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全书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也就是四十类。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和灾祥畋猎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贞观政要(精)/中华国粹经典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唐)吴兢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全书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也就是四十类。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和灾祥畋猎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 内容推荐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其中,不论是唐太宗兼听则明、从善如流的态度,还是以魏征为首的大臣直言谏诤的精神,都是以作为今日朝野关系的模板、建设国家的圭臬。 目录 君道第一 政体第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辩兴亡第三十四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试读章节 【原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①。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②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③。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④。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⑤以玄龄及杜如晦⑥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⑦,擢拜太子左庶子⑧。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⑨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⑩,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日:“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注释】 ①隰(xi)城尉:隰城,唐县名,隶属河东。尉是唐代官名,辅佐县令。 ②徇:巡行。 ③行军记室参军:唐代官名,掌管军府公文。 ④大行台考功郎中:唐官名,掌管百官功过善恶。 ⑤隐太子、巢剌王:隐太子指唐高祖被废的太子李建成。巢剌王指被废的齐王李元吉。 ⑥杜如晦:唐代名臣,历任太子右庶子、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 ⑦春宫:即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宫殿。 ⑧太子左庶子:唐官名,掌管侍从、赞相礼仪、驳正启奏。 ⑨端揆:相位。 ⑩司空:唐代官名,与太尉、司徒并称三公,辅佐皇帝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 【译文】 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曾在隋朝做官,任隰城县尉,因犯法而被除名,后迁移到上郡。太宗巡视渭水北岸一带,房玄龄持策在军门前等候。太宗一见如故,封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遇到了知己的皇帝,便竭尽心力为朝廷服务。那时,每次平定贼寇,众人都竞相搜取金银财宝,唯独房玄龄首先收揽有才之士,把他们招致幕府,并与他们中的一些谋臣猛将暗中真诚交往,使这些人能拼死为其效命。后来,房玄龄又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八年,长时间掌管文牍档案。李建成、李元吉等因为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太宗亲近礼遇之人,十分憎恶他们,于是向高祖进谗言,结果房玄龄和杜如晦都遭到皇帝的排斥和驱逐。到李建成将要发动政变时,太宗命玄龄、如晦穿上道士服装,秘密进入秦府共同谋议。政变平息后,太宗以皇太子的身份入主东宫,并提拔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再升为尚书左仆射并兼修国史,封为梁国公,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玄龄身任宰相总管朝廷各个部门,日夜虔诚恭敬,尽心尽职,不愿一物失其所。他听到别人有善行,如同自己行善一样,对各级官府之事精通干练,并加强文学修养,审定各种法令条律,宗旨是宽松持平。他不以求全的态度取人,不用自己的优点去挑剔他人,根据人的才能录用,不以关系亲疏、出身贵贱而论。因此舆论称他为良相。贞观十三年,加封太子少师。玄龄因为自己居相位已经十五年,所以屡次向皇帝上奏想辞掉官位,太宗下达了褒美嘉奖的诏书,却没有答应,玄龄的请求。贞观十六年,玄龄进封司空之职,仍然总理朝政,依旧监修国史,并再次以年老的理由请求辞官回家,太宗派使臣对玄龄讲:“国家长时间的任用你,有一天突然没有了良相,如同失去两手一样。你若身体还未衰老,不要辞职让位。在自知身体确实不能胜任时,当再上奏。”玄龄于是停止了辞官的请求。太宗又时常追忆当年创立帝业的艰难和辅佑帝王的功臣,因此作《威风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将此赐给房玄龄,足见其被重视的程度。 P21-24 序言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生活在“贞观之治”以后的高宗、武后、玄宗年代,当时唐朝的政治虽然从总的来说还是沿着正常的轨道向前发展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隐忧:如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承平之主的庸弱无能、奢靡纵逸,这些都不能不引起吴兢这样的有识之士的深思。作者难以忘情于“贞观之治”那个被封建史学家啧啧称道的时代。贞观年间,政治开明,君臣贤明,社会安定,民殷国强,作者认为那是封建帝王们应该极力效仿的一种统治模式,为了给当时和以后的皇帝、大臣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使他们在治国行政和为人处世时有所皈依,有所遵循,并力保李唐王朝的统治长治久安,作者从贞观年代浩如烟海的史实中,精心挑选了若干精彩生动的片段,辑录成书。 《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也就是四十类,二百五十八章,约八万字。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和灾祥畋猎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 往事越千年,现在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贞观之治”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当时统治者深入探讨、苦心摸索而得出的一些治国安民的经验教训,或许会对我们提供不可多得的启示和教益,这是我们重编此书的目的,希望我们的努力,不会使广大读者失望,书中的纰漏与失误,敬请大家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