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出生于一个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天真顽皮,富有强烈的抗争意识。在地下赏员朱赫来的帮助下,保尔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分奋不顾身地从匪兵手下救出朱赫来,自己却因此被捕,受到严刑拷打,但未吐露只言言片语。他上前线后奋勇作战,数次立功,数次受伤,最后不得不因右眼失明离开前线。在地方上,保尔继续奋战在建设第一线,不顾伤病,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在天寒地冻的筑路工地上,保尔与共青团员们一起与寒冷、饥饿、关病和匪帮的偷袭作斗争。即使双脚冻坏,发高烧仍然不下火线,直到昏倒在工地上,因身患伤寒差一点不冶身亡。在遭受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沉重打击之后,保尔考虑的不是自己生命的长短,而是如何尽快重返战斗岗位。他终于找到了以笑代刀的战斗途径,实现了日夜盼的重新归队的理想。
由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少年保尔参加了红军。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并继续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在恶劣的政治与生活环境里,他和冬妮娅的感情产生了危机。在革命事业中,伤病一次又一次地向他袭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开始了他全新的、奋斗不息的文学创作生涯。
“过节以前你们当中上我家补考的,都站起来!”
说话的是一个面部皮肤松弛的长者,身穿长袍”’,脖子上挂着厚重的十字架,十分威严地看着全体学生。
四个男孩,两个女孩,从凳子上站起来,这时长者的两只小眼睛射出凶恶的光,仿佛能把六个学生从头到脚刺穿。孩子们胆怯地望着这个穿长袍的长老。
这个长老是个神父,他朝两个女生挥挥手:“你们坐下。”
她们如释重负地嘘了一口气,赶紧坐下。
这个神父名叫瓦西里,他的目光集中在四个男孩的身上。
“到这儿来,亲爱的宝贝儿!”
瓦西里神父站起身来,挪开椅子,一步步迫近挤成一堆的男孩们。
“你们这些卑鄙的家伙,谁会抽烟?”
四个男生小心翼翼地齐声回答:
“神父,我们不会抽烟。”
“你们这群坏蛋,都说不会抽烟,那么谁往面团里撒烟末的?真的不会抽烟吗?我们马上就可以见分晓!把口袋翻过来,嗳,没听见我的话吗?!翻过口袋来!”
三个男孩开始在自己的口袋里掏摸,将掏出来的东西一一摆放在桌子上。
神父仔细检查每个孩子的口袋,想在线缝中寻找烟丝的碎屑,但他什么也没找到,便转向第四个孩子,这个男孩长着一双黑眼睛,穿着灰色衬衣和蓝色裤子,膝盖上打着补丁。
“你干吗像木偶似的呆呆地站着不动?”
这黑眼睛的男孩心头隐藏着恨意,看了神父一眼,压低声音说:
“我没有口袋。”说着,伸手摸摸缝死了的袋口。
“哼,没有口袋!你以为这么一来,我就查不出糟蹋面团的恶作剧是谁干的吗?你以为这一次又可蒙混过关,继续赖在学校里不走吗?不,小宝贝儿,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上次你母亲苦苦哀求,我才把你留下,这回可到头了。赶快离开这个班级吧,滚吧!”说着,他便用劲揪住男孩的耳朵,把他推到走廊里,随手关上门。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被吓得蜷缩在座位上。谁也不明白,保尔·柯察金…为什么被撵出学校。只有帕夫卡的好朋友谢廖沙·布鲁扎克是这件事的见证人。那天,他们六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去神父家补考,在厨房里等候,他亲眼看见帕夫卡将一撮黄花烟草撒在神父家准备做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
被逐出教室的帕夫卡坐在最下面的一层台阶上,心中思前想后,很不是滋味。他感到自己无面目回家见母亲,母亲对他自然很关爱,但母亲也够辛苦的了,她在一个消费税视察官家中当厨娘,每天从早忙到晚,他怎么好意思将这事向母亲说呢?
