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外交系李扬帆副教授和历史作家梅毅倾情作序!
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匪夷所思的问题谜团!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把的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疑难命脉。全书分“权力的迷雾”、“历史的过客”、“茫然的归宿”三个部分,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器物疑点悬案的重新解读和另类挖掘,解答看似没有结果,实际关系中国历史深层意义的问题。书中内容包括美女西施、陈圆圆、赛金花等人的芳踪问题,有青年诸葛亮的婚姻之路,有末路李秀成的动摇,还有在历史深处闪闪发光的传国玉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程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大外交系李扬帆副教授和历史作家梅毅倾情作序! 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匪夷所思的问题谜团!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把的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疑难命脉。全书分“权力的迷雾”、“历史的过客”、“茫然的归宿”三个部分,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器物疑点悬案的重新解读和另类挖掘,解答看似没有结果,实际关系中国历史深层意义的问题。书中内容包括美女西施、陈圆圆、赛金花等人的芳踪问题,有青年诸葛亮的婚姻之路,有末路李秀成的动摇,还有在历史深处闪闪发光的传国玉玺…… 内容推荐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把的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疑难命脉。全书分“权力的迷雾”、“历史的过客”、“茫然的归宿”三个部分,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器物疑点悬案的重新解读和另类挖掘,解答看似没有结果,实际关系中国历史深层意义的问题。书中内容包括美女西施、陈圆圆、赛金花等人的芳踪问题,有青年诸葛亮的婚姻之路,有末路李秀成的动摇,还有在历史深处闪闪发光的传国玉玺…… 目录 序一 让清风吹拂历史紧锁的眉头 序二 问题意识和中国历史公案 第一篇 权力的迷雾 西施: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发迹:侨户诸葛亮的婚姻之路 是非:“借荆州”与孙刘同盟 宫杀:套在嘉靖脖子上的绳索 献关:冲冠一怒不全是为红颜 贵胄: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叛变:李秀成和他的敌营供状 刺马:大事化了的暗杀事件 造势:康有为捏造公车上书 彷徨:袁世凯戊成年告密真相 第二篇 历史的过客 权印:下落不明的传国玉玺 登天:在死牢里长大的皇帝 豪门:皇帝奈何不了的人家 下落:那篇叫《兰亭序》的名作 失意:李商隐和他的坎坷仕途 改嫁:李清照晚年的非文学风波 婚裂:《钗头凤》曲罢人飘散 女将:太平军中有无“洪宣娇” 第三篇 茫然的归宿 乾陵:一个无奈女人的无字碑 阵亡:蒙古大汗蒙哥折戟钓鱼城 交流: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 匈奴:寻找在欧洲的辉煌归宿 诗仙:李白酒醉捉月随江而去 芳踪:靖康后李师师浪迹江湖 闯王:牵动各方的李白成之死 弃儿:明朝灭亡之后的陈圆圆 绝路: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 落井:大变革时代的珍妃之死 名妓:真实的赛金花和瓦德西 后记 给历史把脉 试读章节 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吴国灭亡。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入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后世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人了水底。于是乎,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如今,深究历史,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当时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证据,唯独西施缺乏任何信史记载。她只存在于后人的记载和咏叹之中。不要说西施的下落,就是她的籍贯、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我们都只能从错综复杂的故纸堆中一点点地艰难筛选归纳。 西施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西施原名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苎萝山有东西两个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意思是住在西村的施家女儿。