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i
引言
第一章 达格达小镇的童年时光
第二章 维捷布斯克中学时代
第三章 国外历险
第四章 彼得堡中学和大学时代
第五章 彼得堡的学术和社会活动(上)
彼得堡的学术和社会活动 (中)
彼得堡的学术和社会活动(下)
第六章 从认识论到形而上学
第七章 1917年革命
第八章 布拉格时期(上)
布拉格时期(下)
第九章 布拉迪斯拉发时期
第十章 战后
附录一 父亲的临终岁月
附录二 洛斯基生平著作年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洛斯基回忆录(生活与哲学之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俄)尼古拉·奥努夫里耶维奇·洛斯基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目录 译者序i 引言 第一章 达格达小镇的童年时光 第二章 维捷布斯克中学时代 第三章 国外历险 第四章 彼得堡中学和大学时代 第五章 彼得堡的学术和社会活动(上) 彼得堡的学术和社会活动 (中) 彼得堡的学术和社会活动(下) 第六章 从认识论到形而上学 第七章 1917年革命 第八章 布拉格时期(上) 布拉格时期(下) 第九章 布拉迪斯拉发时期 第十章 战后 附录一 父亲的临终岁月 附录二 洛斯基生平著作年表 精彩页 第一章 达格达小镇的童年时光 俄历1870年12月6日子夜(7日凌晨),我出生在西德维纳河畔维捷布斯克省德文斯克县(当时称狄纳堡县)的克列斯拉夫卡镇。父亲是一名守林人,两年后换了一份差事,当了一名区警察,我们全家搬到德文斯克县和勒日茨克县交界的达格达小镇。 关于在克列斯拉夫卡的生活,我只知道,在那里险些被烫死:一只狗从凳子旁边跑过去,掀翻了放在上面的滚烫茶炊,开水泼了我一身。 我们一家在达格达过着风平浪静的生活,直到1881年父亲去世。尽管有大部分波兰血统,父亲和我们却都认为自己是俄国人,充满俄罗斯民族意识。我的一位祖上,安德烈·洛斯基早在17世纪就从克拉科夫附近搬到白俄罗斯。家族看样子从此便没落了;没传下任何贵族文书。祖父伊万是乌斯维亚特镇上的一名合并教会①司祭。听说,他在1863年被波兰暴民残忍杀害,因为他向农民清楚地解释废除农奴制宣言的意义;他们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祖父看样子娶了一名俄国东正教女子为妻。大概因此,父亲奥努夫里(似乎是出生在1825年)才和他的姐姐成为东正教徒。我从未见过这位姑姑,她嫁给博罗金后一直住在彼得堡,很早就过世了。 母亲阿杰莱塔·安东诺夫娜,娘家姓普尔日连茨卡娅(出生在1838年1月20日),祖籍波兰。她在1859年1月14日嫁给父亲,时年二十一岁;父亲比她年长十四岁。据说母亲年轻时很漂亮,在我讲的那段时间她的美貌仍未凋谢。在我眼中她一直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杰作。母亲恭顺和善,富于幻想,心思缜密,一有空闲便坐下来读书,但这种时候并不多见,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操持家务。我们兄弟姊妹十五个,弟兄九个,姊妹六个。 大孩子们起的名字在俄国人家里并不常见:瓦列里扬、维多利德、奥努夫里(在白俄罗斯和加利西亚叫这个名字的人很多)、列奥波利德、埃列奥诺拉、瓦连廷娜;小孩子们则大多起的是俄国人家里最常用的名字——玛丽亚、尼古拉、亚历山大、维多利亚、弗拉基米尔、列昂尼德、阿杰莱塔、薇拉、伊万。 大孩子们称呼父母为“您”,小孩子们,从我开始,称呼父母为“你”。 尽管有一大家人,我在上学前却形单影只,只有母亲和我为伴。哥哥瓦列里扬和列奥波利德生下来不久便夭折了,维多利德和奥努夫里在里加的古典中学读书,只有放假时才回来。瓦连廷娜出生不久也夭折了,姐姐列利娅(埃列奥诺拉)整个星期都待在皮萨列夫家的康斯坦丁诺沃田庄(离达格达七俄里),为皮萨列夫的女儿伴读。玛丽亚过继给姨妈尤利娅·安东诺夫娜·奥斯凯尔科,姨妈家没有孩子,住在离我们不远的大卢基。弟弟妹妹们当时尚年幼,和我玩不到一起去。 父亲酷爱打猎,喜欢热闹,擅长讲打猎和当差时的奇闻轶事,喜欢大家一起喝酒。因此我们有许多熟人,经常宾客盈门。这时候和我家关系很近的是波兰地主杰缅季·奥西波维奇·基博尔特一家,离达格达一俄里的风景秀丽的老思想田庄的所有者。基博尔特的妻子,雅德维嘉·谢巴尔多夫娜,身材高大、匀称,长着一张别致而漂亮的面孔,嗓音动听。雅德维嘉是一位热忱的波兰爱国者,声情并茂地演唱国歌“波兰没有灭亡”以及“烽烟四起”。①她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演唱一首浪漫曲。P3-5 导语 尼古拉·奥努夫里耶维奇·洛斯基在《洛斯基回忆录》中从孩提时代写起,停笔于从“富于感受和内在思考的生命”到“暗淡和痛苦地活着”前夕。综观其一生,既有时间上的长度,又有空间上的广度——无论青壮年游历欧洲,中老年侨居国外,以及晚年“落户”美国——更有思想上的深度。身为哲学家的洛斯基,研究领域遍及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化学,以及神学;而身为“生活者”的洛斯基,遍访高山大川,历经革命战争。