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部剧本,而扮演主角的就是自己。你究竟在用一生撰写怎样的剧本?在浮躁的时世,请停下匆忙的脚步,翻开《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一书,聆听一位商界哲人的教诲与告诫。“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我们不是对抗命运,而是通过磨砺心灵和提升精神境界来演绎自己剧本中的主角;纯粹的心灵造就伟业;扭曲的人生观所产生的疯狂激情,或许能够帮助你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最终还是会以失败告终;能够开展出色经营的人,是愿意让对方获益的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唯有关注自己的脚下,永无止境地追求自身的可能性,才是实现革新的王道。
在本书中,稻盛和夫不仅给出了企业的经营哲学,而且教给了我们个人的职场哲学。
《提高心性,拓展经营》是一本介绍稻盛和夫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的书。在《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近半个世纪的管理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综合阐述了稻盛和夫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的威力不仅限于京瓷的企业经营,更有普及大众的深远意义,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步入社会,取得工作成效,有很强的指导性。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作者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以保证企业的持续运营。如何找到工作乐趣?如何克服苦难?如何提高自己?如何改进工作?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在《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中都能找到答案。
树立人生的意义
“工作”究竟是什么?
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而赚钱,这是工作的第一要义。
但是,如果自己出生在一个大资本家的家庭,根本不需要工作,那又会怎样呢?或许偶尔为之还可以,但是如果每天都游手好闲,最后也会厌倦的吧。人并不仅仅是为了领取工资而工作,还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换而言之就是在工作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而且,工作需要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因此非常辛苦。如果只是把工作看成是一种义务,那只会愈发觉得艰苦。仅仅靠这种义务感,是不可能坚持工作数十年的。
因此有必要将艰苦的工作转变成有意义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热爱工作,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告诉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朝着这个方向引导。
那么,是否有为之埋头一生的工作,决定了人生幸福与否呢?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
热爱工作
或许有人想要辞职,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想法,因为太辛苦了。
在学生时代,为了应付考试而挑灯夜读,这时就想要逃避。现在的心情与当时的心情并无二异。
但是辞职之后是否就意味着进入了天堂,我认为绝非如此。三天过后,又会一心想着要工作了。
由于工作繁忙,并感到所肩负的责任,所以才会觉得辛苦。但是,在苦中还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就要热爱工作。这种“热爱”就是我将在常人眼中看似苛刻的生活态度保持至今的动力。
在旁人看来是超乎想象的艰辛,但如果自己真正热爱上这份工作的话,就不会觉得有丝毫的辛劳。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都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无比喜悦,并如醉如痴般地全身心投人。
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就绝不可能取得成功,更不会有出色的表现。
专心致志
我认为,只有专注于某个领域,并且究其极致,才有可能触及真理、理解万物。
如果问长期专注于工作、掌握了精湛技艺的工匠“人生”这一问题,他们会有精彩的感悟。另外,专注于修行、不断磨砺人格的僧侣,虽然谈论的是宗教领域的话题,但他们也能够阐述崇高的真理。其他如作家、艺术家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在他们的话语中都蕴藏着深奥的含义。
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进入公司之后,如果他们一直从事着毫不起眼的工作,就会感到不安,认为“老是做这样的工作会有前途吗”,进而提出“想要做其他的工作”。
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泛泛而肤浅的了解等同于一无所知,而如果对某一个领域的工作深度钻研,就能够触类旁通。
我认为,这是因为在万物深处蕴涵着共通的真理,必须牢记:专注于某个领域、究其极致,就能够融会贯通。
不断创新
人不可能在一开始就遇到自己喜欢的好工作。对于分派到的工作,首先必须保持乐观、坦诚的态度,顽强地坚持到底,决不可轻易放弃。
只有历经千辛万苦追求极致的人,才有可能触及崇高的真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在一心埋头努力的同时,还要经常思考这样做是否可行,决不可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想法。
无论是多么细微的环节,每天都必须反省这样是否可行,并不断加以改进。对于任何事情,都必须自问“这样是否可行”,长此以往就会取得明显的进步。学到了基础知识之后,必须自己不断刻苦钻研,这就是创造。
我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创新,否则就不可能取得进步,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魅力四射的人。
施爱
日本社会日益富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有所提高,工作时间大为缩短,安于享乐的现象也愈发明显。这一点固然重要,或许也是时代的潮流。
但是我却认为应该更勤奋地工作,因为施爱行善是人最为崇高的生活方式,我具备这样一种信念。
换而言之,我们通过努力所获得的利润,也就是汗水的结晶,并不仅仅使我们自己获得了幸福,而且还通过纳税,为国民造福。
社会上有许多贫困人口、残障人士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同时在全球各地还有许多儿童受到饥饿、死亡的威胁,需要援助。我们可以用自己汗水的结晶间接地帮助这些人,所以我认为工作是极其高尚的行为。
我相信有许多人意识到了向周围人施爱的意义,并且在不断地为之努力和奋斗。
P15-20
向稻盛和夫学什么?