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她家境贫寒,但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被东村的邻家女子仿效,还发生过“东施效颦”的笑话。 年轻的西施常常在溪边浣纱。秀丽的美女,轻柔的细纱,纯净的溪水,三者在江南的背景下动静一致,被后世那些缺乏创造力的文人骚客树为描绘绝世美女的“御用场景”。等到唐代诗人李商隐来诸暨寻找西施浣纱遗迹的时候,乡人已经为西施建立了纪念祠堂。西子祠具有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浙江省诸暨政府干脆将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等古迹整合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西施殿景区。 如果西施终生都在溪边浣纱,跨越千年做家乡的旅游名片,成为江南美女的代名词,倒不失为完美的一生。遗憾的是,西施的美貌,很快就让她牵涉到了残酷的政治之中。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大败越军,几乎灭亡了越国。勾践退守今天绍兴境内的会稽山,被吴军包围,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作为人质去吴国当奴隶。他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出国前与大夫范蠡“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 郑旦”,加以教导训练,献给了吴王夫差。西施毅然由越人吴。 客观地说,西施在吴国首都姑苏的生活可能是她一生中最优逸、最受宠、最高贵的时光。吴王夫差非常宠爱西施,想方设法地为她提供奢华的生活,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长时间与西施嬉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据说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就专门为她筑“响屐廊”,排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蹈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夫差很自然地沉湎女色,专宠西施。姑苏就是现在的苏州,温秀清丽,完全配得上西施这位绝世美女。 现在又回到了开头的问题,风光过去,西施的下落如何? 后人给西施编排的后半生故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浪迹江湖之说,一类是沉身江底之说。流传最广的是前者。话说西施世事已了,与越国的大夫范蠡泛舟江湖,不知所终。最早的记载来自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对这个说法进行了“丰富加工”,演绎出西施原是范蠡的恋人,吴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的情节。现在流传下来最完整的此事版本是明朝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梁辰鱼是昆山人,《浣纱记》是昆腔早期奠基作之一,该剧开头是范蠡游春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结尾则说两人躲祸远遁。范蠡与西施的姻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故鄙人为奴石室,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归正道。”敢情范蠡和西施都是下凡的仙人,早在天上的时候就已经相恋,这次是“下放锻炼”的啊? 那么这个俘获西施芳心的范蠡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范蠡是楚国人,出生于布衣之家,却有匡世奇才。一般这样的人都不太合群。楚国人都把范蠡视为疯子,因此范蠡在楚国混得很不好。他就琢磨楚国不能用自己,自己不如去报效越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范蠡邀请好友文种一起离开楚国,东去越国,成为越国称霸的最大功臣。但是范蠡发现勾践的为人,薄情寡恩,自私自利,又相约文种离去。文种不愿离开成功的事业。范蠡就更名改姓,带着西施泛舟齐国。据说范蠡到了陶地,做起了生意,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民间尊陶朱公为财神。西施跟定了范蠡这个名利双收的大人物,想必后半辈子的日子不会差。P3-6 序言 问题意识和中国历史公案 《给历史把脉》,到底把的是哪门子脉,又要诊治什么问题呢? 细观之下,我发现,作者张程所把的,乃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所诊治的,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和公案。 