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专家,旁征博考,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尽沧桑之通史!
文学名笔,字雕句琢,讲炎黄子孙,一千余瑰丽多姿之故事!
《二十五史通讲》的编者主要以《二十四史》为底本,辅以《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系列史籍,参用历代笔记野史,择善而从。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帝国的前奏(上古三代春秋战国)》分册,讲述了上古三代、春秋战国两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帝国的前奏(上古三代春秋战国)/二十五史通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徐斌//颜邦逸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治史专家,旁征博考,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尽沧桑之通史! 文学名笔,字雕句琢,讲炎黄子孙,一千余瑰丽多姿之故事! 《二十五史通讲》的编者主要以《二十四史》为底本,辅以《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系列史籍,参用历代笔记野史,择善而从。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帝国的前奏(上古三代春秋战国)》分册,讲述了上古三代、春秋战国两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史意识强烈而又有大量史籍史迹遗存的国家,目前正处于一个振兴的时代,历史对国人的现实意义,自不待言。然而,浩如烟海而又书之以文言的正史、杂史、野史和史论著作,很少有人能够通读。于是便有了这套《二十五史通讲》,本书为上古三代、春秋战国篇——《帝国的前奏》。 本书以正说历史为宗旨,主要以《二十四史》为底本,辅以《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系列史籍,参用历代笔记野史,反复对勘、比较、分析,然后将最接近史实的文字以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并在“书”、“志”和其他相关人物传记中钩稽史料,加以充实。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五千年沧桑之通史,讲炎黄子孙一千余瑰丽多姿之故事。 目录 华夏始祖 黄帝与炎帝 征讨蚩尤 发明指南车 帝尧爱民 许由洗耳 嫁女察舜 恶弟害兄 舜帝登位 从大禹到夏桀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 一家天下 孔甲吃龙肉 撕锦求笑 夏桀失人心 商汤灭夏 商朝的兴衰 厨师随嫁 从奴隶到宰相 桐宫悔过 盘庚迁都 三年不语 武丁选相 女英雄妇好 暴君商纣王 敲骨吸髓 众叛亲离 周朝代商 周文王演《易》 虞芮之讼 姜太公钓鱼 孟津会盟 牧野之战 不食周粟 爱屋及乌 成康之治 周公辅政 握发吐哺 桐叶封弟 终见真伪 康王守业 周王朝的衰落 天子亲征 胶舟之计 穆王西巡 厉王止谤 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千金买笑 烽火戏诸侯 平王迁都 周郑交恶 剪除太叔 掘地见母 暗箭伤人 假命灭宋 箭射周天子 春秋第一霸 管鲍之交 君昏国乱 急中生智 叔牙荐相 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 庆父乱鲁 大会诸侯 齐鲁会盟 老马识途 爱鹤亡国 管仲知人 悲惨结局 “仁义”宋襄公 图谋称霸 武力劫盟 “仁义”大旗 泓水之战 从晋献公到晋文公 骊姬受宠 贿赂借道 太子自杀 唇亡齿寒 百里奚求仕 重耳逃亡 以怨报德 惠公被俘 乡民报恩 拜受“土地” 逗留齐国 姜氏施计 流离数国 勿弃故旧 火烧绵山 明知故犯 执法无私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 说退秦师 秦穆公兴秦 “五羖大夫” 左膀右臂 百里奚认妻 劳师袭远 蹇叔哭师 弦高犒师 崤山惨败 放虎归山 复仇之战 赵氏孤儿 刺客自杀 饿汉报恩 史官董狐 赵家被屠 杵臼殉死 程婴报主 病入膏肓 楚庄王一飞冲天 伍举出谜 一鸣惊人 问鼎周室 斗越椒叛乱 神箭养由基 “绝缨会” 孙叔敖相楚 大举伐郑 决战在即 乐伯发威 楚晋邲之战 齐国的多事之秋 一笑生祸 