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
分类
作者 王汝涛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围绕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关系为主题的18篇论文组合而成。着眼于以稗考史,以稗证史,以稗补史,让唐人(小说作者)说唐事。让小说叙唐史,王教授则用自己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介绍书的内容。

目录

序一(1)

序二(5)

思固帝业惜未克终  

--太宗、玄宗的用人、纳谏与废太子(1)

唐人小说中武则天的形象(上)

--武则天四个不同时期的心态与表现(23)

唐人小说中武则天的形象(下)

--武则天四个不同时期的心态与表现(38)

玉真公主轶事考

 --兼论唐代诸公主人道(59)

宦官杀皇帝的秘录探微

 --读《辛公平上仙》(73)

"甘露事变"余哀录

 --《纂异记·许生》读后 (87)

末世明君"小太宗"平议

--稗官中的唐宣宗(102)

身后是非谁管得

--唐代小说中的戏说宰相(121)

红线胡媚儿张直方

--记三种类型的藩帅(144)

赚取英雄人彀中

--谈士子竞考进士科(158)

慎刑折狱精察

--附论唐代刑审制度(176)

世人都说神仙好

--论唐人眼中的神仙(190)

《无双传》史实考

--附论罪臣妻女没人掖庭(208)

论荒诞派小说(221)

小说介入牛李党争的又一篇

 --《李娃传》析疑(236)

论豪侠类小说(252)

论纪梦类小说(267)

论志人与志怪小说(285)

后记(307)

试读章节

  武则天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改朝换代的女皇帝,在位二十一年余。但她又是凭借李唐王朝皇后、皇太后的身份才能灭唐兴周的。她任用酷吏,残害李唐子孙及敢于反对她的人,却有时能任用和保全几个正直的大臣。她宠任面首及武氏子弟,任其淆乱朝政,但又有时对他们有所抑制。她在位时,契丹、突厥多次入境攻城掳民,国势已不如太宗、高宗时代强大,但也不像安史之乱以后那么疲弱。她营明堂、建天枢、造三阳宫、兴泰宫等,征收天下铜铁,"功费甚广,天下苦之"①,朝政不算清明;但也不算是昏庸之君。旧史家对她贬多褒少,最有代表性的是《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后面的评论:"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竞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 ……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殖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登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资治通鉴》没有对她作全面的评论,但是书中未立周王朝,而称她为则天后.显然未以正统归之。多记她的恶德,但也不埋没她的长处。如记其用人,就说:"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新史学家则多不计及她的私人道德,从治天下的成绩与缺点、功与过,也就是说从其政治实践的效果方面加以评价,一般褒多贬少。有代表性的意见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其总的评语是:"655年以后,刚强机智的政治家武则天已经参预朝政。660年以后,政权全归武则天。因之,他(指唐高宗)虽然是个亡国的昏君,但腐朽势力并没有在他的扶持下滋长起来,也没有因帝位易姓而引起危害民众的祸乱。贞观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统一和强盛,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 纪里.得到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当然,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并非一味赞美武则天的。此外,郭沫若以其喜欢翻古人成案之癖习,在话剧《武则天》中,大大拔高了武则天。但他借古喻今,似乎另有用意,又是文学作品,不必据以论史。P23

序言

国力鼎盛影响深远的唐朝,有灿烂辉煌,有衰败腐朽:英豪建树.多姿多彩;恶人作孽,千奇百怪。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丰富纷繁的唐史,有成千上万的学人和著述。随着岁月流转,需探寻的唐史层面还很多。试想:世界各地华人社区称唐人街,"唐人"市肆、建筑、习俗何以独树一帜?2001年国际奥委会举行2008年奥运会承办权陈述,中国代表举出英国史学家汤恩比(ArnoldToynbee)的话:"唐代的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多元最忍让的地方",不同种族、文化、宗教在这里和谐相处,兼容并收;汤恩比极其仰慕。2001年亚太经 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按惯例与会国元首合影时着举办国服饰。中国提供唐装,两幅唐装彩照成为会场亮点,并在国内外引发唐装热。唐初倡行"国以民为本"、"三个镜鉴"(均见《贞观政要》),"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旧唐书·太宗纪》),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之治。可是, "凡唐之世,治日如此其少,乱日如彼其多"(范祖禹《唐鉴》总论),直令后人叹惜!可见。唐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层面,还得开阔视野,进行多维度研究,以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某些借鉴。

笔者高兴地看到,在文史领域,王汝涛教授编纂出版《全唐小说》(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之后,现在推出《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以后将续撰《唐代小说与唐代社会》、《唐代小说与唐 文化》,从小说层面探讨唐史,富有新意,有所贡献。

