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教授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修荣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辜鸿铭、刘文典、黄佩、章太炎、顾颉刚、苏雪林、陈寅恪、傅斯年、钱玄同、刘半农、朱自清、台静农、王国维……本书涉及民国著名教授二十余人,他们都是当年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流,堪称民国教授的一个缩影。作者试图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

内容推荐

本书涉及民国著名教授二十余人,都是当年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流,堪称民国教授的一个缩影。作者试图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同时,还以翔实的史料,披露了鲁迅与顾颉刚、苏雪林与鲁迅、顾颉刚与胡适、傅斯年,以及林徽因和徐志摩、金岳霖等人之间的是非恩怨与情感纠葛,展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再回首,民国教授的陈年往事原来竟如此鲜活精彩!

目录

怪杰辜鸿铭

名士刘文典

国学狂人黄佩

“疯子”章太炎

顾颉刚与鲁迅的恩恩怨怨

是是非非苏雪林

“教授之教授”陈寅恪

顾颉刚其人其事

书生意气傅斯年

钱玄同二三事

独立不羁的刘半农

顾颉刚与胡适、傅斯年的恩怨是非

朱自清:最完美的人格

台静农的三栖人生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往事知多少

沈从文:寂寞的教授生涯

文化殉道者王国维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林语堂《辜鸿铭集译(论语译英文)序》)

民国早年,辜氏不仅在国人中名声鼎沸,在西方世界名气更大。甚至到了被神化的地步。一度,辜鸿铭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代名词。一九二一年,英国名作家毛姆游历中国时特地慕名求见。想一睹尊容,请他讲解《春秋大义》。为此特地托一位英国洋行的同胞说情,等了几天也未见回音。去问怎么回事,同胞说,他写了一张条子,让辜氏前来拜见,不知为什么一直未见辜氏影子。毛姆一听才知事情被弄糟了,于是亲笔拟了一封短简,恭恭敬敬地表达仰慕之意,求赐一见,辜氏这才答应与他见面。还有一个故事,更能说明辜氏的影响。当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到中国访问,一位老朋友约翰斯特别叮嘱他说:“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辜鸿铭啊!”在当时西方人眼中,辜氏名声居然超过了紫禁城!有意思的是,芥川龙之介见到辜鸿铭后,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真诚感慨道:“约翰斯真不我欺。”(芥川龙之介《辜鸿铭先生》)显然这次见面令他十分满意,对辜氏和中华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两则真实的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辜氏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影响。

辜鸿铭为什么令外国人如此着迷呢?

辜鸿铭(1857-1928),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名汤生(TOMSON),又号立诚,别署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晚年自称东西南北老人。曾祖为当地华侨首领,父辜紫云,在槟榔屿为英商布朗经营橡胶园,母为欧洲人。因从小聪明伶俐,被布朗收为养子。一八六九年,十三岁时。辜氏随养父布朗赴欧留学,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后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为中国完成全部英式教育第一位留学生。辜氏先后留学欧洲十一年,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哲学等,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这在早期留学生中也十分罕见。辜氏后来暴得大名也与他精通多国外语有很大的关系。

一八八○年,辜鸿铭学成返回槟榔屿,在新加坡当地殖民地政府任职。一八八二年。在新加坡偶晤维新派人物马建忠,一席长谈后辜氏思想发生极大转变。自称“三日倾谈”“使我再一次变成一个中国人”。从此开始从西学转向中国文化。“……读五经诸子,日夜不释手。数年,遂遍涉群籍,爽然曰:道固在是,不待旁求也。”(罗振玉《外务部左丞辜君传》)辜氏通过研读传统文化,对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谓欧美主强权,鹜外者也;中国主礼教,修内者也。言一时强盛。似优于中国,而图长治久安,则中国之道盛矣、美矣!文襄闻而大异之,延人幕府,不烦以常职,有要事就询焉。”(罗振玉《外务部左丞辜君传》)

一八八五年,辜氏人张之洞幕府,担任幕僚,先后近二十年,从此迷上传统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一九○七年,辜鸿铭随张之洞人阁。第二年被任命为外务部员外郎,后升至左丞。一九一○年,辞去外务部职务,南下上海,任南洋公学教务长(一说校长)。关于辜去上海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张之洞死后,张的上司和同事梁敦彦感到袁世凯将卷土重来,因辜曾在公开场合骂过袁是流氓,更大胆声称:“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梁敦彦担心他会遭到袁世凯的报复,难逃厄运,劝他南下,于是辜遂南下上海南洋公学。辜氏在南洋呆的时间并不久,辛亥革命后,辜为忠于清室便从南洋辞职了(一说是被赶走)。关于辜从南洋辞职的原因,蔡元培是这样说的:武昌起义后,上海望平街有人发传单,交通堵塞,“辜先生那时正在南洋公学充教员,乃撰一英文论说送某报,责问公共租界工部局。谓‘望平街交阻滞,何以不取缔?’南洋公学学生阅之,认辜有反革命意,乃于辜来校时,包围而诘责之。辜说:‘言论本可自由,汝等不佩服我。我辞职。’学生鼓掌而散,辜亦遂不复到校。”(蔡元培《辛亥那一年的辜鸿铭》)

