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珍藏本)/历史之谜珍藏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津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风云变幻,朝代兴替,本书从浩繁的卷帙中精选了历代100位宰相,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张之洞。100位宰相,100段永世鲜活感人的传奇故事。

他们与其说是为国效劳,还不如说是为皇帝效劳。他们既要看皇上的眼色曲意承上,又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既要心存社稷,又必须“枉顾左右而言它”;他们既是帝师,又是奴仆;既要为虎作伥,弃道德如敝屣,又小心翼翼,稍有不慎,自己也就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

本书虽不能反映历代宰相的全貌,但可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貌,使读者一睹昔日帝国的辉煌与破败,活现良宰贤相与佞臣奸相之真容,以彰其形、其志、其人,同时更为了以史为鉴,以古人为鉴,沿着历史的足迹,去探求他们神秘、传奇故事背后的真相。

内容推荐

宰相是帝师,宰相也是奴仆,他们被称为是天使与恶魔的混合体。

在书中,有卖官鬻爵,阿谀奉承,兴一朝之浊浪的佞臣身后的秘密;有才干超群,上承圣意,下庇寒士的贤相忠君治政的故事;也有功成身退,淡泊名利,激流勇退的智者心中深不可测的诡秘;更有那两袖清风,直言敢谏,万世流芳i的良臣置项上人头于不顾的忠勇和魄力。

目录

先秦

伊尹——从奴隶到宰相,从厨师到发明家

姜子牙——辅佐文武两代贤王的开周名相

管仲——春秋良臣霸主仲父

吴起——醉心仕途三起三落

商鞅——天资刻薄人也

晏婴——重俭力行齐国廉相

范蠡——被称为儒商鼻祖的“三无宰相”

伍子胥——圣武宰相

战国

苏秦——配六国相印的战国第一相

张仪——首创连横的策士之雄

蔺相如——智谋过人,胸怀大度的政治家

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投机相国

李斯——两千年封建王朝的首任丞相

萧何——远见卓识的西汉开国良相

曹参——无为而有为的一代“醉相”

陈平——安刘汉天下的一代智相

周勃——佐刘邦定天下的名相

张苍——长寿与智慧并存的贤相

周亚夫——历史上唯——个饿死的宰相

田千秋——从墓地走向政坛

魏相——西汉宣帝时中兴名相御史大夫

丙吉——不言功而尽职的贤能丞相

黄霸——教化治民的一代宰相

于定国——谦虚好学一生谦卑

匡衡——精通儒学抗疏建言

张禹——从经学家到宰相

杨震——大器晚成的一代儒相

邓禹——东汉开国勋臣和首任宰相

董卓——残暴不仁的东汉宰辅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三国

钟繇——魏初太傅、中国书法史之祖

诸葛亮——神乎其神的千古名相

蒋琬——古代第一位湘籍宰相

陆逊——出将入相文韬武略

司马懿——用兵若神的军事家

王猛——力助前秦统一中国北方

贾充——结党营私、拥晋灭魏的西晋宰相

王导——东晋杰出的政治家

桓温——东晋盖世枭雄

谢安——挽狂澜于即倾的东晋宰相

南北朝

高欢——强梁权臣

高颖——辅佐文帝一统隋朝的开国良相

杨素——出将人相的定隋功臣

宇文化及——市井无赖贪婪宰相

房玄龄——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的初唐名相

杜如晦——贤辅谋深遭逢明主

长孙无忌——开唐第一功相

魏征——以直谏扬名天下的大唐名相

李靖——出将入相功标凌烟阁

宋琛——开元盛世的“有脚阳春”

李林甫——口蜜腹剑第一人

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

狄仁杰——深受武则天器重的宰相

姚崇——大唐帝国的“救时宰相”

张柬之——恢复大唐社稷的宰相

杨国忠——从市井走向权力巅峰

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杨炎——治国有道做人无道

李泌——深谋远虑、历仕三朝的名相

陆贽——忠君爱民的清廉志士

杜佑——因《通典》而彪炳史册

裴度——中兴贤相

牛僧孺——牛李党争,功亏一篑

崔胤——唐朝亡国宰相

五代十国

冯道——历仕“四姓十君”的“长乐老”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一代开国名相

寇准——居官清廉、世代楷模的北宋名相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韩琦——名齐范富、才兼周姚的北宋宰相

