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助学长征
分类
作者 陈诚励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诚励女士和她的丈夫多年来热心支持和参与苗圃行动助学工作。这本文集,真实、客观、生动地记载了参与苗圃行动助学工作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获。这些文字,无不饱蘸着诚励女士对助学工作的坚定信念,对内地同胞的无限关爱,对同行者的深厚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诚励女士感情细膩真诚,性格乐观豁达,文笔清新自然,温婉恬静,活泼谐趣。字里行间,真情流露,激荡人心。这本文集对于增进对内地边远贫困地区的了解,提高对助学工作的认识,更好地推进助学工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相信读者朋友亦可以从中获益不少。

内容推荐

2004年10月15日,由21位内地香港两地志愿者组成的全程步行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10个省101个县,跋涉7500公里,历时305天,于2005年8月15日胜利到达陕西吴旗。该活动共筹集到善款3000万港元,将为途经的10省101个县援建101所“助学长征苗圃希望小学”。

这本文集,真实、客观、生动地记载了参与苗圃行动助学工作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获。住宿中的艰难,变成了“黑猫酒店”趣事;明明是脚板上长满了大水泡,却偏要说“别把走路当回事”。山区教师和孩子、老兵、警花、志愿者,步行团每一位可亲可敬的人,在随笔描写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和力量。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为作者的热情、执著和对公益事业的理想追求所感动。

目录

出发 穿越赣、粤、湘、桂山水间

 随笔001:是缘分,也是福分

 随笔002:别把走路当回事

 随笔003: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随笔004:贵在心富

 随笔005:吾道不孤

 随笔006:有女儿是福气

 随笔007:逆来“顺”受

 随笔008:“个体户”

 随笔009:考验

 随笔110:挑战腹泻

 随笔011:“黑猫酒店”

贵州篇 贵州山水贵州情

 随笔012:贵州真厉害

 随笔013:良心

 随笔014:我们曾是同乡——老程

 随笔015:工作在遵义的大学生

 随笔016:无限风光在险峰

 随笔017:而今迈步从头越

 随笔018:我是一个兵

 随笔019:山区教师的故事

 随笔020:琴和刚

 随笔021:罗老师

 随笔022:假女真男

云南四川篇 白驹过隙滇川行

 随笔023:警花

 随笔024:铁哥们儿探班

 随笔025:小老弟

 随笔026:邹二

 随笔027:评价历史需要实事求是

 随笔028:来自老区孩子们的祝福

 随笔029:镜头背后的他

重返贵州 一路跋涉一路歌

 随笔030:6岁的“红领巾志愿者”

 随笔031:姜文

 随笔032:他是老红军的后代

 随笔033:一个大学生的长征感怀

 随笔034:在父亲曾工作过的地方

 随笔035:散文诗之乡

 随笔036:女儿没丢爸爸的脸!

 随笔037:长征路上过春节

 随笔038:省长来了

 随笔039:中国人是很容易被感动的

 随笔040:有了儿子又如何?

 随笔041:走矗

 随笔042:“我为儿子自豪!”

 随笔043:二野老兵

 随笔044:陈老先生的故事

 随笔045:高龄步行者

 随笔046:英雄出少年

 随笔047:感动

 随笔048:陈通减肥!

 随笔049:大江的字画和老程的顺口溜

 随笔050:农村教师——谁来关心?

 随笔051:20岁的她

 随笔052:农村教师的苦与乐

 随笔053:我是记者

 随笔054:为了西藏的孤儿

 随笔055:县长的女儿

再入云南 山花烂漫过云南

 随笔056:再入云南

 随笔057:知音

 随笔058:理解与参与

 随笔059:来自云南的支持

 随笔060:沟通从心开始

 随笔061:“老爷爷,您会永远走下去吗?”

 随笔062:孩子们的心声

 随笔063:模范希望小学的叹息

 随笔064:请捐给他们有用的东西!

 随笔065:“我嫁给了德国老外”

 随笔066:“我爱他,因为他‘傻’!”

 随笔067:2005——助学长征——感动中国

挺进四川 驰骋巴山蜀水问

 随笔068:川省辣妹子

 随笔069:“少年英雄”赖宁的学校

 随笔070:精彩的报告会

 随笔071:我爱老爸

 随笔072:同一战壕的战友

 随笔073:沪定桥上

 随笔074:她来自丹巴美人谷

 随笔075:长征路上的奇人

 随笔076:他走了七年

 随笔077:“妈妈,我爱你”

 随笔078:她俩是偷偷跑出来的

 随笔079:Emma's Kitchen

 随笔080:一个藏族姑娘的命运

 随笔081:阿坝-成都-北京-美国

发生在藏区的故事

 随笔082:哭与笑

 随笔083:七斤磋和托王

 随笔084:牦牛

 随笔085:藏獒

 随笔086:雪山脚下的盼望

 随笔087:尼玛老师

 随笔088:他们的故事

 随笔089:三壶热水

 随笔090:借来的“床”

