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本书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通过引用儒、道两家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的语言,引申出现代人为人处事智慧。全书语言通俗,富含哲理。通过本书,我们将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想左右逢源,洒脱自在,必须以中庸之道处世,以逍遥之道处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与道(进退自如的人生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杨胜文 |
出版社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本书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通过引用儒、道两家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的语言,引申出现代人为人处事智慧。全书语言通俗,富含哲理。通过本书,我们将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想左右逢源,洒脱自在,必须以中庸之道处世,以逍遥之道处心。 内容推荐 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该造客观世界的道路;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自然无为、贵柔守雌。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以儒家中庸之道处事,以道家取得内心超脱,方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本书融合儒家与道家思想,解读进退自如的人生智慧。 目录 第一章 外圆内方——为人处事的哲学 礼之用,和为贵 ——以和为贵,恰到好处 不重则不威 ——稳重给人以威严 无友不如己者 ——慎重交友,宁缺毋滥 不违师言,如愚 ——做人要有主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只说不练,不如先干后说 君子周而不比 ——“勾结”与“团结” 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义不勇为是懦弱 里仁为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忠言逆耳利于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不要界定自己的极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不记旧恨,不念旧恶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伶牙俐齿,未必服人 小人喻于利 ——不做见利忘义的小人 第二章 德才兼备——领袖群伦的哲学 敬事而言 ——领导者更应恪守信用 患不知人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为政以德 ——以德服人 不诚,未有动者也 ——真诚对待下属 举直错诸枉 ——任人要惟贤 临之以庄,则敬 ——“礼贤下士”,尊重每一个人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 ——做领导要以身作则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与民同乐 “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有勇无谋,难成大事 第三章 温良恭俭让——“谦逊”的哲学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百善孝为先 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就有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人做事,推己及人 揖让而升,下而饮 ——谦逊礼让,风度翩翩 以约失之者鲜矣 ——用礼节来约束自己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学会自责,有错即改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良德 第四章 忠恕待人——“仁爱"的哲学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立志于仁,铲断恶根 贫而无怨难 ——失意时勿怨天尤人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待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达则兼济天下 义之与比 ——“义”字摆中间 第五章 返璞归真——道家之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 ——何谓“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下无“神”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谦退无争,圣人之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天下者得天下 我独泊兮,其未兆 ——淡泊修身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世事顺其自然 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不为“目” 不贵其师,虽智大迷 ——尊师重道 知其雄,守其雌 ——复归于朴 致虚极,守静笃 ——清静生活,清心寡欲 不知常妄,妄作凶 ——认识规律,避免祸患 反者,道之动 ——轮回人生 第六章 无欲则刚——修身哲学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诚信的人才会富起来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 ——像水一样利万物而无怨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做质朴纯粹的人 名者,实之宾也 ——虚名如浮云天上过 曲则全,枉则直 ——退一步是为了进三步 洼则盈,敝则新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少则得,多则惑 ——无欲则纯,欲多蔽眼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锋芒毕露不如含藏收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虚则能守,静则能观 爱以身为天下 ——爱自己方能爱天下 夫唯不盈,故能避而新成 ——不自满,而能去故成新 第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哲学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把握“智”与“愚”的平衡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顺境时把握好自己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智者不逞口舌之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要越位,也不要错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征服自己才能征服天下 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要“伟大”不要“自大”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做于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路要从第一步迈起 善为士者,不武 ——不逞匹夫之勇 至誉无誉 ——在荣誉面前保持淡定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有时弯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第八章 柔能克刚——“矛盾"哲学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物极必反,欲擒故纵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柔克刚 祸兮,福之所倚 ——祸福无定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眼见未必为实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表面和实质往往并不一致 唯之与恶,相去若何? ——是非、美丑皆可变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相辅相成,万物规律 试读章节 不重则不威 ——庄重给人以威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重是庄重、自持的意思。