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的翻译文学集,精选了2007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翻译文学佳作。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妙、语言优美、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艺术性,展示了2007年中国翻译文学的最高层次,非常值得一读。从中您将获得美的享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07年翻译文学/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谢天振 |
出版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的翻译文学集,精选了2007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翻译文学佳作。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妙、语言优美、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艺术性,展示了2007年中国翻译文学的最高层次,非常值得一读。从中您将获得美的享受! 内容推荐 翻译文学不仅为译入语国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资借鉴的创作手法,它在创作题材上的开拓同样今国内同行耳目一新。本作品集收录了英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小说10篇;散文3篇、诗歌3篇;戏剧1篇。这些作品都是各国文学作品的代表,反映了各国文学的艺术成就,并及时为我们介绍国外文学的最新进展。 目录 序 小说 亲爱的朋友(外一篇) 尊敬的女士 表姐妹 恋之星 逃离 快了 蒙古斑 表情管理公司 棒球王 幽灵在等待里 散文 论平等 光的鳞片 翻乐谱的女子 诗歌 爱德华多·卡兰萨诗选 歌曲集 威廉·默温诗六首 戏剧 哈姆雷特机器(剧本) 索引 2006年11~2月外国文学作品汉译书目辑录 2006年11~12月我国主要期刊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篇目 2007年外国文学作品汉译书目辑录 2007年我国主要期刊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篇目索引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汉译索引及书目的说明 试读章节 亲爱的朋友: 请原谅我这么称呼您,并原谅我占用您的时间,但我必须找个人谈一谈。原谅我的冒昧,因为昨天我在电视上看见了您,当时我想:她一定会理解我,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出她一定会理解我的。为此我给您写了这封信。我是多么迫切地希望能找个人倾诉埋藏在内心的痛苦啊!而我却一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我不能对我的孩子们说,因为他们是不会明白的。而其他人呢,我的朋友们,还有那些熟人,听了我的故事,也许会指责我呢,甚至会说我的坏话,那样一来,我的生活会变得和从前一样。 我出生在加利西亚的一个小山村,并且在那里长大。我不知道您是否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曾经意味着什么,因为毕竟现在那里的情况已经大有改观。那时候的村庄,嘿,除了阳光便没有其他的光明可言,除了我们从井里打上来的井水当然也再无别的水源喽。一间石砌的厨房,一张草垫的板床。要知道,羊毛是要卖了换吃的,那些牛啊,猪啊,还有人啊,和其他家畜,都挤在同一间到处漏雨的茅屋里,周围除了土坯还是土坯……那叫什么生活?! 说到房屋,村里仅有三所。别的都不是房屋。只有三所,不多不少。那三所可全是富人家的房子。屋里有羊毛垫子,屋外有马厩,至于别的方面,他们也只好将就地过几乎同样糟糕的生活喽。村子里共有二十户人家,四十来个村民。耕牛、奶牛加在一起统共也有四十多头。这些牲口当然并非家家都有,有些人家一头也没有,而有些人家却拥有五六头之多。此外,村里还有一些羊啊,鸡啊,兔子啊,甚至还有一所供奉圣人的小教堂,神父每星期天来做弥撒和布道。小教堂是我的最爱,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算是人。我向往那里的生活。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我们那儿所有人都是穷人,除了我刚才说过的三户人家,他们有石砌瓦盖的房子。但是,您不要以为我会因此而感到不幸。我天性快乐,尤其是在过去,我无忧无虑。