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尼科娃的新小说无论在尖锐程度还是结构比例上都具有现代性,就像人们常说的,现代“透”了。其主题、情节的构思、对世界的认知,莫不如此。在《2017》中搏动着紧迫的神经,它与你每天看到的电视新闻、与你关于飞快流逝的生活的深思都会产生共振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17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奥尔嘉·斯拉夫尼科娃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斯拉夫尼科娃的新小说无论在尖锐程度还是结构比例上都具有现代性,就像人们常说的,现代“透”了。其主题、情节的构思、对世界的认知,莫不如此。在《2017》中搏动着紧迫的神经,它与你每天看到的电视新闻、与你关于飞快流逝的生活的深思都会产生共振作用。 内容推荐 在俄罗斯活跃着一批“盗采宝石者”。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大学教授、航天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每年夏初他们悄悄前往极北地区的深山中探险找宝石。历史学教授安菲洛果夫又要出发了。他能有幸发现巨大的宝藏吗? 克雷洛夫前往火车站给教授送行,与一位同样前来给教授送行的清纯而又神秘的女子相遇,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他俩相互不知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每次幽会结束之后才随机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终于有一天,他们在快要见面时,不幸被为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举行的化装游行的人群冲散了。他们还能找到对方吗?…… 《2017》借助于跌宕起伏的侦探小说式的情节、离奇动人的爱情故事,以比喻超多、意象极为饱和的语言,对社会、历史、环境、人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考量,堪称代表俄罗斯当代文学水平的佳作。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试读章节 克雷洛夫被指派七点半到达火车站。不知怎么他睡过了头,现在正急匆匆地一路小跑着往那边赶,脚下是形状歪歪扭扭的水洼,就像是跳玛蒂斯舞的舞者把“左”和“右”搞混之后展开的姿态。他双手捧着纸包,摆动着,一件驼毛高领衫结结实实地塞在里面,包毛衣的印有卫星图案的广告画已经退色,因此被紧紧压在里面的驼绒透过包装纸向外显出淡淡的黑色。必须把高领衫交给安菲洛果夫教授,他原来的那件已经被虫完全蛀坏了:在北方,在那个隐秘的小峡谷里,即勘探队最快也要用三周时间才能赶到的那个峡谷里,一只汽油桶现在正立在朝阳的、白天可以晒得暖烘烘的、油乎乎的地上,它是冬天用雪地运输车送过去的,这会儿油桶被晒热的那一面,有一只蝴蝶无精打采地停在上面;那里的春天尚未充分展示自己的力量——云杉像喝醉酒一样东倒西歪的,在它们的下方,仿佛在一道道宽大的黑色披肩的下面,那像细针一样在石头上撒了薄薄一层的雪正闪着白光。此刻在这里,克雷洛夫正飞奔着穿过站前小公园,皮鞋上粘满了凋谢后掉落的稠李,它们像稀粥似的粘满了鞋面。他往灰色塔楼上方方正正的钟面瞥了一眼,那指针就像是盲人的拐棍,刚刚碰到罗马数字Ⅳ,还没有落到中间。克雷洛夫心里估摸着:来得及呢,甚至还能提前点到达那儿。 火车站前到处都是拖拽着沉重行李的人们,克雷洛夫在这样的人群里显得过于轻便,他几乎是踮着脚,小步疾行地绕过一堆漆皮面行李箱,忽然他的注意力被一名衣着单薄的女子吸引过去:她根本就是两手空空,修长的双臂晃荡着,仿佛要在冷飕飕的空气里努力散发自己的一点体温。陌生女子透过她穿的纱衣裙显得光彩照人,宛如对着阳光的蚕茧,又像是落在灰蒙蒙的玻璃上的影子。她的身体具有影子的那种奇怪的、可以拉伸的完美特性,肩膀上卧有圆圆的反射光点,是一种透明的玫瑰红,有如指甲油的色泽。在克雷洛夫和陌生女郎之间很多行人聚拢来,来回奔走着,他们完全被自己的大堆行李吞没了,没人能看清周围的情况,除了被阳光晒得退了一半颜色的即时信息公告牌。那上面一行一行不爱动弹的字牌时不时发出劈啪的响声,直到跳出已经到站的列车名称和班次(在此之前那些字句好像由错误构成,最后一个错误保留了有一秒钟时间)。陌生女郎也像旁人一样看不到周围的情况,仿佛在分享着众人的“盲动”,她五指扎煞着扶住脸上的方形眼镜,一边向一位克雷洛夫看不清的交谈者快速地说着什么,那人正试着把皱巴巴的旅行包在自己的运动鞋鞋面上放稳妥一些。