他的《回忆录》既贯穿着个人的生活与哲学之路,同时也贯穿着俄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之路。 序言 尼古拉·奥努夫里耶维奇·洛斯基(1870一 1965)是20世纪俄国哲学家,直觉主义代表人物, 宗教思想家,所著《俄国哲学史》流传于世。洛斯 基出生在俄罗斯帝国西部边陲,早年丧父,命途坎 坷,但始终勤学不辍,慎思谨行,最终走上哲学道 路。1906年以《论证直觉主义》一书成名,1916年 任彼得堡大学哲学教授。1922年被逐出俄国,侨居 布拉格近二十年。二战后迁居美国,晚年多次往返 美国和欧洲,客死巴黎。 洛斯基的这本《回忆录》始创于30年代初期, 停笔于50年代末,此时作者已近九十岁高龄。据他 的二儿子鲍里斯讲,在1935年或1936年夏天,“父 亲向家人读了[《回忆录》——译者注]前三章, 或许还有第四章开头”。①在手稿中,第四章和第 五章并未分开;从书中的文字可知,到1938年夏天 ,《回忆录》已完成近三分之二: 我们大家,俄国人,在[1914年]8月2日晚坐 上火车。太阳徐徐落下,整个天空燃烧起鲜红的晚 霞。大家都注意到晚霞非同一般的颜色,怀着沉重 的预感上了路。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们,俄国人 ,在二十四年里不解正常生活为何意。1938年8月19 日,我在捷克斯洛伐克高梅塔小城附近写下这段文 字,全家在一幢富丽的别墅过夏天,我们内心却不 安宁:德国正在排兵布阵,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 关系非常紧张,战争不在今天,可能就在明天爆发 ……(第216页) 《回忆录》在作者死后部分发表于巴黎侨民报 纸《俄国思想报》。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和作家费 ·奥·斯捷蓬在致作者家属的唁函中,表示愿意出 版这本书,但他本人也在不久后过世。《回忆录》 在俄国哲学史和文学史家德·伊·奇热夫斯基的促 成下,1968年在慕尼黑首次出版。 洛斯基在《回忆录》中从孩提时代写起,停笔 于从“富于感受和内在思考的生命”到“暗淡和痛 苦地活着”前夕。综观其一生,既有时间上的长度 ,又有空间上的广度——无论青壮年游历欧洲,中 老年侨居国外,以及晚年“落户”美国——更有思 想上的深度。身为哲学家的洛斯基,研究领域遍及 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 学和文化学,以及神学;而身为“生活者”的洛斯 基,遍访高山大川,历经革命战争。他的《回忆录 》既贯穿着个人的生活与哲学之路,同时也贯穿着 俄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 之路。 洛斯基的顽强一面表现在纠正自身偏好和冲破 逆境当中。例如,徒步往返于群山田庄和维捷布斯 克,想方设法与校方周旋,最终为求学远遁他乡; 在伯尔尼艰难求生,身陷异域军营为自由苦苦追寻 ;遨游于书海,试图攻破存在之谜;奔波于讲堂, 为家人挣取几磅烤得喷香的黑面包;寝食难安,承 受精神上的痛苦,夜不能寐,默念祷告词熬过心脏 病发作;在迥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坚守信念,寻求 相知,利用一切“讲台”传播自己的思想,而在遭 误解时自我安慰要“像哲学家那样做,而不仅是像 哲学教授”。这些其实都是实体活动者追求善的表 现。 如《回忆录》1994年俄文版编者所言,俄国哲 学寓于日记、回忆录、书信和自传中,没有它们便 无从谈论俄国哲学。我无意讨论洛斯基的《回忆录 》是否是哲学著作,但它无疑是创作,并且和生命 有关。在此引用谢·谢·霍鲁日教授的一段话作结 :生命和创作……彼此面对、彼此映照和彼此展开 ——生命和个性把自己变成创作素材,变成美学或 哲学对象(视创作类型而定),创作则把自己献给 对这一存在素材的精神打磨。它们在彼此中完结和 实现——生命在创作中认清自己的精神面貌,而创 作在个性和命运的活的形式中得以塑造。 内容推荐 《洛斯基回忆录》是尼古拉·奥努夫里耶维奇·洛斯基的自传,他生于1870年,去世于1965年,享年95岁。作者在本书中说,这本回忆录提笔写于他的孩提时代,停笔于90岁前夕,但其主要写作时间是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洛斯基在这部自传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书写了在彼得堡时期(1900—1922)以及在布拉格时期(1922—1942)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勾勒出其哲学思想概貌和发展线索。 综观洛斯基的一生,既有时间上的长度,空间上的广度,又有思想上的深度,包括其青壮年时期游历欧洲,中老年时期侨居国外,以及晚年时期定居在美国。身为哲学家的洛斯基,研究领域遍及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以及神学;而身为“生活者”的洛斯基,则遍访高山大川,历经革命战争。他的回忆录既贯穿着个人的生活与哲学之路,同时也贯穿着俄国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之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