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国家冲突、跨国公司的幕后摆脱不了“石油阴谋”。因为,石油=财富、权力,甚至是统治世界?拨开迷雾探根求源破解百年石油迷局。
这是一部用血与火的文字记载惊险故事的书。里面的内容比石油战争更为血腥,比政府腐败更让震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石油阴谋/世界真相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安迪·斯特恩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大战、国家冲突、跨国公司的幕后摆脱不了“石油阴谋”。因为,石油=财富、权力,甚至是统治世界?拨开迷雾探根求源破解百年石油迷局。 这是一部用血与火的文字记载惊险故事的书。里面的内容比石油战争更为血腥,比政府腐败更让震惊! 内容推荐 当今世界,石油虽然是个谁都绕不开的话题,但“石油阴谋”却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当最后的幕布被拉开,你会发现承载金钱与权力的石油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阴谋与争斗。本书为你记载的就是自石油被开采以来一直到石油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谁都无法否认,自从石油取代煤炭成为西方世界的首选燃料以来,石油一直是世界上一些血腥战争的起因。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为确保其石油供应而采取推动冲突升级、支持腐败政府或者暴力统治的行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石油是一个重要因素;石油还引发了苏伊士运河危机、两伊战争、比夫拉战争以及发生在安哥拉和乍得的冲突…… 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虽然我们无法感受硝烟与战火下的石油阴谋,但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石油的历史与现状意义重大。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在血与火中:现代石油工业的诞生 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 壳牌与标准石油公司的惨烈竞争 石油、暴力与革命:巴库和墨西哥 石油为战争输血 第2章 拼死争夺:中东是如何被瓜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为人知的石油战争 欧洲国家为什么在中东地区开战? 巴黎和会:有多少石油内幕? 石油巨头的丑恶嘴脸 《阿奇纳卡里协定》:有史以来最大的卡特尔 第3章 财富与革命:向拉丁美洲进军! 血色黄昏:石油公司与墨西哥革命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的宠儿 石油巨头染指国家战争 第4章 石油:现代战争的致命武器 出卖埃塞俄比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决战 石油令希特勒着魔 入侵苏联:石油与意志的较量 石油巨头与希特勒的交易内幕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国法本公司 美国石油公司援助纳粹 石油公司大发战争横财 阴谋诡计、宣传资料和间谍活动 要挟美国 中东战争 石油为德日军队敲响了丧钟 争夺中东石油霸权 第5章 誓死争夺:石油生产国的控制权之争 美国的如意算盘 石油公司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双簧计” 扶持萨达姆上台 要挟世界:欧佩克挑战西方国家 石油换军火的阴谋 第6章 “冷战”:不为人知的石油战争 非洲“冷战” 安哥拉内战:为石油而战 比夫拉战争:谁是幕后黑手? 苏联为何入侵阿富汗? 两伊战争:为什么而战? 让美国难堪的“伊朗门事件” 第7章 推翻萨达姆: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第一次海湾战争 禁飞区:不宣而战 “石油换粮食”丑闻 小布什入主白宫:凭什么? “9·11”:美国的阴谋? “持久自由行动” 第二次海湾战争 第8章 为了石油:不惜一切代价 觊觎拉丁美洲 “石油换医生” 非洲:没有被遗忘 穷尽一切手段 第9章 为石油而杀戮 道达尔和优尼科在缅甸:它们究竟干了些什么? 美莩石油公司在印度尼西亚:令人震惊的阴谋 埃尔夫石油公司在非洲的腐败真相 “安哥拉门事件”:谁站在了幕后? 壳牌在尼日利亚:臭名昭著 摧毁拉丁美洲 第10章 未来:我们究竟还有多少石油可以利用? 石油还能开采多久? 我们到那里寻找能源? 哪里还有石油? 结语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远在《圣经》所记载的时代,人们感觉用天然气和渗到地面的石油点燃的火焰具有神秘色彩,所以就像对宗教一样对其充满敬畏。美国土著人收集渗到地面的石油用做药物,服食它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西班牙殖民者则用被冲刷到得克萨斯州海滨的沥青来修补其船身上的裂缝,以此进行防漏处理。 渗到地面的石油过去也被用于战争:希腊人点燃放置在战舰舰首的浇上石油的火炬,以吓退敌人。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曾经在猪身上浇上石油然后点燃,把惊恐的猪赶向对面的敌人,这些猪则会在敌人队伍中横冲直撞,扰乱敌人的阵脚。几个世纪以后,人们用“希腊火”来保护中世纪欧洲的驻防城镇,而希腊火就是一种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爆炸性混合物。 直到20世纪,人们才开始为争夺石油而发动战争。在这个时代,石油首先对国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它是现代工业国家赖以发展的燃料。20世纪,各国政府认识到,如果没有石油,他们将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经济将会崩溃,他们将无法保卫自己的国家。 为什么石油会突然变得如此重要呢?从工业革命到19世纪后期,煤炭一直是欧洲、美洲和远东工业地区的首选燃料。煤炭价格低廉,储量丰富。工厂燃烧的是煤炭,家用火炉和燃煤的火车、轮船使用的燃料也都是煤炭。相对而言,石油的市场很小,主要是作为灯用煤油或者医药出售,如塞内卡油(Seneca Oil),这是一种治疗风湿痛、关节炎、感冒和其他小病的药物。 石油能够上升到全球支配地位,部分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新的钻井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然而,就石油公司而言,建立垄断市场也是一种蓄意为之的策略。