曹际鹏
华益维新投资管理咨询集团总裁
维新管理(中国)研究院 首席顾问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时下备受推崇,老先生的哲学深受大家欢迎。问题的关键是向他学什么?这本《提高心性 拓展经营》的书名即鲜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要向稻盛和夫老先生学习如何通过提高心性来拓展经营。
中国企业家的转向:从“心机”到“心基”
这一点至关重要,为什么?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整个商业生态系统最突出的特征是机会丛生、野蛮生长。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与商业发展是明显的,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明显。
一方面企业家热衷于创业、投资,但是对可持续经营、构建永续组织缺少兴趣;另一方面对基本的商业规则不够敬畏,比如3Q战争、蒙牛伊利的恩仇等事件。问题的症结在哪?
是企业家的“心性”出了问题。若企业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就容易放大自己的作用而漠视组织的作用,就容易唯我独尊而不尊重员工的智慧,就容易狂妄自大而无视事实和规则,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建立永续的基因与机制的。若企业家私欲过重、动机不纯,就会因个人欲望而忽视他人利益,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就会违背商业原则与规律。企业的问题说到底是企业家心性的问题。
企业家对企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是企业家心性的外化,企业是企业家心性的外在表现。所以说,企业家有什么样的心性,就会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如稻盛和夫老先生所说:“纯粹的心灵造就伟业”。“经营目的,也可以称之为经营者的人生观。扭曲的人生观所产生的疯狂的激情,或许能够帮助你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最终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而如果人生观或哲学得到了净化,那么在取得成功之后,就不会再因同样的原因而遭遇失败”。
稻盛和夫老先生的这句话实在值得中国企业家细细体味。过去中国的企业家痴迷于财富的增长,习惯于机会的争夺,这些可以带来成功,但是不能带来持续的成功,迟早会出问题。稻盛和夫哲学是中国企业家两个时代的分界点,即从以机会为驱动的“心机”时代到以心性为基础的“心基”时代。
内圣外王:基于东方价值观的“弯道超车”
中国企业已经集体性的进入价值观重塑的时代,表面看中国企业的瓶颈是盈利模式的问题,其实是中国一代企业家思维方式的问题。因为盈利模式的背后是组织模式,组织模式的背后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背后是思维模式。决定一家企业是否可以基业长青的根,是基于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方式。按照中国先哲的智慧叫做“内圣则外王”,世界观对了世界就对了,人对了,事就对了。稻盛和夫老先生所创立的京瓷与KDDI以及拯救日航成功的基础是稻盛的经营哲学,是基于东方价值观与西方理性精神结合所建立的经营哲学的成功,这种经营哲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家所接受。
二战后产生的日本管理模式的根本假设是根植于东方文化的、与西方管理哲学完全不同:
1、西方文化对人的基本假设是“争”,个人是自由的、自利的,个人既要借助团体实现自我利益,又要抑制团队以免伤及个人利益,在西方思维里,个人与团队是两极化的。
2、日本文化则看到人与集体之间的忠诚,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义务”,个人因尽到义务而享受到集体的保护与回报。
二战后的日本企业选择的道路并没有沿着欧美的老路按部就班地走,否则它们永远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一个“弯道超车”的策略: 它有沿袭--沿袭了西方泰勒管理思想及福特管理法;
它有变异--创造性地发挥了管理中“人的智慧”的因素,即是丰田公司所谓“没有资金靠智慧,没有智慧靠汗水”的哲学。这种哲学的起点是对人的尊重。
中国企业应借鉴战后日本崛起,实施不简单跟从的“弯道超车”战略--日本企业的集体崛起,是由于乘上了工业社会浪潮之尾声,以60-70年代的汽车消费化为标志,日本汽车驰骋欧美市场既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严格来讲,日本企业承接了工业社会价值链由西方发达国家向东方的转移(中国经济30年的崛起是这一历史趋势之延伸)。但从8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徘徊不前,有其政治和战略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未能为源自美国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做好准备。中国企业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像日本战后所做的那样以东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弯道超车”,决定中国在大的基础上能否强,能否成为受尊重的经济体。
