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远方的家》栏目所著的《边疆行(广西-云南)》以新闻纪实手法,突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国际视角,关注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变化。节目通过记者的旅行体验,展现出—个发展变化中的真实的中国边疆形象,中国陆路边疆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经济发展和时代特征尽在其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边疆行(广西-云南) |
分类 | |
作者 | CCTV远方的家栏目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CCTV《远方的家》栏目所著的《边疆行(广西-云南)》以新闻纪实手法,突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国际视角,关注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变化。节目通过记者的旅行体验,展现出—个发展变化中的真实的中国边疆形象,中国陆路边疆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经济发展和时代特征尽在其中。 内容推荐 CCTV《远方的家》栏目所著的《边疆行(广西-云南)》内容简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从广西防城港的北仑可入海口出发,以顺时针方向沿着中国陆路边境行进,穿行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九个省区,最后到达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入海口。在半年的时间内,摄制组总行程达22800公里,沿途经过100多个县市,500多个乡镇,采访了30多个不同民族的基层民众3000多人,播出总量达4500分钟。《边疆行(广西-云南)》为节目的文字记录。 目录 一 从东兴出发 二 山海防城港 三 山水看宁明 四 凭祥走边关 五 龙州探奇 六 美丽大新神奇靖西 七 那山那坡 八 富裕安宁之地 九 向往田园生活 十 文山的幸福时光 十一 走进浪漫马关 十二 滇南明珠河口 十三 绿色高地金平 十四 七彩风韵红河 十五 哈尼风光彝家情 十六 一城连三国 十七 走进勐腊 十八 魅力景洪 十九 云南勐海 二十 不想说再见 试读章节 山海防城港 我们从广西东兴开始行程,在体验了这个边境小城的魅力后,记者听说,防城港所属的东兴市还居住着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 京族人口很少,只有2万多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东兴海边的巫头、山心、澫尾三个岛上,这三个岛因此也被称为“京族三岛”。这个临海而居的民族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摄制组冒雨从东兴市区出发,前往澫尾岛。好大的雨啊!我们经过了30分钟的车程才到达了这里——京族的聚居地之一澫尾岛。说起京族,可能大家不是特别了解,这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据说京族最有特色的节日,叫做哈节。虽然我们没有赶上这个重大的节日,但是这里的人很热情好客,听说我们要来,特意为我们举办了一场节庆的表演。 记者走进的这个地方叫做哈亭,是京族人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在京族语言中,“哈”的意思是“歌”,唱哈就是唱歌,一年一度的哈节是京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这里歌声最美的时刻,人们载歌载舞来祭祀神灵祖先,祈求丰收平安。记者采访了京族族人。 记者:老师,您贵姓? 苏春发:我姓苏。这是亭长,我们京族文化亭的亭长。这位是香公,香公是服务于哈亭里面的事务。她们是哈妹。 记者:哈妹? 苏春发:哈妹就是唱歌跳舞的姑娘。 京族人生活在海边,信奉海神,每年哈节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供奉。据说,那时候只有村里公认模样漂亮、嗓音动听、才艺双全的哈妹,才能获准进入哈亭,日夜唱哈,希望神灵保佑三岛安宁,渔业丰收。 伴随富有节奏的鼓点,盛装的哈妹,跳起了京族传统舞蹈——进酒舞。 进酒舞的意思是劝神灵饮酒,哈妹们舞蹈时,双膝微颤、循环进退,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翻花的动作,舞姿十分柔美和谐。 在哈亭采访时,记者正好碰上一群从南宁来的游客。从他们专注于表演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京族文化的兴趣。 哈亭内歌声响起,为歌声伴奏的,正是京族特有的乐器独弦琴。一曲《打鱼归来》,歌声悠远,琴声袅袅,让人陶醉在一片海洋风情之中。 随后,记者采访了独弦琴演奏家。 记者:我看您弹的时候,这边在动,然后这边在拨。到底是用什么来弹独弦琴的? 苏春发:一般的用牙签弹就可以,不用牙签用手弹也可以。 记者:哦,是这样弹。 独弦琴只有一根琴弦,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简单的一根琴弦,配合摇杆就能弹奏出动人的旋律。 记者:这个独弦琴也是可以有音阶交替的吗?您能不能弹出来do re mi fa so la si do,给我们听一下? 于是,苏春发现场演示了独弦琴。在独弦琴的琴弦上,能弹出来的是do so do,剩下的几个音符则是用摇杆来操作的,很好听。 据苏老师介绍,古时候的独弦琴,琴身用竹子制作,摇杆用竹鞭制成,琴弦使用的材料则是牛筋。 古老的独弦琴音量很小,由于演出的需要,现代的独弦琴换成了钢丝弦,红木琴身、牛角摇杆,再加上琴身上的扩音设备,独弦琴的声音变得更加悠扬悦耳。 眼前的这张独弦琴大约有5米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独弦琴,想要弹好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听苏老师说,2010年8月,他和女儿苏晓燕把这架独弦琴带到了上海世博会,父女俩经过之前几个月的练习,培养出了绝佳的默契,在世博会广西周上的演出相当成功。 