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却顾所来径(大学与山水之间)
分类
作者 周祖翼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却顾所来径(大学与山水之间)》是一本记叙作者周祖翼在同济大学工作经历的文集。本文集收录的是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的一些演讲稿、公开发表的文章、旅途观感、对师友的怀念以及整理文集期间凭记忆记录的一些历史往事。一些曾在有关报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基本保留原状,以便能客观反映写作时的心境。虽然文集将这些内容和形式迥异的文章和照片整理成大学、人事、海洋、旅途4个内容相对集中的板块。

内容推荐

《却顾所来径(大学与山水之间)》收录了作者周祖翼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的一些演讲报告、工作札记、旅途随笔和专业研究方面的科普性文章,从大学理念、人事管理、学术研究、旅途见闻等方面,对作者在同济大学近20年来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阐顾和梳理。《却顾所来径(大学与山水之间)》通过作者对古今中外大学的观察比较,提供了对大学理念和大学工作实践的体验和独特思考,记叙了作为一位大学管理者和学者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间行走的历程。

目录

自序

大学

 同舟共济继往开来

 人文、创新、法治——现代和谐大的内涵与构建

 耶鲁感想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之浅见

 筹办“中法科技合作展”的回忆

 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仰望星空止于至善

 校庆随笔

人事

 大学的灵魂

 科学选用院系领导

 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就“公开招聘”答记者问

 人事工作的回顾与感想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花化春泥理所然

 地质诗人朱夏

 贺刘光鼎先生80寿辰

 In Memory of Lujiang(忆律江)

海洋

 “海洋”精神

 固本·内聚·外拓

 建院方案

 学院起航

 离任感言

 第九届国际古海洋学大会(ICP)招待会上的致辞

 放眼全球关注海洋

 SPC会议介绍(之一)

 SPC会议介绍(之二)

 钻石之谜

 柠檬,还是柠檬水?

 英国高等地质教育及其启示

旅途

 牛津印象

 弘扬井冈山精神

 时代呼唤信念

 在英国野营

 大学城里的酒吧

 河内地质与矿业大学

 莱斯大学:校长与校园

 德州农工大学:盖茨与布什

 ETH见闻

附录

 参加的学术组织及兼职

 著/译作

 学术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

 指导的研究生及其学位论文

后记

试读章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和谐校园建设应当把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具体说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建设“人文”校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尊重人作为办学前提,依靠人作为办学保证,提高人作为办学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致力于营造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以人为本,还要求大学的发展应与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谐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谐统一。

竺可桢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曾言: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化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养出博学敦行的学者。据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曾在演讲中称学校的教授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职工,一位教授反驳他说:“我们这些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中,对研究型大学的衡量标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因为优秀的教师才能吸引来出色的学生和大量的资源。和谐大学必须明确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创造出教师敬业需要的凝聚力、教师乐业需要的亲和力以及教师创业需要的竞争力,使教师能够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团队的目标和利益与个人的目标和利益结合起来,大学也将因此而进发出勃勃生机。

为此,大学要始终将人才工作放在第一位,完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既鼓励广大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又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就涉及大量的机制、制度建设,如:要完善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机制,建立基础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教学科研资源分配等工作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强调竞争条件的科学性和竞争过程的透明度,为广大教职工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机会;要正确处理好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三支队伍之间的关系,建立职责明确、权责统一、责权利协调的岗位工作责任制度,使全校教职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要从教职工的长远发展出发,支持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业务培训,为教师提供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教职员工的心理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增强教职员工对大学的认同感。此外,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人际关系氛围和学术氛围,保证教师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由学习、思考、创造。只有这样,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谐大学才能得以高效发展。

如果说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学生就是教育的主体,是大学之所以是教育机构而不是纯粹科研机构的主要理由。大学教育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舒展的人,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的:“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正如我国学者夏中义所认为的那样,大学之所以让无数青年学子心向往之,是因为“大学比其他世俗机构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它是呵护青年的至情至性的摇篮,亦是诱导青年反省体认人格奥秘的智慧谷,更是砥砺青年独立践行精神成年礼的祭坛”。因此,在建设和谐大学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当代青年大学生,不仅是现实的力量,更是未来的力量,不仅是传承的力量,更是发展的力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国家赋予大学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大学,就是要更多地理解大学生,发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宽容他们在成长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正确引导;要更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为他们创造更大的成长舞台和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具体而言,在建设和谐大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氛围,通过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对社会和人民的有用之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检验一切学生工作质量的标准,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认真研究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大学生求知之需、生活之需、精神之需和发展之需,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P16-18

