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们在那个动乱的大时代里承担了更多的生活艰辛。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大多只能放在自己的心里细细品尝。而舌尖上的美食或作为他们经历的补偿,改善生活里艰涩的味道,或与才子们的生活和个性相适应,将那才情与对生活的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民国才子舌尖上的爱恋与才思》由周小蕾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才子舌尖上的爱恋与才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小蕾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才子们在那个动乱的大时代里承担了更多的生活艰辛。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大多只能放在自己的心里细细品尝。而舌尖上的美食或作为他们经历的补偿,改善生活里艰涩的味道,或与才子们的生活和个性相适应,将那才情与对生活的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民国才子舌尖上的爱恋与才思》由周小蕾编著。 内容推荐 周小蕾编著的《民国才子舌尖上的爱恋与才思》共分九章,分别记叙了民国时鲁迅、张大千、郁达夫、沈从文、老舍等九位才子与各种风雅饮食的传说与故事,并在每节后附有名菜烹饪方法和精美插画。文字清新中透着自然,怀旧中透着哲思,带领读者从舌尖上体味民国风情。 目录 第一章 食画知味张大千 第一节 牛肉面中的爱情 第二节 川菜的五味人生 第三节 黄沙弥漫味蕾 第四节 烹食亦作画 第二章 一代文豪亦吃家 第一节 酱爆鸡丁划过才华 第二节 北京!北京! 第三节 点心之不得不说 第四节 酒桌上的美味 第三章 笔出美食任才华 第一节 老鸭汤的奥秘 第二节 顺叙馆论菜名 第三节 脍不如肉,肉不如蔬 第四节 草圣与牌匾 第四章 味飘香至老舍 第一节 皇城根下的民味儿 第二节 白莲入口化 第三节 下小馆 第四节 芥末墩儿是“老舍的亲” 第五章 一生难忘湘西情 第一节 舍不下的糖坊姑娘 第二节 慈姑的滋味 第三节 尝尝家乡菜 第四节 来自湘西的隐秘 第六章 钟情美食君不负 第一节 浓情红茶 第二节 平淡见真情 第三节 点菜圣手 第四节 被窝里的蛋糕 第七章 尝遍百味恨此生 第一节 风檐烤肉的豪迈吃法 第一一节 团团一个最包藏 第三节 夫子庙吃茶 第四节 清真中的“奢华” 第八章 适时滋味忆故乡 第一节 徽州锅的回忆 第二节 寓居北平 第三节 风味独特的臭鳜鱼 第四节 应酬的西餐 第九章 郁郁挥酒品余生 第一节 酌酒对饮食小吃 第二节 吃在杭州 第三节 有荔枝南来 第四节 西娇舌销人魂 后记 试读章节 凡世间,不是只有珍馐佳肴使人记挂,朴实无华的原始滋味,也往往令人称道。即使是一碗再平常不过的面食,也有人为之魂牵梦绕。食物带给人们的记忆,如此久远。漂泊归乡的少年郎,颠簸劳累的成年男子,在打开家门的那一刹那,能够闻到那一抹浓香,总让人动容。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足以融化钢铁之心。 牛肉面始于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在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马保子因一碗面而享誉京城。他的牛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各种牛肉面中最有名的又当属兰州牛肉面。熟面出锅,浓汤浇汁,往雪白的面条上泼些鲜红的辣椒油,再把翠绿的香菜细碎洒下,温热的水汽中便弥漫出醉人的香气。带着碱味的气息里,混着油辣的浓香,又搅了香菜的鲜,这滋味,极妙难言。 再看用餐者,面上皆挂了感到满足的神色。五大三粗的汉子稀里呼噜吃完了面,准备开始干活;小孩子喝完汤擦擦嘴,准备去上学;老人慢慢咀嚼,优哉游哉,时不时再吧嗒吧嗒抽上一根烟;年轻的姑娘小口喝着汤,是静默的优雅。 牛肉面,是最为平常的食物,它带来的,似乎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还有随着它产生的种种情怀与记忆。这俗食的可爱,也深得艺术家的喜欢。 著名画家张大干,业余的爱好便是品尝美食,这也成就了他的另一个身份——美食艺术家。寻常人难以言说的美味,却能够在他的笔下生动再现。 用笔刻画风景,用嘴记忆人情,在张大干看来,是艺术的另一种方式。品尝美食、制作美食、自创美食,皆为情趣。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也尽量想方设法,就地取材,以保口腹之欲。因此,他的烹饪技巧,正如他的绘画才气一样。 而在诸多美食中,张大干对牛肉面可谓情有独钟。对他来说,牛肉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每逢张大干夫人过生日,他便用悉心烹饪的牛肉面来感谢夫人平日对自己的照料。 张大干擅长两种牛肉面,一是红烧牛肉面,一是清炖牛肉面。两种面不仅在口味上有差别,更是麻辣鲜香、红油翻滚与清淡爽口、嫩滑怡人的激烈碰撞。