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阅读梁漱溟》(作者伯宽、谷雨)是关于研究其哲学思想的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阅读梁漱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伯宽//谷雨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阅读梁漱溟》(作者伯宽、谷雨)是关于研究其哲学思想的专著。 内容推荐 《阅读梁漱溟》(作者伯宽、谷雨)是关于研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的哲学思想的专著。 《阅读梁漱溟》收录了《特立独行一代直声》、《近代儒家对历史命运的挣扎》、《践履笃实》、《梁漱溟和他所处的时代》、《传统与现代间的抉择》、《民粹主义的儒学体现者》、《中国现代社会的处世良方》、《梁漱溟思想的现代意义》、《辨异·自主·寻根》等文章。 目录 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 梁漱溟与东西文化问题 以发扬儒学为己任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悼念梁漱溟先生 他独能生命化了孔子 梁漱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生平及其教育思想述略 梁漱溟:狂出真性情 梁漱溟的思想与行动 梁漱溟的生前与身后 梁漱溟先生在北大 梁漱溟的佛教修行 梁漱溟的读书和做人 关于梁漱溟先生的一件往事 《关于梁漱溟先生的一件往事》的一点补充 梁漱溟先生的儒学观 特立独行一代直声 近代儒家对历史命运的挣扎 践履笃实 梁漱溟和他所处的时代 传统与现代间的抉择 民粹主义的儒学体现者 中国现代社会的处世良方 梁漱溟思想的现代意义 梁漱溟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辨异·自主·寻根 省察与超越 中国当代人学的开拓者 《勉仁斋读书录》读后 关于《勉仁斋读书录》 认真的人和他的一生 《朝话》之美 这个世界会好的 梁漱溟的文化人格结构及其境界圆融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与中国的现代化 梁漱溟的父亲巨川先生 梁漱溟之父济自沉“殉清”的意义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在清末那时代罕见的开明家庭,他在这家庭里受着相当开放的教育。他“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底压迫”,小时候,父子二人在一起阅读梁启超的文章,并不时互相争辩,这种活泼开放的气氛,对一个有主见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儿子的言行,父亲从不干涉。后来使他一生最感激父亲的,也就是在这点放任的教育上。, 父亲是个“一腔热肠,一身侠骨”的人物,他遇事认真,又着重事功。这些性格上的特色,很强烈地影响了他的儿子。为了“开发民智,改良社会”,梁父曾赞助友人彭诒孙在北京创办-《京话日报》,当日报亏损时,就以仅有的财物支援。 除了父亲之外,在童年期使梁先生受益不浅的,.就是这位父执彭先生,他为人“豪侠勇敢”,是当时的《维新先锋》,他除了“京话-日报”,还出版一份专门给儿童阅读的《启蒙画报》,据梁先生回忆:“我从那里面不但得了许多常识,并且启发我胸中很多道理,。一直影响我到后来。” 梁先生只念到中学毕业,就不肯再升学。,按常例说,一个青年应当是由“求学”到“就业”,可是在那样一个革命风潮正盛的时代,他和其他许多血性青年一样,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不是就业,而是参加革命。同时热衷于社会主义。这些行径,都是受着一腔热血和浪漫的理想主义所鼓荡,一旦与现实对照,很容易冷却而幻灭。 民国成立以后,政治舞台上的种种,使他的情绪陷人低潮,一度且想出家,过着僧人式的生活,后来经过自我治疗,再度兴起追求社会理想的情,但那种高度自律、克己的生活,却奉行终身。就在这心灵沉黯的时期,他开始自修、自学。所谓自学,在他不单是求知识,而是要求“一个人整生命的向上自强”。早期自学的资料,主要是六巨册的《新民丛报》。同时看立宪派的《国风报》,和革命派的《民立报》。这时候的自修,则在潜心佛学——这是许多传统知识分子凭藉之作自我治疗的佳醴。 佛学方面的潜修,意外地为自己敲开进入教育界之门,他和胡适同年(民六)到北京大学任教,主讲印度哲学。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有一流的师资和图书设备,不同的思想都能在这里得到自由发展。这个环境对一个努力自修而又喜爱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真是如鱼得水。梁先生就在这所开放的最高学府里,酝酿着并写成他的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是20世纪将人类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类型讨论的先驱,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上,有他重要的地位。在当时就被蒋百里誉为“震古烁今之著作”,50年后,胡秋原则认为是“有独创的意义和可惊的深刻思想力”。 但他不愿在大学里在学术上发展他的前程,他有更远大的人生目标,真正吸引着他的,是当前的中国问题,也就是因思索解决这些问题,才借助于学问,才去了解传统的历史与文化。 他把解决中国问题的重点,落实到社会改造上,具体的着手方法是“乡治”,这是要把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起来,用他们的力量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在梁先生的心目中,乡治是一种最实在的文化运动,他想透过这个途径去解决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这是“中国民族自救运动最后的一个新方向”。 