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田永秀//王安平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当时广东的渔民,用鸭蛋的蛋清浆渔网,把剩下的蛋黄腌制后出售。这种腌制的蛋黄就成了林为干最喜欢的食品。国民政府时期,各地高小、初中都要大办童子军。达人小学的学生童子军们每周一都要出操,出操时打赤脚穿短裤,即便是大冬天也是如此。邝桃兰心疼儿子,每逢周一,必定给林为干蒸咸蛋黄。美味的咸蛋黄,对妈妈的怀念混在一起,成为了林为干最难忘的记忆。

三兄弟的救国之路

富裕以后的林本伟并未广置田宅,而是竭力支持三个儿子求学。

林为干的大哥林为栋,毕业于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上学时,林为栋思想活跃,追求进步,是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又是广州市学联主席,加入了国民党。大学毕业后曾经做过中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他跟随国民党将领张发奎,做其军需处长。后张发奎介绍他到广西与越南接壤的一个小县城方城县当县长。县长任上,林为栋妥善处理了与法国盟军的关系而受到赞赏。抗战胜利后,林为栋回到广州,1948年在广东志锐中学当校长。广州解放前夕,林为栋去了香港。

林为栋到香港后曾经萌生过回内地的愿望,还曾和新中国成立前夕移居香港的其他人一起推举代表和内地有过接触,托人辗转询问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能否保证回内地后不追究历史问题,陶铸回答说一般只要是对党忠心就没事,但不能做保证,诸如以往做了很多罪大恶极的事情就另当别论。林为栋虽然没做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但是他仍然担心曾经跟随国民党的历史会使自己受到影响,所以最终放弃了回广东。林为栋移居香港后生活较为窘迫,1951年8月,林为干从美国回国途中,曾在公海见过大哥林为栋一面,他把自己所带的贵重物品悉数给了大哥。后来,林为栋移居美国,终其一生都未曾再回内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林本伟家境比较富裕,虽然一块田地都没有,但仍被定为地主。由于大儿子当过国民政府的县长,进而被认定为地主官僚。在大纲村的祖屋也被没收分给他人居住,后来被用来养牛。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林家的多方奔走下祖屋才得以收回。林为栋解放初被定为反革命,在多次政治运动期中,其亲属均遭到牵连。林为栋的大儿子林充被从军队赶回农村,小儿子因高考政审不过关,精神失常跳楼自杀。林为栋的夫人在小儿子自杀不久亦自杀身亡,死前为免历史问题拖累家人,遂将家里所有的照片、信件等付之一炬。林为干也因大哥的问题入党后迟迟未能转正,在多次运动中受到冲击。1979年,台山县政府经过调查,认为将林为栋定为反革命是错误的,他并没干什么反动的事情,而且抗日战争期间投笔从戎,为国家作出过贡献,遂予以平反。但家庭出身及家庭关系让林为干讳莫如深,他从抗战时期离开家乡后再也没回过老家,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去台山县城考察时,所宿宾馆与老家房屋近在咫尺也未曾去看看。林为干的侄子们在抱怨因家庭出身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他也总是很严肃地制止:“不要说这些,说这些真的没用的,没用。”即便到20世纪80年代中,林为干在填写表格时,依然在家庭出身一栏写上“地主官僚”,侄子让他不要写了,林为干说:“不能不写,人家说你是官僚,你不写你更有问题。”可见这种阴霾久积于林为干心中,一时还难以消散。

P12-P13

后记

2011年10月,在林为干院士的同意下,林为干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从此,课题组成员与林为干院士的接触多了起来。课题组成员在此前也曾经承担过多个研究课题,可从来没有像本课题一样,在投入时间和精力外,还有着强烈的感情投入,当然这可归结为林为干院士的人格魅力。

