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有个太中大夫名叫石奋。石奋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做人却很恭敬谨慎。
赵国灭亡后,石奋迁居到温县居住。汉高祖刘邦东进攻打项羽,途经河内郡,当时石奋只有15岁,是个小官吏,平时侍奉在汉高祖左右。
汉高祖与石奋谈话,非常喜爱他恭敬谨慎的态度。汉高祖问石奋:“你家中有些什么人?”石奋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不幸眼睛已失明。家中很贫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
汉高祖又问:“你愿意跟随我吗?”
他回答说:“愿竭尽全力侍奉。”
于是,汉高祖就召石奋的姐姐入宫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中涓,主要工作是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因为他的姐姐做了美人,石奋的家也跟着迁徙到了长安的中戚里。到了汉文帝时,石奋的官职已升至太中大夫。他虽然不通儒术,但为人处事却恭敬谨慎无人可比。
汉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后来被免职。文帝又重新选择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便又做了太子太傅。等到汉景帝即位时,石奋已官居九卿之位了。由于他过于恭敬谨慎而接近自己,汉景帝也比较畏瞑他,调他做了诸侯丞相。
石奋有四个儿子,长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对长辈孝敬,办事谨慎,官位做到二千石。因此汉景帝说:“石君与他的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作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都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因此便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汉景帝末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朝令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参加。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疾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而且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石奋也不责斥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以后其他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然后再通过族中的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石奋才答允他们的请求。
已成年的子孙在石奋身边的,即使是闲居在家,石奋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威严整齐的样子。他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谨慎。皇帝有时赏赐一些食物送过来,家人定要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犹如在皇帝面前一样。石奋在办理丧事时,也是非常悲哀伤悼。子孙后代都遵从他的教诲,也照着他的样子去做。所以,万石君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于各郡县和各诸侯国,即使齐鲁二地品行朴实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们。
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郎中令王臧因推崇儒学而获罪。皇太后认为,儒生的言语大多都文饰浮夸而不够朴实,现在万石君一家不善夸夸其谈而能身体力行,因此就让万石君的大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让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石建年老发白时,万石君的身体还健康无病。石建做了郎中令后,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拜见父亲。每次拜见时,都要先私下向侍者询问父亲情况,并拿着父亲的内衣去门外水沟亲自洗涤,再交给侍者,不敢让父亲知道,而且经常这样。当石建有事要向皇帝谏说时,能避开他人时就畅所欲言,说得峻急;及至朝廷谒见时,便装出不善言辞的样子。因此,皇帝对他也表示十分的尊敬和礼遇。
又一次,担任内史的小儿子石庆喝醉酒回来了,进入里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知道这件事后,就不肯吃饭。石庆非常恐惧,忙袒露上身请求父亲恕罪,万石君仍不允许。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都袒露上身请求万石君恕罪,万石君才责备说:“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不知约束自己,这是不应该的嘛!”说完就喝令石庆走开。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兄们进入里门时,都要下车快步走回家。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万石君去世。大儿子郎中令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以致手扶拐杖才能走路。一年后,石建也去世了。万石君的子孙们都很孝顺,其中石建又最为突出,其程度甚至超过万石君。P10-1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通常来说,传统美德就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一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美德。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传。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华传统关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德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是日渐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党中央非常注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也已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本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即学、问、孝、悌、师、教、言、行、中、庸、仁、义、敦、和、谨、慎、勤、俭、恤、济、贞、节、谦、让、宽、容、刚、毅、睦、贤、善、良、通、达、知、理、清、廉、朴、实、志、道、真、立、忠、诚、公、正、友、爱、同、礼、温、信、尊、敬、恭、恕、责、仪、精、专、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顺、敏、思、积、利、健、率、坚、情、养、群、严、慈、创、新、变、革、争、谏、诲、齐、省、克、竞、求、简、洁、强、律。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丛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我们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 “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是一套可以打动人心灵的丛书,也是可以丰富我们思想内涵的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圣洁的、高尚的生活哲学。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从来不曾变化。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乔治·德里说:“使美国强大的不是强权与实力,而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假如我们丢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导弹和美元也不能使我们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今天,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关心道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我们正逐渐面临从未有过的道德危机和挑战。
人生的美德与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们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终有一天能积沙成塔,收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的美德故事将直指我们的内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倡导和发扬之下,世世传承,代代延续!
全套丛书分类编排,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恒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
于永玉、刘凤华编写的《仪(君子重仪)》内容简介: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仪(君子重仪)》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于永玉、刘凤华编写的《仪(君子重仪)》分文质彬彬扬仪节、敬长重贤、重德行,显仪态三篇,内容包括:伯禽趋跪的故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谈交际要看对象、石奋有礼、仇览自整等。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