 随笔091:草原上的第一个大学生

 随笔092:搭仁机

 随笔093:圣雨

 随笔094:“猴”校长

陕甘宁之旅 拥抱大西北

 随笔095:雨中的歌声

 随笔096:12个小时的苦候

 随笔097:来自寺院的祝福

 随笔098:“我感谢我妈”

 随笔099:高考状元

 随笔100:奇迹

 随笔101:他考上了北大

 随笔102:“除了读书,我们没有其他出路!”(一)

 随笔103:“除了读书,我们没有其他出路!”(二)

 随笔104:为了别人的孩子

 随笔105:无怨无悔

 随笔106:发生在刘巧儿家乡的故事

 随笔107:一个16岁女孩的心声

我们胜利了 凯旋吴旗

结局篇:爱的长路

试读章节

挑战腹泻

湖南临武和蓝山的连场大雨令助学长征队伍惨遭“滑铁卢”。二十一个全程步行者中一直被公认为战斗力最强的五位队友,因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烧,呕吐,腹泻被迫退下火线,这是事先谁都没有想到的。那几天我一直做后卫守龙尾,眼看着队伍每天减员,心里很不是味道。想不到,才几天的工夫,我也成了需要卧床的病号。

由湖南道县进入广西灌阳的晚上,连续十七次的喷水式腹泻,差点儿没把我活活折腾死。整整一个晚上,在睡床和厕所之间疲于奔命,大剂量地吃着特效止泻丸,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哪想到凌晨仍无法突破“封锁线”。头重脚轻、浑身乏力的感觉令我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做“好人难经三泡稀”。第二天咬牙坚持走完了上午的十八公里后,就因面色铁青毫无人样,在队友们的“严厉警告”下被队医“押”回了酒店。灌阳县的三个医生在得知我病倒后立刻赶来,集体会诊的结果是:如果腹泻继续下去的话,必须马上送医院打点滴。

后来我才知道,我和其他队友患的病属于消化系统紊乱。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连续疲劳缺乏休息,导致抵抗力下降;

2.饮食结构突然改变,导致胃肠适应功能转差,出现水土不服;

3.当气候突然变冷,冷空气刺激胃肠引致肠蠕动增加或痉挛。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腹泻大战”结束后,饮食卫生成了队友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一听说生大蒜可以杀菌,人们纷纷开始吃起大蒜来。可能坚持到底的并不多,毕竟大蒜这玩意儿并非人人都能吃得精彩吃得自在,光是吃后口中残留的“蒜香”,就足以将有洁癖的人统统撵走。于是很多人转而喝醋,有的用筷子蘸,有的用勺子盛。最厉害的当属张远文,可将一小碗红醋一口气喝下去而面不改色。蒜茸葱花辣椒汁则是我和何沛雄最热衷的佐料,几乎每顿饭都能吃光两小碟。我发现广西特有的这种辣椒汁,不但可口兼杀菌,对付肠胃毛病更见功效。可惜当我们离开广西后,这种作料就再没出现过,这多少令我有点失望。

由11月中旬开始,我们进入了“火锅时代”。无论是在广西、湖南还是贵州,除了早餐外,几乎餐餐都离不开火锅。火锅的好处是汤和菜永远是热乎乎的,大大减低了冬天吃冷饭冷菜的机会。然而对不习惯火锅文化的人来说,却多少是个挑战。在进入广西的头一天,我一见到火锅材料鸭血和粉条就觉得反胃,黑乎乎地摆在那儿,我连碰一下都不敢。那时候最想吃的反倒是香港的米粉、公仔面和柠檬茶。

然而生活是会改变一个人的。当客观条件根本不允许你挑肥拣瘦的时候,你就得老老实实地学习“适应”,固执地坚守过去的饮食习惯,肯定死路一条。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渐渐地逼自己“入乡随俗”,尽量效仿当地人的吃法。几个回合下来,我发现我的肠胃已开始慢慢适应不同省份的饮食文化,尽管每到一个省,水土不服仍会困扰我几天,但毕竟比一天拉十七次好多了。

“以毒攻毒”是当年红军对付水土不服的法宝。看来今天照样用得上!

