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信和的《国学初步》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对于向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很有价值的。
本书借重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针砭时弊,直指社会上的不良倾向与丑恶现象,有破有立,态度鲜明、观点正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初步 |
分类 | |
作者 | 程信和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信和的《国学初步》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对于向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很有价值的。 本书借重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针砭时弊,直指社会上的不良倾向与丑恶现象,有破有立,态度鲜明、观点正确。 内容推荐 《国学初步》原题为《正道与和谐之思——国学笔记》,它是作者程信和多年来学习、研究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份笔记式文稿。后作为国学课讲义用。《国学初步》首先概述了国学的内涵、真谛及其当代意义;继而主要选择儒、道、释的三部经典——《论语》、《老子》和《坛经》,从“以人为本即是仁”、“遵循规律方为道”、“自我和谐才称心”等视角进行阐释;最后又归纳为“循人间之正道,创和谐之世界”的结语。《国学初步》不拘旧套,打通文史,发挥了不少新颖、独特的见解,兴许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 目录 第一章 国学发端 第一节 国学的真谛 一、什么是国学 二、中华文化经典选介 三、国学研究名家简介 第二节 国学的当代意义 一、国学的命运 二、国学在今天的使命 三、国学与教育 第三节 国学的研究进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以人为南即是仁——《论语》今读 第一节 儒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关于孔子和《论语》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苟子和《苟子》 三、对儒学的社会评价 第二节认识论 一、智慧之源——学而行之 二、简要评述 第三节 为政治国 一、治国理念——施行仁政 二、为政主张 三、法律思想 四、简要评述 第四节 为人处世 一、入世形象——志士仁人 二、中庸之道 三、简要评述 第五节 为学育才 一、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二、简要评述 第六节 《论语》中的名句 一、关于“德” 二、关于“智” 第三章 遵循规律方为道——《老子》浅探 第一节 道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关于老子和《老子》(即《道德经》) 二、关于庄子和《庄子》及孙子和《孙子》 三、对道学的社会评价 第二节 认识论 一、基本哲理——道法自然 二、德 三、朴素的辩证法 四、简要评述 第三节 政治思想 一、治国理念——无为而治 二、施政主张 三、法律思想 四、简要评述 第四节 人生观 一、人生追求——返璞归真 二、简要评述 第五节 谋略 一、处世谋略——应变制胜 二、简要评述 第四章 自我和谐才称心——《坛经》初识 第一节 岭南文化名片之一:惠能《坛经》 一、关于惠能和《坛经》 二、对禅学的社会评价 第二节 佛法入门——缘起性空 一、佛法的基本信仰 二、世外佛教与人间佛教 第三节 禅宗的创新一顿悟成佛 一、明心见性 二、无念为宗 三、对佛教的中国化、平民化和现世化的推进 第四节 佛教也是一种文化——和善文化 一、禅宗的寄托 二、佛教中的和谐理念 三、禅诗文化 第五节 人的心理的最高境界——自我和谐 一、人的心理和谐 二、清风明月任逍遥 第五章 儒、道、释三教合流新论 第一节 应当承继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一、过去、现在与未来 二、从儒学到儒教 三、从道学到道教 四、从外国佛教到中国佛教 第二节 儒、道、释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一、认知 二、治国 三、人生 四、比较及启示 第三节 儒、道、释之间的共性和融合 一、天、地、人 二、真、善、美 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四、比较及启示 第四节 三教合流的发展趋势 一、背景和基础 二、发展沿革与未来趋势 第五节 新的三教合流观 一、儒、道、释三者的联结点 二、国学的现代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国学的感悟——循人间之正道,创和谐之世界 附录一 国学诗兴 国学风雅 舜尧神奕 三教合流 盛世吟诗 附录二 三部国学经典原文 《论语》 《老子》(即《道德经》) 《(六祖)坛经》 附录三 法学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著与追求——写在《秋色清华》后面的话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禅宗想为劳动者寻找寄托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关心宗教事业,包括佛教在内。他对禅宗特别是惠能的思想更为注意。他看过《坛经》,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本书。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筹备者将佛教协会章程送呈毛泽东审阅,毛在协会的宗旨条款中增加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8个字。我觉得,爱国、尚和、崇善、启智,都是优良传统。当前,要特别注意引导社会成员培育慈善、包容、感恩的道德品质。 据说,1956年毛泽东到广东视察工作,出了一道题目考省里的干部,说:“广东省在唐朝出了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你们知道吗?”众皆不知,唯有省委书记陶铸答道:“那就是六祖惠能。”毛又问:“惠能有一本著作把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发展到顶峰了,你们知道是哪一本书吗?”众皆不知,又是陶答道:“那就是《六祖坛经》。”毛说,你们有时间要好好地看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 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和尚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惠能敢于否定一切。有人问他:死后是否一定升天?他说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么办?他是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唐朝末年乱世,人民思想无所寄托,大为流行。”《金刚经》是主张“一切皆空”的,惠能也主张“一切皆空”,不能说惠能没有接受传统佛教教义的影响。 1959年10月22日,毛泽东与班禅大师谈话时说:“从前释迦牟尼是个王子,他王子不做,就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块,做了群众领袖。东晋时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来到西安,住了十二年,死在西安,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他有功劳。