世界将会变得如此依赖石油,所以石油绝对会供不应求,最终各国将会为保证自己的石油供应而开战。 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 19世纪50年代以前,没有人能够大量开采石油。早期人们曾经尝试在中国、阿塞拜疆的巴库和波兰的喀尔巴阡山脉钻井或挖坑来获得石油,这开创了地方石油工业的繁荣。早在16世纪,燃油灯就照亮了波兰南部克罗斯诺的街道。不过,这些小规模的石油作业表明,石油价格过于昂贵而不能被广泛使用。 1859年8月27日,当美国钻成了第一口现代油井时,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1857年,美国塞内卡石油公司(Seneca Oil Company)聘请了工程师埃德温·德雷克,派他到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工业中心地区泰特斯维尔小镇去研究这个小镇附近的可开采石油资源。德雷克是一位铁路退休工人,他自封为上校。之所以选择他来做这项工作,主要是因为他有权享受免费乘坐火车旅行的待遇。德雷克一到石油溪就开始钻井,他采用的是一种类似于盐井钻井技术的新方法。 钻井工作的进展极其缓慢。钻头遇到10米深的基岩处,钻进速度就降下来了,钻头日进还不到1米。美国塞内卡石油公司早早地就放弃了这项工作,那些被德雷克说服来资助他的朋友们也都迅速撤资了。当地人成群结队地前来嘲笑他,把那口井戏称为“鸭子的蠢行”。不过,德雷克继续钻井,刚刚钻到20米深,就出其不意地钻出了原油。利用德雷克的新技术,开采的石油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其他工程师纷纷盗用德雷克的钻井技术,一夜之间,宾夕法尼亚州的石油繁荣景象就开始了。 钻工、工程师和商人涌入了这些新兴的石油城市,其中有石油城、皮托尔镇和石油中心。许多工作者都是从美国内战战场上退役的军人。察觉到挣钱的机会,扒手、妓女以及各种罪犯都随之来到了这些石油地区,猎取石油工人鼓起来的钱包。从井架到户棚区,到处都有妓院和赌场沙龙,在这些地方,几个小时之内钻工也许就会输掉其因发现石油而获得的收入。在宾夕法尼亚这些疯狂的新城,有一些骗子和流氓变成了臭名昭著的人物:斯通豪斯·杰克(Stonehouse Jack)企图把泰特斯维尔烧为平地;本·霍根(Ben Hogan)是一个赌徒和好斗士,他自称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人”,石油历史网(www.oilhistory.com)的皮斯评论道:“只要报酬丰厚,他什么都愿意尝试,不管有无把握,也不管是否犯法 除了不偷窃别人的荣誉之外,他也从不涉足石油。” 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州油田的人们,可以迅速富裕起来,也可以迅速输掉所有财富。1865年9月,即发现石油4个月以后,皮托尔镇有1.5万人口,然而一年以后,当那里的石油枯竭、钻工们移居到新地方时,人口逐渐减少到了2 000人,不久就变成了一座鬼城。在令人振奋的石油工业早期,一口油井干涸了,人们就会找到另一口油井来代替。1880年,埃德温·德雷克去世,死时身无分文。由于他发明了石油钻井技术却没有申请专利,他的发明被广泛应用,石油供大于求,以至于石油价格从1861年1月的每桶10美元下降到6月的每桶50美分,又下降到那年年底的每桶10美分。因为无法赚到钱,石油勘探人员从这里消失了,就像他们来时那样匆匆,留下的是生锈的井架和停满空卡车的铁路卸货区。 P2-5 序言 自19世纪中叶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以来,对石油的追逐暴露了人类自身的三大特征 贪婪、腐败和好战。 美国自由放纵的“淘金时代”很快被约翰·D·洛克菲勒创建的那个吞噬一切的帝国所取代。洛克菲勒的财富都是借助欺诈的商业伎俩、政府高层的腐败挣来的,他创造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最持久的卡特尔之一。就像现在一样,当时美国政府和石油巨头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洛克菲勒在世界各地都有代理商,形成了半官方的外交机构,它们可以直接和国家政府就贸易协议条款进行谈判。今天,美国政府和石油巨头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许多曾经在石油公司工作的经理人当前在美国政府身居要职,将政策向石油业大大倾斜,从而谋取私利。 对石油及其所提供的巨大利润的渴望诱使石油公司越过了国界,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跨国石油公司一直在试图开发海外石油资源,为了获得对这些宝贵财富的控制权,无论是在非洲、亚洲还是在拉丁美洲,它们一直都在毫不犹豫地贿赂当地政府官员或者颠覆当地政府。目前,有人指控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都犯下了罪行。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被勒令赔偿缅甸村民,因为该公司强迫他们像奴隶一样修建一条通往泰国的天然气输气管道;道达尔菲纳埃尔夫石油公司(TotalFinaElf)在法国接受审判,它曾经与优尼科石油公司共同筹资修建这条输气管道;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被指控参与了印度尼西亚军队在亚齐的屠杀行动。 “石油战争”是为了争夺石油储量的所有权而展开的战争,其根源就是贪婪。早在1932年,第一场石油战争就开始了,当时玻利维亚入侵巴拉圭,目的就是要获得预测石油储量丰富的南美洲亚热带地区大查科的领土权。从此以后,石油战争一直持续不断,1980年8月伊拉克入侵伊朗,爆发了两伊战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接下来,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进攻,这是一场具有争议的战争。所有这些战争的部分目的或者全部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石油,企图以此改变全球的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政府对石油的兴趣极浓,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当时世界上主要工业强国和军事强国都明白石油的战略地位和军事意义。它们意识到,如果没有石油,军队的飞机就会被搁置在机场,卡车、坦克和战舰也只能被迫停靠在一旁。1918年,德国的石油供给被封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德国向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挺进时,石油供应再次被封锁。直到这个时候,德国才发现,石油在战争输赢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为时已晚。 