那时候,国内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再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全国农村,在内外重重的剥削、洗劫下,完全陷入瘫痪。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书生想去发动一个改造社会的运动,简直有如梦想。 民国13年,他终于辞去北大的教职,开始进行乡治的步骤,想藉自办教育,先培育一些基层的干部。这一年到了山东,接办省立曹州中学,原先的想法,希望在这个基础上,扩展成一个大学。经过半年的试验就失望地回到北京。于是闭门谢客,日常只与从曹州带回的几个年轻朋友共读,又利用这个机会在自修、沉思。并期待着另一次的试验机会。 似乎机会又来了。北伐以后,由于广东要员李任潮的关系,国民政府中央同意他在广东试办乡治。结果因政局不稳定,也仅接办了一个短期的教育,就离开了。不久,河南省筹设村治学院,梁先生应邀担任这个学院“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的讲席,同时接编《村治月刊》。 这是一个短命的学校,仅一年又停办了。但他不气馁,同时觉得已不能再等待,就带领村治学院的部分同人,再度回到山东,在邹平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长达七年的乡治试验。 这是梁先生一生事业的高潮,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想,从事实际的改造工作。主要的构想是要把社会改造运动!纳于教育系统中j直欲以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训练干部的重点,是着重在精神陶炼上,企图由他们人格的感召,去唤起乡民的活力。 经过严重破坏后的中国农村,最迫切的是民生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其他都将流于空谈。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进技术,同时发展工业,这需要长期的计划和资金,还要有受现代知识训练的新人才,这些都不是梁先生乡村建设计划中所能具备的条件,甚至在他所谓社会本位的教育中,也根本发展不出这些条件。 抗战爆发,使梁先生和他竭尽心力的改造工作永远告别,虽没有实现梦想,但他的奋斗,为后来者留下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为团结各党派,共赴国难,梁先生也以乡治派领袖的身份应邀参加国民参政会,从此卷入复杂多变的政治旋涡。抗战中期,为了政治上的团结,曾与在野党派的领袖们组织“民主政团同盟”,希望藉它的力量协调国共之间的冲突。在政治上经过长达九年的努力,直到胜利后奔走国内和谈失败,才决心脱离现实政治,远走四川北碚,重理旧业,去写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了。 四川北碚,抗战期间他就在这里创办勉仁中学和勉仁书院,规模虽小,但在那里一直聚集着一批朋友,当他对政治上的活动感到疲劳和厌倦的时候,就回到这里来静思,和朋友门生们一齐讲学,以图恢复精力。后来他曾希望在北碚原有基础上,成立勉仁文学院,宏扬中国文化,竞也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梁先生是一个书生报国的典型,除了个人的才智、毅力和气度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客观的凭藉,但他在任何困难的境遇里,几乎都能创办起他所想创办的事业。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上,都同样能表现出刚勇的精神。他为人诚信、严肃、坦率,有决断,对自.己所立的原则持之甚坚。假如我们的政治能上点轨道,像这样有品德有魄力的人物,必将对国家有更大的贡献。P33-35 后记 收入本书的文章,一部分是邀请作者撰写的专稿,一部分选自书刊报纸。这些文字,从不同角度剖析评说了梁漱溟先生的作品和思想,虽见仁见智,或褒或贬,不尽相同,但均能给人以启发。 有少数作者,至今无法联系到。我们已为您备好样书和薄酬,请看到此书后,与编者或本书责编联系。责编的电子信箱是:zia0102006@163.com 编者 2012年2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可见要真正做一个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为是物以稀为贵吧,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 ——费孝通(著名思想家) 他独能生命化了孔子,使吾人可以与孔子的真实生命及智慧相照面,而孔子的生命与智慧亦重新活转而披露于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他开启了宋明儒学复兴之门,使吾人能接上宋明儒者之生命与智慧。 ——牟宗山(台湾著名学者) 随着梁先生的逝世,他所体现的传统士大夫的凛凛风骨也将一去不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是另一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而不再是“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士大夫,虽然两者之间依然有不绝如缕的历史联系。 ——余英时(美国啥佛大学教授) 我认为梁先生的独一无二之处是,在中国知识分子之中,只有他把思考、思想和实践、形式合而为一。 ——艾恺(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