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将一个又一个佛法故事娓娓道来,期望能让每一位忙碌中的读者,都能够学会放松自己,都能够找到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找到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
也许,当你逐页阅读本书时,你会感悟到:
在生活上,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在待人上,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在做事上,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理;有一颗不贪心,你会更快乐!在处世上,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逢源;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淡然!在修身上,有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有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在成长上,有一颗自知心,你会更清醒;有一颗自助心,你会更稳重!
你忙,我忙,他忙。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身心疲惫,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
同样辛苦同样努力,结果为何千差万别?缘于有人用心在忙,有人用身在忙!用心在忙者,忙得乐在其中,业绩喜人;用身在忙者,忙得疲惫不堪,碌碌无为!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是用身在忙的无奈的大忙人。用身在忙,好比无头苍蝇,终日劳而无功,忙又何用?
人在旅途,最怕疲于奔命、最怕茫然若失、最怕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
愿这本《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能帮助每位大忙人,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清净心生佛,众生皆般若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有心,凡事都会有感受和体验。佛是由心中造出来的;魔也是由它造出来的;幸福与痛苦,善良与丑恶也是由心所造。
人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感受,所以佛祖讲经刚开始,菩提便请教如何降伏自己的心,才能达到觉悟之佛境。
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其实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世界。
天下无物不美,但是要有一颗欣赏的心。若我们不去欣赏,反而以仇恨之心看世界,这个世界便充满了仇恨,自己亦被魔心掌控。当懂得欣赏时,就拥有了佛心,即能以欢乐之心看待世界,这世界便充满了欢乐。心有多宽,世界便有多宽;心有多善,世界便有多善;心有多美,世界便有多美。美是不可外求的,幸福的人生,不是靠名利的获得而得到肯定,功名二字,得到可喜,失亦欣然,如果刻意追求,只是徒增烦恼与痛苦。
心是一切的根本,他如工画师一般,能画出世间百态。
佛在心头坐,魔从心头起,只有战胜自己,才会找到永恒的快乐。
3.禅悟的魅力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参禅何须向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
自己。
悦,来自禅悟的瞬间
只有在生活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只有体验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才能体验到禅悟的境界。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经阅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到:“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他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原来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著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并且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的纠缠中解脱。你会突然间发现,一切都为之改变了。
禅,只有悟才能得到
苏东坡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证悟禅师前去拜见庵元禅师,闲谈中就提到了苏东坡的这首诗。证悟禅师赞叹道:“这首诗的前面两句,颇有气势,能达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在禅理上一定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庵元禅师却说:“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证悟禅师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有一定的悟性,岂能作出这样的诗来?”
庵元禅师道:“他离道还很远呢!”
证悟禅师道:“是吗?你能否解释其中的道理?”
庵元禅师道:“你在这里住一晚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证悟回去,辗转反侧,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他站在窗边,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恍然大悟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他拿着这个偈语去见庵元禅师,庵元禅师说道:“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只有悟才能够得到。”
悟,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对弟子说:“现在说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肯定是因为那个没淋雨的人穿着雨衣。”
禅师没有作任何点评,对另外一个弟子说:“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得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两个人走在雨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一边下雨,另一边没下雨,所以两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禅师微笑着,仍然不作任何点评。
第三个弟子说:“你们两个的原因都太牵强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居然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其实有一个人没有淋雨,是因为他走在屋檐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怎么会有雨呢?”他得意洋洋,认为禅师一定会赞赏他,可是禅师并没有赞赏他。
过了一会儿,禅师微笑着对三个弟子说:“今天我把你们叫来,给你们出了这个题目,你们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我满意的。你们跟在我的身边,每天参悟佛法,可是总也没有进展,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三个弟子互相看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紧接着说:“你们都没有进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钻牛角尖。就拿今天给你们出的这个题目来说吧,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所以才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表面,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悟道”。
彻悟本性的人,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会觉得寂寞。
佛陀说:“道从心悟。”我们修佛参禅,要从心中来,向心中去,无怨无悔,无私无欲,让自己的修道与生活融为一体。
P8-12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烈日下狂奔,试图甩掉自己的影子。在路边,有几个农人正在一棵大树下歇息,看到此人跑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便喊道:“朋友,你为什么跑得那么急呀?”“我要甩掉影子!”那个人回答。“坐下来歇一歇,不就甩掉影子了吗?”那个人哪里肯听,只是继续狂奔,最终毙命于途。
这个忙得最终失去生命的人,也许能让我们获得一些启示。
这些话,我们经常听得到:忙。很忙。我很忙。我不得不忙。我就喜欢忙。
现代人仿佛都成了大忙人。
你忙,我忙,他忙。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
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倍功半,有人忙出了身心疲惫,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
一样的辛苦一样的努力,结果为何千差万别?
因为有的人是用心在忙,有的人只是用身在忙!
用心在忙的人,忙得乐在其中,忙得业绩喜人;用身在忙的人,忙得疲惫不堪,忙得碌碌无为!
可悲的是,用心在忙的人只在少数,大多数人都是用身在忙的无奈的大忙人。用身在忙的人,就好比无头苍蝇,终日劳而无功,忙又有什么用呢?
人在旅途,最怕疲于奔命、最怕茫然若失、最怕苦海无边。
如果我们忙得太过疲惫、太过迷惘、太过没有“章法”,就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以轻松、从容的心态去欣赏路边的风景。
谁都会累,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度地压抑自己的累,堆积自己的累。一个懂得照顾自己的人,无论曾经有过多少付出,累了都会懂得歇歇,让自己的心中酝酿出新的能量,让自己矫正生活中的失衡,轻松快活地踏上征途。
在这本《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中,我们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将一个又一个佛法故事娓娓道来,期望能让每一位忙碌中的读者,都能够学会放松自己,都能够找到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找到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
也许,当你逐页阅读本书时,你会感悟到:
在生活上,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
在待人上,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
在做事上,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理;有一颗不贪心,你会更快乐!
在处世上,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逢源;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淡然!
在修身上,有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有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
在成长上,有一颗自知心,你会更清醒;有一颗自助心,你会更稳重!
让我们在品读书中每一个佛法故事时,都能有所收获,帮助自己在疲惫的旅途中寻找到真正的休憩放松之道,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真正的追求,在纷乱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