欣赏完京族的歌舞表演,记者随苏老师来到了他家。 苏老师不仅是村里的大忙人,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独弦琴演奏家。走进他家一楼客厅,墙上挂满了国家和自治区授予他的荣誉。 听苏老师说,早年他也出海打鱼,家里有好几条船,加上做边贸生意,收入很不错。 但是,自幼学习独弦琴的苏春发,从1993年开始,放下手中的很多事情,专心传承独弦琴艺术。现在他已经收了200多个学生,有朋友给他算过账。这些年,由于忙着教学生,苏老师平均每年的收入要减少二三十万元,但是他并不在意。 2010年5月京族独弦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让他最引以为傲的事。 在哈亭采访的时候,记者就听游客说,在澫尾岛有一个美丽的海滩,叫做金滩,非常值得一去。离开苏老师家,摄制组来到了海边。 京族三岛原来是岛屿,后来修起了海堤,和大陆连为一体,成为半岛。这里的浅海盛产大小黄鱼、鱿鱼等鱼类。每年的3到5月,是这里捕鱼的黄金季节,拉大网也叫浅海围网,是京族人最擅长的一种捕鱼方式。 京族人的大网有1 000多米长,重量有上千斤。海上风浪不大的时候,早上六点多钟,三四十个渔民一起把渔网抬到海边,领头人坐船在距离海岸70多米的地方放下渔网,形成一个长长的半月形包围圈。沙滩上,渔民排成两队,在两头拉网捕鱼。 时间接近中午,京族渔民的大网很快就要起网了。海滩上除了渔民,很多鱼贩也早早地来到这里,沙滩上停着他们的摩托车,有些鱼贩甚至下到齐腰深的海水里,为的就是最早将捕上来的鱼收走,卖到市场。 现在这个网已经完全合上了,鱼是跑不了了,就等着到了沙滩上被那些收鱼的人们收走。称好重量换成钱,鱼虾就变成了澫尾岛渔民的财富了。P11-13 序言 100集特别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是一部大制作,把它变成文字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在这部图书结集出版之时,我先要感谢观众对百集《边疆行》的追随,感谢读者能够翻开这本书,感谢为出版这部图书倾注心力的诸位编辑。 《远方的家》是CCTV-4于2010年12月1曰改版时推出的一个新栏目,定位是日播45分钟的大型旅游节目。100集《边疆行》2011年7月11曰开播时,全国新闻战线的“走转改”活动还没有开始实施。当时,中文国际频道策划推出《边疆行》,只是希望用这个“接地气”的节目来稳住新栏目的收视率,尽快提升《远方的家》的影响力。2011年7月11日,100集《边疆行》开播。在《边疆行》播出一个多月后,《远方的家》栏目收视率有了很大提升,观众也是好评如潮,中文国际频道上下都意识到,《边疆行》方向找对了。而正好在这个时候,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彼时,《边疆行》节目正处在第二批采访拍摄高峰期,中文国际频道迅速落实“走转改”活动的各项要求,使一线编导、记者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化为一种自觉行动。如果说“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前,做《边疆行》只是为了解决栏目的生存问题,那么活动开展以后,《边疆行》的采访拍摄就更加有针对性,节目也更加贴近百姓,贴近观众。我们觉得,《边疆行》作为起步最早、下基层走得最远、历时最长的“走转改”实践活动,真的是尝到了甜头,见到了效果。 第一,深入落实“走转改”,使电视栏目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边疆行》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陆路边境九省区,节目描绘祖国边疆的壮丽河山、记录少数民族的风情民俗、书写边境线上的繁荣安定、歌颂边防战士的保家卫国,镜头始终对准普通边疆群众,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对于这样的节目,观众爱看、想看。100集《边疆行》平均收视率为0.24,较以往同时段节目上升50%,单期最高收视率达0.49,创同时段栏目收视新高。《边疆行》在本台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了10期精华版,收视率较同时段提升15%以上。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这个栏目开播时,曾经因为选题不集中、方向不明确、节目不好看而三次调整播出时间,但在播出《边疆行》后,《远方的家》在短时间内由一个生存堪忧的新办栏目迅速成长为在观众心目中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第二,《边疆行》走进基层,制作了大批反映祖国边疆面貌发展变化的节目,海外华侨华人的反响异常热烈。在海外收视数据上,《边疆行》收视率基本保持在北美长城平台的前3位。美国的华人观众蔡宗瑾认真追踪收看每一期节目,她不仅能认出《边疆行》节目中的所有出镜记者,还记录下厚厚的一本收看日记,表示将来要以此为指引,游历祖国边疆大好河山;法国观众陈锋表示,《边疆行》成为法国华人的热议话题,每次聚会聊天必谈《边疆行》,祖国边疆的秀美和发展变化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忻顺康在国外看到《边疆行》后十分激动,委托回国的工作人员带回节目光盘,并说要把节目主题歌《边疆颂歌》作为大使馆的馆歌。还有海外华人观众通过微博留言说:“每天晚上看《边疆行》成了睡前的必修课。也许真是出了国,才发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那样美好。每次看着你们的节目,我都会深深地思念着远方的家。”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就是海外华侨华人,《边疆行》节目所传递出的发展、自强的精神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归属感,凝聚了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 第三,《边疆行》坚持“走转改”,节目令人意外地吸引了大批“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观众。中文国际频道的受众历来呈现年龄偏大的特点,《边疆行》播出后,有网友说,“这是央视最有诚意的节目”,这样的评价来源于《边疆行》清新朴实的节目风格。