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道宗哲和尚自创精进料理,教你品尝食物最真实最丰富的味道!
45篇佛家养生故事,教你学会养生,乐观从容面对人生!
美食畅销书《两个素食者的创意厨房》作者笨鸟倾情推荐!
知名素食餐厅枣子树厨艺顾问慈实倾情推荐!
藤井宗哲和尚以自身的禅僧日常生活,以及曾为云水僧的饮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说故事般亲切的语调,抒情的文字,在《禅食慢味(宗哲和尚的精进料理)》中娓娓诉说一道道他认为是天地恩赐的精进料理。不但呈现对于精进料理的切身经验与深刻体悟,也在充满禅味的饮食料理中,展现敬天惜物的精神,更充分展现了慢食的新时代生活味与风格。
藤井宗哲和尚以自身的禅僧日常生活,以及曾为云水僧的饮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说故事般亲切的语调,抒情的文字,在《禅食慢味(宗哲和尚的精进料理)》中娓娓诉说一道道他认为是天地恩赐的精进料理。不但呈现对于精进料理的切身经验与深刻体悟,也在充满禅味的饮食料理中,展现敬天惜物的精神,更充分展现了慢食的新时代生活味与风格。《禅食慢味(宗哲和尚的精进料理)》中特别推荐了加料乌冬面、香菇排餐、白兰地煮黑豆、纳豆咸稀饭、核桃豆腐、宗哲流的一口鸡排等17道精进料理,食材易得、做法简单,让人享受到食材本身最自然、最丰富的绝妙好滋味。
没有水是做不成料理的,这是不用说大家也知道的事。禅宗从以前就教导我们对于“水”要用心并且珍惜。道元禅师曾严正告诫过他座下的云水僧:“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用意即希望人们体会水的重要。 此外,明治时期武士政治家山冈铁舟的老师 天寺由利滴水禅师,也有一则至今仍活在我们心里的用水佳话。故事是这样的。 滴水禅师年轻时在冈山的古刹曹源寺修行。有一天,他正在为师父仪山禅师做入浴的准备,因为小水桶中还残留着前一天用剩的水,于是他倒掉了这些残留的水,准备汲上新水。看到这一幕景象的仪山禅师便严厉加以斥责:“不能做这种有损阴德的事。这样做的话,不管你坐多少禅、累积多少修行,也绝对不会有所成就。一滴水积少成多也能装满浴缸;浇在外面的草木上,草木也会绽放笑颜。也就是说,虽然只是一滴水,也能发挥它无限的功能。”年轻的禅师从此一生以此教说自诫,并自号为“滴水”禅师。 与这一滴水的故事一样,先师在我这个小僧面前也做了以下这则教示。直至今日,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我,仍不忘这个教诫。 时值初夏,寺里正在筹办施主的法事,因此必须准备几十人份的斋菜,当然就是精进料理了。当时还是小僧的我担任先师助手,听起来很神气,但实际上却是手忙脚乱,乱成一团。 我在一旁看着,接下来要怎样做呢?先师就利用这锅煮过的汤,开始做起一道又一道的料理。 先师有条不紊的步骤、精准的手法,对当时还是少年学徒的我来说,简直是神乎其技。 平常,从没听师父抱怨过我们这些学僧所做出来的笨拙三餐,所以我还一厢情愿地这么想:“照这样看来,师父的料理也不怎么样嘛!”但自从这场法事之后,我对师父完全心悦诚服,“师父真是了不得!”心里还喜悦莫名地对着斋主露出自豪的表情。我觉得这仿佛是昨日才发生过的事,就好像父亲偶尔在星期日替全家做一道炒饭,让孩子们喜悦不已的心情一样。 东西炖好后,分别盛装在几个大盘子里。白萝卜要炖到入色才算煮好,入口即化!从将水倒入大锅开始,一直到白萝卜炖煮好,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呢?大约要花四到五个小时吧。白萝卜煮得非常软,味道既不会太甜也不会太咸,不禁让人脱口而出:“老和尚真是行家啊!” 师父从海带高汤的大锅汤开始,完成了一道又一道的料理。师父还一边对我说:“宗哲啊,纵使不加那么多水,就这样去熬煮的话,蔬菜本来就具有的自然味道,也会渐渐发挥调味的功能。这高汤用来做豆腐汤也非常适合。” 后来,当我开始到处修业的行脚僧生活时,禅堂的前辈也以同样的技巧烹调出一道道料理。在一旁观摩的我于是询问前辈:“请问这种烹调法是受教于哪一位师父呢?”前辈没说是谁,只说:“这是禅风,禅堂的烹调法。” 而后,我把这段话说给师父听,师父只轻轻答了一句:“哦!”然后满脸笑容。 仔细深思,即使是一滴水,也像佛陀的生命般珍贵,其重要性不可言喻。要如何珍视它、使用它,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所谓的“禅”。这道料理的烹调方式,就是教导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合理性。每当豌豆装盘盛出时,我就会想起这段往事,并在心里回味一番。P7-10
