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相遇而已(我要的是那一瞬间而不是永恒)(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姚谦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十年来,姚谦以其身份的特殊性,游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间,穿行于过去和当下的罅隙中,以敏感而灵动的笔锋,写着世事的沉浮、人情的可贵、人与人相逢时所产生的霎那光亮。他写与三毛的相见和离别,令“世事无常”不再只是一句成语;他眼里的赵薇,则具有着丰富的层次,像一个接近诗人的哲学家 ;随着他的描述,我们似乎看到蔡国强花火灿烂背后,如同一条耐人寻味的河般的智慧与沉静;他笔下的刘小东,则用自己的眼睛和感情作诗,描绘着关于当下的乡愁。他讲起与自己同为收藏爱好者的张信哲,只要工作后放他去当地卖旧玩意的街坊,就如同大男孩般喜滋滋地不要人操心;他写流露着“一切都比想象要好”坚定眼神的张艾嘉,卸下演员和歌手的身分,也有了完全不同的形象。《相遇而已(我要的是那一瞬间而不是永恒)(精)》中姚谦以51个小故事,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杰出的一群人画下一幅幅速写,引领读者细细品嚼生命的深沉与甘甜。

内容推荐

姚谦编著的《相遇而已(我要的是那一瞬间而不是永恒)(精)》记录的都是作者过往心中的一道道风景。《相遇而已(我要的是那一瞬间而不是永恒)(精)》讲述了:十年来,姚谦以其身份的特殊性,游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间,穿行于过去和当下的罅隙中,以敏感而灵动的笔锋,写着世事的沉浮、人情的可贵、人与人相逢时所产生的霎那光亮。

赵薇思绪丰富而飘忽,像个诗人般的哲学家;张信哲恋慕旧物芳华,是个收藏家;袁泉沉静的外表下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刘小东作画挥汗如雨,把我画成了一个清瘦的少年;与妹妹跃过大半生的青春与中年后的手足相依;那个没有被我签约的歌手,十几年后因为一首新歌再相遇,她却到了生命的边缘;与三毛谈笑宴宴,共话合作,转眼就阴阳两隔……

姚谦说,没有与他们的相遇,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目录

第一章 美好的姿态

 说时依旧

 我妹妹

 映满烟火的河

 诗人的手

 她都是认真说的

 我眼里的她

 恋物者二三事

 祖母的碎花衫

 他的眼神

 猫的双眼

 让音乐继续蔓延

 拥抱艺术的马力欧

 机场的遇见

第二章 人生的勇气

 从台北到北京

 张艾嘉的果实

 一首歌

 脚趾上的星光

 微笑的星光

 美丽的相遇

 一个爱的故事

 梦的编织者

 梦想照进现实

 奶茶的《生日快乐》

 随他去吧

 爱的勇气

 一堂关于人生的课

 没有答案的旅程

 生日快乐

第三章 内心的原乡

 琼瑶与我

 低沉的回音

 以自然为师的艺术家

 搬家杂思

 菜市场的旅行

 意外之旅

 红袜子绿帽子

 我的收藏说

 遇见

 缘分电影

 月到天心处

 —《一首摇滚上月球》看后感

 天真的信仰者

 真实与虚拟

第四章 交汇的时光

 阴天与晴天

 关于距离,以及《脚趾上的星光》

 小资遗址

 说着时间故事的人

 安心的朋友

 《爸妈不在家》观后

 阿比鹿的聆听

 温暖的心机

 音乐大道上的顽童

 哲学人的眼睛

 已完成的郭淳

 我的巴黎画派

后记:书名记

试读章节

让我先从跟一个朋友的故事开始说起,2006年我在香港的拍卖会上认识了一位年龄与我相仿的上海朋友,因为两人都喜欢艺术,所以也聊得比较投机。他是一位儒雅深沉、阅历丰富的人,在大学后曾有过一段时间在欧洲及非洲工作过。虽然他从事贸易工作,却有着接近文人的气息,他告诉我当年离开中国到非洲工作时,身上只带着两件东西:三毛的书和孟庭苇的卡带。

大部分60年代出生的人,在青春期的某一个阶段都应该读过三毛的书,也有许多人因此在心理上重新定义了流浪以及天涯的意义。它有一种初次揭开世界薄纱的惊叹号之感,同时也让不经世事的灵魂,发现自己的渺小与强大。