根据夫人及友人的不同口味,张大干在用牛肉面宴请众人时,总会两种都备上,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对这道美食,张大干有着深刻的研究。每一道精良工序的细细打磨,最终将普通的北方面食调制成了不可多得的佳肴。 先说作为主要食材的牛肉,鲜嫩的原材料最为重要,一定要油肥肉嫩的肩胛肉。张大干认为市面的牛肉太粗糙,买回家后总是自己加工改良,从原材料到制作过程都进行了改进。他对食物制作的要求极高,颇有孔子“切肉不嫌细碎”的风格。比如,辣椒面和花椒面一定要在指定地方买,才能使食物更美味。 在红烧牛肉辣酱的烹制过程中张大干精益求精。先将辣豆瓣酱剁碎,以素油煎之,待到嗤嗤作响,冒出香浓呛人的烟气,放入两小片姜,葱节子数段,起锅,盛人小蝶。牛肉四斤,切成四四方方的小块,顺着纹理切当不至影响肉质与嚼劲,同时更易下刀,刀刀精准顺滑,再加上花雕酒大半斤、酒酿适量、花椒十颗、盐适量,和在一起烧至大滚,这时已经能闻到浓浓的肉香。 之后再以小火炖四小时,让肉质更烂,花雕浸入牛肉中,酒香与肉香的混合,只要闻一闻,就能让人醉了。而清炖牛肉,则以中火炖之,期间不断撇油至干净为止。 主食面条种类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在水面、挂面、湿面等众多选择中,张大干犹好筋道有嚼劲的水面。面条起源于汉魏时期,历史悠久。面条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之为“汤饼”。因为在汉魏时,所有由小麦或谷类做成的面食都统称为“饼”,如若在沸水中煮熟食用,则被称为“汤饼”。 早期的面条工艺不够精细,以片状为主,制作时是将面团托在手上,然后将其拉扯成面片,放入水中。到了后世,面条的种类逐渐增多,唐代出现了过水凉面,称之为“冷淘”。诗圣杜甫甚是喜爱此道佳肴,爽口滑腻的面条在唇齿间滑过,最适合夏天食用,他也称赞这道美味是“经齿冷于雪”。及至宋朝出现了挂面、湿面,面条的种类逐渐增多,工艺也更加精良细致。P3-5 序言 中国自古便有很多人以“君子远庖厨”为借口,将修身齐家、经世治国当作好男儿的职责,似乎他们与美食丝毫不挂钩。但事实上,有多少丰功伟业是在美食中取得的呢!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饭桌上的谈古论今、思想碰撞更可谓是智慧的碰撞。 民国才子们在那个动乱的大时代里承担了更多的生活艰辛。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大多只能放在自己的心里细细品尝。而舌尖上的美食或作为他们经历的补偿,改善生活里艰涩的味道,或与才子们的生活和个性相适应,将那才情与对生活的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鲁迅好酒,似乎在酒精的作用下现实的残酷渐渐褪色,随之而来是未来的鲜亮;张大干执着于鲜味,菜肴过夜则不食,也许这是他对画作精益求精的写照;于右任好天下美食,走四方品佳肴,闲暇时这位大书法家还用墨写的大字抒发对美食的赞叹;郁达夫文字忧郁,许是因为生于江南水乡的缘故,对鱼鲜十分钟爱。 好男儿,走四方。于是才子们有了对四方美食的品评。但最难忘的也许还是小时候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鲁迅品过无数种酒,依旧最爱绍兴黄酒;胡适足迹遍及中外,最放不下的还是徽州锅;沈从文已经远离湘西,笔下却对湘西美食念念不忘…… 辗转沉浮,斗转星移,叹世事变迁不随人愿,念往昔才子皆付东流。何不褪去蒙在才子身上那层神秘的外衣,用舌尖上的美食拉近那些近乎传奇的民国才子与我们这些看客的距离,看才子在舌尖上可以做出怎样的学问。 后记 民国是长衫与战火共同飞扬的时代,是玫瑰与炸弹共同绽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方军阀陆续扩展势力,各派政客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才子们是艰难的,矛盾的,无论是积极人世还是超然出世,他们都很难觅得心灵栖息的家园,天下之大,却没有一处可以安放书桌的地方。 因为他们比别人有着更美好的期待与理想,有着更纯粹的心灵和更敏感的神经,所以也必须承受着比别人更多的痛苦和失落。百转干回,生活并不因怅惘而驻足,于是,才子们将目光投放在“吃喝”二字。 自古以来,美食多少要靠着文入墨客的推动取得发展,这一点,在风气极为开放和自由的民国表现得格外突出。在这个极为短暂却又珍贵的“黄金时代”,才子们和舌尖上的美食摩擦出很多有趣的事情,展现这民国风情的同时也还原了“一个时代的吃相”。 其实,此书不仅是讲民国才子舌尖上的美食那般简单,透过这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也许还会看到才子的另一面,他们同普通人一样,同样有乡愁和国思,同样经历着友情和爱情,甚至会为了生活中这仅有的乐趣亲自下厨。 即使生活坎坷,前途堪忧,依然笑对人生。才子们不仅在文史书画领域大放异彩,更令人钦佩的是在生活中有如此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浓郁的民国风情背后,才子们的人格魅力似乎更加珍贵。 一个时代远去了,酒醒后,月上柳梢头。 在这弥漫的风尘中,我们依旧怀念这些可爱的才子们。犹能在今天推杯换盏之时,嗅到些许余醉芬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