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斜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其实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若是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作为一个领导者、统帅者,在工作中必须要有猛虎下山之威和蛟龙出海之势,这样你发布命令时才能够威震三军。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严肃产生威风。人一当官,不苟言笑,满脸的肃杀之气,人们就害怕他。这种领导,一上任烧三把火就容易有威,如果效果不好,那就要付诸行动了,就要“杀一儆百”,威风自然就上来了。 战国时,晋文公通知臣民在圃陆围猎,要求大家在中午前到达,迟到的人要受军法处置。当天,晋文公所宠爱的颠颉迟到了,执法官员要求晋文公定他的罪,晋文公哭泣而犹豫不定,执法官员说:“那我就按军法办事了。”于是将颠颉处以腰斩的军中刑罚,这时,民众都害怕了,说:“颠颉那样受君主宠爱,地位那样尊贵,都被君主依法杀掉了,何况我们这些平民呢?”晋文公看到民众可以组成军队参战了,于是率领他们攻打原这个地方,只打了一次就占领了,又去讨伐卫国,打败卫国,成就了霸主大业。 三国时,东吴名将黄盖曾经做过石城县县官。石城县的下属官吏们特别难指挥。黄盖就安排两个人当主管,分别管理各部门事务,并告诉他们说:“我是个只靠打仗立功才当官的人,不是以文官身份擅长管理出名。现在外来侵犯的敌人还没打败,我负有领兵打仗的繁重军务,县里一切公文案卷委托给你两人。你们应当管理好各部门,纠正和处分犯错误的人。你们各负其责,遇事就按我交代的办,如果你们刁奸欺骗,我一定会从严处置。希望你们都尽心尽力做好工作,不要在众人之先受处分。” 黄盖的一番话说的这么严厉,起初两人听了都感到害怕,起早睡晚勤勤恳恳地办公事。时间长了,两主管认为黄盖根本不看公文案卷,就慢慢营私舞弊起来,对下面也放任自流。 这时黄盖也察觉到了,他抓住了几件两位主管都不奉公守法之事,把全县所属的官吏们请来,先给大家办酒席吃喝,正当大家吃到兴头上,黄盖把两位主管叫来,提出一件件违法徇私的事来问他们。两人张嘴结舌,说不出话来,磕头请罪。 黄盖说:“我早已严肃地告诉你们,如果你们刁奸欺骗,我一定会从严处置,这不是说假话骗你们。” 于是黄盖就把两人的头砍了。这事震惊了全县,下属官吏们吓得浑身打颤。 在古代,杀人树威的方法曾被一些将领们反复使用。用这种方法对付那些听不进劝告的下属,可以从根本上打掉他们的威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要做到令出必行、指挥若定,庄严肃穆才能保持一定的威严,单靠和蔼可亲、美丽动听的言辞是不够的。没有令对方与下属感到畏惧的威胁力,是不容易尽责称职的。 当然,威严并不是说一定要见了人不分青红皂白的恶言相向,破口大骂等。而是在工作时对待下属必须令出法随,说一不二;发现下属的差错决不姑息,立即指出,限时纠正,不允许讨价还价;要让下属滋生敬畏之心,才会使你威风凛凛,在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商界中指挥自如。威严,也始终是成功的领导者们所共同具备的一种气质。 威严从来都是跟庄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庄重的人容易给人留下威严的印象。庄重体现在服装上,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体现在日常的细节中。想让自己在众人眼中变得更加威严,那么首先让自己看上去更庄重一些吧。 P5-8 序言 千百年来,儒家和道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长期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 儒家学说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言,即使“身无分文”,也要“心怀天下”。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教育人们要做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即要有博爱精神,要有正义感,要知礼明耻,要明智开化,要诚实守信等。除了“五常”,最为儒家看重的就是“三纲”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通俗地说就是做臣子的服从国君,做儿子的要服从父亲,做妻子的要服从丈夫。要尊卑有常,长幼有序,不能乱来,“三纲五常”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世的思想,即主张积极进取,鼓励人们努力通过正当途径博取功名,然后为君主效力,把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行为视为对国家的不忠。儒家主张只要是利君、利国、利民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由于重视道德修养,儒家在一定程度上是禁欲的,认为过分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是可耻的。 与儒家主张的积极人世相比,出世的道家学派则更多地关心个人身心的安顿,主张远离政治,遁世退隐。道家的代表作品中反复强调“柔弱处上,强大处下”,对待生活应贵柔、守雌,反对刚强与进取,认为那会招致祸端。道家的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意味,认为强与弱、好与坏、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对个人主张消极避世,明哲保身;对国家主张无为而治,勿扰于民。认为人活着最高的境界不是建立什么惊世伟业,而是全生、保身、养亲、尽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面,它提倡返璞归真,高蹈远引,追求个体精神自由,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 儒家和道家学说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人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但这恰恰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实际上儒道两家并非完全隔绝,毫不相干,而是彼此交融,表里相辅。儒道互补,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儒家主导着人生的外在人世进取,道家则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因此,儒显道隐、外儒内道、儒中有道、道中有儒,这也是中国古代士人当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态度。 对于我们来讲,一方面吸收儒家思想,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采取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以功业为目标;另一方面感悟道家哲学,适时地采取超然通达的人生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人世的态度做事。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思想调节,在变动不定的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洒脱自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