于人的本性、本质。当大多数人趋向于物质的享受时(用自己诚实的劳动追求物质享受,这本身也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也总会有人做出逆向的选择,更渴望精神的丰富。尽管是极少数,而在我们这样的十二亿人口的大国,也会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量。” “在中国,人们一旦有了精神的追求,就常常把眼光转向省城京都里的学苑。北京大学就这样成为一切精神流浪汉(在广义上,我们大家都是精神流浪汉)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中国经济越发展,越“需要精神的圣地”,这不仅是北大,而且应该是大学学院的基本功能与职责。 文章结尾,我还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在当今之中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已经是不合时宜,甚至是滑稽可笑的。但我仍然要坚守这一块精神的最后的立足之地——如果再退一步,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话说得有点悲壮,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大概当时就有了不祥的预感。但不管怎样,此后我一直在紧张地关注这些北大精神流浪汉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观察北大的命运。而且我也没有中断过和形形色色的精神流浪汉的个人接触,也给他们中的几位朋友的书写过序。今年年初,我还给一位当年的“小朋友”写序:他是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却在中学老师的启蒙下,进入了“八十年代的文学时代:他对文学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都属于启蒙时代”,就自然和九十年代的时代气氛格格不入,于是,拒绝参加高考,于本世纪初,来到京城,也成了北大的精神流浪汉。我在书序里,对他这样的新拉丁区的居民的命运,作了这样的描述与概括:“心在八十年代,却成长、生活于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这是命运对他最为残酷之处。”(《文学时代凄婉、美丽的回响——我读王翔(夜雪)》) 现在,我又遇到了俊曙。他的年龄应比我的这位“小朋友”小,至少他是在此后的最近几年才来到北大的。在他身上似乎也有八十年代启蒙主义的烙印(大概也是他一再提到的中学启蒙老师给他的);但或许还更有新的时代特点:这正是我想探讨的。于是,俊曙这本书为“天之骄子”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其实是远离北大精神的;倒是俊曙这样的某些人不屑一顾的保安,却继承着北大的传统。当然,作为一个精神流浪汉,俊曙的坚守,是远比北大在读学生更为艰难的。于是,就注意到了俊曙笔下的《车轮下的翅膀》。文章的副题是“试以象征示人”,并且有这样的“补记”:看到车轮下的鸟的尸身,不能不联想起“自己的经历或命运”,“岂不是被撞击、碾压下的麻雀”?那么,这只“已经不再飞翔,也不能飞翔”,却“把自己的血肉、羽毛,连同渴求的飞翔献给了大地”的精灵,不就是今日的俊曙们的象征?这已经不是前述世纪初的王翔们的“凄婉美丽的回响”,而是更为惨烈的呼救:中国的精神流浪汉几乎已经走到绝路了。他们所要承受的,不仅是强力的压制,生存的艰辛与危机,更有与全社会的商业化气氛格格不入所带来的精神的孤独、枯寂,以及不堪忍受的冷遇。 最大的痛苦与折磨,更来自自身。坦白地说,连我自己,在这里肯定与赞扬俊曙们的坚守时,也在不断地反躬自问:这是不是误导,会最终贻害、耽误了这些年轻人?不错,启蒙时代的乌托邦理想,是弥足珍贵的;但却是必然破灭,又必须超越的,这样才能达到对社会、人生,以及人性方面最为严酷的一面的正视和清醒。而在面对现实以后,又面临更为艰难的选择:是因此走向虚无,颓废,或沉湎于市侩主义、享乐主义,或成为怨天尤人、故作激烈的“愤青”,还是既正视又坚守,在反抗绝望中寻求新的出路?而路又必须自己去寻找,绝不能指望任何人指路。这就需要自身的生存能力与精神力量的强大。还是鲁迅说得好:“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生存与温饱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而发展则要仰赖更为自觉的精神的不断升华。我读俊曙的书,在为他对文学与思想的执着追求感动的同时,也感到他在这两方面修养的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我还想起了鲁迅的另一句话:“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就以此语赠俊曙和他的朋友,并请相信,在你们艰难寻路中,会有一位老人始终在关注、支持你们,并给以默默的祝福。 2012年12月12日一13日 书评(媒体评论) 俊曙是一位有心人。他以独特的视角、细心的观察、真实的感受、清新的文笔,成就了这一部《碎步流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 萧群 在这个物欲横流、娱乐至上的时代,俊曙却坚守依旧,奋斗如斯。这是一位虔诚的信仰者,信仰理想,信仰善良,信仰知识与思想;这是一位执著的追寻者,追寻正义,追寻平等,追寻爱与自由;这是一位苦苦的思考者,思考国家与民族,思考历史与未来,思考人的尊严。这个身形瘦弱的青年,有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有一份担当的责任胸怀,更有一颗高贵的悲悯灵魂。 ——大学老师 孙卫峰 《碎步流年》像是一颗丢入未名湖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回荡在我们心间。从博雅塔下的相知、相识到未名湖畔的坐而论道,一个痴于文学,醉于书法,游于梦想,浪迹庙堂的汉子的心灵或近或远地就在我们身边! ——北京大学博士生车顺 久有凌云志,一朝进燕园。不远千里寻梦,誓把心锤炼。每日勤学苦读,不负当年心愿,文史哲经管。学不分专业,博学笃定专。居底层,观社会,纳百川。蛰居三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欣处陋室高歌,乐闻学者博渊,纵论古今谈。我辈多努力,早遂德赛愿。 ——好友 何润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