行者的逻辑:致良知-正知、正见、正行,定能得正果
学习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误区是把他当智慧来读,稻盛和夫的哲学简单、朴实而有力量。我们可以当成功者的故事,可以当座右铭、当口号,也可以解释得足够精彩,但这都是学习稻盛哲学的误区。因为这些做法最多带来的是思想上的认同,而不是心灵上的认同。
行于善而臻于善!我们的心灵并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的,而是被我们的行动锻造出来的,我们会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行为勇敢而变得勇敢。这就是稻盛老先生强调不可“怠于磨砺自己”、要“反复进行心灵的修炼”道理。这就需要把日常管理的每一项行动当作心灵修炼。
稻盛哲学的根是在中国的,这一点老先生也明确的说明过。而东方传统智慧核心在行上,依良知而行,正确做人而行,这是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人生是行走改变命运,行走改变世界,如何行是稻盛哲学的核心,敬天爱人、利他、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等等。稻盛和夫一生奉行的不是智者的逻辑,而是行者的逻辑,结论:不行就无所谓知。
稻盛老先生在这本书中说:“坚持正道”,“追求正确的为人之道”,“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那就必须在自己的心中确立一个基准。”“我们在作出判断、付诸行动的时候,必须时刻把原理原则作为基准。”这可以追溯到稻盛老先生极为推崇的我国古代儒学大家王阳明的“良知说”。
所谓良知,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良心”。王阳明强调,良知就是天理,天理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致良知就是要发掘人的良知,去掉自己心中不正的东西,遵循天理,依照天理而行。这就容易获得心灵上的对稻盛哲学的认同。而知良知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正知、正见、正行定能得正果。
对于企业家而言,所有管理的道理、商业的原则与规律都在自己的心中,只要不断进行自我修炼与磨砺,讲良心,致良知,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会成为天理、正道、原理原则的表达方式,这样,还不能成为卓越企业家?还不能铸就伟大的企业?
心在哪里?行动在哪里?企业就在哪里?送给处在转折点上的中国企业家!
如果你以为这仅仅是一本关于企业经营的书,那么你错了。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位成功企业家的语录集,那么你也错了。它是一盏思想的明灯,光芒穿越国界,引领我们前行。它如一眼清泉,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稻盛和夫,作为唯一在世的日本经营之圣,他从自己求学、工作、创业一路娓娓道来,把一生遇到的种种难关摆在面前,通过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犀利剖析,告诉我们作为经营者,你必须提高自身的心性,提升自己的人格,能够做到这一点,企业业绩就会提高。其实经营企业如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呢?唯有感悟大爱,才能成为一名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更愿意把本书看成是一本讨论人生价值的哲学著作。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人心愈来愈浮躁,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不择手段。也许有些“聪明人”会奇怪,像稻盛先生这样一个看上去似乎有些憨直,甚至可以说平淡的人,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想,看完本书,你心里也许会有答案。
从约稿到完成本书的翻译,数月来我每天下班即沉浸在稻盛和夫的世界里,仿佛经受了一场又一场人性的洗礼。正因为我热爱翻译工作,所以有时难免对家庭疏于照顾,感谢我的妻子和儿子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在此书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本人的亲自指教,以及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先生的热情帮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译者学识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不吝指正。
陈忠
2011年6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