很多年轻观众是通过网络来收看《边疆行》的,《远方的家》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点击率由2011年6月的曰均19 743次猛增至2011年10月的370 484次,排名由全台的第83位迅速升至第6位,《边疆行》官方微博的评论超过20 000条。在网络舆情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边疆行》对年轻观众群体的影响是节目组始料未及的。《远方的家》虽然是一档旅游节目,但是100集《边疆行》已超越了单纯旅游节目的范畴,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正是这样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的节目引发了年轻观众对国家荣誉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思考。 第四,《边疆行》深入落实“走转改”,真正成为一个“叫座又叫好”的节目。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专栏文章对《边疆行》的“走转改”实践给予高度评价。阅评人认为,《边疆行》通过旅行者的视角,以记者的第一手见闻反映边疆的发展变化,真实可信,走出了一条对外宣传的新路子,提高了央视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专家评价说:这是一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打动人心的长距离采访。观众可以通过出镜记者真实生动的旅行体验,切身感受到一个绚丽而难得一见的地理中国。这是栏目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结果,并说明中文国际频道立足“三贴近”,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增强电视传播力方面又上了新台阶。 第五,《边疆行》的“走转改”实践培养和锻炼了队伍,使大批“80后”年轻编导成长和成熟起来。在拍摄《边疆行》之前,摄制组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到过这么偏远、这么艰苦的地方。不到50人的团队,在6个月的时间内要接力完成22 800公里的边疆采访,工作强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采访拍摄中,面对无数意料之外的困难和挑战,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无论是严重的高原反应还是遭遇泥石流、被困三天三夜,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圆满地完成了拍摄任务。边疆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奉献、热情质朴的品质深深感染了年轻记者,增强了他们作为电视人的使命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节目,让更多的人知道边疆、了解边疆、关注边疆,进而走进边疆,带动边疆的发展和变化。随着《边疆行》节目一集一集地播出,记者、编导们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地增强,无论是现场的组织语言、播报采访,还是对话交流、观察判断、抓拍调度,以至于后期撰稿、剪辑包装,都得到了扎扎实实的提高,大家的眼界、审美,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也比以前进步很多,这种增强与提高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更为重要的是,《边疆行》使这批年轻的编导、记者全面认识了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这不仅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也对自己所承担的岗位责任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边疆行》作为“走转改”的一个成功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那么,“走转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思考,“走转改”所倡导的其实就是真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传播具有跨越年龄、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与国界的力量,《边疆行》从人文的角度去表现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统领串起100集节目,从而形成了合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定位就是以新闻和文化为主的综合频道,宗旨是“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边疆行》的节目实践证明,不仅对内报道需要“走转改”,国际传播也同样需要“走转改”,因为“走转改”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打好“文化牌”,让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到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在《边疆行》之后,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播出了它的姊妹篇《沿海行》,接下来,《北纬30度·中国行》等大型系列节目也将陆续推出。我们希望这一个个系列节目成为观众眼中的多彩之旅、文化之旅、心灵之旅,成为他们感受自己的家园、了解自己的同胞、认识自己的祖国的一个窗口。我们在一直行走的过程中被深深感动,能将这种感动传递给广大观众和读者,这将是我们电视工作者最感欣慰的事。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杨刚毅 2012年5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