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特点等介绍了中华优秀文化,并以中华古代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入手,结出中国文化丰硕的成果。本书引人遐思,特别注意把中华文化放到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考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了解生动的中华文化、培养人文素质的理想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文化概要(中华文化学院教材)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道湘//于铭松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特点等介绍了中华优秀文化,并以中华古代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入手,结出中国文化丰硕的成果。本书引人遐思,特别注意把中华文化放到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考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了解生动的中华文化、培养人文素质的理想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特点等介绍了中华优秀文化,并以中华古代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入手,结出中国文化丰硕的成果。本书引人遐思,特别注意把中华文化放到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考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了解生动的中华文化、培养人文素质的理想读物。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一、文化界说 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功能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华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 中华民族和人口 第四章 语言文字和典籍 一、汉字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的书籍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简况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中国古代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三、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五、繁荣与开放的隋、唐 六、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七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演变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范畴 三、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第九章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一、宗教的产生和传人 二、宗教信仰的社会特点 三、宗教与传统文化 第十章 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 一、中国古代教育 二、中国古代科技 第十一章 中医与养生 一、中医学 二、中药知识 三、古代养生学 四、古代名医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绘画 一、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与演变 二、中国画的特点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书法和篆刻 一、书法 二、篆刻 第十四章 中国工艺美术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音乐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和艺术特征 第十六章 京剧 一、京剧的形成 二、京剧的行当、四功、五法 三、虚拟与夸张相结合的舞台表演手段 四、独特的程式动作 五、京剧的化妆 六、京剧的服装、道具 七、京剧表演艺术家 八、关注京剧,弘扬国粹 第十七章 中国名胜景观 一、七大古都 二、锦绣山河 三、宗教胜迹 四、楼台园林 五、祠堂民居 六、世界文化遗产大观 第十八章 中华茶酒文化 一、中华茶文化 二、中华酒文化 第十九章 中华饮食文化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八大菜系 三、烹调理论:五味、五色和五香 四、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五、中华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十章 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 一、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 二、中华文化要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不断建构自我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华文化的发展期 中华文化的发展期是一个跨度很大的历史阶段,自秦汉起至清朝中叶大约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有较强的生气和活力,文化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取得了灿烂的成果。同时由于封建集权的强化,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制度化、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特征。 宏阔壮美的秦汉文化 秦的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与政治上的统一相适应,中华文化繁衍的基本路径也是趋向统一的。秦始皇利用国家权力的力量,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修秦律、定一尊的举措,促进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社会心理、文化心理和伦理规范。实行文化统一是君主专制的必然要求,当汉朝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以后,文化的统一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经过长期教化以及历史的积淀,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多数中国国民的共识,并进而转化为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定势。而仁、义、礼、智、信以及孝道等儒家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 秦汉以其宏阔壮美的文化精神,引起后世的敬仰。秦时的建筑和雕塑,如长城、阿房宫、兵马俑等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而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标志着我国史学上的一个高峰的到来。 气度恢弘的隋唐文化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造就了隋唐文化的空前辉煌。唐文化就体现出“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涉及面广的文化输入,是印度佛教文化的传人。佛教在汉代一进入中国,就遇到了本土宗教的抵制,到了唐朝,开放的文化心态,使得佛教得到了勃兴,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最中国化、最世俗化的宗派。与佛教勃兴的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道教风行、儒学昌明的态势。 唐诗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典范,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其代表。而隋唐也是书法与绘画昌盛的时代。草书飞动,张旭、怀素将狂草发挥得淋漓尽致;行书纵逸,李邕、颜真卿的“麓山寺碑”、“争坐位帖”最为艺林所重;楷书端正,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将楷体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 内省精致的两宋文化理学的建构成为宋代文化的重要标志。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以天理人欲之辨、穷理尽性为主要内容。理学的开山祖师是周敦颐。