齐晋鞍之战 上行下效 崔杼弑君 史官无畏 二桃杀三士 为官廉洁 晏婴数罪 巧答妙对 穰苴拜将 令行禁止 孔子与诸子 会盟立功 诛杀少正卯 周游列国 不毁乡校 子产拆墙 问礼老子 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庄周钓鱼 千里徒步 墨翟救宋 伍子胥复仇 陷害太子 父子遭害 险过昭关 渔父救急 结识公子光 伺机下手 专诸行刺 苦肉计 要离行刺 操练宫女 严肃军法 鞭尸复仇 申包胥哭秦廷 吴越争霸 桷李之战 复仇之战 放虎归山 卧薪尝胆 伍子胥自尽 勾践称霸 飞鸟尽时良弓藏 范蠡辞别 功臣被诛 携金救子 庄生说楚王 惜金丧弟 三家分晋 死守晋阳 联手除智伯 藏身行刺 毁身报知己 刺袍留恨 魏文侯用贤 礼贤下士 西门豹上任 废除陋习 乐羊出征 心如铁石 用人不疑 魏文侯选相 杀妻求将 镇守西河 吴起变法 动荡的韩国 憎金祝寿 一击得手 为弟扬名 申不害相韩 弃情守法 严明职责 齐国王治国 以琴设譬 烹煮贪官 比美徐公 巧劝齐王 以人为宝 重礼求援 孙庞斗智 孙庞下山 装疯保命 君臣赛马 围魏救赵 增兵减灶 败亡马陵道 商鞅变法 惠王轻人 三见孝公 取信国君 立木求信 师傅代刑 忠言逆耳 祸及自身 合纵与连横 出师不利 刺股苦读 挂六国相印 衣锦还乡 舌头尚在 张仪被激 水落石出 首任秦相 楚怀王上钩 齐楚反目 再入楚国 张仪脱身 屈原投江 巧谋自保 赵国中兴 赵王改装 胡服骑射 乔装入秦 真假赵使 饿死沙丘宫 弱燕图强之路 内乱亡国 苏秦之死 千金市骨 筑台求贤 大破齐军 明见在先 流言见效 巧布火牛阵 秦昭襄王与范睢 举鼎丧命 死里逃生 步行入秦 秦昭王求教 须贾赠袍 擢发难数 魏齐自刎 能伸能屈 孟尝君养士 “海大鱼” 弃子诘父 父子对话 广揽贤能 狗盗取裘 鸡鸣过关 客分三等 冯驩收债 狡兔三窟 连拜受教 蔺相如与廉颇 请缨使秦 奋勇护璧 完璧归赵 赵王弹瑟 秦王击缶 负荆请罪 廉颇遭谗 报国无门 长平之战前后 触龙进宫 巧说太后 赵氏两父子 误用赵括 活埋惨剧 毛遂自荐 三寸不烂之舌 债台高筑 慷慨赴死 智窃兵符 锥杀晋鄙 居功不傲 信陵君客赵 归魏救国 吕不韦窃国 奇货可居 一步登天 异人得子 一字千金 稚子出马 甘罗拜相 内宫祸乱 嫪毒作乱 吕不韦之死 李斯与韩非 郑国修渠 李斯谏逐客 苟况为师 发愤著书 韩非服毒 秦灭六国始末 北御匈奴 大败强秦 李牧蒙冤 郭开卖国 以死明志 承担重任 樊於期献头 易水送别 图穷匕首见 高渐离行刺 燕国覆灭 水淹大梁 老将出征 一举灭楚 四海一统 试读章节 许由洗耳 尧到了晚年,一门心思要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来继承自己。他有个儿子叫丹朱,有人推荐他接替尧的帝位,尧坚决反对。他认为丹朱这个人愚顽凶恶,让他即位不会给人民带来幸福。 有一次,尧听人说阳城有个叫许由的人特别贤能,便亲自前去拜访他。见到许由后,尧恳切地请求他出山,并表明自己要把帝位禅让给他。没想到许由珍惜自己清高的名声,不愿意接受尧的禅让,竟连夜逃到箕山下边的颍水岸边居住。 尧不想就这样轻易放弃许由这个难得的人才,他心里想,许由不愿意做天下最有权势的君王,也许是不想担负最大的责任,九卅长这个官地位不那么显赫,所负的责任也不那么大,他应该能答应。没想到他把这个想法跟许由一说,许由竟认为这话污染了他的耳朵,赶忙跑到颍水边上,捧起清水洗自己的耳朵。 这时候,许由的朋友巢父到河边来给牛犊饮水,看到许由在洗耳朵,觉得很奇怪,就问他怎么了。许由把缘由说了,巢父说:“你要是不与人世来往,谁能找到你呢?你想求名,这水让你弄脏了。”说完,他就把牛犊牵到上游去,以后也不愿意跟许由来往了。 嫁女察舜 后来,尧又考虑让管理四方的四位大诸侯(四岳)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但他们都不能胜任。这时,包括四岳在内的很多人都推荐舜来承担这项重任。 舜是虞族人,姓姚名重华,史称虞舜。他的父亲是个瞎子,人们叫他瞽叟,为人愚钝无知。舜的母亲死后,瞽叟给他找来一个继母。他这个继母是个长舌的泼妇,她生的儿子名叫象。从小就被她惯坏了,骄横粗野,任性胡为。瞽叟宠爱后妻和象,却把舜看成眼中钉。于是,舜常常会受到父母的打骂。如果打来的是小棍子,他就忍痛承受;如果打来的是大棍子,他就逃开。他不想被父母打死或打伤,他害怕那样会给父母招来恶名。 可是,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心肠歹毒的继母非要让舜从世界上消失不可。舜在家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搬到历山脚下妫水河边,开荒种地。历山的人受到他的感化,都互让田界。他到附近的雷泽去捕鱼,那里的渔夫受了他的感化,都互让渔场。他到附近的河滨去制作陶器,当地的陶器都比原先更美观耐用了。