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他的诗歌、散文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分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一个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么多的警句实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诵读的句子为什么总能够振奋人心,岁月不是为他蒙上灰尘,而是映衬得他熠熠闪光。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在十九世界美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爱默生喜欢演讲,著作颇丰,重要作品有《自立》、《论超灵》等等。爱默生不仅对美国文学影响重大,被认为“有了爱默生,美国又学才真正诞生”。正如美国批评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中所言,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在浮躁的社会里,如果你需要警醒与鼓励,读一读爱默生吧!
自立
“不要在你自身之外寻找你自己。”
“人就是自己的星辰;灵魂能够
缔造诚实完美之人,
掌控一切光明、权势与命运;
一切经历来得不早也不晚。
我们的行为无论善恶,都是我们的天使,
我们命中注定的影子一直跟着我们。”
——波蒙和弗莱契《诚实者的命运》尾声
把婴儿扔在石堆上,
让他吮吸母狼的奶;
让他和鹰狐过冬,
必定手足敏捷,强健有力。
前几天我读了一位著名画家的诗作,独特且不落窠臼。这种诗句,不论主题是什么,心灵总能听到某种告诫。诗句中所注入的感情比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更可贵。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那些对你心灵深处来说是真实的,对所有人也是真实的——这就是天赋。说出潜伏于你内心的信念,它便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最内在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总会成为最外在的——我们最初的想法终将在末日审判的号角中回归。尽管心灵之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熟悉的,但我们认为,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最了不起的功绩是他们蔑视书本和传统,他们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言为心声。人应当学会捕捉和发现源自内心的一道道微光,而不是诗人和贤人普惠苍穹的圣光。但是,人们却不经意地抛弃自己的思想,就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思想。在每一部天才之作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曾经摒弃的思想:它们回到我们身边,带着若即若离的威严。伟大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诲就在于此。它们教导我们当与世人意见相左时,要愉快而坚定地遵从发自内心的想法。否则,明天某个陌生人便将高谈阔论,说的正是那些我们一直以来所想所感的东西,而我们却不得不惭愧地从他人手中接受原本就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总有一刻会认识到:妒忌是无知,模仿是自杀。不论好坏,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属于他的东西;广阔的世界虽然充满了珍馐美味,但如果不是靠自己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那些有营养的谷物他一粒也得不到。他体内的力量,实质上是新生的力量,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能干什么,而且也只有在尝试之后才会知道。一张面孔、一个人物、一桩事情在他心中留下了印象,而其他的则不然,这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记忆中的雕塑蕴含了预先安排好的和谐。眼睛被置于某束光线将射到的地方,这样它才可能感知到那束光线。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欲说还休,总是羞于表达自己提出的神圣观念。我们完全可以视这些观念合理而有裨益,应当忠实地宣扬。但是,上帝不会向懦夫揭示他的杰作。只有遇到神圣的人,他才会揭示神圣的事物。一个人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并竭尽全力时,便能得到宽慰和快乐;否则,他将为自己的言行感到不安,无法从救赎中得到解脱。在此期间,他的天赋弃他而去,缪斯也不再与之为友,没有了创造力,也没有了希望。
相信你自己:每颗心都随着那根弦跳动,接受天意给你安排的位置,接受当下的社会,接受事件的因果联系。伟大的人物总是如此,他们总是像孩子一样将自己托付给时代的精神,流露出可靠的东西就根植于自己心中,依靠自己的双手劳作,驾驭自己的整个身心。我们是人,必须在我们最高尚的心灵中接受同样至高无上的命运。我们不是老弱病残,会畏缩在角落里,不是懦夫,会在革命关头逃亡;我们是引路人,是救世主,是布施者,遵循上帝的旨意,在混沌和黑暗中前进。 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神谕就在于此,它体现在儿童、婴儿,甚至是畜生的面孔和行为上!我们有那种分裂和叛逆之心、那种对感情的不信任,因为我们的算术已经计算出了妨碍自己达成目的的力量和手段,而这些想法他们是没有的。他们的心灵是完整的,他们的眼睛还未被征服,而当我们凝视他们的面庞,就变得惊惶不安。婴儿不顺从任何人:人人都要顺从他,所以大人逗孩子玩时,一个婴儿一般会把其中四五个成年人变成婴儿。所以说,上帝赋予少年、青年和成年应有的泼辣和魅力,使其令人艳羡,亲切可人,让其要求不容忽视,只要他独立自主。不要认为年轻人没有能耐,只因为他不能与你我交谈。听!隔壁房问里他的声音那么清晰而坚定。好像他知道如何与同龄人交谈。因此,无论害羞还是大胆,他知道怎样让我们这些长者变得无关紧要。
小孩子不愁没有饭吃,并且像贵族老爷一样不屑去做点什么或说点什么来讨好他人,这种泰然自若的气质正是人性的健康态度。孩子在客厅里如同剧院后排廉价座位上的观众;无拘无束,没有责任,躲在自己的角落里观察着往来的人和事,他以儿童迅速、概括的方式对他们的功过进行审判:好的、坏的、有趣的、愚蠢的、能说会道的、惹是生非的。他不会被后果得失所牵绊:他的裁决是独立的、真诚的。你必须讨好他,而他不会来讨好你。可是成年人却仿佛因自己的意识而身陷囹圄。一旦他有什么显赫的言行,就会受到束缚,身不由己,成百上千的人在注视着他,有的支持,有的忌恨,众人的感情不得不纳入他的考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忘川。啊,他多想恢复中立的地位啊!因此,谁若能避开这种种誓约,或者曾经履行过誓约,现在又能以原来那种不受影响、不囿偏见、不被收买、不畏强暴的纯真再次履行,谁就势必一直令人钦佩。他会对一切时事发表看法,这些看法不是一己私见,但却必不少,所以掷地有声,令人生畏。
这些声音是我们独处时听到的,可是当我们迈进这世界时,它们就日渐微弱,悄无声息。社会到处都是阴谋,防患其每一个成员走向成熟。社会是一个股份公司,里面的成员们为了让各个股东更好地保住自己那份面包,同意交出吃面包者的自由和劳动成果。它最需要的美德是从众随俗,它厌恶的是自立自助。它钟爱的不是现实和创造者,而是虚名和习俗。
P3-6
爱默生先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今天重温伏尔泰和爱默生这些名言,不禁为他们的睿智和远见所折服。
——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
爱默生是“美国的孔子”。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真正的声音;在卑琐的生活里,我们需要警醒和鼓励。读一读爱默生吧!
——林肯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就像雨果对于法国或是托尔斯泰对于俄国,爱默生确立了美国模式。
——约翰逊
爱默生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来。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他是19世纪文坛的巨人。他的作品不但在他的本土传诵一时,成为美国的自由传统的一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融入我们不自觉的思想背景中。
——张爱玲
我是一位文学和宗教学者,我建议无论谁是总统,都应该丛拉尔夫·瓦尔多·默生那里获取智慧,他对美国的见解因1837的经济危机而广为传播。
——哈罗德·布鲁姆,《走出恐慌,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