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林为干院士不顾年事已高,对本课题的进行予以了大力的支持。采访过程中,林为干院士认真准备,一丝不苟。由于很多往事早已湮没于历史进程中,很多事情都无法得到完整的回忆,但他依然希望能回忆起来。每当课题组成员望着林为干院士竭力回忆往事时有些纠结的面容,都无比感动。林为干院士的家人,包括夫人朱建华女士,其子林诒玉先生,其侄林诒勋、林海洪、林充等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林为干院士的朋友、同事,如顾德仁、黄香馥、虞厥邦、罗惠明、杜菊芬、杨万麟、赖声礼等都愉快地接受了课题组的采访,并提供了相关资料。林为干院士的学生,如吴正德、杨日胜、黄卡玛、王磊、廖成、唐小宏、杨淑雯等都以各种方式接受课题组的采访,给我们全面地描述了林为干院士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并给课题组讲解了很多专业学术问题。在课题组进行过程中,我们也有幸采访到熟悉林为干院士的专家李乐民院士、孟执中院士,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林为干院士的学术影响。老科学家们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李院士一大早不顾严寒到办公室接受课题组的采访,孟院士曾亲自前往课题组成员到上海参加中期评估所在的酒店接受采访,都让课题组成员受宠若惊。此外,我们还有幸采访了林为干院士的国际学术朋友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托马斯·王教授,这是一位因学术结缘而将林为干院士视为父亲一样尊敬的学者,我们戏称他为林为干院士的“学术粉丝”。

在课题进行过程,林为干院士教授学习工作过的广雅中学、清华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都予以了帮助。其中,华南工学院不仅帮忙联络采访相关院系、林为干院士的同事,还将相关资料扫描提供。电子科技大学的副书记李言荣院士、电子工程学院樊勇院长接受了本课题的采访,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档案馆、图书馆、电子工程学院等都给予了许多帮助。

本书稿凝聚着全课题组的心血,课题组成员朱建华、杜菊芬、胡燕、叶家艳、胡晓、曾淼、李梅老师及马鹏渊、苏雪峰同学等都为本课题的进行付出了辛劳。本书的前言、余论、后记由四川省科协王安平撰写,其余部分的撰写好全书的统稿由西南交通大学田永秀负责。有不足或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总之,林为干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每一项顺利进展,都跟以上诸多单位、领导、朋友支持有关,在此一一致谢。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侨乡育英才

 侨乡台山

 林本伟的抱负

 三兄弟的救国之路

 数学天才

第二章 颠沛流离的大学生活

 清华园的快乐时光

 炮火中的学业

 被迫中断的研究生学业

第三章 学不成名誓不还

 交通部任职

 赴美实习

 留在美国

 半工半读

 单腔多模

 整装回国

第四章 服务家乡执教岭南

 冯林相遇

 带头搞科研

 严厉的老师

 华南情谊

第五章 到成电

 到成都开辟新天地

 曲折的入党之路

 初到成电

 基础学科的新发展

 林一钟方法

第六章 积蓄力量

 深夜避难

 干校生活

 重返讲台

第七章 大展身手

 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中国微波理论的奠基人

 微波分会的“排头兵”

 迈向国际学术舞台

 荣誉纷至沓来

第八章 矢志育人

 “三好教授”

 桃李满天下

 惜才如金

 爱生如子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经验

第九章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轮椅上的生活

 第二个博士学位

 100岁的目标

第十章 婚姻家庭

 林为干与邓蓉芬

 林为干与朱建华

 结语做一辈子研究生

 附录一 林为千年表

 附录二 林为干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内容推荐

《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田永秀、王安平。

《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讲述了林氏三兄弟,走了三条不同的救国道路。大哥林为栋当初也是抱着救国之志加入国民党的,在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二哥贝则实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理想,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了生命。林为干始终满怀科技救国之志,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奉献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三兄弟的人生道路虽然不同,但救国的目的却是一致的。林为干的单腔多模的理论对现代卫星通信等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美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汇刊》1994年7月号发表的3位法国学者的文章,认为近代卫星广播通信业所用的多模技术是由拉贡(Ragan)及林为于提出来的,其发展的基础是根据林为干及库恩(Cohn)的工作,此项工作至今仍在发展。到21世纪初,学术界依然没有人研究出超过五个简并模的滤波器。林为干半个多世纪以后,依然站在学术的最前端。

编辑推荐

《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田永秀、王安平。

林为干,1919年10月生,广东台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际微波理论专家,中国微波理论和电磁场理论奠基人。1950年6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8月回国,执教于华南工学院、中山大学。1956年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8年举家西迁至成都。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终身从事微波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研究。培育博士88名,硕士60余名和博士后10余名。单腔多模理论、林钟方法等论文的发表,奠定了其国际学术地位。《微波网络》、《电磁场工程》、《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理论》四部专著出版,为中国的微波理论和电磁场技术的提供了经典教材。在《J.A.P》和《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标志性成果主要有:一腔多模、林—钟方法、椭圆直波导理论、点电荷在介质球的镜像、五边形波导研究等。学术观点始终处于世界前沿,一直受到国际同行的尊重和重视,为我国的航天通信和军事技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5: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