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是一位伴随着中国二十世纪风云变幻而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人生传承了中国文化之精髓,更生发了中国文化的新生命。范曾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生动地展现了当代艺术大师范曾的传奇经历、艺术追求和创作过程,展示了范曾对人文领域诸多问题的深层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文纪录电影(附光盘范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薛晓源//王一岩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曾是一位伴随着中国二十世纪风云变幻而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人生传承了中国文化之精髓,更生发了中国文化的新生命。范曾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生动地展现了当代艺术大师范曾的传奇经历、艺术追求和创作过程,展示了范曾对人文领域诸多问题的深层思考。 内容推荐 范曾不仅是一位东方古典主义艺术大师,更是一位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时代英雄。人文纪录电影《范曾》借用范曾画风的简笔和泼墨,以纪实的手法,展现艺术家范曾的风采,探求他高古的精神境界。 简笔和泼墨的相互补充和糅合,使得影片《范曾》成为一部充满人文意象、令人耳目一新的影像作品,一部真正与艺术家相匹配的纪录电影。 目录 序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 高峰 一 导演的话王一岩 二 解说词 郭长虹 王一岩 三 电影访谈录 法国密特朗图书馆馆长 让·纳奈 日本原范曾美术馆馆长之弟 松田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薛永年 荣宝斋原副总经理 米景扬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刘梦溪 四 回归与超越一范曾先生艺术研讨会专家观点摘要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刘梦溪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薛永年 范曾先生自评 五 职员表 六 人文纪录电影《范曾》拍摄大事记 附录:吾家诗学与文化信仰 范曾 寂静的世界 范曾 试读章节 荣宝斋原副总经理 米景扬 我和范先生交往,现在算起来37年,37年来我深深佩服他的艺术、他的学问、他的人品。说起来我认识范先生还是从一本书开始的。1962年的时候,上海出版社出版了一整套叫《中国画家介绍》的丛书,都是当时名家写的历史上的历代书画名家的专辑和作品。这个书材料都很翔实,其中介绍近现代画家的,第一本就是《徐悲鸿》,作者是范曾。范曾是谁?我还不认识,后来这本书我看了以后,感觉确实文笔非常漂亮,内容很丰富,很翔实,而且我想要知道的他都分析了。 60年以后,我到故宫去参加古画临摹工作,当时刘炳森也是在故宫搞临摹工作,我们里外屋,每天休息的时候,必然就闲聊,我就问他,这个范曾是谁呀?他说范曾是我三弟,你要想见他,等会儿我给你介绍。可是那时候60年代,正在搞“四清”,接着又是“文革”,忙忙叨叨,所以这件事情就放了几年,我也没见到范曾,刘炳森也无暇顾及这些事。这时候我们文化部系统到“文革”中期就全部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我是在25连,在干校虽处文化边缘地,当时也搞很多各种各样的活动,当时就搞了展览会。我们各连队的人纷纷到展览会去看,接受教育。到了展览会门口,我一进门,就遇到了刘炳森。刘炳森说,你不是要见范曾?他就是。他往后一指,我一看有一个浓眉大眼的青年,他就是范曾,从此我们就认识了。 天下也就巧事多,后来我们一起住团结湖,我住一号楼,他住二号楼,隔楼相望。做点什么事,招招手就过来。没事他也过来,所以跟他熟了。后来范先生也是搬了几次家,最早是地安门,后来又搬到东直门外。大约是在1976、1977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去看他,他墙上挂了一张画,画着一个罗汉拿着一个拐杖,拐杖上头有一个葫芦,这个罗汉大袍子底下坐着小猴子,罗汉整个是泼墨的笔法。说实在的,我吃了一惊,因为古代泼墨简笔的画是有传统的。我们在南宋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伟大的画家,叫梁楷,就是他创造了这个简笔泼墨的表现手法。但是八百多年来,他这种笔法没有人敢去碰,什么原因呢?他需要画泼墨的画必须很好的笔墨功底,还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还要能够驾驭笔墨变化。我看了以后,说你是不是这个梁楷呀?他说你是这么看的?我说我看简直就是直逼梁楷。他一下子站起来,说这张画送给你了。我在荣宝斋编辑室工作,就长期在那儿挂着,后来这张画也一起捐给了范曾美术馆。90年代我们又同住在力鸿花园,在一个楼里,所以他经常到我这边来。我确实从他身上学了很多东西。他知识太丰富了,不仅画画得好,书法写得好,诗写得好,文学、史学修养也很丰厚。我在工作中遇见的问题也比较多,每次找他去请教,他都举一反三地解释。往往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怕自己说快了,常常拿一张纸写下来,这个出在哪一年,哪个朝代,怎么回事等等。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1979年11月,改革开放,荣宝斋随着国家大门的打开,我们也对外开放了。首先我们到日本去举行了一个大型的展览会。那个展览会的规模非常之大,荣宝斋拿出了三万件展品,既有新旧文房四宝,也有当代著名画家的书画作品。