我健康端正,而且身材不错,。但我的不幸,恰恰源自我的美貌,还有我那发自内心的快乐。那份快乐从我明亮的眼睛和整个身体洋溢出来。有些女人喜欢把自己的美丽掩饰起来。我却不是。我喜欢穿开领衫,喜欢裸露着胳膊。夏天,我去放牧的时候,总是躺在草坪上,撩起裙子,挽起袖子,解开领口,因为我喜欢让自己的身体沐浴在阳光之中。那时的人们不比现在,他们总是逃避阳光。村里的人总爱把自己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因为他们说阳光是有害的,会让人发烧发烫。尤其是村里的姑娘,为了保持皮肤白皙,甚至戴着手套和帽子,她们还把全身涂满米粉,这使她们看上去像没有蒸熟的小面包。 我从不羡慕她们。日复一日,我望着她们下山去参加节日庆典,或者到镇上逛街购物。我笑她们穿戴得那么严实,那么整齐,即使穿梭在林荫小路上也忘不了时不时地朝小伙子们瞥上几眼,同时还得竭力掩饰心中的欲望,因为那时候单身姑娘在公共场合和男子说话是有伤风化的。您看到这有多么虚伪了吧!而我却不是那样的。 小伙子们总爱找我说话。他们不把我当山里妹子,和我说些恭维话不会冒犯我。确实如此。我总是坦然面对,还热情搭讪,不过他们的手可得老实点儿。这一点我从不含糊。他们当中不止一个挨过我的耳光。我总是取笑他们,并不真正理会他们。我知道他们喜欢我,但我并不喜欢他们,这就是我的优势。我不喜欢他们炼乳似的肤色,也不喜欢他们装腔作势的小胡子,还有他们擦着发蜡的油光可鉴的头发和他们狭窄的肩膀……当然,我更不喜欢他们满口乡下人的粗鲁。他们不懂得如何说话,而且浑身散发着臭气。只有一个除外。我喜欢他;只有他,是我从小就开始喜欢的。我想我俩是天生一对儿。 他爹是阉割师傅,是村里的一个有钱人。他长我两岁,很帅气;高高瘦瘦的,天然光亮的栗色头发孩子毛似的卷曲在前额上,肤色被太阳晒得黝黑黝黑的,还有那双眼睛,那双让我着迷的眼睛啊,它们的颜色会随着天气的改变和内心的变化而变化,仿佛天空一样,有时是湛蓝的,有时却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我愿意一生一世望着那双眼睛,却不会感到丝毫的厌倦,因为那双眼睛会说话,它们诉说着他内心的感受和神秘的体验。 同样,他也深爱着我。他的父亲想让他跟师傅搬到镇上去,因为他父亲想让他成为兽医,而不是像他那样只是个阉割匠。我想,他的父亲还想让他和镇里的小姐太太们交往,跟那些有钱人交往。但他却说,学徒可以,不过必须走读。他宁愿每天往返于村子和学校之间。他那样做是为了我,因为他从小就爱上了我。我也爱上了他。 他总是骑马上学,身上披着雨衣。为了求学,他每天要走五里路,而且是抄近路。下雪的时候就无法下山了。我父亲问阉割师傅能不能让我一起陪读。他同意了,于是整整两年我们都一起上学,直到我父亲过世。那年我十二岁,还没有出落成人。我父亲是在初秋去世的。刚办完丧事,叔父就对我说,既然你已经学会了读书写字,学会了算术,为什么还要学别的呢。他说家里有很多活计要做,你最好留在家里帮把手,别再去学校里耽误时间了。我母亲同意了。他们都是好人,却很无知,做错了事也察觉不到自己的错。就这样,打那以后他就独自一个人上学了。每次骑马路过我家门前,他都会让坐骑长嘶一声;而我呢,正准备喂牲口呢。于是我探出身去,挥挥手向他说声再见。就这样,直到我长成了女人。 话说回去,直到十四岁我还是个小姑娘,漂亮而纤小,伶俐而快乐,并且无拘无束。小时候,每次一起骑马,我总是紧紧地抱着他,装作很害怕的样子。我用胳膊使劲抱着他的身体,为的是感觉他身体的颤抖,感觉那受惊小鸟似的怦然心跳。他总是很腼腆,比我还害羞。虽说长我两岁,但是在男女事儿上女人总是成熟得更早些。我感觉到他在颤抖,便有意问他,你怎么了。因为我想让他对我说爱我、想做我的未婚夫,可他却默不作声,或者搪塞一下说他冷,或者我把他弄痒了。 而当我长大成了女人,变化就更大了。短短两个月,我整个儿变了样。我先是长高了一大截,身体随着丰满起来,胸部惊人地发育:变得浑圆挺拔,乳头像一对圆润的草莓。我出落成了漂亮的女人,而这却成了我的不幸,因为我的美丽与众不同,完全不同:我吸引着所有男人,即使我什么也不做,都会让他们神魂颠倒、热血沸腾。P1-P4 序言 检阅2007年各家期刊发表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时,有两位女作家的作品首先吸引了我的注意:西班牙女作家玛约拉尔的短篇小说《亲爱的朋友》和《尊敬的女士》以及美国女作家欧茨的短篇小说《表姐妹》。引起我注意的首先是它们的体裁——书信体,然后,当然还有它们的内容。因为对于当代读者来说,书信体小说实在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学体裁了,追根溯源甚至可远溯到古罗马奥维德的“诗体书简”,不过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也许还得推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作家理查逊的长篇小说《帕美拉》、法国作家卢梭的《新爱洛绮丝》以及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经有过两篇翻译过来的书信体短篇小说,一篇是出自前苏联作家之手的《几封没有寄出的信》,另一篇是译自阿尔巴尼亚作家的《五封信》,前者是讲一个被男演员无情欺骗、抛弃的女子,后者叙述了一位新婚妻子对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两篇作品当时在国内读者中间也流传甚广,女大学生读者为它们洒下了不少同情之泪。