泪水哽住了帕夫卡的喉咙。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全怪那个该死的神父。可我干吗撒烟末呢?是谢廖沙唆使我干的。他说:“咱们给这有害的毒蛇撒点作料。”于是,他们便将烟末撒在面团上。可现在谢廖沙没事,我却说不定会被开除。
他早就对瓦西里神父怀有敌意,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有一次,他在学校里跟同学列夫丘科夫·米什卡打架,任课教师罚他留校,不准回家吃午饭,但又生怕帕夫卡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淘气,便领他到二年级的教室里,和年龄较大的学生们一起听课。帕夫卡在后面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那个高年级的教师是一个瘦子,穿着黑上衣,正在跟学生们讲地球和天体,帕夫卡不听则已,一听就吃惊得目瞠口呆,原来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而天上闪烁的星星原来也有地球这么大。他越听越觉得心中充满了疑团,他真想站起来说:“老师,这跟圣经上说的完全两样呀。”但是他怕挨罚,没敢问Ⅲ。
帕夫卡的圣经课成绩不错,神父平时总是给他五分口’。祈祷文和新旧约他都背得烂熟。他爱听创世纪的故事,对上帝哪一天创造了哪一种东西他如数家珍。因此,他打算请瓦西里神父解答他心里的疑团。在下次上圣经课的时候,神父刚一坐下,帕夫卡就举起手来,一得到允许,他就站起来说:
“神父,为什么高年级的老师说,地球已经存在了好几百万年了,不像圣经上说的五千年……”话犹未完,瓦西里神父就大声吼叫起来,他只好慢慢坐下。
帕夫卡还没来得及分辩,神父已经揪住他的两只耳朵,把他的头往墙上撞。一分钟后,挨了一顿毒打、又饱受惊吓的他已经被神父推到走廊上去了。 回到家,又遭到母亲的打骂。
第二天妈妈到学校去,恳求瓦西里神父让她的儿子回校读书。打那以后,帕夫卡恨透了神父,既恨又怕。他生性不能容忍对他稍加侮辱的任何人,当然也不会忘记神父没来由的这顿毒打。他把仇恨埋在心里,不显露出来。
后来这个男孩又一再受到瓦西里神父的歧视和凌辱,往往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被撵出教室,有时好几个星期天天被罚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这样一来,他不得不在复活节前跟其他几个功课不及格的同学一道到神父家去补考。他们在厨房里等候的时候,他就把一撮烟末撒在复活节用来做奶渣甜糕的面团上。
谁也没看见这件事,但是神父马上就猜出是谁干的。
P1-3
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非出自大文豪之手笔,它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身生活经历为基本素材撰写的小说,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讲述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小说由当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作者口述,由同样普通的作者的亲朋好友进行笔录而成。就一部作品在国内外读者中享有盛誉,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名著。作品的取胜之处不在于语言的优美,不在于情节的曲折,而在于真实的记述所体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引入深思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价值。
1989年,前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了三卷集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首次披露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出版过程及修改情况,并用注形式刊登了四万字左右俄文版从未面世的新内容。原来,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手稿经过删改加工后,最早分期连续刊登在《青年近卫军》杂志1932年第419期和1934-年第115期,后又单独出书。读者对此书反响强烈,爱不释手。1935年3月17日《真理报》发表了记者、著名作家米·科利佐夫撰写的通讯报道,介绍了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动人事迹。同年10月,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赢得了国家的最高荣誉——列宁勋章。至此,这位与命运抗争了一辈子、充分体现出短暂人生价值的普通人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而他的作品也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在1936年12月22日作者去世前的两年内,用各种文字重印重版了五十次。
在重印、重版的过程中,作者本人做过修改,编辑自然也对书稿做过改动和删节。这样,各种不同的版本便出现了差异。此外,作者去世后的版本又有新的变动,这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前苏联进行了“大清洗”,凡被“清洗”的历史人物,例如,先后担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的恪普林和科萨列夫、红军高级将领亚基尔、日洛巴等人的姓名都被从书中删去。
针对上述情况,1989年三卷本的编者在书后增加了用编者口吻阐述的注释。注释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增补作者手稿中被删节的内容;二、说明各个不同版本出现差异的原因;三、纠正印刷错误等技术性问题。新增补的手稿篇幅长短不一,短的一两个词,长的可达数页,几乎可以独立成节。从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保尔·柯察金加入和退出“工人反对派”的思想转变过程;二、党内斗争复杂性的具体表现;三、对保尔与冬妮亚、谢廖沙和丽达等青年男女问友谊和爱情的描述;四、对庸俗的小市民生活和小市民心理的描写;五、对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情景的描绘。这些段落不仅使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从而更深刻地体现作者本人的好恶,他的追求和人生观,同时也能帮助读者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说,新增补的内容是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理解作品的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我们的译本根据前苏联消息出版社1965年莫斯科版译出,同时将1989年三卷集注释部分中新增补的、作者手稿里被删节的内容按原文译出,供读者阅读和研究时参考。注释中没有提及、1956年版本中已经删去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则以脚注形式补上。书中人物除大家已经十分熟悉的保尔·柯察金、冬妮亚·图曼诺娃、费奥多尔·朱赫来、丽达·乌斯季诺维奇、保尔的哥哥阿尔青等人沿用约定俗成的译名外,其余皆按《俄语姓名译名手册》(辛华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译出。
谈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好书,我们必然会想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段名言。这段由我国翻译界老前辈梅益先生译成的名言多少年来被许许多多人抄写在日记本上,背诵在口头上,牢记在心坎上,激励、鞭策人们去奋斗,去创造,体现平凡生活的不平凡意义,实现普通人生不普通的价值。漓江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的新译本中,黄树南先生对这段名言作了改动,他认为“碌碌无为”四个字还没有表达出原文的全部内容,因为从保尔默默思索人生的意义,脑子里出现这段名言的近背景和远背景来考虑,应当把它理解为对全书思想的总结。保尔所反对的不仅仅是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他更反对卑鄙和庸俗。据此,黄树南先生将原译文中的“碌碌无为”改成“卑鄙庸俗”。(见《出版广角》,1995年第2期,第56—57页)我们觉得,黄树南先生的看法不无道理。因而,在翻译这段名言时,我们借用了梅益先生的译文,吸收了黄树南先生的思想,从文字上作了新的处理。最后,就让我们把这段名言奉献给亲爱的读者,作为我们共勉的座右铭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