首先,他使《全唐小说》与《全唐诗》、《全唐文》比肩而立,并列代文学三奇。1707年清康熙命曹寅等编纂出版《全唐诗》。100年后1814年清嘉庆时董诰等编纂出版《全唐文》。又180年,1993年王涛编纂出版《全唐小说》,使唐人小说与诗、文平起平坐,纠正了清不编纂唐人小说的偏见。这种偏见,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谓"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唐代小佳作如云,其故事广泛流传,而"论者每訾其卑下,贬之日"传奇",别于韩柳之高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样的天才,"在世时、在身后被一般社会眼光视为不值一齿的"类",他氏族中的一个"不肖"子孙"(周汝昌《曹雪芹新传》)。鲁迅叹:"史家成见,自汉迄今盖略同……固难有超其分际者矣(同 书)。"王汝涛运用唯物史观,在收集大量唐代小说的基础上,为唐小说正名.定格其应有的文学座次。与清代官纂全唐诗、文相比,一汝涛编纂《全唐小说》,从有关古籍的收集、整理、甄别、校注,到同关正史的核对和判别,再到小说书稿的缮抄、审核、校对等等,一, 躬亲,工作庞杂,十分艰辛;又值"文革"动乱之后,步入花甲之年,耗时费力可想而知。这些《全唐小说》的《序》《跋》中已有记载,不一赘述。

其二,透过唐代小说,从被扭曲的正史中探寻历史真实。统治级官修的正史,往往以阶级偏见,混淆是非,掩盖真相,扭曲历史。如岳飞是忠是奸,南宋朝廷经三代反复,才有定论;唐代宫庭内词宦官乱政、藩镇祸乱等,当时百般掩饰隐讳,后人修史难以完全洞:内幕。而唐代才士辈出,他们的文学作品必然或明或暗反映其时生活现实。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士子常以"行卷"、"温卷"方式,华丽的文笔写成优美的传奇故事,投向考官,展示才学。唐代官吏对当朝丑恶曾有谏诤、抵制以至批判,有的受到政治迫害,株连,族。无奈之中,他们常以史诗、稗史、野史记述其事,抒发心声。《新书·艺文志》"杂史"类中,就有《太和野史》10卷。陆龟蒙《奉酬苦雨见寄》诗:"自爱垂名野史中,宁论抱困荒城侧。"这些,就使唐代小说中潜藏有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绚丽画面。今天用正确的观点,剖析唐代小说,驱散迷惑,恢复原貌.显然是必要的。

编纂《全唐小说》的岁月中,王汝涛遍读唐人小说,各篇了然于胸,非惟赏心悦目,且多有与正史互证者,有补充史书之忌讳而不书者;常忆及上大学时读萨孟武教授《水浒与中国社会》,及后来读陈 寅恪教授《春明馆丛稿》,对他们从小说或诗文中挖掘史料,以补史证史,新意迭出,屡有斩获,甚为向往。遂决定效法二位先贤,师其笔法,撰写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书。

《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即将付梓。此书收论文18篇,着眼于以稗考史,以稗证史,以稗补史,让唐人(小说作者)说唐事。让小说叙唐史,王教授则用自己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介绍。书的内容:一是研究唐史中隐秘之事,表而出之。如《玉真公主轶事考》,指出唐玄宗之死为非正常死亡;《宦官杀皇帝秘录探微》,是宦官杀唐顺宗的全过程。二是拾遗补阙,填补正史空白。如《末世明君"小太宗"平议》,通过《东观奏记》等书,勾勒出唐宣宗之治的轮廓,附带揭露出唐武宗欲害唐宣宗的宫廷隐秘。三是对正史与小说所记不合之事。加以考析。如《身后是非谁管得》及《论唐代小说中的荒诞派作品》,介绍四篇翻案小说,指出小说作者在朋党斗争中用小说排挤陷害他人的背景和心理。四是研究某些名篇,如《"甘露事变"真相》,《红线、胡媚儿、张直方》论及唐代藩镇割据之成因,藩帅飞扬跋扈之情状,等等。

其三,王汝涛教学之余,创作出版《偏安恨》、《翠谷义踪》、《巾帼藩王》、《王羲之世家》、《观世音传奇》等小说;发表《靖康稗史注》、《鲁南王俊义起义史述辨》、《勤耕斋读词偶记》及其他史学著述和诗词。他把习文、治史、创作三种经验结合起来,以之论述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不受他人局限.以资料为据.以史实为准.勇于洞隐烛微,勾沉发伏,精心剖析,提出见解。且行文流畅,读来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本书定稿时,王汝涛知道引入唐代小说数量不够,剖析深度不 足,且有与先贤时贤观点相左之处。不为标新立异,而是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备作一家之言;俾抛砖引玉,激发争鸣,推进学术发展。

笔者忝为汝涛同窗,读老友书,忆共砚情,对故人成就甚为钦敬。承蒙索序,盛情难却,不揣浅陋,谈读后感如上。倘能少点"佛头 着粪"、"应邀捧场"之讥,则幸甚矣!