汉译本《金刚经》就是他译的。我不大懂佛经,但觉得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六祖(惠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毛泽东将佛经分为“上层的”与“劳动人民的”,这一说法颇为新颖。为劳动人民说话,善哉,善哉!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同几位学者的谈话中说到:“宋朝的理学是从唐朝禅宗发展起来的,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有佛、道,不出入佛道是不对的。不管它,怎么行?韩愈不讲道理,‘师其意,不师其辞’,是他的口号。意思完全照别人的形式、文章,改一改。不讲道理,讲一点点也基本上是古人的。《师说》之类有点新的。柳子厚不同,出入佛、老,唯物主义。”历史上,韩愈曾排佛,但贬任广东潮州后又与名僧交往。通过对柳宗元、韩愈的不同评价,毛泽东提出既有佛、道,就不能不管。“出入佛、道”,这一重要提示别有深意啊。对佛、道以及其他宗教,我们应当进得去、出得来。 毛泽东还跟身边工作人员谈过佛教。据林克回忆,毛泽东有一次谈话中说到:“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烦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人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在中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了,甚至可以‘呵佛骂祖’。后世将他的创树称为‘佛学革命’。”而比惠能稍早的玄奘大师(600—664年),虽然译著超身,道行高深,但那套东西极其繁难,无法普及于社会。 汤用彤在《隋唐佛教史稿》中说道:“相传(惠能)门徒法海据其言行录为《坛经》,此经影响巨大,实于达摩禅学有重大发展,为中华佛学之创造也。惠能之学说要在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指佛性——引者注)。” 任继愈在《敦煌(坛经)写本跋》一文中指出:“《坛经》在我国佛教发展史及思想史上有过深远影响,也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研究者的重视。中国僧人的语录,被后代学人(当然是禅宗一派)尊奉为‘经’的,只此一家。”他在《禅宗哲学思想略论》一文中又指出:“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流派之一。”“我们把惠能当做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有事实根据的。菩提达摩以下五世,只是惠能禅宗的先驱。后来中国哲学史上所谓‘禅学’,某人的学说近禅(如宋儒、明儒说陆九渊、王守仁的哲学体系近禅),都是说他们的学说和思想方法和惠能以后的禅学接近,而不是指的惠能以前的禅学,更不是指的禅定的禅学。” 吕潋在《南北宗禅学的流行》中说道:“惠能所传的禅法确实是一种新教,对于旧说有很多改变。他们要求与平民相杂而居,对统治者则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一个“旧说”,一个“新教”,此种评说,亦是将惠能推上了“禅宗真正创始人”的宝座。 郭朋在《坛经导读》一书中说:“禅宗,究竟是由谁开创的呢?是惠能!惠能以前,都属禅学,惠能以后,方有禅宗。”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禅宗应追溯到弘忍乃至道信。 胡适虽对《坛经》的真伪(是否为惠能所作)多有质疑,但他在《中国禅宗的方法》一书中仍然肯定:“南宗顿教成为禅宗的正统,而禅宗又成了佛教的正统。” 毋庸置疑,惠能《坛经》溯前是对数百年来外国佛教和中国传统佛学的扬弃,对后是开启了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的思路,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科学地承继这一瑰宝。 P114-117 序言 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功德无量 罗木生 研读程信和教授所编著的《国学初步》,受益匪浅。程教授对国学很有研究,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意义非常之大。 本书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对于向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很有价值的。 本书借重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针砭时弊,直指社会上的不良倾向与丑恶现象,有破有立,态度鲜明、观点正确,我完全赞同。 2010年11月24日 后记 《周易》有言:“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余有志于研习国学久矣。幼时启蒙,中学受业,即饶有兴味。及至中年,壮心未已。然南来北往,劳碌奔波,于此几无长进,说来着实惭愧。记得十多年前,家乡父老嘱余为新修族谱撰序。余诚惶诚恐,不敢稍有懈怠,乃搜索枯肠,勉强落笔,也算是一篇小小的国学课练习。此外,也曾试用文学——主要是诗歌的方式,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与感受作过一些记录。不过是“凡花小草”而已。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何其重要!今逢盛世,若再不努力,徒伤悲矣。 现在这篇国学研习文稿,不是注释,不是疏义,不是别裁,也不是评传,而是补习作业,或称学习笔记,且权充讲义(惶恐!)。它不讲究形式,也不追求体系,登山山不高,涉水水不深,真不知像个什么。只是浅显领悟,岂能妄称研究。 愈写愈不敢写。何也?古人学识太深,今人争议太多,而我却悟性太低。 愈写又愈想写。何也?儒、道、释乃历史文化,这一宝库内道德与智慧相映生辉,然而精华与糟粕又相混杂。取之大有益,弃之实可惜。求知者须一鼓作气,有心人当迎难而上。也罢,老夫聊发一回少年狂。 本书试图从“三合一”的视角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即是“仁”,遵循规律方为“道”,自我和谐才称“心”。结论为:循人间之正道,创和谐之世界。此弓f玉之一砖,不知可否? 老祖宗留传下来的这些作品——《周易》、《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坛经》等等,无论篇幅长短,均为大手笔,或平实明白,或高深莫测,或模棱两可,故而有的了然于心,有的似懂非懂,而有的则心存疑虑。无论称补习作业,或者叫学习笔记,莫非运水搬柴一般,妄作舞文弄墨,一笑而已!是耶非也,祈求高明教正。 真诚地感谢邱金用、罗木生、韦华腾、陈述、邹晓平、田根胜、陈文椿、庄伟光等专家教授对编撰本书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帮助! 特别真诚地感谢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诗人邓维龙同志在百忙中题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录《周易》名句,为程信和教授所著《国学初步》题。 花城出版社领导对本课题研究给予了富有远见的指导与大力的支持,责任编辑黄玉雯女士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特致以衷心的感谢! 这本小册子不过是一次带着希望的启航。 对这本小册子中存在的不足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以利改进。 作者 2010年11月于广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