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哲学史,那些最顶级的哲学家,并不是醉心于体系建构,也不是迷恋于概念思辨,而是在娓娓道来地说笑话,讲故事,写寓言。
这是一本写给中国人的哲学启蒙书。它以图文结合的编排方式,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对哲学做了通俗但不庸俗的挖掘和解读。睿智的思考,机智的幽默,让您在动静结合间感受哲学带来的无穷乐趣。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进,它向你敞开。这就是哲学,一门唯有通过平常心和生命体悟方能进入的学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祝和军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翻开哲学史,那些最顶级的哲学家,并不是醉心于体系建构,也不是迷恋于概念思辨,而是在娓娓道来地说笑话,讲故事,写寓言。 这是一本写给中国人的哲学启蒙书。它以图文结合的编排方式,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对哲学做了通俗但不庸俗的挖掘和解读。睿智的思考,机智的幽默,让您在动静结合间感受哲学带来的无穷乐趣。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进,它向你敞开。这就是哲学,一门唯有通过平常心和生命体悟方能进入的学问。 内容推荐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对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生命现象进行反思的人,哲学将会给你带来莫大的乐趣。相反,你如果要想从哲学中习得谋生的手段和实用的技能,哲学对你来说将是索然无味的。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爱。哲学所带来的乐趣不在别处,就在思考当中。 目录 第一篇 哲学与哲学家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约翰·史密斯先生在哪里 那只看不见的鸡 不死干什么呢 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 知识的圆圈 熟知并非真知 照葫芦画瓢 对智慧的爱 第二章 哲学的用途 偷食禁果的原罪 能思考的芦苇 哲学烤不出面包 “无用”的用处 密涅瓦的猫头鹰 历史深处的回音 第三章 哲学的表达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巴比伦之塔 测不准原理 “无知”中的智慧 说“不可说” 得意而忘言 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四章 搞不懂的哲学家 贵族的奢侈品 泰勒斯的传说 势利的智者 饥饿的马克思 落水狗般的孔子 知行合一的墨子 无奈的现实 伪君子与假道学 第二篇 玄思与现实 第五章 胡思乱想的权利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上帝能够被证明出来吗 无法兑现的奖赏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到世界之外寻找意义 第六章 纯粹理智的思辨 熊熊燃烧的活火 数字里的奥秘 高深莫测的“存在” 理念的王国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无法触摸的边界 幽灵般的形而上学 人为自己立法 存在的机缘 第七章 盲人摸象的偏执 给我一个灵魂 形神之辩 普遍的怀疑 我思故我在 精神分裂的象棋大师 心灵是不足一块“白板” 存在即被感知 白天鹅的悖论 人为自然立法 第三篇 辩证与诡辩 第八章 螺旋式的辩证法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接生婆的“助产术” 肯定即否定 男女问的那点事 八卦里的阴阳 神鬼莫测的《周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极高明而道中庸 反者道之动 第九章 走火入魔的诡辩 “说谎者”的悖论 芝诺的四个悖论 只动手指头的哲学家 濠梁之辩 物不迁论 白马非马 两可之说 口舌之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像猪一样不动心 奥卡姆的剃刀 第四篇 傲慢与偏见 第十章 理性的疲软 百牛大祭 灵魂的回忆 花园里的奇迹 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世界竟然存在 一只饿死的驴 临时抱佛脚 第十一章 知识的界限 认识你自己 阴阳不测谓之神 中庸与中道 身体,还是肉体 蠢猪式的军事家 一部治人的兵法 政治无道德 智慧来自于无知 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 第十二章 技术的疯狂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谁的权力 休谟的难题 两个鸡蛋引发的争论 机械与机心 技术的座架 数字化生存 第五篇 绝对与澄明 第十三章 人生的超越 偷盗神火的惩罚 无情世界的情 第一推动者 本质的异化 谁杀死了上帝 天涯远不远 泥土里的奥秘 尽人事而知天命 第十四章 自由的真谛 叔本华的钟摆 自由的枷锁 弗洛伊德的冰山 捡麦穗的启示 他人就是地狱 存在先于本质 相死而生 反目成仇的兄弟 第十五章 入世的情结 知其不可而为之 避人与避世 敬鬼神而远之 庖丁解牛 像狗一样活着 萨特与波伏娃 《海盗报》事件 时无英雄 刘伶病酒 第十六章 逍遥的境界 道在粪便里 鼓盆而歌 许由拒位 相忘于江湖 大隐与小隐 心中无妓 饥来吃饭困来眠 平常心是道 第十七章 生命的愉悦 十字路口的赫拉克里斯 吾与点也 搁浅的旅行 孔颜乐处 伊壁鸠鲁的快乐 生无所息 逝者如斯 斯芬克斯之谜 天籁之音 试读章节 不死干什么呢 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像剥葱一样,将葱皮一层又一层地剥掉,但原来的葱已不在了。 ——黑格尔 庄祖鲲牧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六十年前抗战期间,寄居在贵州一个农家里。有一天他正在看书,农家四五岁的小女孩跑过来,两个人就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叔叔,你在干什么?” “我在看书。” “你为什么要看书?” “看书可以增加知识啊!” “增加知识干什么?” “增加知识可以赚钱啊!” “赚钱干什么?” “赚钱才可以吃饭啊!” “吃饭干什么?” “吃饭才不会死啊!” “那不死干什么?” “去!去!去!别罗嗦了,去找你妈去!” 现在这个人已经80多岁了,每天在想的就是:“是啊,不死干什么呢?”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问题是不能问的。你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地去追问,最后只能暴露出问题的荒谬——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比如,什么是永恒?什么是无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自由?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此等等,都没有答案。而且,这些问题不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而没有答案,而是永远都不会有答案。它们也不是因为回答这些问题的人愚笨而得不出答案,而是无论多么聪明的人也得不出答案。正如黑格尔所说:“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像剥葱一样,将葱皮一层又一层地剥掉,但原来的葱已不在了。” 由此可见,不仅哲学研究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哲学所思考的那些问题也没有答案。哲学不仅无中生有,在黑屋子里寻找那只看不见的猫,而且也在强迫自己回答着那些不能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哲学问题看做是方程式,那么,这些方程式都是“无解”的。