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别于教课书和老师讲述的二战历史,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机密。
《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军占领法国后,开始入侵英国的准备,由此与英国展开了物资与战备的竞赛。为加重成功的法码,两国不惜动用政治外交手段,拉拢和威逼巴尔干地区的小国,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这是作者关于田间大地写作的一部分,对自然的敬畏,对大地的感恩,对文化的钟情。作者陈咸宁用简朴质感的文字,融意象与述说,汇注释与阐述,赋予文字性灵,以久违的文人情怀,涉笔成趣,再现乡土本真,返回翰墨书香,集记忆想象细节元素,构筑建立一方属于自己的纸上乡土文学世界。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本套书从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酹战败国德国向法国乞和写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全面投降为止,参看了英、德、美、法、苏、日、中二战史专家撰述的大量二战史著作,搜罗各类解密文献,印证有据,逻辑严密,论述精彩。
《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作者陈咸宁犹如一位标新立异而又尽显乖张才华的导演,他仿佛洞察读者每一个隐秘的心理需求,趣味盎然、爆料不断又险象环生的历史大戏吊足读者胃口,充分满足读者求真窥隐的欲望。在他的“导演”之下,那些在压史长河中千古留名的巨人褪去了令人敬畏的神圣或恶魔光环,还其本来面目:一个奥地利的小下士(希特勒),一个幻想重建罗马帝国的记者(墨索里尼)。一个半生失意的烟鬼政客(丘吉尔),一个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斯大林),一个“上厕所都需要人搀扶的国王”(罗斯福)……
曝露最全面,剖析最深刻,讲述最勾人,你能读到的最佳二战读本——《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深度撩拨你的兴奋点,邀你一起与真相贴身肉搏。
“出膛的弩炮”
与悠游自在的希特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政府。现在,这个小小的岛国已经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对于普通英国民众来说,1940年的夏天,是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季节。在整个炎热的夏季,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人们心头,笼罩在这个近1000年未遭入侵的古老帝国。
每隔几天,丘吉尔便会发表一大堆热情洋溢的演讲。这个岛国的士气,似乎全靠丘吉尔一张利嘴才能苦苦支撑。也许,这位首相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更加悲恸。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这种悲恸只能压抑在心底。在公众场合,他不断宣扬这是“大英帝国最好的时刻,这个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团结一致”。
唉,伟大且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
如今,在英国东部海岸线上,每天都能看见英国士兵在海滨花园里挖沟掘壕、在码头上站岗放哨。离海岸稍远一些的内陆地带,大小城镇的妇女们都被临时动员起来,紧张地挖掘着所谓的“阻遏线”和反坦克壕。而男人们,则开始在城郊和市区主要街道,修建防御工事,构建铁丝网。市民们接受政府发放的武器弹药,在伦敦广场和屋顶平台,民众们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就连旅馆侍者也加入了救护队,开电梯的服务生一下班便跑去挖战壕……
现在,英国民众最担心的,就是德军闪电般的登陆战。面对希特勒频频伸过来的橄榄枝,他们则认为这是一种迷惑手段。因为,丘吉尔政府声嘶力竭地宣扬说:“德军的登陆行动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哪怕是一艘德国舰艇向英吉利海峡的调动,都会让丘吉尔胆战心惊。用他自己的话说:“入侵的军队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生灵涂炭,十室九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英国陆军早就在敦刻尔克丢光了他们所有的重型装备。若不是美国援助,他们连lO个步兵师都武装不起来。海防弹药之匮乏,几乎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譬如,丘吉尔在巡视海岸线的时候,就碰上了一位旅长的诘难。
当时,那位旅长向前来视察的丘吉尔抗议说,他们的旅守卫着3公里长的海峡,却只有3门反坦克炮,每门仅有6发炮弹……
这位旅长恳求丘吉尔:“可否让士兵们试射一发,以资练习。因为谁也没使用过这种大炮,能不能正常发射还是个很大的问题咧。”
丘吉尔是怎样回答的呢?他冷冰冰地回敬道:“不行,我供不起演习的炮弹。”
为了弥补武器的不足,英国战时内阁也曾采取了紧急措施。他们组建了一支号称拥有150万人的“国民自卫队”。人数上看起来似乎是挺拉风,不过,这些自卫队大部分连武器都没有,使用的是耙子和高尔夫球杆,有些枪支还是110年前,鸦片战争时期的老古董,敢情丘吉尔还指望这支军队去抵抗德国人的入侵?!在南部沿海地区,民众还奉命摘下了街道上所有的路牌。因为根据传言,这样做可以让人侵者迷路……
无论如何,丘吉尔政府已经严阵以待了。他们把一切可以抗击登陆的条件都算了进去——大到一个师的调动,小到一挺机枪的使用价值。什么细枝末节都分配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不过,丘吉尔还有一件放心不下的事情,特别是在德国登陆行动越发临近之际,他就越感到不安与恐惧。正如丘吉尔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决定,在我一生参与的决定中,只有这个决定最违背人性,最使人感到痛苦——‘弩炮’作战计划。”
丘吉尔:“达尔朗,你千万别让德国人拿到法国的舰队啊。”
达尔朗:“绝不会那样做,那是违背我们海军的传统和荣誉的。” 此言终成谶语,德国人确实没能拿到法国的舰队——1940年7月1日,丘吉尔的弩炮出膛,在夜幕的掩护之下,一支庞大的英国舰队悄悄驶离港口,朝着地中海西端的奥兰港疾驶而去。在那里,停泊着法国最为强大的主力舰队。
而这支英国舰队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法国舰队,解除他们的武装,夺为己用。如若法国海军拒不遵命的话,就只能诉诸武力,将其彻底毁灭也在所不惜。
丘吉尔的决定也许很残忍,但从英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于轴心国不会擅用法国战舰这一承诺,丘吉尔不抱任何信心。他当然不会相信满嘴跑火车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于达尔朗的承诺,也是如此。战争就是这样,昨天还是亲朋挚友,今日必将其作为敌人,甚至将其消灭。还是那句话,在国家利益面前,义气,不值一文。
1940年7月3日上午6时20分,英国舰队在旗舰“胡德号”的率领下,抵达了奥兰港湾入口。他们在峡湾之间一字排开,对港口呈包围之势。起初,法国人还不知道灾难已经降临到了自己头上,他们满以为英舰是在地中海附近海域围捕德国潜艇,因此并未在意。
可是过不了多久,法国人就隐隐约约地感觉情况有些不对劲了。他们发现,不远处的英舰已经开始在港口外敷设水雷。就在法国人不知所措之际,英国军官向法国战舰发布了一道广播,这则消息很简单:“加入我们,与我们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同打击德国入侵者!”
对于英方的要求,法国舰队司令让·苏尔将军拒绝答复。他认为,既然法国已经宣布停战,并保持中立,法、德两国政府也共同承诺,不会使用法国舰队于军事用途。既然如此,英国人苦苦相逼的做法,是尤为可耻的行为。因此,这位大骂英国政府背信弃义的将军拒绝给予任何答复。
无奈之下,一名英国海军军官只好乘摩托艇,驶进港口,把最后通牒递到了法国人手上。
在这封最后通牒中,他们给法国人开出了四个条件。很显然,这四个条件都是毫无商量余地的。
1.随英国舰队出港,继续为取得胜利而战。
2.裁减船员,在英舰的监督下驶往英国港口。
3.把军舰交给美国政府妥善保管,直至战争结束。
4.在6小时之内,自行凿沉军舰。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