人们都喜欢和他住到一起,一年后,他住的地方就发展成村落,两年变成乡镇,三年就变成了一座城市。 听了众人的介绍,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又让自己的九个儿子都去侍奉他,还赐给他牛羊、粮仓、衣物,为他设置百官,让他成为一个小诸侯,想借此看一看他的品德和才能到底怎么样。 舜的确善于治理百姓,政事也处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都拥戴他。娥皇和女英在他面前不敢因为自己是帝王之女而自傲,尧的九个儿子对他也很恭敬。 恶弟害兄 然而,舜的异母弟弟象却不受感化,他看到哥哥创立了偌大一份家业,两个嫂子又那么漂亮,不禁垂涎三尺。按照当时的习俗,兄弟之间死了一个,他的妻子可以归活着的那个。于是象就挖空心崽,想害死哥哥占有嫂子。他的父母也眼热舜的家产,都成了象的同谋。 有一天,象跑到舜的家里,说父亲让他去修补谷仓,舜就去了。当舜爬到谷仓顶上时,象和瞽叟就撤掉梯子,堆起柴火,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幸亏舜戴了个大斗笠,扯着它就像带着降落伞一样跳到地上,也没有受伤。 过了几天,瞽叟又让舜给他淘井。舜刚一下井,瞽叟和象就往井里抛土落石,要活埋他。土石填了很厚一层,看看底下一点动静也没有了,他俩以为这回舜真的死定了,可以完全吞占舜的财产了,不禁欣喜若狂。象得意忘形地对爹妈说:“我们大功告成,主要是我的计谋巧妙。舜的牛羊、粮食都归家里,他的兵器和琴归我所有,两个嫂子也都得转嫁给我。” 他一刻也等不了了,兴高采烈地跑到舜的住处,急不可耐地闯进屋里,却一下子愣住了,他看见舜正好端端地坐在那里弹琴。原来,井壁上有个暗洞通到外面,舜这才逃过一劫。象非常惊愕,就推说自己是来看望哥哥的。 发生了这两件事后,舜对待父母和弟弟还是孝顺友爱,一如既往,博得了周围百姓的爱戴。 舜帝登位 经过认真的考察,尧认为舜确实有能力接自己的班,就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巡视四方。舜辅佐尧28年,尧帝驾崩,三年服丧期满,舜却躲到南河的南岸去了,他想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帝位。可是诸侯却前来朝觐舜,不去见丹朱;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却去找舜:歌颂功德的也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无可奈何,只好回到京都,上天子之位,就是舜帝。 高阳氏的后裔有八位著名的族长,人称“八恺”,意思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的后裔也有八位著名的族长,人称“八元”,就是八个善良的人。他们都很贤明能干,但尧没有举用他们。舜把他们都提拔起来,让“八恺”去管理山川土地和农耕,处理各种政务;让“八元”去四方各国教化百姓,宣讲道义。在“八恺”和“八元”的辅佐下,天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舜当诸侯时,还有四个恶族,被称为“四凶”:一个专好使阴谋诡计;一个专爱说别人坏话;一个听不懂好话,傲狠难驯;一个贪财贪食。尧在世时也未能制伏他们,舜经过努力把他们都驱赶到荒凉边远的地方去了。 舜做帝王后,对待父母和兄弟比以前更好了。他坐着上插天子旗帜的车子去朝见父亲,恭恭敬敬地一点儿也不敢大意,他还把弟弟象封为诸侯。P5-7 序言 历史,是已经逝去的社会生活的总和,而逝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又总是前后连续--的,不顾前便不能知今,更不能瞻前。所以,鲁迅先生有言:“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测将来,洞若观火。”(《鲁迅全集》第四卷) 历史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的生活史、奋斗史、发展史,就其本质的主导方面而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从历史哲学的层面来看,“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如此认识,中国的古圣先贤早有滥觞,只要在古籍中稍加搜寻,就不难找到很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经》)“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学史。”(龚自珍《尊史》)如此等等,读来无不深受启迪。