辜氏在南洋的时间虽不长,但这却是辜氏教授生涯的开始。

一九一五年四月,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这个时期正是辜氏在西方文化界如日中天的时期。一九一六年,《春秋大义》德译本出版,在德国掀起一股“辜鸿铭热”,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辜鸿铭论》中称他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从来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被西方如此认可,并得到这样高度评价。就连李大钊也在一九一八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这一时期的辜鸿铭可以说达到了他声名的顶点,真正是炙手可热,所以辜鸿铭的狂与怪也就不足为奇了。时人这样评价他:“在我的记忆中,辜鸿铭这个人可说是怪才,他的‘才,可能有人能相伦比;至于他的、陸’,却是无人能与伦比的。”(周君亮《追忆怪才辜鸿铭》)

辜鸿铭出名。不仅因为他的学贯中西,也不仅因为他能操一口流利的外语,还因为他奇特的外貌和许多特立独行的做法。谈到这位学界怪杰,周作人曾这样描写道:“北大顶古怪的人物,恐怕众口一词的要推辜鸿铭了吧。……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非常可笑的是。就连他的包车车夫,也是一个拖带大辫子的汉子,正好与主人形成一对,成为北大门前的一道风景。当年还是北大学子的罗家伦后来回忆说:“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一条大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

还有人描写得更加细致:“先生性虽和蔼,但一触其怒,则勃然大发,无论何人,不能遏止,必骂个痛快,才能平息。先生喜叉麻雀,但不高明,每战必北。日居谈喜诙谐,叨叨不绝,信难捧腹。衣冠极奇特,常穿蓝布长衫,戴红顶瓜皮小帽,留长辫一条。民国初年至北大上课时,行必坐轿。衣龙补长袍,足厚底朝鞋,头戴花翎顶,其辫亸亸,提水烟袋而登讲坛。”(王森然《辜鸿铭先生评传》)几个人的回忆,大同小异,却从侧面构成了一幅北大时期辜鸿铭的形象写照。p2-5

后记

这本小书的诞生,完全属于偶然。

由于职业的缘故,几年前,我策划了一套“大家散文文存”,共有三十种之多.基本涵盖了现当代主要的散文大家。其中一部分作者既是现代著名作家,又是知名教授,书中一些自述性文字谈到他们当年在北京、上海、武汉、广东,以及抗战时期大后方昆明、重庆、成都等地高等学府的教书生涯和生活经历,透过这些文字,我第一次对民国时期大学教授这一特定群体的生活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忽然产生了写这本小书的冲动。

从那时起,我有意识地开始资料的搜集工作,业余时间跑书店,钻图书馆,逛旧书市场,查阅相关资料。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对这一群体也越来越敬佩,他们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一个个从字里行间和褪色发黄的照片中鲜活起来,像浮雕一样凸现在我的眼前,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不畏艰辛的民族气节,献身教育的牺牲精神,万世师表的人格风范……给我留下了湛深的印象。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文化之魂,正是他们的默默耕耘,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这个知识群体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许多人间传奇,至今仍高山仰止,令人兴叹。本书所写的约二十位学人,都是民国时期显赫一时的知名教授、学者,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有的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社会了如指掌,又把中华文化介绍到西方,令洋人心折,如辜鸿铭;有的既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受到过西方文明的洗礼,真正学贯中西,如鲁迅、陈寅恪、吴宓和刘半农;有的终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国学大师,如王国维、章太炎、黄侃;有的拥有外国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开一代学风,如胡适、刘半农、吴宓;有的虽只有小学和初中学历,却自学成家,登上大学讲坛.如沈从文、钱穆……这些教授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而且多才多艺,有的蜚声文坛,影响广远,如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有的叱咤政坛,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如傅斯年、胡适;有的在书法、雕刻、绘画等方面成绩卓著,名动一时,如台静农、苏雪林;还有的精通多种,甚至十多种外语,令洋人刮目,如辜鸿铭、陈寅恪……可以说,他们是民国教授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以自己的杰出才华和多方面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一代名教授风范,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座座令后人景仰的丰碑。

本书由十九篇文章组成,并没有一个严格的体系。每一篇文章也不求面面俱到,只是选取这些知名教授人生中的精彩片断,力求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展示其独特的个性,表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另一面。如刘文典的名士风度、吴宓的浪漫、黄侃的“狂狷”、辜鸿铭的怪癖、章太炎的“疯”、傅斯年的好斗、胡适的宽厚……等等,其鲜明的个性,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共同组成了民国教授的群像。

本书希望真实地展示这些知名教授当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经历,无意于追求野史、传奇的阅读效果。因此在写作时,主要依据史实和史料,既不虚构,也不猎奇,书中特地大量引用有关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年谱及回忆文章,并一一标明引文的作者和出处,一切从事实出发,尽可能还原历史,给读者真实的感受和印象。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大量参阅了前人的资料和回忆性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他们的劳动,就不会有这本小书。当代作者撰写的一些传记作品和回忆文章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考虑到涉及作者太多,且书中引用时已做了标识,恕笔者不再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在此,我谨向这些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敬意。

由于时间的关系和资料的限制,这本小书前后花了近四年的时间,其中近一半文章曾在《人物》、《名人传记》、《传记文学》、《温故》和台湾的《传记文学》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过。借本书出版的机会,我对这些杂志的编者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对本书的出版者河南文艺出版社和相关编辑表示真诚的谢意,是他们给了这本小书一个问世的机会。

作者

2007年11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