蓝绮年 涂光晖 金端峰

 2002年酷暑于武汉

后记

上世纪40年代上大学时,读萨孟武《水浒与中国社会》,对其从小说中发掘中国社会史料如豪族、士人、农民、土地、户口、水旱、钱币、商业资本、官僚组织、军队制度等等,取稗官以补史证史,且新意迭见,言人所未言的研究方法,至为心醉。嗣后,读陈寅恪以诗文证史的多篇论文,如收入《春明馆丛稿》两编中之大半作品,觉得与萨先生之治学方法虽稍异(陈为归纳法,萨为演绎法),而其为治文史学者别开蹊径,则异曲而同工。心辄向往之。  80年代初,选注《太平广记》,志欲在鲁迅《唐宋传奇集》、汪辟疆《唐人小说》所选之七十余篇之外,多介绍有价值的唐代文言小说,为此,曾反复阅读《太平广记》,读时,常忆及陈萨二先生之鸿文。深感小说在昔,其地位虽未获与诗文相侔,而佳作如云,非惟赏心悦目,且多有与正史互证者,有补充史之忌讳而不书者。颇兴效法二位先生,以散篇写出唐稗中之触动我心者之意,然于唐代小说读之未遍,不敢猝然下笔。  90年代,编纂《全唐小说》,几经岁月,终得出版,虽被某后辈学者评为"问题很多,不足为据",然只手成此巨编,亲手毕辑抄删校之 ,对各篇之内容已深印于脑中。遂发愿欲撰写《唐代小说与唐代政冶》、《唐代小说与唐代社会》、《唐代小说与唐代文化》三书。奈冗务瘴身,复有其他选题未成。俯仰之际,年已八旬。因思自谓读书有得,尚不写出。实为憾事。惟黄叶西风,时不我待,年老体弱,写作牛步匕。思之再三,姑先勉力完成《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一编,倘天赐我寿.当续命笔。  此书乃由18篇论文组成,各有侧重,独立成篇。知友或建议,应区分章、节。成一系统完备之书。第以此书非唐代政治史,不从史部取材.而只取小说中可资运用之材料。小说无序,难成系统完备之书。虽各篇散立,似不衔接,然唐代大事多网罗书中,合而观之,似无序而实有序。孟森先生之《心史丛刊》三编,即用此法。非敢自拟前辈学者.内容决定体例,不得不然也。  各篇中或有与先辈学者及时贤议论不合者(如《辛公平上仙》篇,陈寅恪以为被弑者为宪宗,余则以为顺宗。《"甘露事变"余哀录》中之玉川子.余以为是卢同,姜光斗、顾启则以为卢同罹甘露之祸的说法不可信),或有余说颇为骇俗惊听者(如《玉真公主小考》中谓玄宗之死为被弑。《<李娃传>析疑》中谓小说为白敏中之辈作,以攻击李党郑亚者),余非故作翻案文章,自觉读书有疑,必追根寻底,只须有文献资料可据,无妨为一家之言。倘能引发争鸣,或致撰文驳余,则更欢迎。  至于每篇中自谓有新意之处,不复一一列举。盖余为文,颇欲打破陈言俗论不实之处,倘无新意,则不秉笔写雷同文字。然而纺观各篇,失之于"浅",学识不足,无法要求深刻也。至于全书价值若何,期待读者之评论。钱钟书先生有言:"大抵学问是荒江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索序于名人。以助文章声价,乃著书人之心愿。第以此类文史兼综、偏于稽古之书,不合今之时尚,同时代之耆老学人,凋零殆尽,有者多属国宝等级,未肯轻易为人书序。因思大学几位年登耋龄之窗友。或多年执教撰述,文史功深,或为海外华文报纸名记者,学兼牛外。向之丐序,必能秉笔直书,瑕瑜不讳。书前之二序,即金、涂、蓝、周四窗方绎兀_番聚会椎敲守稿者,身居美国旧余山资深报人马伞忠学长,寄来一短作,辞作另一序:  序患  不说谎话,因为谎话不能说。  不说实话,因为实话不能说。  有人说,作序是"佛头著粪"。有人说,作序是"应邀捧场"。著粪也好,捧场也好,都不为过。  惟令人寒胆的是读到亭林顾老夫子的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序。"(《日知录》卷19《书不当两序》)  水患、旱患、兵患、×患,加入序患,堪称人生五患。若早日能得知炎武先生宝训,当可免误为此患矣。    公元2002年3月3日,美国加州旧金山市  余读二序一文,颇有所感。拙稿浅疏,难比佛陀,二序探予文心,兼指瑕疵,冠之书前,岂云"著粪"?全忠学长引亭林先生之言,意思深长,实欲力矫世俗之弊,且见其惜墨如金,不轻率为文。与其意见相同者,尚有王九令、张聿级二学长。全忠复嘱余只用金涂四窗友之序足矣,不必要求他人。故知其对二序,实肯定焉。  谨向七位学长,学妹致谢。  王汝涛 2004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