中国历史,满是难点、疑点和悬案、公案,这正是我们的历史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在茶余饭后、书场戏台上,反复听着、看着这些故事,却很少有人仔细梳理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张程的这本书,就是要探究疑难故事背后的故事,一点点地介绍这些故事的成因、疑难点和争议所在,并尽可能地陈述不同的观点和可能性。 历史问题各不相同:乾隆皇帝是谁的儿子?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多少珍宝?武则天为什么在陵前立座无字碑?——这些问题是热点问题,谈了成百上千年了,现在再谈,就是老生常谈了。能把它们谈好了,很不容易。推陈出新,能从看似平淡的史实,从后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就更不容易了。《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一书,就发现了许多新问题,谈出了许多新花样。 “三顾茅庐”告诉我们刘备三顾三请,才把儿子辈的诸葛亮请出山。刘备为什么屈尊三顾茅庐呢,人们通常认为是诸葛亮的超常能力打动了刘备。而张程的书,却考证出真实的原因是诸葛亮家族通过联姻,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年轻的诸葛亮,恰恰是远道而来的刘备和荆州士人集团搞好关系的关键人物——这是他屈尊去见诸葛亮的最现实原因。又比如李白和李商隐,分别是盛唐和晚清最杰出的诗人,都在仕途上坎坷失利,求官不得,暗淡收场。人们往常都习惯了他们的政治失败,对知识分子政坛失利、文坛获利的辩证关系津津乐道。而作者则从中提炼出了“文人不遇”的普遍历史现象,对文人为什么不受朝廷待见、除了做官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出路等等问题,针针见血,娓娓道来,认为文人就是要做官才能实现抱负。 翻开张程的书,发现到处都冒着类似的问号,一个接着一个。这些问号在作者的手中,变成了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历史疑案的大门。所有的大门,都通向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身,最终牵涉历史的基本问题。越往后读,越感觉作者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探讨中国历史的若干基本问题。“历史的精华和发展的精要部分常常纠葛成若干疑难杂案。某段或者某领域的历史出现的问题,往往凝聚成疑难杂案。它们仿佛就是某段历史的浓缩。”全书的作用,说是还原也好,解压缩也好,层层深人也好,总之,最终能让我们对某段历史或者某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也许,这就是张程给书稿取名“把脉”的原因:由问题牵引着,把握中国历史的脉象。 问题意识,是走入历史深处的钥匙! 只有不断发问,不断尝试着解答疑问,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才能不断深入。 和许多真知灼见者一样,张程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他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外交系,可谓“半道出家”,加入了“新势力”写史的热潮。系统的社会科学教育背景,让张程的写作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推演色彩。他又将它们融人了带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历史领域。 从《三国大外交》到《夺宫》,从《脆弱的繁华》到《昙花王朝》,他在每本书中都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疑问,并尝试进行解答。在这本《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中,张程干脆一股脑儿抛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小问题,一一做了探索。 问题到底有没有解释清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张程的问题意识和勤奋写作,读者是有目共睹的。 是为序。 二○○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后记 给历史把脉 感谢大家购买、阅读本书。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疑案、悬案和存在争议的人、事、物的书稿。 我们的历史很长,其问有许多疑点、难点和杂案留待后人评说。而我们这些后人对先人的疑难杂案总是津津乐道。往好了说,中国人认识过去、探究历史的兴趣浓厚;往不好了说,中国人比较八卦,对老祖宗的那些事儿、那些宝贝总是念念不忘。当历史疑难杂案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谈资看点,当越来越多的后人参与评说、戏说或者考证时,历史疑难反而更疑更难,愈发说不清楚了。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疑难杂案呢? 我们对这些疑难杂案稍加整理,便会发现权力的阴影无时无处不萦绕在它们之上。