我也曾沉浸于三毛的文章,尤其是描述她与荷西在非洲的那一段日子里的故事。也许因为她生机勃勃的文字,我总沉溺在她故事里的美好精神情节,而忽略她真实生活里的艰辛环境。然而感人文章永远是精神上最好的食粮,三毛那时期的文字陪伴着我度过枯燥、叛逆和抑郁的青少年阶段。只是没想到十年过后我们居然能够有机会认识,而且面对面坐着聊天,计划着一起工作。

因为工作上的机缘,我在新加坡听到了朋友梁文福的作品《说时依旧》甚为感动,后来知道那是三毛的词,于是激发了我主动认识她的勇气。至今,《说时依旧》这首歌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流行音乐作品,我找到三毛,说服她把这首歌交给我重新制作,在台湾推出,并邀请了林慧萍重新演唱这首歌,这个举动引起了三毛乐观其成的响应,因此我们变成朋友。

记得那一年春天,三毛、林慧萍、制作人杨明煌和我在三毛位于南京东路家的客厅,聊了一下午一起合作的计划,不久之后三毛将再去内蒙,而我和杨明煌也将飞去加州录音,我们约好了两个月后展开林慧萍的新专辑工作。那次会晤愉快得像一次老朋友的下午茶聚会,每个人对于再下来的合作充满了欢喜。

我还记得我问过三毛为什么常去内蒙,也记得她笑着用带着童音的声音,轻轻对我说着看过我歌词后的感想。那个美好下午的空气和告别时的画面,我都还记得,我们都认为转身之后很快就要见面了。隔了二十年再想起,有着说时依旧的激动情绪。

两个月后我们也没有再见到面,后来我与林慧萍去金山墓园探望过她,当时年轻的我心中充满了困惑。专辑里原本该三毛写的那首歌,改成我另写的一首《说好见面》,我只能不解地在歌词里说着,那天下午三毛笑着告诉我的,她计划为林慧萍写的那件作品里,她想说的故事。两年后杨明煌也在一场意外车祸中离开了,我也开始比较明白人生的故事永远都跟你计划的不太一样。

我常想起那位上海朋友,他告诉我他在非洲异乡的夜晚,一个人在偏远小旅馆阅读三毛的书的情景。

我妹妹  每个月大多数的日子里,心中总是计划着,在《皇冠》杂志的专栏里描述哪个人。在我从事那么久的创作工作里,总是说事多、谈人少。纵然事与情的根源总来自于人,但是一旦谈论起身边的人,我骨子里隐藏极深的害羞本质,以及感情用事的本性,都会不小心地泄露出来,坏了形象。当初受邀写专栏时,一方面在其他媒体上该写的、擅长写的方面都已在进行中;另一方面《皇冠》是我成长中,从童年转向少年的第一份成年人读物,直到大学都没间断过,心中自有一份较特殊的情感,于是果断地接受了总编辑提出的以身边人为主轴的命题。

从书写之初的艰难,到渐渐找到自己的方法,我躲开了记者人物采访书写的客观全面,纯粹地主观与感情用事,写着写着也写了不少周边的朋友。偶尔回头一看,才知道生活里那些

思考的变化、感受的延伸都与朋友有关。而对于自己害羞的本质与感情用事的天分,也在抒发中有了较正面的接受,不再当它是缺点。

专栏写了快两年,写的都是朋友,且大都是因为工作而结识的人,从未写过家人。我发现,我是刻意的。因为我隐约感知到,描写家人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揭穿自己,那个好不容易收藏起来的我。但是年已半百的我,是该面向自己了。

我妹妹,一个除了母亲以外,我认识最久的女人。她小我三岁,从小总觉得是甩不掉的伴,没有什么不能跟她说,因为她是我童年唯一的同伴。童年家中管教甚严,很少有在外交友结伴的机会,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她是我唯一的同伴。但跟她说了我也有些担心,因为只要惹她不高兴,所有秘密必然成了她告状的材料。然而童年的我仍然不知悔改,还是把她当作倾诉对象。个性好强的她就算没听懂,也总会做出知我甚深的精明表情,表示掌握状况,尔虞我诈得厉害,令我又恨又怕。这样的关系一直到我初中课业沉重,少有时间相处才有了变化,加上青春期使我变成一个较孤僻的人,两人交流也渐渐少了,那时候的她,转变得较小时候外向开朗,总是忙碌着与各方好友们的来往活动,我则躲在自己的书本与音乐里,房门总是掩上。

后来我出外读书、到台北工作,忽忽十年就过去了,我们各自在自己的青春里,交集更是少了。她在老家是一位颇受欢迎的钢琴老师,偶尔数月回南部老家,我们都像许久未见的朋

友般聊个不停。唯一不会多说的就是爱情进展,也许是性别差异,也许是我们在意识到爱情时,已经分开各自面对成习,那是我们人生里唯一没有交集的部分。

直到一日家庭聚餐,父亲震怒地告诉她:“你不知道世界上,寡妇最大的制造者是警察吗?”