日本方面希望我们请董寿平先生和范曾先生与代表团一起去参加展出活动。那个时候出国的很少。1979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画家能够出国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也考虑范曾先生和董寿平先生的笔墨技巧都是非常纯熟,而且在当众绘画、书写的时候,也能够在艺术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有的书画家由于性格的关系,画画的时候,写字的时候,不愿意让人看,有的书画家却是看的人越多,他越兴奋,董老也是当场绘画的效果非常好,尤其他的书法,所以就邀请他们到那儿去展览。当时参与作品展出的有几十位画家,每个人都5幅作品,日方要求范曾先生作品39件,后来又好像增加到40件。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范曾先生的画都是传统的人物画,他描写、歌颂的人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人、画家、诗人、学士。恰恰在日本那里对这些人也很熟悉,在接受范先生的画方面就比较容易。以这个展览会为契机,范曾在艺术品市场上开始走红,马上作品的价格也和李可染这些老的画家是一样的。第二年,1980年5月,范先生和张仃先生在香港举行展览,也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第一次到日本去的时候,连领带都没有,那时候买的领带非常蹩脚,太短,可巧来了一个台湾人,说你们这领带太短,尤其你们高个子,太短不好看。人家送了我们领带。第二年,范曾先生从香港回来就拿了一把法国和意大利领带,从此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香港那次展览非常成功,范曾先生当时画了一个齐白石的像,卖了多少钱,具体的数字我也忘了,香港人就分析,这个齐白石的像有多少根头发?这张像,一根头发值多少钱?表示这个画非常受欢迎。美国有一个收藏家叫安思远,就是他买了这张齐白石的像。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到美国去,大概是1978年。这一次我们是10个画家一起去,那是在国外举行的最大规模的笔会了。每个人都把各自的本领拿出来。美国方面为了使得中国气氛更加浓一点,还请了广东乐团演奏。我们一边画画,他们还一边奏乐,还有舞狮的也来了,狮子都跑到画桌跟前跳。美国人显然对动的和静的完全不了解。我们一边画,他一边舞狮,弄得我们心慌意乱的,这次笔会差不多两个人画了一张下来,这也是空前的。P80-82 序言 认识范曾先生,是二十余年前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当时我所在的部门正在制作一部大型综合节目《九州方圆》,范曾是这一节目的主持人。他和苏叔阳在镜头前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各种文化现象都被二人用睿智的话语自然巧妙地串联起来,其渊博的学识、儒雅的谈吐令人印象颇深。众人对范曾作品的评论是:画像书法,书法像画;当时我对范曾字画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觉得一位画家作为电视主持人也很优秀,其博学多才的一面通过其他媒介亦能体现出来。 十几年前,朋友送我范曾先生的字画各一幅。直到现在,这两幅字画依然悬挂在我家客厅。每天与范曾先生的字画接触,对其人其作也渐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当时范曾先生刚从法国归来,便画了一幅苏东坡像。另一幅是他的书法作品,写着“静影沉璧”四个人字。众人皆知、这四个字出自范曾先生祖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这一传世之作中有这样一句话:“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静影沉璧”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情境: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我常想,用“静影沉璧”这样一幅景象来比拟范曾先生作品的特色倒有几分意趣:他的书画简洁内敛,却又充实饱满,于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中突显出个人艺术的魅力。这种魅力深沉厚重,堪称一块宝玉。 同时,用“静影沉璧”来评价范曾先生本人又何尝不贴切呢?众人因为范曾作品的突出成就而通常称其为书法家、画家,可却往往忽略了他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正是他对历史的精深研究使得其笔下的人物神韵备添、栩栩如生。范曾先生其学养、其知识、其情操、其作品也正是源于其深厚的国学素养和文化积淀。这使我想起了海明威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半个世纪以来,范曾先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因为《范曾》这部影片,我有幸与范曾先生再次相遇。范曾先生的言语谈吐和风采依然如故,其人如画,其画如人,这不得不让我再次想起了客厅里的那四个字:静影沉璧。 用电影手段表现画家也曾有过,而要以如此大的篇幅去关注、表现、反映一位画家的人生历程、思想历程和艺术之旅,这却是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其拍摄难度之高,表现手段之丰富,确实为近些年来少有。由此之后,以这种方式拍摄这一类题材的电影还可能会产生第二部、第三部……无疑,这对促进中国的电影事业健康发展和飞速进步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峰 2007年10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