为什么每一个帝王都不能安安静静、正正常常地来到世上?他们降生时不是红光满天就是异香绕梁三日。为什么每一个开国君主的身世都扑朔迷离,不是母亲被大龙摁在河边受孕就是干脆没有父母,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了出来?因为帝王是“真龙天子”,他们的身世与王朝政治密切相关,所以再正常不过的出生记录也要经过编辑加工才能公之于世。我们再来看: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初春,安徽皇觉寺的小沙弥朱元璋收到了发小汤和写来的信。汤和参加了红巾军,成了造反小头目,来拉朱元璋——那时的造反军队和军阀部队类似,谁拉来多少人就能当什么级别的军官。半个世纪后,汤和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功成名就,却敝帚自珍,终日惶惶不安,对当年的信讳莫如深。为什么?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江宁秋操,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众目睽睽之下遇刺身亡,刺客供认不讳。但几任钦差、数十员当地官员连续数月公堂会审,声色俱厉,惊堂木拍得震天响,就是不敢结案。为什么?因为背后的权力在作祟。很多历史疑难杂案在发生之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牵涉许多人的利益、仕途甚至身家性命,因此当事人不希望真相大白,有目的地误导、隐瞒、混淆事情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和过程,甚至干脆否认事情的存在。当相关人等掌握权力时,这些事情不成为“疑难杂案”才怪。 乱花渐欲迷人眼。“权力的迷雾”更让人难以摆脱。 权力因素是造成中国历史上疑难杂案层出不穷的最大原因。中国历史是一部君权、政权弥漫的历史。红墙绿瓦,金屋丹陛,十数米高且厚的石砖砌墙巍峨屹立,十数丈宽而深的护城河环墙绕匝,执刀负戟的御林军戒备森严。这是中国历史的典型形象。“窥宫者斩”、“泄禁中语者绞”的禁律,让任何企图窥觎红墙内幕、洗退权力彩妆的试验者敛足止步,也让知情者和史学家噤若寒蝉。在本书“权力的迷雾”一篇中,我试图透过迷雾,探究真相。这中间有信史在公元前473年的冬天戛然而止的大美女西施,有在山海关犹豫不决痛苦挣扎的吴三桂,还有百口莫辩的能臣干吏袁世凯,更有真伪反复的李秀成自述。 权力迷雾是飘动的,会弥散开去,笼罩在各个历史疑难杂案中。区别只是雾浓雾淡而已。暂时按下权力因素不表,造成众多历史疑难杂案的第二大因素是人。许多历史的发展变化归根究底是人的发展变化。比如李商隐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根结是他的个性不为官场所喜;李白的死,李师师的芳踪和陈圆圆谜一样的后半生,根结也要从他们的个性人手寻找答案。和权力一样,人性也是分析历史、探究疑难杂案的钥匙。第三类案子和权力、人性的关系不似前两类那般密切,比如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辗转而不知所终;书法名著《兰亭序》传说被李世民带人了坟墓;匈奴民族携老带幼,向西迁徙,消失在了欧亚大陆之中。这些疑难杂案主要是由于史料缺失造成的。如同法官定案一样,第三部分疑难杂案的破解需要实实在在的“证据”的支撑。本书的“历史的过客”和“茫然的归宿”两篇中的疑难杂案主要是人性和史料因素造成的。当然了,要严格区分这三类因素对历史案子的作用,给疑难杂案清晰分类是极困难的事。本书只是尝试着进行个人解读。 历史的精华和发展的精要部分常常纠葛成若干疑难杂案。某段或者某领域的历史出现的问题,往往凝聚成疑难杂案。它们仿佛就是某段历史的浓缩。透过它们,我们能够将某段某部分历史看得更透。掌握了分析疑难杂案的方法,我们就多了一种认识分析历史的方法。如果历史发展有自己的脉络,分析其中的疑难杂案就是给历史把脉诊断。 面对如此众多的疑难杂案,顾颉刚先生曾叹道:“这是要待锄头考古学的发展来帮助我们的。”历史学是一门不断积累、传承的古老学科,颇有前人田土后人收的意思。对于疑难杂案的解答,每代人所做的工作,只是尽量去接近真相而已。况且后人所依据的多是第二手资料,所做的判断多多少少受到现在思维的影响,并不是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思维,要想找到“百分之百”的真相是不可能的。 我在写作中翻阅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相关内容,还有幸拜读了多位前辈的疑案解答和研究成果。其中图书有:沈原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悬案总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何忆孙建华:《历史密码》(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相关文章最多,按照参考的时间先后排列如下:骆宝善:《再论戊戌变法不起于袁世凯告密》(载于《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戴逸:《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真相》(载于《北京日报》》1999年6月23日);王文平:《李白之死》(载于《初中生》2001年第11期);力高才:《李师师事迹考辨》(载于《