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召著的《图说延安》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阅读的延安图文书籍,以时间编年体为线索,选择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生活中带有更多个人生命印记的历史图片,配以文献解读。图片中的生命状态,是真实的历史表情,可以丰富我们对延安时期历史的研究与想象,帮助我们触摸延安时期历史的心跳与体温。其精彩与感动,都是单纯文字读本所不可企及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说延安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朱鸿召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鸿召著的《图说延安》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阅读的延安图文书籍,以时间编年体为线索,选择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生活中带有更多个人生命印记的历史图片,配以文献解读。图片中的生命状态,是真实的历史表情,可以丰富我们对延安时期历史的研究与想象,帮助我们触摸延安时期历史的心跳与体温。其精彩与感动,都是单纯文字读本所不可企及的。 内容推荐 朱鸿召著的《图说延安》收录了1937年至1947年延安时期珍贵的历史图片300余幅,记述重要历史场景、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80篇。全书以时间为序。图片与文献相互印证,以写实的笔法生动再现了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及时回应时代社会关切、把劳动者推选为时代楷模,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探索文化发展繁荣的路径,因势利导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关系改进、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展示了抗战时期延安的精神魅力、文化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图画式描述了一个革命的延安、开放的延安、积极向上的延安、清明廉洁的延安,一个被称颂为“天堂”和“圣地”的延安。 目录 序言:影像延安更精彩 1937年 红军进驻延安城 教堂改为大礼堂 斯诺让延安不再遥远 燕大学子访延安 听毛泽东演讲 国共两党公祭黄帝陵 迎接国民政府中央考察团 给人民大众看的党刊 确立中共抗战军事路线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西北战地服务团 公审黄克功逼婚案 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二月会议 1938年 延安流行交际舞 白求恩坚决要求上前线 欧洲人眼中的延安 鲁艺校长期待何人 延安最高学府 抗大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毛泽东《论持久战》 延安电影团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日本飞机轰炸延安 红色科学家高士其 1939年 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 歌声飞扬的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货币 印度援华医疗组 延安唱出时代最高音 毛泽东与农民拉家常 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 中国女子大学 “文协”与“文抗” 马兰草制造马兰纸 1940年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延安时兴展览会 倾情民众的大众读物社 最有文艺范儿的文化俱乐部 陈嘉庚在延安发现民族希望 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 庆祝百团大战胜利 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 1941年 屯垦南泥湾 共产党人的施政纲领 在延安的日本工农学校 延河飞鱼游泳队 延安高等院校大调整 范文澜窑洞著述中国史 延安塑造的鲁迅形象 李鼎铭提案精兵简政 1942年 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 延安整风运动 农民劳动英雄吴满有 延安文艺座谈会 延安有个洛杉矶托儿所 工人劳动英雄赵占魁 延安大生产运动 1943年 鲁艺家的秧歌队 土法上马大炼钢铁 论证确立毛泽东思想 开荒英雄“气死牛” 毛泽东视察南泥湾 边区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 1944年 中西医合作治瘟疫 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美军观察组到延安 “为人民服务”的由来 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 搁浅的毛泽东访美计划 1945年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参政会六大员到访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1946年 送毛岸英上“劳动大学” 悼念“四八空难”烈士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边区军民武装自卫反内战 1947年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蒋介石到访延安 解放军收复延安 后记:延安的千年风水 试读章节 西北战地服务团 七七事变爆发后,延安抗大学员群情激奋,纷纷要求提前毕业奔赴前线。知名作家丁玲、吴奚如等提议组织一个战地记者团,开赴抗日前线进行战地采访报道。消息传出后,得到抗大学员们的热情响应,并获得中央军委的支持。经研究决定,将原拟组成抗大宣传队的部分学员与准备成立的战地记者团合并,组成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宣传团体——西北战地服务团。 1937年8月1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召开成立大会。