今天,如果没有了石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以及正处在迅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经济都将崩溃。最近几年,石油消费量仍然在迅速增长,然而,发现的石油储量却少得可怜。尽管预测石油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样(从3年到5年,到15年,或者几十年),但人们对世界将会触及石油峰值的恐惧却与日俱增。石油峰值是指石油产量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的那一个点。因此,各国对现有石油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供应量的日渐减少,区域的紧张局势看起来更有可能演变成战争。 中东地区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2/3,目前仍然是世界石油的主要来源。然而,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该地区局势依然高度紧张,主要石油进口国,如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都在寻找新的石油资源,中国和印度也逐渐加入了寻找新石油资源的行列。19世纪,在发展中国家开拓殖民地的新一轮竞赛中,西方大国为获得西非和中亚的石油而竞争。石油需求在急剧增长,石油供给却在日益减少,当石油需求与供应之间出现矛盾时,我们将会发现,石油战争发生的频率在不断增加,暴力程度在不断升级。 后记 正如本书所述,人类为争夺石油资源发动了一场场残酷的战争。1932年玻利维亚入侵巴拉圭,1980年伊拉克入侵伊朗,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进攻……一幕幕战争的场景惨不忍睹。所有这些战争,不管有着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其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掌控更多的石油,并企图以此改变全球的均势格局。 一旦失去石油,汽车、飞机、轮船等将成为废铁,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像中国和印度这样正处在迅速工业化进程之中的国家,其经济都将崩溃。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需求在增长,石油(产量)峰值在逼近。石油峰值一旦出现,将意味着廉价石油时代的结束,石油短缺和油价飙升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一国要满足石油需求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石油产量,二是寻求国外石油资源。提高石油产量,势必将加速石油峰值的到来;而寻求国外石油资源,必然又激化冲突,日益绷紧石油战争之弦。 由于石油消费量迅速增长,石油峰值日益逼近,人们对石油峰值到来的恐惧感日益增强,各国对现有石油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如果没有足够的廉价的可替代能源,石油短缺很有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将是一场比以往更加血腥、更大规模、更具毁灭性的石油战争。 要降低石油短缺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必须解决石油即将供不应求这一根本问题。目前,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可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给世界提供足够的廉价的可替代能源。同时,我们还必须节约能源,降低石油消费,延缓石油峰值到来的速度,为我们开发足够的廉价的可替代能源赢得充足的时间。否则,我们根本不可能阻止能源危机导致的石油战争的爆发。一旦石油短缺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恐怕历史上那一幕幕人为的“灾难”还将重演,而且将更加血腥、更加残酷。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内心也一直充满恐惧,期盼着能尽快完稿,以使自己尽快忘却书中所描述的那一幕幕令人发憷的场景。但现在,我想的更多的是从中获得的警示:节约能源,开发可替代能源,是我们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 令我深感荣幸的是,国际能源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黄晓勇教授站在更高的角度为本书书写了更有指导意义的序言,在此特意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给予我真诚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他们分别是蒋永军先生、王兆奎先生、余焕培老师、肖玉华老师、托尼先生、德怀特先生和博友mmar!尤其要感谢蒋永军先生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策划了这本有关能源的书籍,并感谢他为本书付出的心血以及给予我的鼓励和信任!另外,我还要感谢视我为亲生女儿的公公婆婆,有了他们的鼎力相助,我才得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专心于本书的翻译。书中所有译者注内容均来自网络,在此向有关网站和提供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书涉及许多国家的许多历史事件,虽为求翻译准确无误,参阅了大量资料,但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石晓燕 2010年5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虽然为石油而起的硝烟未曾弥漫中华大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与之永世“绝缘”。更何况,面对石油金融化燃起的浓浓战火,我们早已不能置身其外。——黄晓勇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石油阴谋》是一部集故事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精彩作品,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与离奇,它的知识性让你有一种醍醐灌顶、相见恨晚的感觉。以石油为题材的书。很少能像这《石油阴谋》一样如此精彩纷呈。——孙玉凯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