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月);欧阳跃峰:《“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载于《历史教学》2002年10月);鲍焱:《公车上书第一人——宜春知县汪春源事迹考略》(载于《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2月);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载于《近代史研究》2005~[z第4期);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载于《学术月刊》1981年第3期),穆子:《李秀成供词真伪曾国藩缘何篡改》(载于《人民论坛》2004年第2期),凌文超:《论三国时期的交州争夺》(载于《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董凤秋、于敏:《李自成归宿之谜》(载于《百科知识》2008年第2期),姚雪垠:《李自成之死》(载于《生活时报》1999年9月11日),马骏杰:《中国海军史上的百年疑案——“方伯谦案”始末》(载于《文史天地》2004年12月),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载于《历史研究》1999年1期),商魂:《沈万三发家之谜——外贸成就一代富豪》(载于《大陆桥》2006年8月),金性尧:《沈万三之谜》(载于《寻根》1996年4期),吴士勇:《诗人高启之死与明初江南文祸》(载于《史学月刊》2006~三第2期),刘民红:《明初“魏观案”新论》(载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魏文华:《对“洪宣娇乌有说”质疑》(载于《东岳文丛》1988年第5期),张超俊:《石达开留在大渡河畔的三个谜》(载于《四川档案》,2003年04期),李冬君:《石达开为什么出走》(载于《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7年2l期),柳鸣:《石达开的结局及其窖藏之谜》(载于《文史杂志》1985年02期)等。我还参考了网络资料,除了百度百科外,还有以下重要文章:孙建军:《“济远”撞坏“扬威”考正》(甲午战争博物馆网络馆刊),陈悦:《天公无语对伯谦——论黄海大东沟海战方伯谦三项罪名均非捏造》(百度贴吧北洋水师吧),网络上署名《东方文化》周刊记者扎西·刘的鸿篇巨著《沈万三生平简介》,翼王坪网站上罗甫琼的《石达开大渡河蒙难考》和史式的《太平天国石达开大渡河覆军真相考》等。谢谢这些前人的研究和成果积累。它们为进一步的解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给后来人莫大的鼓舞。我流连在故纸堆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许多同道中人共行,感觉自己的工作仅仅是众多积累的知识层中的一层。 我们期待历史的进一步解答,帮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相。 最后,我介绍一下本书的出版经历。书中的诸葛亮发迹一文是我在校期间的习作。之后,我陆陆续续写了些类似的历史小品文,以“张口小品”的名义发表在我的博客“张口说书”上。这些小品文得到了博友的厚爱,提高了我的博客访问量。我受到鼓舞,萌发了结集出版的念头,于是编辑了体例、增写了文章,整理成了现在的模样。书稿曾以“历史的盲点”和“给历史把脉”的名字发表于“天涯社区”,得到了郭太、林学院、康桥依旧、木鱼之木等网友的捧场和鼓励。北京九千九文化的文杰编辑慧眼识珠,又蒙中国画报出版社的老师们错爱,最终使书稿得以出版。李扬帆、梅毅两位老师拨冗给本书写了序,丹飞、北极苍狼、王觉溟、云岩涛、谢艳芝等朋友写了热情的推荐语,都让本书添色不少。在此我向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是我的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我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在史料的遴选和观点的辨析上难免存在失误,敬请大家手下留情。我对书中的内容错误承担责任。 谢谢大家! 张程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于鲁谷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赛洛城 书评(媒体评论) 给历史问诊把脉,拂拭历史尘埃以求接近本相,是探路的过程,很多时候人们以为离真相近了一步,其实是造成了新的误会。这不可确定性恰恰就是“白话历史”的魅力所在。张程切脉切得很准,所谈多属热门话题,他与当年明月、曹三公子、清秋子、罗杰、金满楼、高天流云、锐圆等历史写手组成历史新说梦之队,同属一支又彼此有别。而张程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别有心得。 ——丹飞(畅销书推手,漫友文化副总编辑) 常常是传说深入人心,被津津乐道。多少美好的愿望夹杂其中,多少诅咒夹杂其中。官修正史,往往按需而避,按需而弃,按需而点滴水珠映射七彩光芒。今有张程者,溯流而上,谛听历史的心跳,洞悉历史的隐秘。历史,在他的笔下鲜活!读他的文章,常触发我选择创作题材的灵感来。 ——北极苍狼(历史小说家,辽宁营口作协副主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