我才知道那位多年前开始,常站在巷口转角处与妺妺见面的高瘦男子是干警察的,搞不清楚状况的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忙她,只见她默默流泪不止地吃完那一餐。

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父亲接受了这婚事,在台北工作的我,一直在状况外。只记得婚礼前妺妹出门拜别时,换成我泪流满面,直到教堂的婚礼时我还抽啜不断,妹妹倒笑容如花。

婚后妺妹一直住在娘家隔壁,妹婿至今仍对爸妈殷勤孝顺。妺妹生第一胎女儿时十分辛苦,安胎许久,这对我来说极为震撼,当时心中十分担心。她生产后,我急忙南下探望,看着新到来的生命,既喜悦又迷惘。后来才知道,从未为人父母的我,到了三十多岁,因为妹妹的生产,下一辈的来临,才意识到青春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随后的二十年,我们仍然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忙碌、忧愁或欢喜,逢年过节的相聚,也都在长辈孩子为先的考虑下,匆匆度过。虽然交谈的机会依然不多,但是聊的话题也从日常琐事,慢慢转移到晚年生活的计划,偶尔妹妹会说些还未与她先生讨论的心事,我也变成了一个严肃的守密者,只聆听不多论,当个支持者。这让我有种恍如隔世的熟悉,童年时,那没有选择、自然成形的相守之情。

对照起此刻的爸妈,老年后他们有许多的慰藉,是来自同时年老的手足。我忽然深刻地知道,所谓老来伴,从传统的定义上是相守一生的配偶,但是在心灵之上,手足之情却是悠长生命的起初,然后跃过大半生的青春与中年,又在最后互相支持的陪伴者——

我妺妹。

后记

住了北京很久才准确地理解“折腾”的意思。以前以为“折腾”接近于“折磨”,指一件事情来来回回地调整着,而造成的精神上的耗损。现在明白了“折腾”两字背后更丰富的意思了,包括了较多的理解与接受,少了一些被动感与愤怒意。

之所以想起“折腾”这两个字可能跟最近书的出版有关系吧。去年夏天在大陆出版了《品味》,反响超出我的想象,让我有点惭愧与不知所措。这些时日把过往文字整理是源于一个个人小计划,因为同时月月北京、台北两地居住也十年了,在两地曾书写的不同属性的专栏文字也到了该梳理的时候了。于是分类把“事物”方面的内容放于《品味》为主轴,关于“人物”叙述则另结一集。本计划两书相隔一年为准,大陆依计划执行,台湾则因为这两本书的出版分属不同出版社,碰巧两方选择的时间又相近,结果同在今年农历新年前后出版了。因为出版时的出版编辑相异,《品味》在台湾中时出版的书名调回近原始想法的《一个人的品味》,其中自有典故:当时《品味》在大陆出版时,关于书名与编辑老师有过较长的讨论。我认为《品味》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本工具书,其书中我所论及的都是个人对事物、生活上的选择,应该属于“私”品味,而编辑老师还是认为《品味》两个字较为明确、有力量。经过了一番协商,仍定名为《品味》,不过也把“私”隐藏在书本的美术编辑上,并节录了我文章中的一小段解释——私品味的意义,两全其美。

关于人物结集“人物”一书,台湾由皇冠出版社定名为《美丽的相遇》。此名取自书中一篇文章的名字,当时定名我也拿不定主意,编辑提议了许多名字我始终定不下来,最后还是交由编辑柚均女士作下决定。毕竟她看的是整个局面、编排、美术设计,以及营销,会比我客观。大陆版的计划定在四个月后发行,依然由我最熟悉的伙伴——广西师大理想国原班人马一起完成。理想国的团队是一群个性分明,品味极高让我欣赏万分的伙伴。进入编辑的后期,除了里面的编排以及文章的调整以外,主编老师需要我依近况再多增加一些文字,并且从我笔记本里的相簿中淘出一些不曾曝光的照片来,希望这本新书有更丰富的内容。在定书名时我们更是有许多的来回讨论。我一直相信主编的客观性与深入性,绝对比我当事者能更清晰地看到全面,当她提起《美丽的相遇》是否能改成《世间的相遇》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可以,听她的。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正在劳动搬家吧,这段时间正逢我十年一度的大迁移,维持近十天的行动周期。面对身边的衣物、家具、艺术品、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