故印象中,书信体小说多以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书信的“书写者”也多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所以书信体小说往往写得情感细腻,情节缠绵悱恻,很能打动读者。然而这次我读到的这两位女作家笔下的作品却一反书信体小说的传统,并不以男女间的一往情深为主题。 西班牙女作家玛约拉尔的小说实际上是由五篇相对独立的“书信”组成的短篇小说,发表时原标题为“西班牙女作家玛·玛约拉尔小说五篇”,限于篇幅本书只收入了其中的两篇。 《亲爱的朋友》假托一位女读者的来信,讲述了她如何被迫离开心爱的恋人而另嫁了一名警官的故事。在这位女读者的笔下,那个警官非常有心计,设下圈套,所以最后她才不得不嫁给了.他。而与之呼应的是五篇小说中的最后一篇《尊敬的女士》,它的“写信人”就是《亲爱的朋友》中女主人公不得不嫁给他的那个“警官”。这位警官丈夫从男性的角度提供了同一个故事、却是完全不同的版本:那个令写信的女读者魂牵梦萦的恋人原来是个不肯负责任的纨绔子弟,而他自己才是个有责任心、有爱心、许多姑娘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于是善恶颠倒,悲喜转换,一个在女性视野中呈现出来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在男性的叙述中被彻底颠覆并消解了。孰是孰非,那就由读者自己去评判了。 …… 本年度戏剧作品的翻译有两篇译作很值得一读,一篇是德国作家海纳·米勒的《哈姆雷特机器》,另一篇是俄罗斯作家鲍·阿库宁的《海鸥》(苏玲译)。两篇作品都与经典戏剧作品有关,前者一望而知是挪用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而后者则直接就把契诃夫的同名戏剧作为自己戏剧作品的名字,其剧中人物也都取自契诃夫戏剧。不过两者都不是通常以为的那种对经典剧作的改编或翻版,无论是主题、人物性格、剧情,它们都与原作无关。前者正如译者焦洱在其“译者注”里所指出的,“哈姆雷特机器”的两个组成词“Hamlet”与“Hachlne”的字头H和M刚好与作者本人的姓名“Heiner Mueller”中的两个字头一样,显然有其深刻寓意。也即是说,本剧中的“哈姆雷特”传递的是重写者米勒的思想。事实上,米勒也确实曾公开声称:“三十年来,我在思想上确实一直对哈姆雷特着迷,所以我想通过写一个短剧——《哈姆雷特机器》——来摧毁他。”本剧译者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他要通过他的改写本摧毁的,是贯穿在那个血腥故事背后‘承受命运打击——痛苦地延宕——勇于承担历史使命’这样一种启蒙人物的发展脉络,是隐藏在《哈姆雷特》背后的那种‘正义与邪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历史叙事,他要从根本上颠覆哈姆雷特散发着理性主义光辉的人物形象,继而通过自己的哈姆雷特来讨论人类20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在《哈姆雷特机器》里,米勒强化了哈姆雷特在莎翁原剧中的心理特征,并把它放大,从而把一个逐渐丰富起来的艺术形象变成了一种状态,变成了一个符号,让哈姆雷特的精神疾患大爆发,始终停留在痛苦继而癫狂的阶段里,成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一个病例,成为一个恋母、窥视、癫狂、,女性化、易异装癖的“病人”。(参见焦洱“《哈姆雷特机器》的一种读法”,载《世界文学》2007年第2期)。 无独有偶,俄罗斯当代作家阿库宁发表于2000年的《海鸥》竟然与写作于1977年的《哈姆雷特机器》在某种意义上有点不谋而合。取材于契诃夫同名戏剧的剧本《海鸥》同样带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它借人们对契诃夫原作的熟悉而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契诃夫原剧的终点(主人公特列普廖夫的自杀)成了阿库宁笔下的新作《海鸥》的起点,不同的是重写者把原剧主人公的自杀变成了他杀,并对此人物的死亡做了种种想象,设计了八种可能性。这样,契诃夫原剧中的心理现实主义特征和不确定性消失了,代之以更加简单的人物性格标志和单向性的行动指向,在每个人物的行动中只有各自的屈辱、复仇和算计。限于篇幅,本卷只收入了《哈姆雷特机器》,而未能收入阿库宁的《海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