朱光代表中共中央宣传部宣布丁玲为主任,吴奚如为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下设通讯股、宣传股、总务股,当时到会23人。会议确定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是一个半军事化、以宣传为主要任务的战地服务机构,大家共同讨论通过了其行动纲领、纪律规约及成立宣言。8月15日晚,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晚会,欢送西战团即将奔赴抗曰前线。毛泽东出席晚会,并做热情洋溢的致辞,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口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战,努力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争取抗战胜利的前途。丁玲致答谢词:“我们战地服务团的组织虽小,但是他好像小河流一样慢慢流入大河,聚汇着若干河的水,变成了一个洪流,我们誓死要打退日寇,如不达到此目的,决不回来与诸位见面。” 欢送会之后,西战团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延安做为期40天的行前准备工作。一是加强政治学习,讨论时事和理论,邀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做专题报告,以提高团员们的理论政策水平;二是组织演讲竞赛和辩论会,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宣传水平;三是组织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共计十几个独幕剧,以及秧歌舞、大鼓书、歌曲、相声、绘画等。为了提炼宣传内容,他们还在延安街头演出,以征求各界的意见,再根据群众反映,不断改进提高。 9月2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40多人,举着红旗,唱着抗日歌曲,用7头小毛驴驮着行李和演出用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地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他们徒步从延安出发,经延长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沿途经过平渡关、曲峨镇,到达临汾,改乘火车到太原。依托十八集团军驻太原办事处,举办多种宣传、联谊、演讲、报告活动,并拜会阎锡山等国民党军政要员。他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受到广泛的欢迎,队伍不断扩大。 同年11月9日,太原失守,西战团奉命南撤至榆次。1938年3月,丁玲率领西战团离开山西,到达西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借易俗社剧场演出抗战剧目,轰动西安。丁玲主编“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9本,由西安生活书店出版。7月,西战团返回延安。8月1日,在延安庆祝建军节晚会上,西战团做汇报演出,得到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 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延安,局势趋于紧张。西战团奉命疏散,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丁玲当时已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副主任周巍峙带队,西战团离开延安,第二次奔赴抗日前线。1939年1月,抵达晋察冀边区的平山县。(P42-43) 序言 序言:影像延安更精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那是一段激动人心、令人无限神往的燃情岁月。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延安成了全国抗日救国的一个中心,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为投身民族抗日革命,抛弃家产,离开家庭,络绎不绝地奔向延安。在延安革命队伍里,他们过着集体供给制生活,银行里没有一分存款,个人没有一寸土地,谋求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拯救生民水火。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一个时代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 在革命圣地延安,闪光的人物,闪光的理想;闪光的面孔,闪光的行动;闪光的生活,闪光的瞬间……把每个普通的日子都装扮得丰富多彩、鲜活生动。每个人都怀有崇高的理想,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无私奉献。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真实的延安被虚化了。现代汉语文字里的延安,受教条化的意识形态影响严重,虽高大神圣,却难免空疏僵硬;而互联网世界里的延安,被市民意识裹挟太甚,往低处挖掘、往私处窥探、往俗处阐释,虽丰富生动了,却难免混淆视听,甚至戏说盛行,以讹传讹。那么,一个真实的革命圣地延安,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历史影像中的延安更精彩、更生动,最接近真实的历史存在。 相对于文字而言,影像作品被篡改的概率明显要小得多。受技术条件制约,能够对历史照片动手动脚的,一般只有涉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才会组织技术攻关,从底片上擦去某个要素。大多数情况下,以摄影照片为传播介质的影像文本,是比较真实的历史生活写照。当然,摄影镜头本身也是按照摄影者的主观意志来工作的。摄影作品对生活已经进行选择,做出判断和取舍。所以,我们需要把历史图片与文字文献相对照,图文并举,看图说事,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更真实、更生动的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曾经是开放的,是时尚的,是与外部世界保持频繁交往的。红军主力部队长征途中,就有诸多将领携带照相机、胶卷和冲洗设备,留下了一些历史影像资料。