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不断,矛盾尖锐
淳化四年(993年)年初,成都遭旱灾,百姓饿死无数,富人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于是,百姓冲向豪民富户家中抢掠财物,在王小波的率领下,揭竿而起。
王小波,青城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人,以种茶贩茶为生。妻弟名李顺,两个人性格豪爽,经常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为豪民所恶。豪民勾结官府将李顺打入成都监狱,判处死刑候斩。因一位小吏相助,才得以逃离虎口,隐居民间。后因朝廷在四川实行茶叶专卖,又因旱灾,颗粒无收,无法生活下去,二人揭竿而起。
起义农民打开豪民的粮仓,将粮食分给挨饿的乡民和旁户,李顺又让富户开仓赈济灾民。在社会最底层被压迫的穷人们纷纷加人起义队伍,使得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在十多天里,就达到数万人,并很快攻下了青城县城。王小波、李顺起义军纪律严明,抚恤良善,唯才是用,威信很高。义军所向披靡,有些县邑主动打开大门迎接义军。
二月,王小波率领众人先北上攻打彭山县,县令齐元振顽强抵抗,不久城破被俘。齐元振是宋太宗刚刚下诏嘉奖不久的“廉”官,算是个模范县令。当初,朝廷派秘书丞张枢到蜀地视察,查处贪官污吏,最后,由于大批官吏因被告贪污受到处分,而齐元振却被称为清白强干,所以宋太宗下诏表彰。其实,齐元振不是不贪,而是狡猾,他将赃款赃物到处分散存放,而把张枢给蒙蔽了。得到皇帝的褒奖以后,他变本加厉,敲诈勒索,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王小波率领起义军冲进齐家,杀死齐元振,剖其腹肚,塞入铜钱,以泄民愤,然后开仓济民,百姓无不称快。参加起义的人越来越多,其他州县的农民也纷纷起兵响应,邛州(州府治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境内到处是义军的旗帜。
淳化四年(993年)十二月,起义军开始进攻成都西南的交通重镇江原县城(今四川省崇庆)。宋西川都巡检使张圮带兵前来镇压,起义军奋起还击。开始交战时,由于义军装备与宋军差别太大,伤亡不小。后来王小波趁天黑用绳索绊倒张圮的战马,张圮摔下马来,但仍然奋勇抵抗,一箭射中王小波的前额,王小波忍痛上前杀死张圮,自己也壮烈牺牲。起义军占领江原城,推举李顺为首领。
起义军在李顺的率领下,乘胜攻下蜀州(今四川省普原),将十几个不法官吏以及监军王亮杀死,又攻占邛州,杀死通判王从式、知州桑保仲等人。随后,义军又在新津江口杀死宋军巡检使郭允能,巡检毛俨落荒而逃。起义军继续前进,先后攻克永康郡(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新津县、双流县、郫县、温江县,席卷川西平原最富庶的地区,并且都设置官员驻守。
淳化五年(994年)正月,起义军开始进攻府城成都。代理成都知府吴元载,用刑严酷,不得民心。他一再派兵镇压起义军,都毫无效果。起义军焚烧成都西廓门,但是遭到了成都守军的顽强抵抗。起义军只好撤退,于是转而攻下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和彭州(今四川省彭县)。这时,朝廷新任命的知府郭载进城,起义军又回兵向成都发动猛烈进攻,终于在十六日攻占该城。西川转运使樊知古、成都知府郭载终于招架不住,率领僚属突围逃走。
淳化五年(994年)正月十六,起义军建立大蜀国,定都成都,年号应运。起义领袖李顺为大蜀王,并设置了中书令(宰相)、枢密使、刺史、知州等各级职官。大蜀任命吴蕴为宰相,计词、吴文赏为枢密使。大蜀政权还铸造了自己的钱币,铜钱上铸有“应运元宝”四字,铁钱上铸有“应运通宝”四字。对农民政权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李顺还派遣使者与云南的大理国联络,以共同对抗宋朝政权。
大蜀政权,实行“均贫富”的革命政策。他们挖掘豪门富户藏金银的地窖,没收不义之财,勒令当地富人交出金钱粮食,将所得的钱财、物品分给穷人,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都人开始供奉李顺的画像,对他奉若神明。
P2-4
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盛世”阶段,从“文景之治”到“武帝之治”的汉朝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时期,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纵览历史,各个盛世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为了更好地反映历史中的这些盛世风华岁月,我们策划编写了本套“盛世风华系列”丛书,丛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进行编写,主要讲述了那些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内容精彩,可读性强。
“盛世风华系列”丛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同时,为了全面准确地传递知识,还特选部分精美图片辅助说明,但由于文字图片权源分散或作者不详,无法与诸权利人一一联系。鉴于以上原因,该系列丛书编者为尊重作者权益,我们真诚地期望本书所用资料的权利人与我们取得联系,提供有效的版权证明并领取相关使用费。特此声明并为不周处先此致歉!
邮箱:AAA@sina.com联系人:若木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赵元侃。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登基。宋真宗统治时期,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国家呈现出日臻昌盛的景象,史称“成平之治”。宋真宗在位25年,终年55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
宋真宗在统治前期就树立了自己的“仁义天子”形象,即位之初便广开言路,勤政治国,较清明的政治和日趋繁荣的经济,使北宋社会出现了小康局面。
为使政治清明、国家富强,宋真宗采取了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其次,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宋代赏罚严明,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同时,宋代吏部还建立了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
最后,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官员选拔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
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宋朝监察官员台官(御史)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宋朝规定,台官“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举充”,强调荐举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当御史;最后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因为宰相奏举御史,御史必然与宰相结党营私,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准宰执奏举御史的原因所在。
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宋真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发达,尤善商贾,尽管赵宋的面积、人口、资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经济,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岁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灾害频仍,岁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官员接触钱财的机会也由此多了起来。然而北宋时期官员赃罪(贪污)的现象却减少了,尤其与相距较近的唐朝相比,更是稀少。
本书依托史实详细阐述了在咸平年间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也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的发展,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盛世景象。
本书秉承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请读者体谅,希望能让读者在了解成平之治的时候,作为一种参考。
编者
2014年1月
据史书记载:宋朝监察官员台官(御史)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宋朝规定,台官“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举充”。强调荐举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当御史。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因为宰相奏举御史,御史必然与宰相结党营私,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准宰执奏举御史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由姜正成主编的《富甲天下(说说咸平之治那些事儿)》依托史实详细阐述了在咸平年间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也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的发展,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盛世景象。
兄长暴毙,真宗即位
辽国入侵,澶渊之盟
加强集权,重用旧臣
爱文尊儒,重视科举
内宫风月,外廷纷争
三大发明,富甲天下
由姜正成主编的《富甲天下(说说咸平之治那些事儿)》讲述的是: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终年55岁,在位25年。赵恒即位之初,勤于政事,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社会安定。当时,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