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的表述则更为激昂和切当:“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重视历史,历史不过是检验他的逻辑结构的工具。”(恩格斯《英国状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史意识强烈而又有大量史籍史迹遗存的国家,目前正处于一个振兴的时代,历史对国人的现实意义,自不待言。然而,浩如烟海而又书之以文言的正史、杂史、野史和史论著作,很少有人能够通读。仅以一部《二十四史》或《资治通鉴》,若无旷日持久之备,寻常人莫敢问津。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些有见识的学者一直在积极地为广大青少年编写各种通俗历史读物,渐渐地蔚然成风,至今已有相当的积累,如(《上下五千年》等较为大型的历史读物也有多种问世。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电视台开办的旨在满足大众趣味的历史讲座,还有一些历史剧,都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视率。一时之间,兴起了一个温度不低的“历史热”。无疑,这对于普及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意识都大有裨益。 当然,如此规模宏大的文化活动不可能尽善尽美,一无疏漏,存在某些不足也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每个新的一代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每一次重写历史都是承续这筚路蓝缕的一环,但是我们有责任尽全力跨越疏漏的草创阶段,奉献给炎黄子孙有关本民族发展脉络的最好的读物。 基于这样的宗旨,我们首先将自己的叙说视为历史的还原和本来面目的恢复,坚决屏弃“戏说”或“演说”式的眩惑。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颇大。历史不可能重演,记载史实的文献零碎而各有其选择性。为了把一件史实叙说得清楚而完备,我们往往不得不参阅多种史料,反复对勘、比较、分析,然后将最接近史实的文字以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在这部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主要以(《二十四史》为底本,辅以(《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系列史籍,参用历代笔记野史,择善而从。即便是以某一人物传记为主的故事,我们也没有简单地将史书中形成的传记译成白话充数、一般都要爬梳诸书,并在“书”、“志”和其他相关人物传记中钩稽史料,加以充实。 其次,我们深知,历史是一个大的系统,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其间都存在着复杂而有机的联系。作为一个不断运动的进程,每一历史事件都有前因后果,决不能从中割断开来。所以,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尽量避免孤立地叙述一人一事,尽量避免儿童故事式的简化叙事或茶余饭后式的猎奇叙事。于是,读者才能看到这套丛书中囊括的一千多个倚伏钩连的故事。 再其次,记载历史事实的文献鲜不受撰史者、评史者的制约,一些有名的评议常被附在文献上,与之同在。这很容易造成重写者叙说的偏离和歪曲。显而易见者如《二十四史》传后的赞语,《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之类,这是较易于识别并处理的。而渗入历史人物与事件中观察角度、材料取舍和各种隐性评价,即所谓的文献的“选择性”,则是很难剥离和剔除的。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区别,常常就表现在这里。为此我们颇感踌躇,既不免效法李卓吾(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李贽)与古人对话,又不能不勉力追随学术前沿的骏足,行文之间难免不呈露匆遽之态,唯望读者理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有站在现在的顶峰,才能解释过去”,这是治史者的箴言,也是叙史者的高标,我们愿以此与同好共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