宗教与食物的特殊关系在人类饮食史上是很特别的一章。在欧洲,许多可口的食物和做法都是修道院教会研发或是改良出来的,比如奶酪、啤酒,还有巧克力。在亚洲,由于佛教教义中对轮回因果惜福惜物观念的影响,发展出特有的饮食观(如素食)。因此,宗教在食物上对人类饮食文化的影响与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范畴。
是不是静修之地让人对食物有一种超越天人的敏感与灵性,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这些清静的所在,确实提供了观照自然、探索心灵的客观条件,而或许如此,人的味蕾更容易直达味道的本质,用最纯净的心通过食物与天地对话。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会读到宗教气息弥漫,说教意味沉重的食物与人的关系的书。然而在那些仪式专名之后,我逐渐读到作者惜物知物,超越荤素、超脱佛教禅宗的怡然心境,一种越过肉体感官,对更高层次真味的追寻。
书中经常提到这样的语句:“进入禅堂后每天三餐味觉受到了洗练变得纯粹。如同刚出生的婴儿,回归到纯粹无染的状态。”“浓厚调味会抹杀了食材本身的原味。为了让食材本身所拥有的味道发挥出来,所以只能是淡味。让本身所拥有的味道活出生命力。”“善尽天地资源的食材不偏爱地加以调理。不正是所谓的‘饮食中有中道’吗?”
尊重季节,尊重天地,尊重最天然的味道等理念,不是日本料理或是佛教素食独有的精神,而是所有顶级料理共有的本质内涵。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剥除佛教禅宗的外衣,本书《禅食慢味》所呈现的食物理念,不但现代前卫,而且与当下欧洲新兴的饮食潮流 有机环保,尊重土地,依循季节取食不谋而合。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宗教上的食物观,其实是格局更大的自然观、宇宙观,在今日讲究健康有机、慢食乐活的时代,这种古老的饮食智慧更显得诚挚而真切。我向来认为日本料理与法国美食有一种内在的同构型,仿佛是一东一西的双胞兄弟,现在我终于明白,其实就是这两大美食文化里,体现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崇敬与和谐。
通过食物,思索真味、体察人生、回归自然,这是我认为最高层次的饮食境界,对现代嗜吃快餐和工业调味的一代,尤其值得省思,也是我们面对下一代的味觉教育与自然环境的责任所在。
作者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真味如此,人生未尝不是。
詹宏志
我用书中的提示,试做了“豆腐泥凉拌芦笋”,又用了书中的启发,发明了自己版本的“竹笋南蛮炸”,都得到绝妙的滋味,甚至对原本熟悉的食材有了全新体会,接下来,我还很想继续尝试书中提到的“香菇排餐”“豆腐皮的茶巾寿司”和“南瓜炸菜饼”等。《禅食慢味》这本书从食物的滋味一路讲到人生的佛理,我却在真理面前感到饥肠辘辘,灵魂早已飘离大师的道场……要开饭了吗?
谢忠道
尊重季节,尊重天地,尊重最天然的味道等理念,不是日本料理或是佛教素食独有的精神,而是所有顶级料理共有的本质内涵。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剥除佛教禅宗的外衣,本书《禅食慢味》所呈现的食物理念,不但现代前卫,而且与当下欧洲新兴的饮食潮流——有机环保,尊重土地,依循季节取食——不谋而台。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宗教上的食物观,其实是格局更大的自然观、宇宙观,在今日讲究健康有机、慢食乐活的时代,这种古老的饮食智慧更显得诚挚而真切。
叶怡兰
一直以来,对于日本料理中的“原味”精神,我始终抱持着高度的钦服与尊敬。看似单调平凡,然我,却是从中一次又一次由衷感动,并领略到无数令人心折震撼的、甘甜隽永的至福之味。即便是记忆里曾经奢侈享用过并赞叹过的多少华席豪宴,老实说,也不见得真能与之匹敌。遂而此刻,讲到这本《禅食慢味》,不免顿多灵犀相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