长征到达陕北后,首先是中外记者深入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采访,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生等几乎各个方面。其次,部队和政府部门成立的影像摄制专业机构,跟随八路军部队行动和党政主要领导人的重大活动,留下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再次,延安城里曾有私人开设的照相馆,为很多革命队伍里的同志留下了个人或集体合影照片。此外,还有私人携带照相机,出于业余爱好而拍摄的延安生活照片。所有这些照片,数量庞大,目前大部分尚处在一种分散零乱状态,尤其是个人照片。而记者采访的生活照片,可以与党、政、军重大历史题材照片相呼应或补充,具有更真实丰富的历史内涵。 本书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阅读的延安图文书,以时间为线索,选择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生活中带有更多个人印记的历史图片,配以文字解读资料。图片中的生命状态是最真实的历史表情,可以丰富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与想象,帮助我们触摸历史的心跳与体温,其精彩与感动,都是单纯文字读本所难以企及的。 朱鸿召 2015年6月22日于上海双樟园 后记 后记:延安的千年风水 近20年来,我多次到延安,一方面目睹着延安城市化的发展变迁,另一方面探寻着共产党人在延安缔造新中国的历史往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延安发展方向与延安历史叙事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关联、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 当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与豪华气派的进口汽车,把延安古城弹丸之地摆布得拥挤不堪;本来可以步行上下班的路程,被红绿灯划分为单行道芽梭绕行的行路难;残存在高密度、现代化、城市化繁华热闹里的革命历史遗址,如何叙述那个物质生活贫困环境下的革命历程?重金打造的一座革命历史纪念馆,精心设计制作的展览内容,让人领略革命历史高大上的过程中,也给人一种单调灌输、高亢乏味、居高临下的气息,似将观众拒之一旁。实际上,展览者所选择的立场,不等于展览物的立场。因为后者曾经鲜活的历史面貌,被前者简单僵化地处理成一张面孔、一个腔调、一个身影。从馆内到馆外,建筑设计理念是一致的。且看数万平方米的巨型广场,全部采用机器精工切割打磨的花岗岩石块拼接而成,受地理气候环境所限,冬天结冰,光滑如镜面,冷风吹过,行人何以自持?夏天高温,地气不通畅,行人只有冒暑。遭遇小到中雨,地面积水,无以下渗,行人撑伞穿皮鞋,很难保障鞋子不湿透。还有巨大的领袖塑像,器宇轩昂,目视前方,这是塑造者一厢情愿的想象,绝非抗日战争时期经常在延河边散步的那位领袖身形。 1939年5月的一个上午,毛泽东走出杨家岭住处,邂逅几位住在杨家岭后沟的下地干活的农民。毛泽东主动上前招呼。他们就站在路边,亲切地拉起家常。虽然话语不能完全听懂,但他们用手比画着,没有距离感,没有陌生感,没有敬畏感,心相近,人相亲,有如自家兄弟。 另有一张毛泽东与几位小八路的照片,毛泽东低头哈腰,询问革命队伍里的娃娃兵:你叫什么名字,字是怎么写的?今天又认了几个字,考考看喔!倒是那几个娃娃兵,挺着小腰板,腆着将军肚,嘎模嘎样,稚气中夹杂着一种不可遏制的革命理想与自信。 这些历史图片里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面貌,是直观的、真切的,也是生动的、鲜活的。无须掩饰,无须粉饰,历史自在人心,公道自在人心,观众读者自有判断能力。相反,如果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是断然不可以立足陕北、取信于民、赢得天下归心的。 建设现代化城市,与建设现代历史,是两个不同方向的现代化作为。虽然彼此领域不同,形态各异,但是起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这些人及其思想文化观念。如何对待城市自然地理,如何对待过去革命历史,如何对待当下自我心灵,决定着我们城市的品质、生活的质量、历史的言说。 如果说判断文化程度的标准,是生活的精度、生命的深度、思想的高度,那么,我们感知历史的体温,创造城市生活细节里的温暖感、亲切感、认同感,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和信念,我在接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书稿雅约后,将这部书稿越写越投入,越写越认真,也越写越动情。我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社会人生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动性所感动,更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创造智慧、勇敢探索精神所折服。所以,原先计划每篇只有百十字的篇章格局,被我完全打破了,变成每篇千余字的篇幅。唯其如此,感觉才得以表达我对这些历史图片的理解感慨。 我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延安时期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对于延续至今的社会生活都影响犹存。这是无可回避、必须直面认知的一份社会历史遗产。 社会生活大于历史概念,历史图片所蕴含的生活历史信息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形态。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掘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延安历史真貌,讲述一系列生机勃勃的延安生活故事,分享一段开创中国社会历史新时代的传奇往事。 感谢雷波先生和严国卿君为该书选题策划与编辑印刷所付出的智慧,感谢白雪女士在该书后期制作中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延安当时当事人所留下的这些历史图片,让我们时隔七八十年后,还能够对那段光辉灿烂的历史进行知识考古学式的发掘探索。受知识水平和条件所限,对延安历史图片解读中或许存在误读、误判、误解之处,敬请历史知情者批评指正。我的电子信箱是:2892148640@qq.com。 朱鸿召 2014年3月19日 春雨沪上 2015年3月22日 校订 2015年6月20日 端午再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