过了三分钟克雷洛夫才猛然意识到,那位和陌生女郎交谈的人正是安菲洛果夫·瓦西里·彼得洛维奇——完全没有经过伪装的他本人,现在刚刚蓄起烟草色的硬胡须,过不了两个月,这胡须就会和他平时留的粗硬大胡子连成一体,下颌的两侧都会变得毛茸茸的,粗大的喉结上也会覆盖上黑色的鬈毛。瓦西里·彼得洛维奇这时也发现了克雷洛夫,并向后者做了个半是命令半是邀请的手势,挥手之间防护夹克袖子里的手表明显露了出来,一道反光闪了一下。 P1-2 序言 这部长篇小说取名“2017”,似乎在暗中向奥威尔的《1984》“点头致意”(虽然只是轻轻地)。20世纪用反乌托邦作品把俄罗斯的读者们喂得过饱(如沃依诺维奇的《莫斯科2042》、扎米亚京的《我们》等等)。这些小说如同辛辣而充满异域风味的食物让他们感到腻味了,况且其中主要的味道还是“走私”进来的。如有些俄罗斯评论家所说,在今天,当人们对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都能适应的时候,反乌托邦这样的流派就失去了吸引力。然而,当今的世界,金融危机、生态灾难时有发生,影响巨大,所以想要一窥人类可怕之未来的人并未减少,奥尔嘉-斯拉夫尼科娃的《2017》难道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取得了较大成功? 小说作者本人拒绝将自己的作品称为“反乌托邦小说”,这是诚实的。但是书名还是有可能给读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迷惑,既然在封面上用数字赫然标出了不是很快就会到来的那一年作为书名,好像这就应该是反乌托邦小说。事实上它基本是一部“爱情小说”。书中所说的为纪念一百年前那场伟大的革命而举行的化装游行(最后演变成“化装革命”),只是这情节剧式的、爱情的、侦探的、幻想的小说为帮助情节发展设置的一个背景。著名评论家涅姆泽尔说,“所有、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认为它(指《2017》)是属于自己阅读范围内的书:只读热卖作品的读者,他们很像那些书里的人物;成熟的职员、经理;反形而上幻想小说的鉴赏者;作为后现代主义者的品评者,他们是青年人,对街垒(和/或社会公正)存有幻想;十分想读‘关于生活和人们’的‘标准’故事的读者,以及挂在星象和因特网之间的人们;习惯读翻译作品的人和已经完全不适应阅读了的人。很难相信有人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然而我坚信一点:在我们国内的作家中最像有这样能耐的作者就是斯拉夫尼科娃。”确实,斯拉夫尼科娃具有斗士的热血,有对那些生活被翻了个底朝天的人们的真切的同情,有超凡的心理观察经验,有特别会讲新颖故事的说书人的热情,有对精巧构思的热爱,有能带来深思的对生活风尚的兴趣,有准确记录时代特征及预兆并将它们绘制成象征性图景的能力,有对纳博科夫文笔的偏好和被倾听的渴望,有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孜孜追求。所有这一切在《2017》中都存在着。斯拉夫尼科娃在一次访谈中宣称,她之所以这样写作,是“想把被大批垃圾作品占领的地盘夺回来并还给散文体文学,因为这自古就是麦尔维尔和莎士比亚的领地。”这当然是她作为作者的权利,也许确实是文学的呼唤和要求,但是在创作中施行这种花样繁多的“嫁接”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还有待长远的考察。 “情节设计”是斯拉夫尼科娃为夺取阵地而实施的战术组合中的首选利器。虽然她在接受尤莉娅·拉哈耶娃的采访时坚定地声称,自己在写作时从不考虑市场的因素,要想赚钱,何必要走文学这条绕远的窄路!她认为作家写作时,是在和宇宙对话,作品出来后,感兴趣的读者拿来阅读,那是读者在与宇宙对话,所以她写作就从不考虑读者和市场。她倚重的“情节”已然不是现实主义作品中的那种情节,更不会和通俗小说的情节同日而语,或许是对经历了短短十年井喷期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的强行嫁接与矫正,又或许是表达高远、深远思想的调制解调器,或者干脆就是为了从通俗文学、垃圾作品那儿抢回神圣土地而“首选的利器”吧。 瞧瞧《2017》的情节!作为一名中国的译者,我是最不愿简单复述内容提要的人,但是对这本书我很乐意复述,只要跟人谈起《2017》,我就会津津乐道其情节,乐此不疲。 在俄罗斯活跃着一批“盗采宝石者”。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大学教授、航天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每年夏初他们悄悄前往极北地区的深山中探险找宝石。历史学教授安菲洛果夫又要出发了。他能有幸发现巨大的宝藏吗? 