王安石——妇孺皆知的文人争议不休的宰相

司马光——反对变法史学巨匠

蔡京——“六贼之首”、大宋江山的蠹虫

李纲——民族英雄,不过百日的宰相

秦桧——遗臭万年的奸相

贾似道——南宋末年擅权误国的奸相

文天祥——浩然正气、丹心永存的状元宰相

辽金

韩延徽——忠孝不能两全

完颜宗翰——平辽伐宋战功赫赫

耶律楚材——辅佐天骄北国卧龙

桑哥——中国第一个藏人宰相

脱脱——器宏识远、功施社稷的元朝宰相

胡惟庸——中国的丞相制度因其而改变

杨荣——四朝元老、仁宣盛世的台阁重臣

张居正——帝王之师、明王朝的救时宰相

徐光启——学贯中西的科学家宰相

马士英——庸琐鄙夫、饕残恣恶的南明奸相

洪承畴——集功罪于一身的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鳌拜——清国第一勇士

范文程——声名卓著的清初首辅

明珠——荣辱兴衰,善始善终

隆科多——成也“畅春”,败也“畅舂”

张廷玉——雍正宠信乾隆打击

鄂尔泰——改土归流抚镇边疆

刘统勋——被乾隆帝称作“真宰相”的唯一一人

和珅——权倾一时盛极而衰

刘墉——颇具传奇性的浓墨宰相

曾国藩——文胆武略,官场楷模

李鸿章——权倾一时,生前身后遭世人唾弃

翁同龢——支持变法、主张迎战的帝王之师

张之洞——中体西用第一人

试读章节

姜子牙——辅佐文武两代贤王的

开周名相

姜子牙又名吕尚,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大水,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吕尚因为在周初做过太师,被尊称为“师尚父”,因而得名“吕尚”。因为《封神演义》的影响,大部分人都喜欢称他为姜子牙。

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天,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这就是太公垂钓的故事。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的天下,于是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这时,吕尚就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

文王归国后,便与吕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过了九年,开始发扬光大文王的事业。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吕尚率领一支军队出行,按预先的约定与其他诸侯国在孟津会师。吕尚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白旄宣誓说:“各方诸侯,带领你们的军队和你们的舟船,齐来汇集,逾期不到,将兴师屠戮。”他率军队到达孟津时,来会集的诸侯竟然有八百之多,可见当时周国的威望之高。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竞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

又过了两年,商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萁子。武王要伐纣王,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最终听从了吕尚的意见,在牧野向军队训话,之后开始攻打商纣王。在这场战争中,吕尚的战略战术的指挥都很得法。

在战略指导上吕尚善于把握战机,他选择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在国都朝歌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领兵出战。周军甲兵四万五千人,加上其他诸侯国军队,在朝歌南面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萁县西南)和商军展开激战。战略时机的正确选择是周军最后取胜的重要前提。

在战术运用方面,吕尚攻心为上,他亲自率领百名精锐冲击商军阵脚。因为打前阵的是奴隶,吕尚初战告捷之后,武王便率主力跟进围歼,加上商军中的奴隶兵的倒戈,周军很快大获全胜,商朝被灭。

周朝建国之后,将吕尚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

吕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周王下令给吕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姜太公墓在何处?

姜太公墓在何处,是个难解之谜。史书记载主要有三处:

一,山东临淄。魏人王象、缪袭所撰《皇览》曰:“吕尚冢在临淄县城南十里。”《齐记补遗》云:“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临淄县志》(民国九年)记载得更为具体:“太公衣冠冢,在城甫山王庄北。”今考在淄博市临淄区(原临淄县)辛店东侧,永流乡张家庄南有一古墓,群众称其为太公衣冠冢。北距原临淄县城十余里,南距山王庄里许,这就是((皇览》和“临淄县志》所说的“吕尚冢”与“太公衣冠冢。”按《札记·檀弓》载:“太公受封于营丘,此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史记·集解》引东汉郑玄妁话:“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据以上记载,临淄的吕尚冢实为太公衣冠墓。