序言

这是一本记叙我在同济大学工作经历的文集。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浙东山水之中度过。这片山水奇谲万千,来自异域的佛教在此深深扎根并形成中国本土上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道教南宗也在此孕育。唐代大批诗人曾经纷至沓来,并留下“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李白《琼台》)等诗句。1980年,一心想着通过高考飞出这片山水的我被安排进了地质学的大门,从此开始了“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学术生涯。从浙江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后,我来到同济大学攻读海洋地质博士学位,并在此后一直以大陆边缘构造和盆地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我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一种跨界的游走,地域上我行走在大陆和海洋之间的交互地带(大陆边缘)、沉积盆地和造山带的耦合部位;空间上我的研究范围从微观尺度的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到大陆的开合和山脉的形成;时间跨度上则从古生代的沉积盆地到新生代山脉的隆升和河流的演化;方法上则是在传统的野外地质学研究之外,融合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新技术。我也曾将钻石以及其他宝石的研究作为自己专业研究之余的爱好。在近30年间我有幸在国内外众多大山名川以及更多的平凡山水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也逐渐感受到做地质工作所享受到的不仅仅是登山后“一览众山小”那样的一种乐趣,用理性的眼光去探索沧海桑田、山脉的形成演化、岩石矿物的成分结构所得到的乐趣也是很多的,更不用说在发现了一处特殊地质现象或解决了某个科学问题时的兴奋之情。专业领域近30年的探索,使我深深感到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使我始终保持对我们居住的地球和生命的无比敬畏,使我对行走过的山水充满依恋。

我近30年的岁月是在山水中行走,也是在大学里行走的。1989年博士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大学普通教师,20世纪90年代先后有过的两次在国外访学的经历也是在高校中度过:一次在爱尔兰海东岸的威尔士小城阿伯里斯特威斯(Aberystwyth),一次在阿尔卑斯山麓的苏黎世,两座美丽的城市皆是依山傍水。我在大学经历的是教师工作和管理工作“双肩挑”,两方面的发展均印证了孟子的“盈科而后进”这句古训。我的教师生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得益于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我虽然在不到30岁的时候成为一名教授,但在此前仍担任过讲师、副教授这样的专业技术职务。在管理方面,我在27岁时开始担任系副主任,此后逐级担任了校内各种管理职务,先后担任了系总支书记、院党委书记、系主任、院长、校党委副书记(2007年后为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等校内党政各级职务。我的大学管理工作内容跨越党务和行政管理两个不同的领域,包括组织、统战、老干部、人事(包括师资、劳资)、出入境、博士后、出版等方面,也涉及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如外事、百年校庆筹办和举办等。

学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学术要求民主,学术职务可以有高低之分,但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术没有止境,生有涯而学无涯。学术需要积累,在吸收前人的成果上创新,同时有责任培养新人,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启发并保护学生的创新思想,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汲取灵感。学术也是一种管理,一些合同制的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需要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组织队伍,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并协调成员之间整体推进。学术组织和学术共同体的活动,则需要有人热情组织,无私奉献。大学里的院系是学术机构,学者可以而且也有责任担任院系的管理工作。大学的管理在理念和方法上可以借鉴学术机构的一些做法,但面对当代大学复杂的机构和繁杂的群体,面对当代大学与社会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大学的管理势必有超出学术机构管理以外的规律和特点,大学的管理需要尊重学术、精于管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愿意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职业管理者。

离开同济两年多的日子里,每每忆起那种在学术研究和大学管理事务之间行走的经历,我的内心充满依恋,依恋多年来伴我成长的壮丽山水,依恋行走在山水之间的自在,但同时我的内心更多的是一种遗憾。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倘心有旁骛,便不能专心致志。虽然我曾付出加倍的努力,但这样一种行走方式对两方面的工作均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它们均不能做得完美。人是不能脱离他所在的社会和时代的,像我所经历的这样一种“双肩挑”的行走是当今中国高校一种普遍现象,我只能呼唤大学领导、专家学者各安其所、各尽其职的时代早日到来。

本文集收录的是我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的一些演讲稿、公开发表的文章、旅途观感、对师友的怀念以及整理文集期间凭记忆记录的一些历史往事。一些曾在有关报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基本保留原状,以便能客观反映写作时的心境。虽然文集将这些内容和形式迥异的文章和照片整理成大学、人事、海洋、旅途4个内容相对集中的板块,应该指出,这种分割是人为的,各板块之间在内容上不存在逻辑关系,而且在各板块中均穿插着管理和专业学术研究的内容,如在“旅途”中也介绍了境外大学的一些情况;在“海洋”这一部分,既谈学院管理,又谈专业研究的一些问题,而对专业研究的介绍中收录的是个人认为对管理有借鉴价值的文章。如关于SPC的介绍,除了介绍会议的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外,还想介绍的是学术会议的主持是如何借鉴西方议会制度的一些规则。

为了能够相对完整地反映我所走过的大学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双肩挑”的全貌,文集最后还附录了我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培养的研究生名单,从中依稀可见我曾倾注大量心血所从事的学术活动的足迹。穿插于文字之间的近六十张照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记叙了我的大学岁月。编辑本文集是对我所经历的大学岁月一种“雪泥鸿爪”式的怀念,同时我希望能够和故交新友分享我的工作体验和感悟。本书的题名,也来自我所热爱的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虽然我与诗人在回顾以往时的心境殊有不同,但我对在同济大学成长、发展和工作的记忆是美好、充实和留恋不舍的,恰如诗人对终南山的悠悠余情。

始于2011年清明节天台山麓,

终稿于4月15日地中海边马贝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0: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