“黑猫酒店”

将乡级招待所之类的住宿地点称为“黑猫酒店”(简称“黑猫”),是后勤大队长萧燕的发明。此人说他一见到这些“酒店”服务员的表情就像看到了黑猫的脸,永远的冷漠、呆滞、麻木不仁。加上条件差,要什么没什么,叫它“黑猫酒店”理所当然、名副其实。  萧燕负责安排每晚的住宿,凡逢队伍“开拔转移”,他总会事前告诉大家当晚的住宿安排。如果从他嘴里蹦出来的是“今晚住黑猫”,队友们的表情立马“晴转多云”甚至“多云转阴”。  其实“黑猫酒店”也并不都差,黑猫与黑猫之间也是有等级之分的。“甲级黑猫”相对来说条件不错,起码有电,有热水,多数还带卫生间。碰上运气好的时候,说不定还能摊上个电视和空调。

“乙级黑猫”差一点,虽说电基本可以保证,但电压不稳定造成的灯泡忽明忽暗,多少让人缺乏点儿安全感。热水有,但有时间限制,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说停就停,毫不含糊。至于卫生间,有的房间有,有的没有,没有的就得“几户人家”同甘苦共患难了。

“丙级黑猫”条件最差,虽说有电,但灯泡的瓦数通常不超过20度,昏暗之下能勉强看到行李放在什么地方已经很不错了。床上有被褥,但“人味”十足,稍一掀开被角,汗味儿、烟味儿、臭脚丫味儿能熏得你一跟头栽地下。厕所每层一个,想洗个澡什么的得到公众淋浴室,四人一间,不带间隔,爱洗不洗,悉随尊便。据悉尚有“丁级黑描”,只是因我们步行日子还短,暂时还没碰上。

助学长征大部队自打瑞金出发以来,日行30到35公里,已经纵横了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5个省区,约1300多公里。马不停蹄的行军,三天两头地搬家,令我们不断体验和感受着不同省份不同级别的“黑猫酒店”。

我发现住“黑猫”的机会越多,步行者们对付“黑猫”的本事越大。当入住低级別的黑猫时,队友们通常不洗衣服,主要是没地方洗,就算勉强洗了,晾一晚上也不干。试想想当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就得爬起身来赶路的时候,一大堆湿衣服还得“照顾”,你说难受不难受!现在的步行者们可是一早就学精了,只要知道当晚入住黑猫,衣服脏了能不换的都不换,多穿一天算一天。有的干脆把脏衣服全攒起来,留到有条件的时候再洗,顶多到时多用点儿肥皂好好搓搓,一来把衣服洗了,二来可借过水的机会,扯扯腿,拉拉筋,真是两不耽误!

生活是个老师,它教会了人们什么叫“适者生存”,什么叫“苦中寻乐”!P20-23

序言

意想不到的奇迹

梁建华先生是苗圃助学长征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当初他向我提出这个意念时,我心想,这可不容易啊!

香港人这么忙,怎有人肯放下工作,花305天的时间,到内地山区行路7500公里,去为资助中国教育事业筹款?

况且,今次苗圃的计划庞大,不但要组织人行毕全程,而且还沿途设计了11个小分段,供时间不足的人参与。每一个小分段的筹备工夫,已差不多等于搞一次“行路上广州”。要苗圃这类依靠义工为主的组织,在一年内完成这么沉重的工作,有可能吗?我真担心,弄得不好,会把整个组织压垮。

然而,梁建华先生并没有知难而退,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热诚实在惊人,二话不说就承担起了筹委会主席的重责,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展开工作,期间虽然遇到SARS,亦未有动摇梁先生的决心。

相对我这种只懂顾虑担心的人,梁先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行动派。所以,当我听到梁先生的工作日见成效的时候,我对梁先生的佩服,就更加心悦诚服。

梁先生为搞好是次活动,可谓全家动员,太太陪他行足全程,连外父和女儿也参加了多个分段的步行,他自己更放下生意全情投入。苗圃就是因为有很多梁先生这样的义工,才能创造很多我这类生意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梁先生打算将他太太沿途的所见所闻结集出版,这应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希望能唤起更多人来关心中国的教育事业,我祝这本书出版成功。

施永青

2005年12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香港工作十多年,我常常被香港同胞的助学精神所感动。在东方明珠这块算不得大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同胞在热切地关注着内地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有那么多的同胞在深深地关爱着内地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童。

——初志农

住宿中的艰难,变成了“黑猫酒店”趣事;明明是脚板上长满了大水泡,却偏要说“别把走路当回事”。山区教师和孩子、老兵、警花、志愿者,步行团每一位可亲可敬的人,在随笔描写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和力量。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为作者的热情、执著和对公益事业的理想追求所感动。

——顾晓今

苗圃的计划庞大,不但要组织人行毕全程,而且还沿途设计了11个小分段,供时间不足的人参与。每一个小分段的筹备工夫,已差不多等于搞一次“行路上广州”。要苗圃这类依靠义工为主的组织,在一年内完成这么沉重的工作,有可能吗?

——施永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