二,河南汲县。《河南通志》载:“吕尚墓,在府城(即卫辉府,今卫辉市,原汲县)西北太公泉,尚者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今卫辉市太公泉村西南一公里处的荒坡上,有姜太公墓,据说原封土高大,现封土仅有1~2米高,占地约200平方米。墓四周群山环抱,自然环境幽雅。墓西比邻太行余脉,头枕凤凰山,脚下卫水流过。墓前立有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仲舂卫辉知府重立“周姜太公墓葬处”石碑一方。据史书载,姜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齐丁公三十五年。此时周王京都是镐京,如果太公“死葬于周”或“反葬于周”,都应葬于镐京周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才东迁洛邑,此时姜太公离世己300余年了,“死葬于周”或“反葬于周”是葬在河南汲县没有道理。另外,太公故里尚未定论,即便汲县是太公故里,姜太公死葬故里的资料也缺乏。所以河南汲县太公泉姜太公墓难以定论。

三,陕西咸阳。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主持编纂的《关中胜迹图志》载:“太公墓在文王陵东(咸阳)。”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陵墓均无坟丘。《易·系辞传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所谓“不封”意指墓表不起封土。《汉书.刘向传》:“殷汤无葬处,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于毕,……皆无丘垅之处。”东汉崔实《政论》:“古者墓而不坟,文武之兆,与平地齐。”从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殷商和西周的各类墓葬(中原地区)均无坟丘。坟丘墓的出现约在春秋时期。因此,现存的所谓文王陵、武王陵是靠不住的,因为有高大的封土堆,与“不封”、“不树”的殷周葬制不合。

相传文武周公均葬于毕。古代渭水流域名毕者有两地:一在西安东南,当是文武葬地所在;二在今渭北咸阳毕原。为战国秦惠王、秦武王钓公陵和永陵所在。毕沅所说的文王陵是将秦陵误作周陵。到日前为止,两周的天子陵无一发现。周陵虽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但尚未经考古证实。那么,与文武陵有直接牵连的姜太公墓也就无从确指。总之,姜太公墓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是个谜。P4-P6

序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悠悠中华两千年封建历史,大大小小的宰相不计其数。

宰相一职在历代有不同的称呼。先秦时称为相邦,简称相,是战国时百官中最高者。秦统一中国后,设有中枢、地方、军事三部分官制,中枢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等,丞相为百官之长,分为左右,又称相国、大丞相等。西汉设官大体沿用秦朝,对官员颁以印绶,定出品秩,但汉武帝时以“大将军”执掌朝政实权,丞相逐渐失掉实权;东汉不设丞相,由尚书令掌握实权,丞相即三公中的司徒,与太尉、司守共议国家大政。三国时魏设中书省,中书监、令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蜀汉设丞相;孙吴相继置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相当于宰相。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有丞相、司徒、相国、中书监令等多种名称,但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称号。

宰相从春秋时代开始产生,到秦朝建立正式确立,等到皇帝下台,宰相当然也就没有了,可谓与封建社会相始终。他们个人命运的悲喜牵动着时代的脉搏,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紧密相联。

宰相在历史政治舞台上几乎是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他们有的才干超群,为一代之治政;有的智识平庸,无几多之建树;有的清风两袖,成一代之清流;有的卖官鬻爵,兴一朝之浊浪;有的直言敢谏,置项上人首于度外;有的阿谀逢迎,保头顶乌纱以苟生;有的百代遗臭,有的万世流芳。

宰相这一阶层的人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以“士”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因此有着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崇尚的道德与残酷的现实大相径庭。如果要建立事功,他们必须学会隐藏自己。宰相们与其说是为国服务,不如说是为皇帝效劳。看皇上的眼色行事,使他不可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他既要曲意承上,又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既要心存社稷,又必须“枉顾左右而言它”;他既是帝师,又是奴仆;既为虎作伥,弃道德如敝屣,又小心翼翼,稍一不慎,自己也就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

风云变幻,朝代兴替,本书精选了历代宰相100位,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张之洞。100位名相,100段永世鲜活感人的传奇……按朝代顺序编排,虽不能反映历代宰相的全貌,但读者可通过本书窥一斑而思见全貌。编写这本书,使读者一睹昔日帝国的辉煌与破败,活现良宰贤相与佞臣奸相之真容,以彰其形、其志、其人,同时更为了以史为鉴,以古人旧事为鉴,为我们今日的修身明志与施展抱负起到一定的借鉴、启示作用。

由于编者能力及对历史史料掌握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10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59:06