学徒克雷洛夫前往火车站给教授送行,与一位同样前来给教授送行的清纯而又神秘的女子相遇(克雷洛夫不知道她与教授是什么关系),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他俩相互不知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每次幽会结束之后才随机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只定一次。如果某一天其中一个生病不能起床,或是遇到其他特殊情况不能赴约,那他们就很可能永远不能相见了。终于有一天,在快要见面时,两人不幸被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化装游行队伍冲散了。他们还能找到对方吗?…… 斯拉夫尼科娃在2010年12月最新推出的长篇《轻飘飘的脑袋》,其情节同样也是设计精巧,颇能吸引人的眼球: 马克西姆·叶尔马科夫是一家经营巧克力的大公司的成功的经理,他收入丰厚,有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可是有一天“因果关系部”的一帮奇怪的官员们找上门来,交给他一把手枪,说为了拯救上百万人的生命,请他对着自己的脑袋开枪自杀。 然而自杀完全不在主人公的计划之内,而事件却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了,全城的人上街游行,他在办公室门口被人扔西红柿,因特网上也出现了以他为追杀目标的游戏…… 这是怎么回事呢?主人公的命运又将如何? 斯拉夫尼科娃每推出一部长篇小说都能成为一起文学事件,不能不说设计精巧的情节起了不小的作用。她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第三部长篇《永生者》因为情节问题引起了很大的国际争端,她被指控剽窃了一部德国电影的主要情节。事实上,《永生者》的创作完成时间在前,德国电影杀青时间在后。最终证明是德国人借用了她的情节。 然而斯拉夫尼科娃并未迷失于情节的迷宫中,她知道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欲夺取被流行的垃圾文学强占的领地,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才华是根本的保障,这是最主要的“利器”。斯拉夫尼科娃知道,作家——这首先是风格。《2017》华丽而精致的风格已经使它跻身于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同一等级的位置。俄罗斯的评论家们在读《2017》时感触最深的是,热力逼人的比喻让他们目不暇接,让他们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我作为它的一名中文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最大的苦恼是中文比喻词不够用。本来以为“像”、“好像”、“似乎”、“仿佛”、“般”、“似的”、“恰似”、“如”、“如同”等等的储备已经充足,变换着使用不会造成重复,但是在实际翻译中,还不得不搬出“宛如”、“宛若”、“仿若”等比喻词来,否则会让读者觉得比喻词重复率过高。《2017》是比喻大爆炸的结果,斯拉夫尼科娃仿佛有意避开简单的句子,努力使每一段落、每一句子都向读者传达一整套综合的感觉——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嗅觉的…… 她的语言引起了俄语布克奖评委们的一致惊叹:“她没有一句话是简单的——到处都充满了形象、明喻、隐喻。” 这里从书中撷取最简单的几个比喻,让您先睹为快: 五点半钟的时候,当街道仍显得深邃之时,太阳的一条光带扫过屋顶,就像玻璃杯口的一道金圈似的…… 经济中心大厦那里的两盏杯形灯发出模糊的光,而他们头顶上的月亮则发出电梯上刚被揿过的按钮那样的光。 出租车立刻从停着的地方猛地冲了出去,迎面冲开哗哗的雨水,那水量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好像一大群巨大的昆虫刚才粘在挡风玻璃上似的。 这手里的玻璃块那刀锋一样的断口上,给抹得黏乎乎的,有一根粗粗的手指颤抖得像是在嗡嗡叫,从上面流出了,如同从微闭的眼睛里,流出了油腻腻的红色的眼泪。 一位资深评论家说,他基本上可以知道这些精妙的语言发源于何处——来自上世纪初在欧美进行的文艺试验,来自“意识流”文学。然而,如果说乔伊斯、贝克特、普鲁斯特、福克纳是在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情况下创作出长篇小说,以美学一哲学的尝试来表达某种接近于“纯”艺术的东西、抽象的东西,那么《2017》表达的则是极为生活化的、社会性的,甚至是尖锐的、迫切的东西。 可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斯拉夫尼科娃在她的战役中使用的关键武器。