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有数不清的局。过往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会与形形色色的局联系在一起。“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任何时候都要警惕,千万不要掉进别人所设的陷阱当中。本书的初衷就是告诉你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设哪些圈套,并教你如何在丛林社会中解这个套。
人心的距离虽然是最遥远的距离,但能改变这种距离的便是破局之术。掌握好破局术,也就多一份改变这种距离的机会,为自己的成功多增加一份筹码。想别人不敢想或不曾想的,就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学会破局术,你会逐渐从失败的泥潭中走出来,反败为胜,图得大业。
此书不是教你诈,而是透过历史告诉大家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复杂,让你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博弈之道。
破局的实质,是一种谋略。破局术,简单来说就是给你多长双慧眼,教会你灵动的分析及解套技法。通过破局术,使你能够由弱到强,由被动变主动。在本书中,则是由识局、观局、稳局、搅局到最后的控局、扭局、收局,这样通过灵动分析和动手能力来一步步实现的。
我们从历史谋略故事中寻找到现代生活哲理的渊源,并且将这些哲理化用于实践中,往往会以其智慧的光辉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做出指引。这样,我们就能够避免陷入社会中的各种圈套。
破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里面,充满着斗智斗勇的激烈和坚持道理的忍耐。而很多时候,或许就在你的眼前,有细小的利益显得唾手可得。但是,如果这样的利益对你的长期利益、关键利益有所损害的时候,那么,你是否应该三思而后行呢?
春秋时,吴王想要出兵攻打楚国,但不少大臣却认为时机不当,担心别的诸侯国会乘虚而入来攻打吴国。吴王为了止住大家的反对,便下命令说:“谁敢来劝阻我攻打楚国,我就处死谁,绝不赦免!”
大臣们虽然有反对意见也不敢发表了,只好在下面悄悄议论,为吴国的存亡而担忧。
在吴王的门客中有一位名叫少孺子的,他很想劝谏吴王,转达大臣们的意见,可是又不敢去触怒吴王,害怕自己白白送命而不能使吴王改变主意。
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大早,他就拿着一只弹弓,带了许多弹丸,在王宫后园的树林里转来转去,似乎在寻找打鸟的目标。直到露水把他的衣服都沾湿了,他才回去。
第二天清晨,他又是这样做。
到了第三天清晨,他的奇怪举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见他一身都弄湿了,却还在那里转来转去,便大声喊他说:“你过来!为什么把衣服弄得这样湿呢?”
少孺子回答说:“我在打鸟啊,大王!”
吴王问他:“打着了吗?给我看看。”
少孺子说:“鸟虽然没打着,但我却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吴王一下子来了兴趣,忙问他:“什么事情呢?说给我听听。”
少孺子说:“我看到这园子里的树上有一只蝉,高高地栖居在树枝上,一边喝着露水,一边发出悦耳动听的蝉鸣。但这只蝉却不知道,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屈着前腿,一心想去捕捉那只蝉。但这只螳螂却不知道,一只黄雀正在它的身后。那只黄雀伸长脖子,一心想去啄食那只螳螂。但这只黄雀却不知道,我的弹弓正对准了它,正要把它弹死呢!”
吴王听到这里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有意思,有意思!哈哈,真是一个想要吃掉一个啊!”
少孺子却接下去说:“蝉、螳螂和黄雀都是一心想得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及它们身后的祸患啊!”
听少孺子这样一说,吴王猛地一下醒悟过来:原来,他是在劝谏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攻楚,以免被其他国家乘虚而人啊!想到这里,吴王对少孺子说:“好啊!你说得对。”于是便不再兴兵伐楚了。
这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孺子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鼠目寸光和只追求眼前利益者难成大事,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成语。按理说,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实际情况却远远不是这样。一旦利益在眼前,就往往把“黄雀”抛在脑后,甘心情愿地做那捕蝉的螳螂了。而那些一心追逐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祸患的例证更是随处可见。正所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所以,当你觉得现在有利可图,有“蝉”可捕时,一定记得要回头看一看有没有伸长脖子的“黄雀”。
另一方面,如果眼前不是有利可图,或者采取某一行动会给你带来短暂的损失,那也不要为此而一味否决。很多时候,在短暂的损失背后,却有长远的利益可图。长远的利益、全局的利益一定要放在眼前利益之上的。历史上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话说赵太后刚刚执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国向赵国大举进攻,赵国国力薄弱,难以抵挡,就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大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答应出兵。可是,赵太后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无论怎样都舍不得,秦国攻势又紧,这可怎么办呢?