他对《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城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进行熔铸改造,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以及封建人伦道德标准等,都进行了说明。朱熹发展了理学思想,建立了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致。他认为,理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对理的认识要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理学将道德提高到本体,强调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文化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宋词是宋代对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因为当时两宋国家形式不同,使得北宋词风多豪放,南宋词风则多显婉约。此时出现了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著名大诗人。 山水画到了宋代艺术手法更臻娴熟、发达,出现了一批享有盛名的画家,如李成、范宽等都是宋代很有影响的山水画大家;宋代也是花鸟画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张择端创作的反映汴梁城市百姓生活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最负盛名,在长525厘米的横卷上,作者形象而丰富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汴梁东南城内外百姓赶集的热闹场面及美好的风光,应当说,这是一幅反映中古城市生活的优秀风俗画,也是中国及世界美术史上罕见的巨制。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文化与统一的封建专制帝国的晚期阶段相适应,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了文化宗主的地位。而王阳明不满于程朱理学的疏远人情,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形成“阳明学派”,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主旨,将封建政治原则和伦理道德本原化,将纲常名教归纳为宇宙的本原——“理”,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而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相适应,明清时期出现了一股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的正宗文化——宋明理学展开了论战。《明夷待访录》、《潜书》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由于封建专制政治对文化的干预,如清初的大兴文字狱,到十八世纪这一股颇有气势的早期启蒙运动遭到扼杀。这就使得明清文化呈现出典型的沉暮品格。 伴随早期启蒙思潮应运而生的是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的兴起,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这是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社会现实的反映。至于明清出现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则将古典文学推向高峰。 明清两代在中国文化史上另外一个重大贡献,便是官方调动巨大人力物力,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了收集、钩沉、订正、考辨和编纂。明成祖时期,由解缙、姚广孝主持编辑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辑入图书七八千种,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无所不包,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清在古籍的训诂考订方面达到了无法企及的高度,为中国古文化的总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清代的考据学,以乾隆、嘉庆年间为大盛,故称“乾嘉学派”。经过乾嘉学派的努力,中国古文化的整理工作,从校订经书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均卓有成效。这些都为中国古文化的总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代文化在上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之在中国封建文化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显示了强盛、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博大气象。但由于封建专制的桎梏,使原本处在世界领先的中国文化逐渐落后于欧洲文化,也为近代中国的悲剧埋下了伏笔。P9-12 后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唯一长期绵延不绝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奉献了无数璀璨的瑰宝。中华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与挫折。这一切,不仅维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决定着我们的思想感情,而且影响着众多异域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化既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 为弘扬中华文化,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适合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华侨及各界人士阅读的中华文化读本。该书从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功能、民族和人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学、历史、哲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教育科技、中医与养生、绘画、书法与篆刻、工艺美术、音乐、京剧、名胜景观、茶酒文化、饮食文化、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等方面介绍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本书是经中华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的教材之一,中华文化教研部李道湘、于铭松担任主编。各章的具体分工是:于铭松(第一、二、三、七、八章)、陈立明(第四、十章)、李盈(第五章)、刘芳彬(第六章)、吴乃华、魏彬(第九、十一章)、徐湛(第十二章)、高敬增(第十三章)、李仁质(第十四章)、沈桂萍(第十五章)、郑岩(第十六章)、郑宪(第十七章)、徐静(第十八章)、王志功(第十九章)、李道湘(第二十章)。 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编写体例由李道湘、于铭松拟定。初稿完成后由李道湘、于铭松、吴乃华统稿。李道湘、于铭松对全书涉及的文献、引文进行了核对,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全书进行了修改。最后由李道湘、于铭松定稿。 本书完成初稿后,中国哲学和文化专家王杰教授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中华文化学院张峰和袁廷华副院长对教材的编写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教务部丁冶矿、王志功、贾小明、李鸿泰,培训中心冯涛、方敏以及北京启荣文化公司的于西涛,对教材的出版发行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康立军设计了全书20章的插图;上海三联书店的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作为教材,参考了大量已经出版的有关文化方面的著作,吸收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在本书的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料中列出,如有疏漏没有提及者,敬请原谅。用简练的文字从宏观上概括、从微观上描述中华文化,并非易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做了初步的尝试。真诚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体例结构,材料的取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再版时修改。 编者 2006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