在某种程度上,斯拉夫尼科娃是在尝试写一部《奥勃洛莫夫》式的俄罗斯长篇巨制,只不过语言是西方现代派的。一方面,可以看出作品中“爱情一侦探”情节的精巧设计;另一方面,作者又试图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作一个总体的、社会哲学的分析: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这一切将因为什么原因结束以及这样结束? 难怪涅姆泽尔在2006年俄语布克奖得主公布前这样议论:“斯拉夫尼科娃想把此书打造成既是‘探讨大问题’又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想让它既精美优雅又跌宕起伏,既有紧迫的现实感又有形而上的超然,总之一句话,打造成令世人崇拜的作品——这项任务她完成了。以客观公正、冷静理智、行动一致著称的评选委员会如果挑选了其他作品,那可真是奇了怪了!” 2006年布克奖评委会主席亚历山大·卡巴科夫在发言时说,“这是真正的长篇小说,也就是说并非生活的片段(那是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可能讲述的内容),而是整个的生活。” 在12月的那个颁奖晚会上,斯拉夫尼科娃其实一下子拿走两项奖,其中一个是俄语布克奖的子奖“大学生布克奖”。这样的重合在布克奖的历史上是绝对罕见的。 最后介绍一下作家本人吧。 奥尔嘉·斯拉夫尼科娃,1957年10月23日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叫叶卡捷琳堡)的一个军工工程师的家庭。她在儿童时代表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出众的能力,屡次在地方级、共和国级的奥数竞赛中折桂。似乎,她走向服务科学的道路已经自然铺成,但是她受到了学校俄语语文女教师的巨大影响,后者组织的文学语言兴趣小组完全摆脱了课本和课堂的束缚,学生们得以在自由的精神空间中徜徉。1976年她考入了乌拉尔国立大学新闻系,1981年毕业。之后有一段时间从事图书出版方面的工作,还在文学期刊《乌拉尔》工作过,因为有大堆的空闲时间,便开始了文学创作。 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有六部长篇小说问世,其中《放大到狗那么大的蜻蜓》进入1997年俄语布克奖短名单,《2017》获2006年俄语布克奖,并获国家文学奖“巨著奖”提名。此前她还获得过巴若夫文学奖以及《乌拉尔》、《各民族友谊》、《新世界》、《十月》等俄罗斯很有影响的几大文学期刊评选出的年度文学奖。2001年起在莫斯科主持青年文学常设奖、项“处女作”奖的评选工作,致力于在年轻人中发现优秀的苗子。她认为俄罗斯在世界上最引以为自豪的两大资源是石油和文学。石油总有一天会枯竭,而文学,如果能投以热情和关心,那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她迁居莫斯科,目的就是发现和培养青年文学人才。她在一次访谈中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创作人才的“提炼”是世界上最废料、最费神的工程,即使对个人来讲,往往投入毕生的精力都一事无成,损失惨重。对于尚未雕琢成器的天才们,应该保障他们稳定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头脑构造真的与普通人不一样,在别人看来简单不过的事情,在他们做来却复杂得多,他们挣得的每一块面包都比其他人苦很多,很多。 书评(媒体评论) 斯拉夫尼科娃想把此书打造成既“探讨大问题”又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想让它既精美优雅又跌宕起伏,既有紧迫的现实感又有形而上的超然,总之一句话,打造成令世人崇拜的作品——这项任务她完成了。以客观公正、冷静理智、行动一致著称的评选委员会如果挑选了其他作品,那可真是奇怪了。 ——涅姆泽尔,俄语布克奖官方网站 在读过(《2017》中)这些宝珠一样的写景片段后,批评家们都在议论,从此俄罗斯文学中再也没有风景可谈了。那么请问,那时候他们认为什么样的东西算是风景呢? ——《涅瓦》 这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作品,还具有侦探小说的情节、动人离奇的爱情故事、哲学式的深刻思考。 ——《Timeout·莫斯科》 斯拉夫尼科娃的新小说无论在尖锐程度还是结构比例上都具有现代性,就像人们常说的,现代“透”了。其主题、情节的构思、对世界的认知,莫不如此。作品中搏动着紧迫的神经,它与你每天看到的电视新闻、与你关于飞快流逝的生活的深思都会产生共振作用。 ——《新世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