这里的“无解”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没有标准答案。当然,也没有解答问题的固定思路。谁如果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留下笑柄。比如,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你可以说人性是善的,因为一些伟大的壮举都是人做出来的,而不是动物。但是,你也可以说人性是恶的,因为一些罪大恶极的事情也是人干出来的,动物根本没有这个本事。所以,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在争论,而且还会永远争论下去。 人活着,不会像猪一样吃饱了什么也不想。想着想着,就会浮想联翩,想出一些超出经验,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都可以归为哲学问题。 【延伸阅读】 所谓的哲学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与人相关,或者是人所提出的,或者是关于人的。人类社会不能等同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也不同于自然界的规律。西方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自然界的规律我们可以说是知识。知识都是必然的,受因果律的制约。我们获得的知识越多,我们对自然界取得的胜利也就越多。而且,这些知识让我们逐渐摆脱了自然界的束缚,获得了外在的自由。比如,太阳每天在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这就是知识。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一规律,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利用它,指导我们的生活,安排我们的起居。可见,知识是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对抗中产生的,科学技术就是知识的最高形态。所以我们今天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人类社会则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即使有所谓的规律,也不可能像科学技术那样以不变应万变,超越空间和时间。由此,我们可以把关于人的学问称之为“智慧”。而哲学家,就是那些热爱智慧的人。智慧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因为人生无解,既没有现成的套路,也没有确定的方向。 关于人的这些问题,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两个正反命题可以同时成立。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将这样的现象称之为“二律背反”,即两个相反的问题可以同时为真,也可以同时为假,违反了逻辑上的矛盾律。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问题: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人性善和人性恶是两个相反的命题。但它们可以同时为真,也就是说,我们既可以说人性是善的,也可以说人性是恶的。同样,我们既可以说人性不是善的,也可以说人性不是恶的。而且无论哪一个主张和论点,都可以得到证明。这种现象就是“二律背反”。 康德说,“二律背反”现象的出现,是人理性的误用,即把人生的智慧当成自然的知识来追求了。所以说,智慧不是知识,知识是必然思维的产物,只能用到自然界中;而智慧则是辩证法的产物,只能用于人类社会。二者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一旦知识进入了智慧的地盘,就是教条;一旦智慧进入了知识的领地,就是迷信。 P6-8 序言 哲学来源于生活,却无法反馈生活。如果你是一个善于对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生命现象进行反思的人,哲学将会给你带来莫大的乐趣。相反,你如果要想从哲学中习得谋生的手段和实用的技能,哲学对你来说将是索然无味的。 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爱。“智慧”这个词太大,也许只适合于神或者上帝。而“爱智慧”,才适合于人类。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却没有因为幼稚而停止思考,而总是通过智慧的爱诠释自身的执著和尊严。那些试图通过思考而烤出面包的人,无异于将人降低为蝼蚁。正如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所说:“如果你没钱买一盏灯和灯油,如果你除了午夜到鸡鸣这段时间,再没有别的可供支配,那么,你就必须学哲学。” 哲学思考是痛苦的,以至于很多人都纷纷逃离,去选择快餐式的游戏。岂不知,这种痛苦源于人生的沉重。伴随着生命的提升,痛苦的思考就会升华为一种更为持久、更为充实的快乐。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欣然”二字已经将经由痛苦思考而转化来的快乐刻画得淋漓尽致。 哲学所带来的乐趣也就在思考当中,而不在别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又经常复习,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今天的我们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感到的是索然无味,而没有感觉到快乐呢?原因很简单,你没有把学习和思考纳入生命,总是想着学完知识以后去干点别的,自然不会有快乐了。 从严格意义上讲:哲学并不是一门知识。尽管我们很容易就能指出若干“哲学知识”,如哲学家们所说的那些东西,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等。但从根本上说,哲学是无法被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的。它既无法提供普遍而适用的规律和定理,也无法像其他知识那样严格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由此,哲学好像也无法进行定义和界定。有一个哲学家曾经自嘲地说:谁要想让哲学家出丑,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问他“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哲学家,估计就有一千个关于哲学的定义。 哲学也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善于反思生活的人,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翻开哲学史,那些最顶级的哲学家,并不是醉心于体系建构,也不是迷恋于概念思辨,而是在娓娓道来地说笑话,讲故事,写寓言。《论语》不过是一部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集,平实而亲切;《庄子》不过是一部由寓言写成的散文诗,洒脱而浪漫;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他的哲学不过是像牛虻一样在雅典大街上与青年辩论;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不过是做了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游戏而已…… 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进,它向你敞开。这就是哲学,一门唯有通过平常心和生命体悟方能进入的学问。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