左师触龙知道了这件事,就去见赵太后。这时太后刚刚送走了一批来劝说她答应人质的大臣,因为双方发生了争执,她正坐着生闷气呢。赵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这个左师也是来劝她送出长安君的,她一定要当面啐他一脸唾沫。以示自己不答应送儿子去做人质的决心。
左师好像知道赵太后心思似的,一见面就问暖问寒的,绝口不提长安君的事。接着,左师又向赵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儿子的工作,希望能编进黑衣卫士的队伍,在保卫王宫中有所贡献。赵太后见左师这样喜爱小儿子,一下子来了兴趣,絮絮叨叨地问道:“左师,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左师挺认真地说:“比你们做母亲的还疼得厉害。”
赵太后像见到知音一样,彼此有了共同的语言,很动感情地说:“你们男人不了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儿子才厉害呢!”
左师敲了一阵边鼓,觉得劝说赵太后己到了火候,于是不露痕迹地把话题引到了长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儿燕后就超过了长安君。”
赵太后连连摇头说:“你搞错了,我疼燕后哪比得上疼长安君呢?”
左师抓住契机不放:“我记得你送燕后外嫁燕国的时候;你拉着她的手直淌眼泪。以后,你总是祈祷燕后在那里好好地生儿育女,日后继承王位。这不是在为燕后的长远利益打算吗?依我之见,这才是真正的疼爱孩子。”
赵太后不作声,侧着头听左师说下去:“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侯和继承侯位的,今天已经没有人了。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突发祸难,自己就灭亡了;祸难来得慢的,就落在他们的子孙身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君王的子孙地位很高,可他们没有建立功勋;待遇丰厚,却没有做出业绩。这种突出的矛盾,就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P66-69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局,令人防不胜防。
一个卖菠萝的水果摊,摆放着切好成块的菠萝,贴着一纸广告:“新鲜菠萝,一块五角,欢迎品尝。”有两个农民路过这里,其中一个看过广告后拿过两块菠萝,与另一人一起吃完,当递上一元钱准备离开的时候,摊主却要求付“三块(元)”,理由是“一块五角就是一元五角”。这个摊主就是在利用汉语的歧义故意设置陷阱。引人上当。
某风景名胜区。山脚下有不少轿夫闲候生意,轿旁一牌子上书有“坐轿上山,每人五十”的字样。一位先生便决定过把轿瘾。晃晃悠悠登山途中,一边欣赏风光景色,一边看着两个轿夫汗流浃背,心感不安。所以一声“到了”,便赶紧滑了下来,付钱走人。这时却在背后厉声响起:“钱不够!”先生不解,脑子飞快地转动,但还是慢了半拍。轿夫冲着先生说道:“有一个人抬轿子的吗,还差五十。”气愤之中,只好自认倒霉。
以上这些其实图的都是小利小惠,还只是个小局。而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局,远远还不止这些:公司里员工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升迁的机会互相尔虞我诈;一个个的饭局,一桌桌的酒局。背后所隐藏的各种秘密交易……这些,才是格外需要提防的局,
因此有人说,这是一个全民做局的时代,不论是各大媒体炒作,还是充斥于眼球的种种广告诱惑,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局。一不小心,你就会钻进他人为你所设的局里面,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学会破局之术,或许你就能从失败的泥潭中走出来,甚至可以反败为胜,图得大业。
破局术,简单来说就是教会你灵动的分析能力。通过破局术,使你能够由弱到强,由主动到被动。本书则是通过识局、观局、稳局、搅局,到最后的控局、扭局、收局,这样一步步来实现的。
破局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谋略。然而看似简单的谋略却遍布于政治、外交、经济、统御、说辩、处世等不同领域之中,它不仅用之于军事,各行各业都有其存在。谋略的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一策而转危局,一语而退千军,一计而平骚乱,数言而定国基”的重要作用。谋略其实并非阴谋诡计,而是人类思维技巧的艺术再现。我们从历史谋略故事中寻找现代生活哲理的渊源,并将这些哲理化用于实践之中。从此,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多一份成功少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