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身处中国社会和文化近代化的转折时期,是民族、民主的辛亥革命的理论家和领袖之一,又是卓有建树的朴学大师,有学者兼革命家的双重品格。本书一方面尽力把握和开掘太炎先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与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努力探寻太炎先生学者品格和革命家品格的契合点,力图准确而生动地展示太炎先生的伟大人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章太炎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姜义华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章太炎身处中国社会和文化近代化的转折时期,是民族、民主的辛亥革命的理论家和领袖之一,又是卓有建树的朴学大师,有学者兼革命家的双重品格。本书一方面尽力把握和开掘太炎先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与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努力探寻太炎先生学者品格和革命家品格的契合点,力图准确而生动地展示太炎先生的伟大人格。 内容推荐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思想家、杰出学者。本书系统叙述了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学说形成、成熟、嬗变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革命史上业绩的同时,结合其生平,重点突出了他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说明他如何来自旧学营垒,适应时代潮流而一步步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学术史的一位巨人,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学的新的内涵及章太炎为中国国学贡献一块卓越的瑰宝和根源。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自序 英文提要 第1章 旧学根柢 1.1 汉学启蒙 1.2 精舍深造 1.3 锋芒初试 第2章 新学砥砺 2.1 心仪新学 2.2 中西合言 2.3 斯氏启迪 第3章 章学初创 3.1 哲理初探 3.2 《訄书》初刻 3.3 反满政论 3.4 《訄书》重订 3.5 学社施教 3.6 槛中习佛 第4章 革命方略 4.1 民族革命 4.2 民主主义 4.3 行动方策 第5章 章 学新阶 5.1 讲习国学 5.2 经学拆散 5.3 统一民言 5.4 人性新论 5.5 文学复古 第6章 齐物哲学 6.1 语言构成 6.2 认知之途 6.3 真如本体 6.4 齐物之旨 6.5 立教判教 第7章 民初论政 7.1 党治谠言 7.2 反袁义声 7.3 《检论》修治 第8章 晚年章学 8.1 护国护法 8.2 联省自治 8.3 思想颓唐 8.4 退居书斋 生平与学术行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东乡离城约十里的仓前镇。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梅叔、枚叔,太炎是他的别号。①章太炎的曾祖父叫章均,字安溥,号治斋,生于1769年,死于1832年,惨淡经营数十年,房产、田地、牲畜,累计起来,赀产至百万。1828年捐出3万缗巨款,在余杭东门桥北首白塔寺前创建苕南书院,还捐田千亩,建立章氏义庄,开办义塾,以供合族子弟入学课书。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字晓湖,生于1802年,死于1863年,弟兄六人,数他最小。章鉴因妻子生病为庸医误诊丧命,发愤攻读医书,时时为贫者治疗。1860年,太平军占领余杭,他一度被指定担任太平天国的乡官。 章太炎的父亲叫章溶,字轮香,一作楞香,生于1825年。1863年,左宗棠率领清军人浙攻打太平军时,他专程赶去献地图,并陈善后策。1867年,被荐入杭州府知府谭钟麟幕府。1869年章太炎出生后不久,谭钟麟擢授河南按察使,章溶辞职返归余杭,担任县学训导。 章太炎出身于汉学世家。曾祖父章均是县学增广生,做过海盐训导;祖父章鉴是县学附贡生,曾被选贡为国子监生,年轻时,曾拜著名历算学家项名达为师,学习三角与几何,“有奇羡辄以购书,蓄宋、元、明旧刊本至五千卷。”①这些珍本后来都毁于兵燹,但留下的藏书目录,仍可使章太炎想见当年盛况。章溶是县学廪生,曾在杭州诂经精舍担任多年监院。现存《访经精舍课艺文三集》己巳年上下两卷和《诂经精舍课艺文四集》十六卷,分别刊刻于1869年和1879年,校刊者就是章溶和相当有名的汉学家孟沅、高学治等人。晚年,他在家中仍经常“检点《山经》读异书,闲披《尔雅》释虫鱼”②。 章太炎的外祖父叫朱有虔,一字左卿,浙江海盐人。朱有虔家学渊源更深,祖父朱兰馨是乾隆辛丑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著有《松乔诗抄》;父亲朱锦琮,先在国史馆为誊录,后来历任安徽、江西、山东等地知县、知府,潜心汉学,著有《治经堂诗文集》四十卷、《信疑随笔》十二卷和《治经堂外集》等。朱有虔本人是库生,撰有《双桂轩集》二十卷和《读书随笔》若干卷。1876年,朱有虔来到余杭,对章太炎进行启蒙教育。章太炎后来回忆说:“外王父海盐朱左卿先生讳有虔来课读经。时虽童稚,而授音必审,粗为讲解。课读四年,稍知经训。”③使章太炎自幼便在文字音韵方面接受严格的训练。 章太炎12岁的时候,外祖父返回海盐.由父亲和大哥章炳森课读。 章溶起初曾希望章太炎进学中举,指定他读《四书》,学律诗,作八股文。1883年,章太炎奉父命参加县试,癫痫症突然发作,没有考成。章太炎因此在其后得以专心致志于学业。 章炳森又名章镀,比章太炎年长16岁。章太炎出生时,他已是县学生员;章太炎由父亲亲自课读时,他已是县学训导;1888年,他又浙江乡试中式。他是对章太炎进行汉学启蒙教育的又一位严师。章太炎回忆说:“时闻说经门径于伯兄锾,乃求顾氏《音学五书》、王氏《经义述闻》、郝氏《尔雅义疏》读之,即有悟。自是一意治经,文必法古。” P1-2 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 (《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 后记 本书是十一年前撰写的《章太炎思想研究》及四年前为傅伟勋、韦政通先生主编的《世界哲学家丛书》所写的《章太炎》二书的改写本,也反映了近十年来我在章太炎研究方面一些新的心得。钱宏同志热心策划与精心组织编撰和出版这套《国学大师丛书》,原邀请章太炎嫡孙章念驰承担乃祖评传撰写任务。章念驰先生撰写,必定会有许多特色,惜时间紧迫,章念驰先生近期内难以完成。钱宏同志希望尽早出齐本丛书,而其中章太炎评传又千万不可缺少,知我有此稿,乃要求交他编入丛书。我是丛书编委之一,现又被列为顾问,支持钱宏同志工作义不容辞,只好姑以应命,但仍期待章念驰先生早日撰成乃祖评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